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信中还提到“曩者郑叔矩、路泌,因平凉盟会,没落蕃中。比知叔矩已亡,路泌见在,念兹存没,每用恻然!今既约以通和,路泌合令归国。叔矩骸骨,亦合送还。表明信诚,兼亦在此。”
当年平凉劫盟之时,吐蕃抓了大唐不少高级干部。
都这么多年过去了,有的已经去世了,有的尚在人世。
想想都挺不容易,马上都要会盟大典了,干脆把他们放回来得了。
已故的把遗骸送回来,还在世的,要活的。
这不也显得吐蕃大度,对会盟有诚意吗?
我这可都是为吐蕃好呀,你合计合计,看我说得对不?!
当时,白居易官为中书舍人,基本就是宪宗的私人秘书,所以《白乐天文集》中保存了大量代笔皇帝的敕书。
这其中,既有给钵阐布的,也有给吐蕃大相尚绮心儿的,还有给回鹘可汗的。
这些敕书成了研究这一时期,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关系的重要史料。
三、死磕派的纠结
唐朝对三州孜孜以求,但吐蕃也不是二傻子。
秦、原、安乐三州位于关中西北,既扼控要道,又威胁川陕联络,手握此地进可攻退可守。
更何况,此三州肃宗朝便已沦陷,吐蕃早已建立了稳定的统治。
已吞下肚的肥肉,想要再吐出来,谈何容易!
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5月,吐蕃大臣论思邪热使唐,带回了平凉劫盟中,陷于吐蕃的唐朝大臣路泌和郑叔矩的灵柩。
相比于归还三州来说,归还唐臣的遗骸,显然容易许多。
6月,吐蕃使者同唐宰相杜佑等商讨时,还表示愿还三州土地。
7月,唐使入蕃交涉时,吐蕃就变卦了。
估计军方强大的压力,令钵阐布也不得不忌惮一二。
在军方看来,割地会盟不可接受。
军人的逻辑显然和文官不同,大相尚绮心儿便直言不讳的表示,“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
意思是说,这三州不是从大唐抢来的,不能割给大唐。
面对吐蕃的诡辩,白居易再次上阵,起草了《与吐蕃宰相尚绮心儿等书》。
这封信中写道:“来表云: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且此〔州〕本不属蕃,岂非侵袭所得?今是却归旧管,何引割属为词?去年与论勃藏来,即云覆取进旨,赞普便请为定。今两般使至,又云:比之小务,未合首而论之。前后既有异同,信使徒烦来去。……即须重定封疆,光还三郡。若三郡未复,两界未分,即是未定封疆,凭何以为要约?彼若吝惜小事,轻易远图,未能修盟,且务通好。”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说三州之地,不是从大唐抢过去的,不能割给大唐。但这三州本不是吐蕃领土,不是抢来的,你告诉我是怎么来的?
现在不过是物归原主,怎么就成了割让领土了呢?
而且去年,吐蕃使臣来唐,说归还三州之事,回去就向赞普汇报定夺。结果现在一年过去了,来了两拨使节却说:“这些都是小事儿,赞普没时间研究”。(“比之小务,未合首而论之”)
使臣代表着国家体面,不是俩乡下老汉唠闲嗑,哪能出尔反尔?
既然想要会盟,两国疆域未定,哪有基础会谈合约?
要是在小利上反复纠缠,不在乎长久和睦的大计,那还谈个锤子?!”
几乎同时,白居易还有一篇“代王佖《答吐蕃北道节度论赞勃藏书》”。其中提到,吐蕃边将论赞勃藏利诱党项,企图挑拨其与大唐的关系,以便从中渔利之事。
信中讲到吐蕃边将论藏勃藏,欲假借馈赠与回鹘交战的战利品(马匹、胡瓶、回鹘俘虏),以达到笼络唐朝边将,挑起唐与回鹘仇怨之事,并指出这些手段,都是陷人于不义的阴谋。
归还三州事件的反复,可以清晰揭示吐蕃国内文武官员的分歧。
使者敢口头承诺归还三州,必然得到了钵阐布的应允。但军方显然不想让会盟顺利举行,“毕竟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嘛!”
公元812年(元和七年),吐蕃的军队进入泾州界,大掠人畜而归。
次年,吐蕃于会州境内的河上建乌兰桥,建桥的木材屡次被防守的唐军投入河中。
吐蕃将领改变了策略,贿赂了贪财的唐朔方、灵盐节度使王佖。
王佖也不知道脑子什么脏东西,居然撤走守河的士卒
乌兰桥建成后,吐蕃军队攻击朔方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可叹王佖身为名将李晟的外甥,蠢到如此级别,会不会把李晟从坟里气活过来。
吐蕃两次军事行动的时间十分诡异,恰逢两国正为会盟讨价还价。可边将却敢悍然挑衅,明摆就是想把会盟搅黄了。
由此可见,即便贵为赞普,赤德松赞对手握兵权的边将和豪族权贵,也没多少控制力度。
和平之路就在这种状况下,磕磕绊绊的前行。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八月,唐蕃两军又在盐州城下死磕了一回。
这次吐蕃节度论三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儿率领的15万大军,准备了充足的攻城器具,从四面同时展开仰攻。
所幸,内有盐州刺史李文悦拼死抵抗,外有野诗良辅、郝玼、史敬奉援救。
唐军里应外合,大败吐蕃于城下,“杀戮不可胜纪,驱其余众于芦河,获羊马驼牛万数”。
此战之后,唐蕃两国算是彻底打不动了。
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十月,都换了领导人的两个“老朋友”,总算走到了一起。
这是唐蕃间的第8次会盟,也最后一次会盟。
此后两国基本保持了和平,21年后吐蕃王朝崩盘,86年后唐朝灭亡。
和取决于战的态势,不存在乞求来的和平。
唐蕃会盟前的反复死磕,恰恰证明了这条真理!
这场绵延一百多年的国战,让两国在最灿烂的年华对冲。
这是一个华丽的时代!
这种浸透着血色的华丽,源于两国各自的华丽!
可能会有人感慨,如果没有吐蕃,唐朝会否染指印度。如果没有唐朝,吐蕃能否坐镇关中。
但一时瑜亮,也是种华丽,缺失了强硬对手的映衬,即便无敌,也是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