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实话,这传说真的就是个传说,别把它当成历史看待。
因为,没有一本可信的藏文史料,明确记载公主进藏历时三年,反倒是最权威的《敦煌本藏文文献》里,记载文成公主于贞观十五年抵达吐蕃。
结合《通鉴》上的记载,“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丁丑,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12],可以确知,文成公主在路上耗费的时间不超过一年。
更有意思的是,在藏文史料《西藏王统记》里记载,文成公主上路后,禄东赞被玄宗扣在长安做人质三四个月之久,等他兼程追上送亲队伍已过去了五个月[13]。
而《旧唐书》则明确记载着,松赞亲来柏海河源(青海扎陵湖、鄂陵湖地区)迎亲
此地位于唐蕃古道的中间位置,如此算来留给禄东赞的时间,不过区区一月。
这点时间,别说生儿子,撒种子都不见得够!
当然了,《西藏王统记》记述的,禄东赞被扣为人质一事,也不见得属实。
因为,其写到禄东赞为了脱身,给唐朝挖了种匪夷所思的坑。
例如,让李世民用炒熟的麦种播种,导致唐朝发生饥荒。
我相信,李世民就算没种过地,也不至于傻到这个地步。
而真正有意思的,是这句话“(玄宗)乃拜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又以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
也就是说,李世民除了封官,还许了一桩婚事,准备将“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嫁给禄东赞。
这位琅邪长公主可非凡品,她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高密公主。乃是太祖李渊的第八女,李世民的亲姐姐,前隋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段纶的老婆。
隋乱之时,段纶散尽家财,领万人随李渊起兵,有从龙之功,官至蜀郡太守、剑南道招慰大使,死后追封晋昌郡王。
所以,这位准备嫁给禄东赞的段氏,地位并不逊于文成公主,属于宗室外眷。
如果禄东赞想和唐朝公主发生点“不得不说的故事”,直接皇帝赐婚明媒正娶好不好,有必要勾引赞普的老婆吗?
这有点侮辱禄东赞的智商了吧?!
此事不止见于两唐书和通鉴,唐代宰相张说在给论钦陵后裔书写的《论公神道碑》上也有提及,当不是后世史家杜撰。
智商在线的禄东赞能接这招吗?
当然不能!
这明显是李世民挖的坑!!
在许婚段氏前面,还有这么一句关键性的话,“召见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有异诸蕃”。
也就是说,李世民发现禄东赞是个人才,想把他留在唐朝。
但这话不能直接说,才会故意先“礼之,有异诸蕃”,然后在用许婚下套。
如果禄东赞一冲动,先于赞普娶了唐朝媳妇,君臣之间必生瑕疵。如此一来,禄东赞只有投唐一路可选。
到那时,李世民便可和禄东赞一起研究吐蕃了。
但好在,禄东赞深谙进退之道,机智得从坑边绕了过去。
他以“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15]作为理由,将君臣大义抬了出来,让李世民也不好再坚持。
由此可见,再有能力的大臣,也得知进懂退,不能傻了吧唧一味猛冲。得弄清楚,什么时候领导走前面,什么时候自己奋勇挡枪。
金城公主是一个有点落寂的历史人物,在出嫁吐蕃的两位公主中,文成公主的光环艳如烈阳,而金城公主则静如皓月。以至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还有一位唐朝公主在西藏生活了29年。
从出嫁前的地位来看,金城公主远超文成公主,虽然二人都是唐宗室之女,但李世民事先见没见过文成公主都是个问题,而金城公主则生下来就被高宗李治收养,一直长在皇宫内苑。
另外,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后,她变成一个隐形人史端绝载。而金城公主远嫁后,却屡见于唐史,为两国和平奔走。
公元703年(武周朝,长安三年),吐蕃皇太后没庐·赤玛伦第一次向唐庭请求和亲,当时坐在皇帝大位上的是另一个女性武则天。
吐蕃和唐朝有很多颇有趣味的巧合,李世民睨视天下之时,吐蕃以一代雄主松赞干布相对;当武则天临朝称制权倾天下之际,吐蕃则以赤玛伦掌控朝纲乾坤独断,不使武后专美于前。
长安三年,吐蕃的来使臣颇受女皇武则天的重视,特意在麟德殿专门设宴亲自款待。[1]大概女皇事先已得知,吐蕃使臣带着和亲目的而来。
果不其然,吐蕃使臣伦弥萨献上礼单时,表达了吐蕃皇太后,希望两国续文成公主之后,再结良缘的请求。
《旧唐书》里还有一段这位求婚使者的趣闻,可见当时唐蕃两国、君臣之间气氛非常松弛和睦。
但好事总是多磨,武则天口头应允了婚事后,两国国内都出现了变化。
吐蕃这边,长安四年(704)金城公主未来的夫婿都松芒波杰(唐史称赤都松赞)意外死于军中,婚事之请不得不中断。
唐朝这边,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等人率领禁军冲入宫中,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朝政重归李唐,是为唐中宗。
剧烈的政局变幻,并没有影响两国相向而行的大环境。
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皇太后赤玛伦再次遣使入长安求婚,这次的男主角变成了其孙野祖茹(即后来的赞普赤德祖赞)。
我刚才说这时期,唐蕃关系和睦并非史料孤证,也不是我自己的良好愿望。
《旧唐书》里不但记载着,上位求婚使在宫中欣赏歌舞,还记载着中宗李显和迎亲使一起打马球运动的妙事。
这场马球虽是君臣为戏,但放在两国之间,便有了些刀光剑影的味道,官史未尽其祥,反倒是民间史料《封氏闻见记》将其记得颇为传神。
当然了,未来的玄宗皇帝都下场了输赢都是赢,你懂得!此时的吐蕃使臣,也不是当年冯德遐(贞观朝)出使时,“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5]的吐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