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随身带个老祖宗 > 第18章 第018章

随身带个老祖宗 第18章 第018章

作者:寒小期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1-14 01:59:30 来源:文学城

第018章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京师及周边城镇发生强烈地震,对人员、财产的伤害之大几乎无法想象。

……

此时,人在明史馆的路谦还处于迷茫之中。

他是听到了祖宗这话,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突发情况中迅速回过神来,他只是下意识的想要稳住身形,脑子里却全都是浆糊,完全不明白此时是个什么情况。

“你个蠢货!跑啊!跑——”

噢,这次听明白了。

是听明白了,路谦还跟着祖宗大吼了一声,将同屋其他还在懵圈状态中的同僚吼了出去。

大地在疯狂颤抖着,路谦等人跌跌撞撞的往外头跑去,一直跑到前头院子里空旷处,这才扶着膝盖停了下来。

像路谦这样年岁轻的也罢,尽管都是满脸惊恐,可总算都平安跑了出来。可问题是,五十鸿儒里头,年岁大的占了多数,还有另外一些从翰林院调过来的,尽是长者。

路谦等人复而又往回跑,尽可能大声的让同僚们出来。所幸明史馆这边因为资料太多的缘故,还是有一些兵差过来打下手、搬重物。

待两刻钟后,大地逐渐趋于平静,明史馆里的所有人也都被安顿在了空旷的前院里。

再往后看,原本齐整的院舍,如今却是一片狼藉。得亏明史馆还是去年刚翻新过的,虽然落了一地的瓦片,可总算没发生房屋坍塌的事情。

至于屋内就别提了,书柜、博古架尽数倒下,地上全是各种杂乱的书籍,还有破损的杯盏茶壶、砚台等物。

及至震感完全消失,众人还是心有余悸。

就有人面色惨白的开口问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怎么办?

饶是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声名远播的大儒,像这样的情况却也是从未经历过。

明史馆内品阶最高之人,便是几位侍读学士。

其中,邵侍读年岁较轻,除了在奔跑中扭了下脚外,也没太大的伤势,这会儿他道:“大震之后多半都会有余震,先别忙着回屋里,派个人去翰林院瞧瞧……再看朝廷怎么说吧。”

“朝廷能怎么说?这是天灾,况且还是在京城之中,咱们这儿离宫中这般近,只怕连宫中都出了事儿。”言下之意,上头顾自己还来不及,又怎会在意黎民百姓。

说这话的是前明高官之后,他们这些人跟前明的关系都太紧密了,区区几个月的入仕生涯远不足以改变他们的想法。像邵侍读这般,已入仕十几年的自然不同,但更多的人对于清廷还是普遍的抱着怀疑态度。

天灾,尤其是像地龙翻身这种事儿,自古以来都会跟帝王不慈联系到一起。

像他们这般的饱学之士当然不会这般认为,却架不住百姓愚昧,但凡稍稍点个火,就能被引导着对抗朝廷。

邵侍读听着同僚的话,叹息道:“各位,翰林院的房舍年年都修缮,普通百姓家却没这般能耐。若是房舍坍塌,甭管人是否受伤,都得靠朝廷救援。我知诸位很多都对清廷存疑,但如今真的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就在这时,外头传来一阵喧哗,却是九门提督派人过来了。

先询问房屋是否坍塌,若有则再问可有人被压在倒塌的房舍下面,倘若有重伤者,立刻担架抬走,轻伤者则视具体伤情判断是否要送至医疗处。

兵差告诉明史馆众人,如今京师内城的九座城门皆设立了临时救治处,城内所有医馆的坐堂大夫都被带到了城门处,所有药房内的药物都被朝廷统一征收,不计代价的救人。

明史馆这边也是有伤者的,在兵差的指引下,伤者被送去治疗了,其余众人则一并去了翰林院。

翰林院就比明史馆强多了,掌院学士朱大人顶着额头上的大肿包,正有条不紊的吩咐着事儿。

见明史馆的人过来了,朱大人忙问:“可有人受伤?”

得知只有几个轻伤者并且已经送去治疗后,朱大人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忙唤上几位老翰林,以及所有鸿儒,匆匆去了宫中。

虽是去了宫中,但实则路谦并未见到康熙帝,他们这些人被安排到了南书房旁的一个大房间里。自然,里头桌案纸笔一应俱全,只有朱大人同几位老翰林再度离开去面圣。

留下的人中,邵侍读属于品阶最大的官儿,自是管着他们众人。再之后,原先那些去治伤的人,但凡伤势不算重的,都被送到了此处,静候任务。

……

此时的南书房里,气氛异常凝结。

诸位朝廷重臣都被唤到此处议事,假如路谦能看到这一幕,就会发现康熙帝与先前的形象大不相同。

年初的博学宏词科上,这位年轻的帝皇意气风发,仿佛这世上再无任何难事可以困住他,即便前路漫漫,也不缺艰难险阻,但他绝对有信心战胜一切磨难。

可如今,康熙帝却是眉头紧锁,整个人压抑到了极点,一看就知道他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户部尚书已然年迈,此时正向康熙帝讲述户部情况,存粮是否足够,能够调用多少赈灾银两等等。其他机构哪怕有心帮忙,也得先等户部将赈灾物资准备妥当。

朱大人进去时,康熙帝正在发火。

“朕不想听谁有难处,只一点,先给朕将各家各户养的府医放出去,还有囤的药材,朝廷全部征收,无偿给伤者使用!”

