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隋唐吃瓜演义 > 第41章 洺州梦(十三)

隋唐吃瓜演义 第41章 洺州梦(十三)

作者:佳期十二红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23 05:26:27 来源:文学城

“前辈,您还没说到洛神赋图呢!”

“啊对,人老了就是爱回忆,许多年前的事不知怎么就全冒出来了,幸亏你提醒。”王孟景有些歉意,“那年年底秦王回来,陈濂就告诉了我一个消息——洛神赋图已经不在突厥了,高昌遣使来朝,也羡中国书画,苦苦相求,因此颉利可汗就将一批书画赐予了高昌王,其中就有洛神赋图。”

“怎么?高昌?——越跑越远了!”

“远?远怕什么?他们既然这么喜欢中国之物,做中国人岂不美哉?”

王介甫想起自己的时代,心中唯有沉重的叹息。

“可是,陈濂他们——秦王府又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莫非是……”

“正是。”王孟景说,“突厥也有陈濂和我这样的人。秦王关照了一下,他们就多留了个心。”

“武德六年!”王介甫震惊了,“——贞观四年突厥灭亡,原来这么早就在布局了吗?”

王孟景哈哈大笑起来。

“武德七年,太武皇帝听信了误国之道,意欲迁都往山南,以避突厥。太子、齐王、裴相等皆赞同其策,萧相明知不可,却不敢切谏。唯有秦王一人痛陈利害,极言不可,那时他就说——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介甫啊,莫非你也以为这是一句虚言吗?”[1]

王介甫怔了怔,想起四百年后自己那个时代,许久都没回过神来。

“是啊……是啊……这样的外患,如果一开始没解决,后世就更难了……”

“正是!那时裴相还说,汉朝也曾与匈奴媾和,休养生息七十年后,才开始反击,后来封狼居胥,扬大汉天威。如今国家初定,不宜对漠北用兵,应休养生息为上,后世自有雄主扫荡漠北……”

“他也不想想——从古至今,只有一个大汉王朝!”王介甫毫不客气地反驳道,语气不无讽刺,“后世自有雄主扫荡漠北?是啊,后世若无雄主,不要这块地了,那也不与他裴玄真相干!”

“唉!可不是吗?——天下大乱四百年,这一回,谁知道又能安稳多久呢?再说,凭他们这样的朝廷,有那个命休养生息七十年吗?”

“武德六年就有扫荡漠北之志……”王介甫又忍不住神往起来了,“太宗这样的有为贤君,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呢?”

与此同时,他又在心里为太宗辩解开了——也许是自己多心了,太宗迟迟不归是为谋突厥,并非有意违抗君父之命,就像当初霍邑哭谏追师一样,他只是在坚持正确的事……又想到太宗自己也曾说过,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陈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心里就觉得更加底气十足了。[2]

“我都对你说过了,天底下最做不得的事,就是当天策上将的敌人——我在东宫处处留心、收买线人、打通关节,自以为什么都瞒不过我的耳目了,可我却不知,像我们这样的人,在东宫可不止一条线呢!”

“——你刚才说,隐太子不该勾结外将、传递甲仗、图谋作乱,这么说你应该也知道仁智宫的事了?”

“当然。”王介甫点了点头。

“你就没有奇怪过,隐太子趁着太武皇帝不在京城,意欲举兵,派两个人送盔甲给杨文干,为什么这两个人一出长安就到仁智宫告变去了?”[3]

“怎么?莫非这里面还有机关?”

“那时太武皇帝前往仁智宫,秦王、齐王皆当随行,太子留守京城,他让齐王趁机图谋秦王,还说今年便是一决胜负的时候。又派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盔甲给庆州都督杨文干,要与杨文干里应外合。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秦王伴驾去了仁智宫,陈濂在左卫当值,自然也去了——平时传递消息的人不在,我急得不得了,顾不得许多了,自己去找了房玄龄。时他倒是很镇定,还说我行事不密,不该就这么过来找他。没过几天,太武皇帝就下手诏召太子前往仁智宫——”

“那是尔朱焕和桥公山去告变了吧?”

