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 > 天字一号顽主 > 第九十三章 人和窑(求收藏!求推荐!)

在院落的后方,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半圆形砖石建筑,看着还有一些艺术气息,但林剑知道,这可是胡爷‘吃饭’的地方,那些精美的仿制瓷器,应该都出自这座馒头窑。jiuzuowen

馒头窑左侧靠着围墙的地方有一深坑,里面堆满了瓷器碎片,看着深坑林剑都能够想象出,每次胡爷端详自己的作品,发现有一处不满意便直接摔到坑里砸碎的场景。

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属于半倒焰式间歇窑炉,也叫“圆窑”,馒头窑在建造时,地基需要非常地坚固且呈马蹄形,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很像我国北方人民日常食用的馒头,所以民间戏称馒头窑。

要知道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窑炉的烧成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理说每种特定的瓷器都要有专属的窑炉种类来烧制,但对一名仿制人来说,很难为每一种瓷器都配上专属的窑炉,所以选择一种用途较为广泛的窑炉,就成了必然,馒头窑古代北方使用非常广泛,当年北方著名窑口: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钧窑、临汝窑都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所以在胡爷家见到馒头窑,林剑丝毫不奇怪。

当然,比起各大窑口的馒头窑,胡爷家的这口窑炉明显小了很多,算是i版馒头窑,毕竟胡爷用不着大规模生产瓷器。

由于陶瓷烧成过程中有许多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在陶瓷行业就有了“三分成形,七分烧成”、“三分人作,七分天成”、“或生在成形,死在烧成”等说法,这就导致人们渐渐对窑炉有了敬畏感。

馒头窑炉的内部全由耐火砖砌成,弯弯曲曲、疙疙瘩瘩、麻麻赖赖,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盘它!

当然这只是粗浅的描述,文艺点讲:细若盘蛇、粗如扭龙,听起来是不是觉得高大上了?

事实也是如此,比起其它窑炉,馒头窑外观姿态优美、丰姿卓越,宛如唐代丰腴美人,值得细细品味,这是在懂行的人眼中,反之,那就是一堆砖,没比坟包强多少。

胡爷刚去把屋里的门窗打开换气,慢悠悠的过来,发现林剑在窑门前站着发呆,不由问道,“怎么?第一次见到窑炉?”

林剑坦诚点点头,“头回见,您给介绍介绍?”

胡爷失笑道,“没什么好介绍的,这就是窑门,开窑的时候用,烧成时需要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

旁边有个深达5米的井,供掏煤渣及通风透火使用,后面有两个烟囱将烟排出。

窑炉内部前有火膛供烧煤加热升温,用作摆放与烧成产品处叫牙台,牙台呈前高后低状。”

示意林剑低头往里看,指着内部道,“看到窑内后壁下面的两个大孔了吗?那是吸焰孔。

窑顶的透火孔我们叫天眼,窑顶底部周围有6个麻眼,用于烧成中调节焰气与观察火情。

你可以站进去看看。”

林剑闻言走了进去,上下一打量,发现窑内牙台略呈方形,而窑顶浑然为圆球形,这不正迎合了华夏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吗?

暗自咋舌,问刚进来的胡爷,“这是您亲手打造的?”

胡爷摇摇头,“怎么可能,我可没这手艺,这座窑炉到今天快百年历史了,依然坚固耐用,其关键的穴顶、盘柱、牙台等几个部位,都是窑工高超技艺与智慧的结晶。

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出来?”

林剑疑惑道,“所以这是您买的?”

“不,这是我爷爷亲手建造的,当时可没用什么脚手架,便将上千块耐火砖组成的窑顶砌好,据我父亲说,摆砌、抹泥、加支垫,总共就花费了一天多点的时间。”

林剑比了个大拇指,“老爷子是高人啊,厉害~”

胡爷笑了笑,“是厉害,不过你今天来的不是时候,等烧窑的时候,那才值得一看,那时候窑炉内部温度达到1250度以上,外部则犹如铜墙铁壁般的坚牢,当熊熊烈火燃烧由烟囱派出时,犹如小龙在空中起舞一般,非常漂亮。”

林剑不由憧憬,“等有机会一定来看看~”

胡爷在窑内转了一圈,“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

这种馒头窑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的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为避免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因此馒头窑出品的瓷器都有浑厚凝重的特征。”

林剑愣了下,本能的反应道,“这也是古代北方瓷器的特点吧?”

