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庶子夺唐 > 第四十二章 武家子侄

庶子夺唐 第四十二章 武家子侄

作者:江谨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3-11 22:09:59 来源:转码展示1

李恪亲自出城接阿史那云,虽然是轻装简行,亦是机密,但还是瞒不过有心人,李恪出城,还在回宫的路上,消息已经传回了宫里。

太极宫,昭庆殿,内殿。

“小娘,宫外面传进来的消息,陛下亲自出城去接了阿史那云,在城外谈了许久。”林鸾急匆匆地进殿,对萧月仙道。

萧月仙点了点头,道:“这不奇怪,陛下是重情义的人,阿史那云毕竟和陛下幼时相识,感情颇重,亲自出城一趟也是正常的。”

萧月仙说完顿了顿,又接着问道:“陛下回宫了吗?”

林鸾道:“陛下的车驾已经回宫,现在想必已经进城了,只不过鸿胪寺那边好像不曾收到安置阿史那云的消息,只怕陛下是要安排她居于宫中了。”

萧月仙道:“应该是如此了,这日陛下等了许久了,眼下时机已经成熟,在这件事情上遮遮掩掩不是陛下的性子。”

林鸾看着萧月仙的模样,似乎并不担忧,于是问道:“阿史那云进宫,后宫必生波澜,小娘不早做准备吗?”

萧月仙摆了摆手笑道:“无妨,阿史那云是突厥人,不比旁人,她的子嗣将来绝不可能为帝,对我们而言应该不是敌人,无妨的。”

大唐的皇帝可以不是嫡长,可以是庶出,甚至母族也可以不是显贵出身,但一定要是汉人之后,否则不止朝臣不允,就是将来也是祸事。

林鸾道:“陛下待阿史那云不同,只是不知道陛下的心思,毕竟皇储之事朝臣不过参议,最后定论的只能是陛下,可不能叫旁人坐收渔利啊。”

大唐皇储的废立,虽说朝臣们的意见也很是重要,但最终一定是取决于皇帝的,尤其是当皇帝是李恪或者李世民这样强势的君王的时候,大臣们在东宫一事上的影响就更低了。

李恪待阿史那云情重,亏欠尤多,如果将来萧月仙事成,真的使李恪废了太子,而李恪却因为私情立了阿史那云的子嗣为储,这岂不是前功尽弃。

萧月仙想了想,道:“这个就更不必担忧了,陛下去接阿史那云只是因为私情,陛下行事公私还是分明的,不会因此而误了国事。

更何况陛下对此只怕早有安排,陛下在迎阿史那云入宫前册封女汗,就是有意以阿史那云将来的子嗣继承汗位,出镇漠北,咱们切不可在她和皇后之间乱了轻重,错了敌友。”

林鸾听着萧月仙的话,也知道萧月仙的意思,对萧月仙道:“小娘是想要和阿史那云在宫中交好,一同对付皇后吗?只是皇后颇有心机,阿史那云也是初来乍到,小娘想要拉拢她对付皇后只怕不易吧。”

萧月仙道:“眼下不过拉拢而已,要想真正取得她的信任,一同对付皇后不是一两日的事情,此事还需功夫,不急,你先安排人盯着此事,有什么情况及时报我知晓。”

“诺。”林鸾闻言,应了下来。

林鸾应着萧月仙的话,突然又想起了一事,对萧月仙道:“对了,前些日子小娘命我查的关于武家子弟在朝为官的事情已经有端倪了。”

年初,武媚娘本欲借李璄外出开宫之事通过东宫来影响朝政,但东宫属官态度强硬,尤其是太子司直狄仁杰更是软硬不吃,武媚娘怕把事情闹大,便也不敢追地太急,暂且将这个念头作罢。

武媚娘虽然不能通过东宫来影响朝政,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媚娘就此放弃了,就在武媚娘在东宫碰壁之后,她就命人安排了太原的武家兄弟进京,着州县安排举了明法,入朝为官了。这些族内兄弟虽然暂时还官职低微,但只要假以时日,未尝不能有所作为。

武媚娘的动静不算大,但朝中知道的人也不少,不过皇后既立,提拔族内男子为官本就常见,算不得什么大事,虽有些隐晦但也不是大忌,只是萧月仙盯着武媚娘,这事就落到了她的眼中罢了。

“如何?”萧月仙连忙问道。

林鸾回道:“武家近半年来进京为官的子弟,诸如武惟良、武怀运之辈都是去岁新举的明法科,而且在并州乡里颇有些恶名,不是良善之辈。”

萧月仙笑道:“果然如此,皇后一族根基不深,不过新起,自然是无人可用,但没想到皇后胆子真大,竟真的什么人都敢往朝廷里塞啊。”

武媚娘之父武士彟不过商户出身,靠着李渊信重才跻身高位,前后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自然比不得兰陵萧家如此显贵,人脉和底蕴更是远远不及。

当初武媚娘在楚王府或者东宫时交情还不错的官员虽然大多已经位列朝中高位,但这些人都是李恪心腹,武媚娘不敢轻易拉拢,武媚娘一时间落入无人可用的窘境,无奈之下这才提拔了武家族内的人。

其实武媚娘又何尝不知自己人良莠不齐,大多难堪大任,但总归自家人更可靠一些,也心向着她,左右难以两全其美,这也是武媚娘不得不做的取舍。

萧月仙接着问道:“皇后的这些亲眷当中,可有哪个名声尤差,甚至是为乡民所恶的?”

林鸾想了想回道:“这些武家子弟富贵骤得,这些年仗着皇后的权势在乡里为祸不少,大多名声不佳,尤其是武惟良,他在并州州部举制的明法科考中走了门路,以权势挤下了一个本该中科的学子,在当地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不过现在已经被压下去了。”

所谓明法科,与进士、明经等科并列,同为朝廷取才之法,明法和明经、进士的科考不同,明法科主要以试策为主,考问的是唐律,既是策问,自然就是由人来评定高低,也就有了作伪的机会。

哪怕是在大唐盛世,在权势面前也总有逢迎上意,以求晋升的人,有皇后的面子在,地方官员指鹿为马,以劣为优更不在话下,用武惟良代了旁人更是轻而易举。

萧月仙闻言笑道:“如此极好,陛下最重为国选才之事,对科举之制看得最重,皇后族兄如此公然作伪可是动了陛下的底线了。”

林鸾问道:“小娘要怎么做?”

萧月仙道:“安排苦主进京往御史台和吏部有司检举,动静闹得越大越好,吏部尚书马周是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必定严查,如此一来咱们的下一步棋才能走地容易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