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组并不涉及到实物的问题。jiujiuzuowen
倒是颇有几分像后世的翰林院,只牵涉到理论上的研究。
当然,他们的研究会印刷成册,而后外放出去。
现在他们做的工作,倒是十分简单,便是验证课本中的内容,这种验证,有助于他们开始真正掌握课本中的内容,最后化为己用。
对于有些人而言,他们本就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只愿关起门来做自己喜好的事,而科研组的待遇还算优厚,对他们而言,足以安生立命了。
而在此时,陈正业已开始招募了匠人。
二皮沟这里,已经有过不少大工程的经验,只是这一次的工程更加浩大一些而已,需要统筹各行各业,更需要大量的劳力,劳力又分数不清的工种。
倘若是早些年,这天下能有这样组织能力的,只怕也唯有朝廷的工部了。
可即便是工部,要筹备这样的事,也需花费无数的时日。
而现在,二皮沟这里,如陈正业这样的人,做起这些事来,却未必没有头绪!毕竟有经验,有骨干,知道要找什么样的人,如何配置人力的资源,如何与各个作坊接洽,做好开工的准备。
可即便是如此,陈正业还是觉得此事让自己愁白了头发,他已许多日子没有合眼了,便是在梦里,也想着数不清的杂务。
前来应募的人不少,再加上从陈家各地征募来的劳力,很快便有了数千人规模可观的人手。
当然,这数千人只不过是工程的人员而已,其他涉及到枕木、木轨、钢材之类的作坊的人力,却是数之不尽了。
造作坊里,已经设计了许多种枕木和木轨的样式,此前也经过了许多次的试验,因而将路轨的标准算是彻底定了下来,而后便是下单,预备开工。
当然,在开工之前,按着陈正泰的吩咐,这些劳力会被各自的工头集齐起来,进行短暂的操练。
除此之外……一个新的东西被应用了出来,即火药作坊里的火铳。
火铳的构造很简单,只是陈正泰将这玩意送到李世民面前时,李世民却对此嗤之以鼻。
因为这玩意……射程并不高,这在李世民看来,用处并不大,更多像是鸡肋罢了。
何况这玩意的造价比弓箭还要高,大唐的铁骑本就对大漠的敌人,有着压制性的力量,何须火铳这个玩意,这玩意能在马上使用吗?
陈正泰怀着满腔的热血,结果直接被李世民浇了一盆凉水。
既然军中不要,那么……陈正泰索性就给这些劳力们用上了。
这些人在进行了简单的军事操练之后,随即就让人教授他们如何装药,如何保持队列。
毕竟现在许多材料还需备齐,也需有人进行测绘,所以劳力们有一个月的时间无所事事。
现在而言,是不给他们发放薪俸的,不过却提供一日三餐,唯一做的事,便是进行队列操练。
每一个人从早到晚的列队,自然……这让许多劳力们心里滋生了许多的怨言。
他们本是来做工的,指望着养家糊口呢,谁料竟来当兵了。
在大唐,人们并不会歧视武人,当然……真正的武人,反而是令人敬仰的。
只是坊间,却颇有歧视辅兵的风气,所谓的辅兵,其实不过是杂役而已,一旦作战的时候,就进行征召,武人骑马,他们则在后头跟着喂养马匹,武人冲锋,他们提着刀在后头一窝蜂的跟上。
这样的人,几乎很难在战场上获得军功,战争结束之后,几乎便解散回家务农了。
对于这些劳力们而言,他们自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事,就是辅兵,因而怨言四起。
好在陈家在二皮沟有足够的威望,总不至于引起哗变,何况每日三顿,吃的还算不错,因而哪怕是操练再苛刻,也只限定在一个可以可控的范围之内。
陈正业对于陈正泰的任何交代,都是言听计从的,毕竟当初挖煤的记忆实在过于恐怖,别看家主这个人年纪轻轻,一表人才的样子,他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啊。
因而陈正业很是小心翼翼,陈正泰交代五分的事,他非要做到九分方才放心。
家里的妻妾们,起初是有埋怨的,不过很快也消停了,毕竟总不至愿意让自己的男人挨了家法。
陈家的男子,大多都有一个心思,即做事非要认真不可,一方面是挖煤引发的心理阴影,生恐再被发配去煤场,另一方面,也是在那煤场里的经历,某种程度来说,也让他们学会了忍耐,这样的苦都熬过的人,其他的事,便没有这般的苦了。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草原里,出关的人日益增多了,牧场从原先的三四个,如今已扩张到了十四个。而开垦的农地,也开始逐渐的壮大。
大量的劳力,开始在朔方寻觅机会。
朔方的城墙已开始有了几分雏形,一些商贾也随之而来,对于商贾们而言,这里的买卖是最好做的,关内的人,大多数还是自给自足,那些寻常的农户,可能一年到头所采买的东西,不过是一些针线而已。
可在这关外,劳力和匠人们都有薪俸,却没办法自给自足,一切的生活所需,就只能采买,要进行交换,才可获得,因而这里虽只有数万人,可是消费能力却是巨大,甚至那寻常数十万的城市,若是不加上那些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消费能力可能也远不及上这里。
许多商户的到来,以至这朔方城内出现了不少上好的茶肆和客栈。
毕竟商人有钱,愿意拿钱来享受奢华的生活,因而在此,也吸引了不少胡姬,胡姬们弹着琵琶,唱着悦耳的歌声,一到夜里,城里竟是张灯结彩,吹拉弹唱,通宵达旦,很是热闹的样子。
通往城中的河流,缓缓而下,上头飘了许多的舟船,舟船上堆砌着大量的货物,此时的草原,尚没有风沙,虽是寒冷,却只在夜间,不去细看城中的某些细节,却也可粗见几分烟花三月时的扬州景象了。
唯一让人担心的是,城外的突厥人营地里,突厥人与汉人的纷争开始越来越多了。
那突利可汗原本对于汉人出关是乐见其成的,在他心里,汉人不过是建立一座军事上的堡垒,这对他而言,无关紧要,反而汉人一旦出关必定会带来更多的互市需求,草原上缺少许多物资,将来突厥人可以借此,和汉人们交换自己的皮货和牛马,换取大量的茶叶和盐巴,甚至是奢侈品。
可渐渐的,他开始回过味来了。
敢情自己那兄弟,根本就不是打算来互市的,汉人们居然来此耕种,甚至在此开设牧场,他们……竟是全都想要。
这种警惕心理,逐渐开始蔓延开来,突利可汗倒是不敢对大唐有所不恭,他不希望被唐军继续打击。
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心眼,任人宰割!