“对——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桥公山也是我们的人。桥公山本是朔州人,与尉迟敬德是同乡。初起兵时就投了太原,后来被留在齐王麾下。齐王在太原时残虐至极,命左右分队攻战为戏,强令他们拿真刀真枪互刺,血流满地,死伤无数。后来宋金刚进犯河东,齐王假意出战,却趁机丢下太原带着妻妾跑了,太原失陷——桥公山是念着当年太原公子的仁义,才没有投刘武周,而是逃到了长安。没人比桥公山更清楚齐王是个什么人,他见太子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却亲近这样的人,也就知道他骨子里是个什么货色了。又见太武皇帝听信谗言,一天天恩宠太子和齐王,疏远猜忌秦王,心中十分不平,因此就投了秦王。”[4]

“这一次太子意欲举兵,要与杨文干里应外合,可巧就派了桥公山的差事。一路上他假意与尔朱焕商议,说晋阳起兵他见识过,知道这种事情该怎么办,太子此次举兵这里也不对,那里也不对,肯定成不了事。到头来战败被擒,主上若要杀太子,我们必受株连;主上若要留太子一条命,我们正好顶罪替死。这些盔甲一旦送出去,我们怎么着都逃不了一死,不如去仁智宫告发他们,还能得一条生路……把个尔朱焕吓没了主意,只得跟他一起谒上告变……”[5]

王介甫深吸了一口气,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

“隐太子派两个人送盔甲给外将,这其中就有一个是秦王府的间人?真有这么巧的事?——东宫到底有多少秦王府的人?”

“唔,这个么……事平之后,一切都对出来,我们比过,东宫和齐王府到底哪边的间人更多更厉害?”[6]

——你们还要比?

“哪边呢?”

王孟景不慌不忙,一一数来——

“武德七年我们打探到了的仁智宫变,武德八年他们打探到了太和宫变,算是平手。我们这边有人往仁智宫告变,差一点就废了太子——杨文干知道太子被监押在仁智宫,走投无路就真的反了,那时太武皇帝已经对我们主上承诺,平定叛乱之后就立你为太子,却又偏听谗妃奸臣,事后言而无信;他们那边也是不巧了,刚好典签裴宣俨免官,欲投秦王府,齐王疑心阴谋败露,就鸩杀了裴宣俨,中止了行动,所以也没办成什么——又是平手。他们知道齐王派刺客夜刺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有了准备,洞开重门,安卧不动,吓退了刺客;我们却没能提前探知太子置毒于酒中,险些害了秦王的性命,这是他们胜了一筹。可是最终,最有价值的昆明池伏兵,却是我送过去的消息,这算是我们又扳回来了。”[7]

王介甫吃了一惊,不由得以手抚额。

“怎么?莫非您……您就是那个密告秦王——太子与齐王将在昆明池伏杀秦王、坑杀诸将的率更丞王晊?”[8]

“唷,你知道啊?”王孟景笑了笑,“我们主上命史官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倒让我王晊也青史留名了呢。”[9]

好一个“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唐国史上可是明明白白记载着,亲手射杀兄长的不是别人,就是太宗自己!想起本朝那语焉不详的“烛影斧声”,王介甫的神情十分复杂。

“你们的太宗对此事……倒真是问心无愧,毫不掩饰,一点也不怕后人议论啊……”

王孟景望了王介甫一眼,沉默了片刻。

“后人……对此事多有非议吧?”

“这……”王介甫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你不愿讲也罢——看你前前后后的言语神色,我已经知道了。”王孟景长叹一声,“如果我是四百年后的人,不知道这其中的细微曲折,或许我也会像你一样。伦理纲纪,孝悌之道,圣人的礼法固然很重要,却并不能穷尽天理人功。忠孝仁义,都是前圣之所善,却也会有不能两全的时候。事不关己与休戚相关,你放在心上的未必会是同一件事……”

他将怀中的狐裘展开了,颔首凝视着它,温柔地抚摩着那血一样的石榴红。

“后人或许会觉得秦王不忠不孝,王晊背主求荣做了帮凶——可我自己知道,我对得起天地良心。读书人应该扶立明主,我做的是本来就该做的事。况且文脉保住了,画魂回家了——我可以毫无挂碍地去见死去的亲人了。”

“于我王孟景而言,秦王若是只顾小节,交手受戮,那才是不仁不义——分明是他定的江山,分明是他贤仁宽厚、天下归心,却要拱手送给那些残暴、虚伪、媚外欺内的人,这可就成了什么?拿着自己的贤良当幌子,把我们骗过来,最后却把我们扔给了一个这样的朝廷,难道不是为虎作伥吗?逆坏人伦、杀兄逼父会被后人耻笑,那浴血奋战才归一统的江山又陷入动乱与纷争,难道就不会被后人耻笑吗?”

