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宋缔 > 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

宋缔 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

作者:我欲乘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6-11 22:44:03 来源:转码展示1

蔡伯俙最终还是接了赵祯的差遣,转运使一职非他莫属,他接的是临横府的转运使,整个临横府包括了大宋在上京道打下的所有地区。maixi9

土地相当广阔,有着众多的城池和大片的草场,也有契丹人急急忙忙开辟出的大片“良田”。

这一切摆在蔡伯俙的面前还真是任重道远,良田就是“鸡肋”,契丹人烧毁草场开辟出的良田地力有限,即便是能种出庄稼也没有多少收成,而且耗费地力得不偿失,不如直接从大宋调集粮食来的划算。

草场该干什么?当然是用来放牧,眼下只能等待这些土地再次恢复成为草场,所以这些田地在大宋手中算是白白的浪费掉,所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

蔡伯俙也走了,走的时候赵祯还特意去送了他,眼下唯一不能离开上京城的只有赵祯,他是一国之君,本应坐镇神都,但眼下的情况却由不得他。

赵祯知道自己不能走,一旦离开了上京城,大宋的重点就会被带走,针对草原的战争就难以在段时间之内结束,他现在是咬牙死扛,绝不能离开上京城。

华夏王朝的传统就是,只要皇帝在哪,一国的重心就在哪,当然如果皇帝是去休闲度假的那就另说,可若是在前线,那就不一样了,战略防御和用兵都会往那里倾斜。

从大举攻伐契丹到临横府被收入囊中,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谓是极为迅速的,大宋并没有在这件事上耽误多少时间,而且赵祯也耽误不得。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会给一个国家带来怎样的灾难谁都知道,即便是国力强大的大宋也会被拖垮。

这也是朝中反对之声不断出现的原因,他们都担心大宋深陷战争泥潭,最终如隋伐高句丽一般被拖垮,何况相对高句丽来说,契丹的上京道都是草原,即便打下来了又有何用?

到时还不是要对草原进行管理,谁又愿意去?

至于契丹人……想要灭光是不可能的,草原那么大,百万大军杀进去就像细盐洒进广通渠一般,既然得不偿失,何必去费心劳力,还不如皇帝早日回宫,休养生息为好。

真正能看清楚赵祯目的之人在大宋并不多,但个个都是朝中的重臣,也就是因为有相公们的支持,所以赵祯才会如此激进,赖在上京城中不走。

还好这么多年他积攒下来的名声还算不错,又有国内的强大的经济和生产力支持,民心所向,否则这种任意妄为换做是别的皇帝……

呵呵……怕是早已被描绘成如同隋炀帝杨广一般频繁征战,滥用民力的昏君了。

瞧见赵祯望着北方远眺,一句话也不说,站在城墙上有些寒冷的三才小声道:“官家这是在想什么?怎生如此入神,还是快些回宫,以免着了风寒。”

赵祯依旧不动,面无表情的说道:“朕在想隋炀帝杨广,他三征高句丽的时候是不是和朕一样的心情。”

三才脸色大变:“陛下,炀皇帝乃是昏君,您可是我大宋的圣君,岂能相提并论?朝中传来的奏疏多少有些偏颇,只看到了国力损耗,却看不到您为大宋带来的好处,愚民愚妇被人煽风点火,自然也就跟着说了……您万勿当真。”

“朕突然想起一段话来,有些人还真是让他们吃的太饱了。朕也算是明白杨广这货为何走上末路,不惜民力是本,但终究是得罪了士大夫!”

赵祯不再说话,自己现在和杨广遇到了相同又不同的问题,朝堂之中的大多数臣子包括一些武将都是反对这次对契丹耗时耗力的征伐。

而自己现在一语定乾坤的姿态也让他们开始慌乱,生怕大宋走上大隋的老路,生怕自己变成另一个杨广。

怕自己昏庸吗?并非如此,随着旧的世家门阀被自己一扫而空,贫苦的读书人走上了仕途,即便是普通人在这个时代也是有家族的。

明堂,字号都在,宗祠里有他的祖先,也就自然要为自己的宗族考虑,于是旧的家族被赵祯废除,又出现了全新的家族。

尤其是在大宋如此繁荣的基础上,这些家族的成长速度很快,壮大的很惊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这些宗族的人口也有增长,入朝围观的人又不是只有一个,有些人家出了三个,五个,甚至六七个官员,这样的家族就开始在朝堂之中展露头角了。

当初杨广为何要三征高句丽?因为关陇贵族手中的权利太大了,借用征伐高句丽的机会杨广就能收权。

可惜他太过心急,征调人数太多,以至于那些人忍不住了,三次征伐,三次造反,彻底亡了国,而现在赵祯不断对北方用兵,对草原用兵,即便是夺取了上京道也没有停下,难免让朝中的一些人开始担心。

担心皇帝是不是打算要在朝中重新洗牌了?

当大多数人都在担心的时候,原本不担心的人也开始担心了,或是不担心自己,有人却是担心朝局动荡,眼下大宋势大利好,谁都不希望出现差错,谁也不希望大宋成为另一个大隋!

赵祯自然知道反对的声音中既有为己者,也有为国者,不能一竿子打死,也不能把人挑选出来,反倒天下人寒心,唯有一律视而不见,作罢而已!

都说皇帝是君父,可真正了解皇帝如父亲的又有几人?

好在这大宋赶上了文治,自己也赶上了一大堆的名臣,仿佛这些名臣都扎了堆得的往大宋挤,否则怎么大一个国家没有自己可以,没有这些能臣干吏可不能入场运转。

赵祯庆幸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就一个狄青和王韵可堪重任,有统帅全军之才,其他的包括彭七,杨怀玉,石元孙之流也只是能作一方偏帅而已。

眼下把他们二人保住,又有参谋兵事院以及军武院的存在,大宋早晚有一天能培养出无数将才来。

赵祯的目标不光是培养出将才,还要培养出能通晓政治的将才,否则武将终究是上不得台面,也不懂政治,但这又有矛盾,懂政治的武将是好,却对国不利。

看看盛唐的朝堂之上,那一个武将不是通文通武,但结果呢?

乱啊!

还是如今的局面好,所有兵事皆归兵部,而兵部虽算是文臣的范围,却也不管兵事,而是交给了参谋军事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