胡爷微笑点头~

可林剑纳闷道,“这么说馒头窑烧不了青花瓷?”

胡爷反问,“谁说烧不了?”

“可青花瓷胎很薄~”

“你以为元青花怎么来的?”

林剑被胡爷一句话问住了,张了半天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别说青花,就算是釉里红我也能烧,古代比较迷信,当然我不是说窑不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

这话林剑没法反驳,不过他现在对窑不感兴趣了,刚刚胡爷应该、好像、貌似提到了红窑,他心中一片火热。

陪着笑脸,“胡爷,您烧过釉里红?”

要说华夏人以前还真是暴殄天物,元代瓷器在华夏以前的收藏圈里知名度不高,一直到民国时期,基本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研究和收藏者很少,没办法,在大多数华夏人的认知中,都认为元瓷粗大笨重,没什么精品。

元瓷之所以能够出名还多亏了老外,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真得感谢那些‘强盗’,不要一说到很多华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就有无数的伪愤青、伪爱国人士把老外的强盗行为贬的一文不值,是,他们行为的确不值得称道,但仔细想想那个年代的华夏,真正被抢走的古董有多少?

其实在所有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只占了小部分,除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一次以外,其余的华夏古董一般都是在民国时期,甚至是新华夏时期为了出口换取外汇流失到海外的。

大量的古董被洋人收购带出国,而当时华夏人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哪还有心情管古董?有人要这些破铜烂铁破瓶子烂罐子,那真是求之不得,但凡多给点钱内裤都能当了,何况只能当摆件用的瓷器?

也就是现在华夏崛起了,人们有钱了,才有心情有时间关注那些精美的艺术品,这也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这句话最好的体现。

扯得有点远,说回元瓷,南北方窑口都有,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卵白釉还有红绿彩,但红绿彩只是存在,还没有发现窑址货,业内的争议也比较大。

元青花的名气太大,众人皆知,但真要说元朝当时的瓷器,其实是以红色为贵的。

当时成吉思汗等皇帝所用的御瓷最高贵的颜色也是红色。

所以,元瓷里论品级,应该以红釉和釉里红为贵,青花蓝釉次之,卵白油最次。

不过元瓷的釉里红当时属于初创阶段,虽然说这种铜红釉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出现了,但唐宋以来,都被视为妖孽一般,被划分到窑变,根本没有固定的技法可以成规模的烧出来,所以窑里出来的红釉被砸个稀碎,更不会被送到宫里。

总而言之,釉里红存世量极为稀少,目前可供考察的一共是40多件,要知道元青花还有400件呢,可见釉里红这种红瓷在元代尚属于高度机密的瓷器,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因此,当林剑听胡爷说釉里红他都能烧,才表现的如此惊讶。

然而胡爷却不以为然,“可以烧,不代表能仿到一模一样~”

林剑搓着手,“您这有成品吗?我想开开眼~”

胡爷瞅了他一眼,说道,“让你看看也可以,但你别想着带走,这件我不卖~”

“没问题,我就看看,绝对不带走。”

“行吧,跟我来~”

几步路走回院中主房,让林剑在过堂客厅里等了片刻,胡爷从屋里取出一件精美至极的瓷器,不过寻宝鼠毫无反应。

没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假的能有什么反应,何况按胡爷的说法,这瓷器有瑕疵,没烧到极致,恐怕这辈子也很难烧到极致。

胡爷走到近前,将瓷器放在四方桌上,林剑弯下腰,一眼就勾起了脑中的回忆,“这件瓷器出现过,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06年香江的佳士得春拍。”

“哟~记性不错~”

林剑没接话茬,这是一件仿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当时在拍卖会上以接近8000万港元成就了明代瓷器的新纪录,也使得“釉里红”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极品。

但可惜的是,这非元代釉里红,而是洪武时期技艺纯属之后的产物,失去了元代的属性,哪怕卖出高价也不是那个味儿了。

不过由此也能看出,釉里红绝对可以堪称瓷器中的贵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