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天下安康 > 第十九章 无毒不丈夫

天下安康 第十九章 无毒不丈夫

作者:鸣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2-24 08:16:14 来源:转码展示1

吐万绪和刘元进的叛军打得热火朝天,一直坐观双方胜负的黄明襄和欧彦也没有闲着。

作为江东军政方面的两大巨头,黄明襄和欧彦在吴县对江南的局势是异常了解的。眼看着刘元进、朱燮、陆凯等人的叛乱声势越来越来,各地世家大族不是从逆便是被横扫,二人越发欣喜。

此时二人已经征练军队两万余人,就等着合适的机会,力挽狂澜。

但吐万绪南下之后,五万人马一路横扫刘元进二十余万叛军,势如破竹,大大超出了黄明襄二人的预料。若是照这个势头,吐万绪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刘元进之乱,到时候他们所有的谋划反倒成了为吐万绪作嫁衣了。

这让黄明襄如何接受。

江南的乱子可以平,但必须是黄明襄和欧彦来平。若是换了旁人,那黄明襄宁愿这乱子平不了。

这时黄明襄的底线。

黄明襄便和妻子沈落雁商议此事。

沈落雁出身吴兴沈氏,具有沉鱼落雁之姿。且从小便熟读诗书,深谙兵法、谋略之道。黄明襄当初看上沈落雁,便是为其才华所倾。二人结婚之后,沈落雁也是夫唱妇随,是黄明襄的贤内助。

“昔日兄长评论大隋将领,曾言杨太仆之下,唯杨义臣、吐万绪、周法尚三人堪称帅才,至于其余诸将,或为猛将,或为干臣,却总是差上一筹。之前我还不知道兄长为何将吐万绪提到这个位置,今日看其用兵,才知兄长看人之能啊。”

吐万绪打得好,他半点办法也没有。而且吐万绪官拜大将军,又是关陇大族出身,资格无人能及,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对方。

沈落雁看着皱眉的丈夫,却是劝道:“阿郎莫忧,我看那吐万绪虽然连战连捷,但未必可以平定江南之乱。”

黄明襄一愣,看着妻子说道:“这是为何?”

沈落雁说道:“阿郎以为单凭军事手段,要用多长时间才可以彻底压服江南?”

看到丈夫似乎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沈落雁接着说道:“昔日无论是杨太仆平江南,还是兄长平江南,无不是一手精兵,一手封赏,对于江南世家又打又拉,才能安定住江南。江南的事,无非就是江南世家大族的事情。

今吐万绪南来,虽然连战连捷,可其用兵能比得上兄长?我看各地情报,吐万绪可是没有和江南世家接触啊。”

当然江南世家的核心多在吴郡和会稽郡,吐万绪可是插不上手。

黄明襄看着妻子说道:“江南的事,终究是老百姓的事,又是江南世家的事。吐万绪想一力降十会,还真是有些困难,但并不是一定做不到。江南这些人,你比我更清楚,都是一些墙头草,谁赢便攀附谁。”

沈落雁却是不同意丈夫的话,说道:“但那需要时间,吐万绪等得了,江南世家等得了,但天子却未必等得了。你曾经也说过,天下大乱,不在于剿,而在于抚。同样朝廷对于老百姓的政策不变,则民乱便不会停。杀了刘元进,还会有张元进、王元进,到时候吐万绪永远平不了江南。”

黄明襄很清楚,无论是天下还是江南,老百姓被繁重的徭役拖得实在受不了了。非得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不可。黄明襄在江南虽然尽力去做,但朝廷的大政策在那里,他也没有办法改变根本。

除了吴郡、东阳,其它郡的太守也不买账。

黄明襄低着头思索了一会,压着声音说道:“我听说吐万绪大军的军粮都囤积在茅浦港,若是茅浦港失火,不知道吐万绪会怎么办。”

若想拖延吐万绪大军的进程,不能光指望江南的民乱,断其粮道是最重要也是最合适的方法。

沈落雁一惊,才说道:“这能行吗?”

丈夫和欧彦二人在吴郡并没有多少兵,若是再出击茅浦,一方面成功系数不高;另一方面也容易暴露。她实在不看好丈夫的这个计划。

“放心,必万无一失。”

黄明襄当然没有那么傻,从吴县出兵。若是如此,无论如何也瞒不过有些人,后患太大。

黄明襄指望的是另一支奇兵。

作为黄家在江南的掌舵人,虽然黄明襄不直接管理胡逗洲的事务,但他也知道兄长在胡逗洲的水师,实力强劲。让他们从胡逗洲出发,偷袭茅浦港,简直不要轻松。

吐万绪在江南断了粮,必然没法再次出击。当然吐万绪也可以就地筹粮,但毗陵等地被乱匪荼毒的这么厉害,哪有多余的粮食。若是吐万绪敢抢掠,那就更好,黄明襄正好上书弹劾他。

本来黄明襄有筹集粮草的责任,得给吐万绪供应粮草。但他后台硬,根本不必在乎吐万绪的命令。

定下此事之后,黄明襄没有和其他人再商量,此事越隐秘越好。他立刻招来了亲信十方,命其连夜赶往胡逗洲,将自己的亲笔信交给在胡逗洲的黄明俊。

黄明俊的这支海洋舰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了一支可靠的海上力量。

送走十方,黄明襄连夜又让人叫来欧彦,商议此事。吐万绪断了粮,剿匪必然不成,怕是之后剿匪的事还得落到他们头上。

朝廷已经拿不出第二支部队来江南了。只要吐万绪倒台,朝廷所能依靠的只剩下欧彦和黄明襄,到时候便能彻底完成江南的洗牌。

江南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若非没办法,黄明襄实不愿让江南再乱了。

最后二人决定,尽快编练好军队,然后继续等待时机。

目前除了时机,最大的问题还有军队。自东汉以来,太平时节,各郡的地方军队一般不会超过三千人。虽然现在因为各地民乱,各地官府早就打破了这个约束,但毕竟时间尙短,都是新兵。

尤其是江南的府兵制几乎就是个摆设,因而兵源战斗力远不如北地。虽然满地流民,挑选青壮便能为用,但若练出一支强兵,还需要时间。

若不是有上一次江南大乱时黄明远留下的积蓄,黄明襄连新招募的军队的武备都装备不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