“唉,我们主上对他们真是一忍再忍。凭我们在东宫和齐王府布下的暗桩,倘若真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行刺,投毒,也不是做不到。从天下群雄到列国的国君、可汗,有几个能跟我们主上过招的?他两个比那些人何如?若不是秦王顾念骨肉之情,一再忍让,他们还能活到武德九年?”

[1] 《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徒都之。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上乃止。”

[2] 《旧唐书·礼仪志》记载:“贞观十四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太宗问颖达曰:‘夫子门人,曾、闵俱称大孝,而今独为曾说,不为闵说,何耶?’对曰:‘曾孝而全,独为曾能达也。’制旨驳之曰:‘朕闻《家语》云:曾皙使曾参锄瓜,而误断其本,皙怒,援大杖以击其背,手仆地,绝而复苏。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小棰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义,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闵子骞也?’颖达不能对。太宗又谓侍臣:‘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陈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具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文,迥出事外,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耶!’”

[3] 《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杨文幹尝宿卫东宫,建成与之亲厚,私使募壮士送长安。上将幸仁智宫,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从。建成使元吉就图世民,曰:“安危之计,决在今岁!”又使郎将尔硃焕、校尉桥公山以甲遗文幹。二人至豳州,上变,告太子使文幹举兵,使表里相应;又有宁州人杜凤举亦诣宫言状。”

[4] 李元吉在太原的德行,《旧唐书·巢王元吉传》记载了宇文歆的奏表,里面是这样写的:“王在州之日,多出微行,常共窦诞游猎,蹂践谷稼,放纵亲昵,公行攘夺,境内六畜,因之殆尽。当衢而射,观人避箭以为笑乐。分遣左右,戏为攻战,至相击刺毁伤至死。夜开府门,宣淫他室。百姓怨毒,各怀愤叹。”

[5] 桥公山是卧底,这事是我编的,但不完全是胡编。京剧《御果园》中尉迟敬德有这么一段唱:“提起了当年投太原,建成元吉怒发冲冠。 某一言未发推出斩,多亏了乔公善救某的命还。”你看他编谁不好偏要编桥公山,那我也这么编……

[6] 齐王府显然也有卧底。《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既而元吉使壮士夜刺敬德,敬德知之,洞开重门,安卧不动,刺客屡至其庭,终不敢入。”如果没有卧底,尉迟敬德怎么知道李元吉派人刺杀他?又载府僚对李世民说的话:“齐王凶戾,终不肯事其兄。比闻护军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都绘声绘色学过齐王和护军说的话,有卧底无疑了……

[7] 《旧唐书·巢王元吉传》记载:“高祖将避暑太和宫,二王当从,元吉谓建成曰:‘待至宫所,当兴精兵袭取之。置土窟中,唯开一孔以通饮食耳。’”而在《资治通鉴·唐纪七》中,高祖幸太和宫是在武德八年六月甲子。《新唐书·巢刺王元吉传》记载:“元吉乃多匿亡命壮士,厚赐之,使为用。元吉记室参军荣九思为诗刺之曰:‘丹青饰成庆,玉帛礼专诸。’元吉见之,弗悟也。其典签裴宣俨免官,往事秦府,元吉疑事泄,鸩杀之。自是人莫敢言。”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是我自己编的。东宫毒酒案,《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记载:“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衉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

[8] 昆明池兵变,《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其实应该有读者早就看出来王孟景就是王晊了吧?从一开始问的就是“姓字”而不是“姓名”。而文中的称呼,介甫是字,相对应的孟景应该也是字。晊是日光的意思,景也是日光的意思。《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率更寺……丞一人,从七品上。掌贰令事。”确实是七品小官,又对上了。嗯其实还有一点,王孟景进东宫可是魏徵举荐的啊……

[9]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记载:“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1章 洺州梦(十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