“所有大夫不准在私人馆所行医,不准私藏药材,不准收取诊金,违者重刑!高门大户一经发现有此类情况,为官者革职查办,为商者家产充公!”

“在朝官员除重伤者之外,其余人等尽数原地待命,听从九门提督号令!如今最要紧的就是赈灾一事!”

年轻的帝皇越是在重压之下,越是锋芒毕露。

随着他的下令,一道道口谕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了京城各处,而外界的消息也迅速往宫中送达。

包括城内的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坍塌以及因为某些意外导致的焚毁事件,另外就是地震范围太大,至今为止尚未明确究竟波及到了何处。

其实,康熙七年也曾发生过大地震,只是当时并未涉及到京畿重地,震感也是很强烈的,但起码范围没这次那般广。那时,康熙帝才刚亲政不久,关于灾后如何赈灾救援尚在摸索阶段,因此处理的结果很是不尽如人意。

这也是康熙多年的心病之一,为此他没少跟朝臣死磕,也曾列出了种种救灾措施。

当时,很多人认为没这个必要,一则京城附近极少发生类似灾祸,二则像地龙翻身这种事儿,本身就是极为稀罕的……

谁能想到呢?这才隔了十多年,又发生了,还是像这种百年难得一遇的超强地震。

为了防止二次余震,他们根本就不敢在大殿里议事,像翰林官好歹还能分到一个房间,其他人很多都是索性待在太和殿前广场议事的。

余震确实来了,好在这一次多数人都是有心理准备的,捱过了最初的摇晃,之后就立马进入工作状态,连吃喝歇觉都顾不得了。

路谦原本是跟着邵侍读做事的,不过此时等朱大人回来后,自然是听他的吩咐。

哪怕朝廷的人手再怎么不够用,康熙帝都不可能让翰林官外出救灾的。因此,他们要做的是用笔杆子让百姓安定下来。

这谈何容易?

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何为天灾的,此时绝大多数的人还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眼见天降灾祸,又恰好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发生的,难免会在悲痛之下迁怒于朝廷。这个时候,就算立刻宣传天灾的必然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其忙着解释,不如直接做实事。

但直接做实事,却不等于闷头做事一言不发。

因此,朱大人便让人将各处做了何事,一一向在场的翰林官说明,又让众人将情况阐述清楚,写成布告由兵差贴在京城各处。

目的自是安抚人心。

如今的京城各处,何止是人心惶惶。很多老百姓都是前一日还全家和乐融融,后一日却突遭苦难,墙倒屋塌家破人亡。在这种情况下,惊慌恐惧才是人之常情。偏生,当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却极为容易出事,尤其易被有心人煽动利用。

朱大人也没说太多的话,只道记住目的是安抚人心就成了。

“一定要将老百姓安抚住!”

不是他多心,实在是因为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康熙七年,山东郯城突发地震,没等朝廷的救援到达,各处已然开始宣扬天子不仁、天降神罚。又因为地震导致数条官道断裂,以至于救援物资不能及时送达,再度造成了一批不必要的死伤,这下那些反清人士可算是捏到了把柄。

那时候,江南一带不断的冒出各种谣言,满清丧尽天良,康熙德行有亏,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才会降下此次大难。又将因为交通缘故无法及时送达的救援物资,改成是满清鞑子不顾百姓安危,对灾区的情况视而不见,毕竟满汉有别。

还真别说,当时信这话的人特别多,又有自称朱三太子的人在背后教唆,差点儿酿出大祸来。

……

路谦看了眼神情不一的同僚们,很快就跟着邵侍读一起做起了事儿。

邵侍读是明史馆当中,极少数完全倾向于朝廷的人。这其实就算是变相的站队了,主动靠近邵侍读的,代表着都是认同朝廷眼下的做法。

“总得先救人吧?”路谦声音不轻不重的嘟囔了一句,不少人都抬眼看了看他,迟疑着选择了靠近。

但其实,路谦这话是对祖宗说的。

祖宗从地龙翻身之后,就一直情绪不对。理智上,他是知道这种事情纯属天灾,可情感上,他又无比心痛那些无辜受难的百姓。偏还听到朝廷尤其是朱大人那席话,话里话外都是认为民间的抗清人士不分轻重,只会添乱。

他都快气死了。

你才是添乱,你们全家都只会添乱!

起床一看评论区,差点儿没吓死我_(:з」∠)_

咋都写起小作文来了,这不是一个沙雕文吗?【瑟瑟发抖.jpg】

所以本章修文,重点不是地震有多惨烈,而是朝廷的各项救灾措施是否到位。天灾真的是不可抗力,谁摊上都一样的。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清朝的救灾措施已经做得很好了,毕竟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PS:上章红包已发,本章继续下红包雨=3=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第018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