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宋耻 > 瓜分世界(14)

宋耻 瓜分世界(14)

作者:狂人阿Q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9-10 21:12:43 来源:转码展示1

经济危机打击下,欧洲战火不断,大食国坏账爆仓,导致全世界经济一塌糊涂,民生多艰,三国朝廷都先后出台了鼓励海贸的政策,虽然大燕帝国暂时还无法打破从宋燕长江对峙开始的政治僵局,可却已经单方面出台政策,许可列国商船进入大燕港口,再不开放,大燕帝国自己的商船队连本国内部的贸易都维持不下去了。zhongqiuzuowen

大燕帝国的开放,带给了许多国家巨大的机会,欧洲人暂时抓不住这个机会,倒是让东亚两个小国得到了机遇。倭国和高丽两国的航运公司,立刻接下了大笔订单。持续扩建本国船队规模,开始活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一座座大燕帝国港口上。这两国其实也没什么海洋文化传统,主要就是穷。工业革命时期,财富快速聚集,其实底层民众的生活甚至比工业革命前更差。历史上荷兰人人均身高在工业革命高峰阶段,反而是最矮的,平均连一米六都达不到,欧洲最矮,完成工业革命之后,荷兰人身高接近两米,世界最高。

大燕帝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前,也曾长期贫富分化严重,比南方宋朝的人均差别更大,被南宋士大夫诟病了一个世纪。

如今大哥不笑二哥,谁都走过了那段岁月,但依然各自傲娇着。

南洲宋国依然嘴硬,在全世界宣扬他们的士大夫文化,贬低大燕帝国的风气粗鄙。真正粗鄙的东洲汉国,宋国士大夫则认为那是淳朴,双标的厉害。大燕帝国则嘲讽宋人柔弱,有女儿风情。东洲汉国,始终在文化上出于弱势,同时受大燕帝国和南洲宋国影响,没什么话语权。

大燕帝国主动开放之后,宋国商船开始驶入大燕帝国港口,当然他们以前也经常进出,不过是用伪造的身份,如今则正大光明的进出,少了大量麻烦。各国之间的人员流动,也比以前更容易了。

事实上三国之间的人口流动,从未中断过。否则南宋灭亡之后,大量士大夫也不可能移居南洲。如今中州依然向宋汉两国持续输出人口,商人、学者各种阶层都有。宋汉两国,也有回流的人口,越是背景深厚的豪族,越是顾念国内的祖坟和宗祠。

一些大豪族的子孙,在三国都有分布,而且能量巨大。比如綦氏家族,在宋燕两国,都是豪族。两宋四百年延续,士大夫家族之所以能发展到顶峰,跟长期稳定分不开,而且跟互相之间抱团更分不开。这是一个并不大的精英圈子,互相之间都能联系上姻亲关系。比如綦氏家族,是山东豪族,跟李清照家族有姻亲关系,李清照家族跟赵明诚家族有姻亲关系。李清照的父亲是苏轼的学生,外公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珪,王珪的一个孙女嫁给了秦桧,所以李清照跟秦桧的老婆是表姐妹。

甚至一些生活已经落魄的士大夫家族,往外翻三代都能跟皇帝攀上亲。宋钦宗的皇后朱琏是宋朝大儒朱熹的姑祖母,朱皇后跟随宋钦宗被俘之后,不愿受辱自杀身亡。

所以虽然大燕帝国开府学取士,一些名门子弟依然占尽了优势,因为他们家族的教育水平更高,即便没有系统的府学,也能培养出朱熹这样的人物。就算有府学系统,名门子弟的学习水平平均下来还是更高一些。因此在大燕帝国政坛,活跃的同样是一群名门望族官僚。

一些官僚家族能同时对三大国的朝廷产生影响,比如晏氏家族,在大燕帝国、东洲汉国和南洲宋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在这些豪族的影响下,通过私人之间的联系,渐渐开始出现友好的呼声。都希望能建立澶渊之盟那样的同盟制度,恢复国家之间的往来。

于是在欧洲战争进行到第三年,三国终于打破僵局。格外长寿的燕王三子,吴国公主世系的赵建,熬死了所有兄弟,还熬死了两个侄子后,终于寿终正寝。赵建虽然没有公开燕王子嗣的身份,但却是公认的。同时又姓赵,是赵构亲封的吴王,掌控上海这样的自由城市,富甲天下。