当初请求内附的要求,不过是希望能够得到大唐的支持,让自己在草原上立足而已,可一旦……草原无法立足,那么……突厥人将往哪里去?自己这个首领,难道当真成为唐臣?
于是他索性开始放任自己的部众与汉人之间的冲突,再不似从前那般严厉的约束了。
许多突厥人彼此之间和汉人的牧人们彼此的冲突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劫掠现象。
而朔方城中的陈家人开始与突利可汗交涉,突利可汗也只是打个哈哈,口头表达了歉意,说是一定会追查肇事之人,可是……这更多只停留在口头上,该怎样依旧是怎样!
因而……交涉没有作用,汉人的牧人们开始反击了,只是这原本来保护朔方的突厥,现如今开始变成了汉人们的障碍,越来越多的奏报出现在朔方大总管契泌何力案头上。
契泌何力对于陈正泰是极感激的,他此前万万想不到,陈正泰会如此的器重自己,自己不过是丧家之犬,便放心让自己前来这朔方带兵,此后,则让自己成为朔方大总管,主管着整个朔方城的安全。
这令契泌何力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他已决心这辈子将自己的性命交给陈氏了。
看着一封封的奏报,他心里恼火,只是此时的契泌何力,再不是当初铁勒部的首领了,自从兵败之后,他变得比从前要谨慎得多,虽时常有热血上涌的时候,他却知道,此时的突厥人,依旧还是陈氏的盟友,虽然这个联盟并不稳固,可一旦加剧冲突,势必会造成朔方的岌岌可危。
不说突厥人直接敌对,一旦突厥人不再对朔方城予以保护,也会引发出不少的麻烦!
现在这朔方……毕竟还未真正开始在大漠之中站稳脚跟呢,这对于陈氏在大漠的经营而言,就有着巨大的潜在危险。
因而契泌何力选择了暂时忍让,一方面继续和突利可汗交涉,甚至好几次亲往突利可汗的帐中饮酒,只是很快,他就意识到……问题比他此前所想象中的要严重。
在最近的一次酒宴上,喝的烂醉的突利可汗开始对契泌何力说起铁勒部的由来,而后询问他,你是铁勒部的汗帐子孙,怎么能屈从于汉人呢?
契泌何力只是大笑掩饰过去,他本极想指责突利可汗,你突利可汗,难道不也内附于汉人么?只不过,你既盟誓效忠唐皇,现在竟又口出这样的背盟之言,称之为三姓家奴,也是不为过了。
契泌何力如今倒也学会了几分变通了,他心里虽有话,不过还是选择了沉默!
只是饮酒之后,回到了朔方城时,他立即开始下令加强城中的防卫,并且开始组织城中的匠人和劳力们,轮流操练。
而后,他立马修书了一封,让人快马送至关内。
另一头的陈正泰,在接了这封书信看过头,脸色淡然,似乎并不觉得意外。
对他来说,契泌何力的忠诚,是不需质疑的,他之所以敢对此人委以重任,便是知道这契泌何力乃是忠心耿耿的人,自从归降了大唐之后,便再无丝毫反叛之心,甚至对大唐有着极深的感情。
而至于突厥人,就完全不同了,突利可汗虽与他称兄道弟,可这里头有几分真心实意,他们都心里有数,更别说那突利可汗当初之所以选择了对大唐内附,其实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他终究是心有不甘的。
原本若是大唐不深入大漠,只是采取羁縻之策,或许突利可汗尚且愿意一直忍受。
而一旦大唐希望直接插手整个大漠,那就势必会引发突利可汗的强烈反弹了。
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突厥人是否会背盟,而是何时背盟了。
陈正泰自是很明白这点,这事更不只是陈家的事,故而他立即将此事上奏了朝廷。
于是很快,李世民将陈正泰召至了御前。
陈正泰早有准备,很快就入宫。只是翁婿二人今日相见,竟有一些尴尬。
当然,有一些事,虽说大家心里都清楚,却还是不要挑破的好,所以李世民装傻充愣,陈正泰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李世民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道:“突厥人的居心已至这样的地步了吗?”
“是。”陈正泰很认真的道:“臣以为,随着朔方的日益膨胀,突利势必无法继续忍受,战事可能随时会挑起。”
李世民皱着眉头,手则是轻轻的拍着案牍,他的节拍很有节奏,一般这个时候,便是他开始思索的时候了。
良久,李世民看着陈正泰道:“你如何看待呢?”
“要尽力做好防备。”陈正泰继续道:“最好的方法,是先发制人,索性趁他们不备,直接拿下突利可汗。”
李世民闻言,摇头笑道:“你倒是雷厉风行,很有朕的风采啊。”
陈正泰便立马谦虚的道:“人们都说,女婿像岳父嘛。”
“有这样的话吗?”李世民一愣,绞尽脑汁的想从自己的贫乏的知识里,寻觅出这个典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