赵建死后,家族分别向三国报丧。三国都不能置之不理,对大燕帝国来说,李炎的儿子是皇帝,赵建是他的三伯父,对南洲宋国来说,渊圣太子的孙子继位,赵建入的是赵氏的宗谱,是他的族叔,东洲宋国是李靖的儿子继位,赵建是他的三叔。于是三国都派出了吊唁的使者,这场葬礼变成了外交盛典。

在葬礼上,三国王族代表达成了一些协议,三国君主互相之间按照年龄辈分排序。互相通贡,谁也不向谁称臣。

大燕帝国将赵氏祖坟保护的很好,此时正式交由东洲宋国管辖,将开封宋皇陵和保州祖陵交给宋国,由宋国朝廷派遣官员常年祭扫。邀请东洲汉国王室,派人祭祀燕王宗庙。

但三国关系还只是在礼的规范内出现突破,在法的规范内,依然在谈判。

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都很难达成一致。经济上,三国其实已经相当紧密。因为三国商人集团,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群体。因此经贸往来始终很紧密,大燕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也是最大的进口国。

大燕帝国境内的铁矿质量普遍不好,价格上无法跟东洲汉国的钢材竞争,因此大量进口东洲粗钢,同时也进口大量宋国铁矿才能拥有竞争力,用本国铁矿炼钢,成本太高,很难盈利。

通商问题最先取得突破,因为这是互利的事情。而收益最大的,并不是航运大国南洲宋国,反而是海运业恨不发达的东洲汉国,因为几乎是一纸文件,就将汉国和燕国贸易提升一个层级。

之前东洲汉国最大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宋国和欧洲,通商条法出台之后,不到一个月,东洲汉国的第一贸易国就变成了大燕帝国,因为十二都跟汉国之间的贸易需求太大。

这两个经济体,都是世界级的富裕经济体。十二都地区,位于东洲西岸,有铁路、港口串联,互相之间内贸十分频繁。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高达八千万,城市化率高达八成以上,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一地区却只能隔着太平洋跟大燕本土进行贸易,跟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距离都很远,不是要跨越太平洋就是要绕过东洲大陆。

因为政治隔阂,别说难以翻越的哭山山脉了,就连早就打通的汉海大道,也中断了数十年之久。无数商人想要开通这条大道,都没有成功。

东洲汉国同样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富国,人口也在八千万以上,工业革命驱动之下,广袤的资源被开发出来。人均收入水平,跟十二都地区数一数二,并列世界第一二位。

两大富裕地区之间,产业互补性还很强。十二都地区,工业、商业发达,向国内出口大量黄金、铜锭和金属制成品,进口大量日用品。十二都地区许多工业门类做的很好,比如电力工业,因为生产优质铜料,这里的电缆、电机制造水平世界一流。但是大量日用品,尤其是连粮食都无法自给自足,农业也很发达,但经济化程度太高,北方的大湾地区不是产棉,就是种桑,南方印加高原(秘鲁)地区,也主要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

但东洲汉国则是世界级的产粮大国,畜牧产业也极其发达。但许多门类的工业制成品根本没有,连纸张都无法自给自足,十二都却是世界级的木浆纸产地。

于是汉海大道用了一个月时间紧张维修之后,荒芜的野草被焚烧,老旧的铁路被装上新的钢轨,新式机车轰隆隆开过,从此再也没有停下车轮。

粗放的东洲汉国将铁路早就修进了哭山山脉之中,十二都地区的铁路也在山脉另一侧密集分布,双方只差跨越分水岭的最后一公里被政治阻隔。如今双方都开始了贯通计划,各种新消息不断出现,多条铁路不断贯通。

修建玛雅运河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双方都有自己成熟的方案,无数民间组织做过各种详细的研究,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经过两国协商,给一家私营公司颁发了许可,这家公司的股票立刻飞上了天,在股市上的融资债券一上市就被争抢一空。这时候危机中的市场才明白,任何时候都不缺少钱,只是缺少投资机会而已。

商品往来的同时,技术也快速传播。东洲因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这里的石油生产和冶炼工业发达。基于石油工业,东洲地区的火车早就用燃油机车取代了蒸汽动力,大马力的柴油机比烧煤更节约。但大燕帝国缺乏石油,主要发展电力,用电力机车取代了蒸汽动力。十二都地区,作为电力工业的发达地区,铁路上几乎都是电力机车。

十二都地区的电力工业向东洲扩散,东洲的燃油技术则向十二都和大燕扩散。

短短两年间,让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突变。之前低廉的石油价格还没有上涨,但关于石油的相关债券却开始红火起来,所有人都看好石油产业的未来。因为在军事领域,三国也终于签订了一些协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