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书院文具店 > 第4章 第 4 章

书院文具店 第4章 第 4 章

作者:桃柳笑春风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3-02-17 22:15:41 来源:文学城

车马吱吱呀呀一月有余,总算到了浞州境内。

又行三五日,江德县便近在眼前了。

尚未入县,就能感受到此地与京城的不同,乔宁扒在车窗前,好奇地往外瞅。

和京城的红墙绿瓦、严整对称不同,此地多山水,奇山怪林,冬日里竟也青绿一片,让人看得心生期盼。

不远处大约是村落,时至晌午屋顶升起袅袅炊烟,细闻竟有面食清香的气味和柴火的烟熏味;官道两旁时不时便有供路人歇脚的茶舍,还有不怕冷的孩童,梳着羊角辫围在烤番薯的摊位前,花一个铜板买支热气腾腾的小番薯吃。

乔宁瞧得起劲,直到车马进了江德县,也没从目光从窗外移开。

到了北城门,乔青坤向守城卫兵呈上户籍文书,以便于及时向官府报备。

那官兵一看文书上姓“乔”,态度都恭敬了不少,再看名中代表辈分之意的“青”字,恍然道:“原来是乔县令的本家兄弟,小的这就去上报备案,请稍后。”

官兵这种反应连乔青坤都微微吃惊,乔县令,家中堂弟莫不是当上了江德县的县令?

乔青坤是家中独子,亲叔家倒是有两位堂弟,自家居东院,堂亲家居西院,一墙之隔。

当初三人一起读书长大,大堂弟乔青山与自己一同中举,考得功名,却在会试时分出差别,自己高中进士,堂弟却名落孙山,回乡当了一县之丞。

另一堂弟是乔青山的亲弟弟乔青森,则不喜读书,继承了家中的生意,前些年往来家书,提及二堂弟的生意做得不错,家中富足。

若说这个乔县令,多半是自己的大堂弟乔青山了。

堂亲是县令,这倒是个好消息,至少乔家在江德县不会白受欺负,乔青坤很为自家堂弟欣慰。

趁这个空档,乔宁从马车上下来,打量着江德县的北大门。

方才她就听窗外突然喧闹起来,从门向内望去,是商铺聚集的街,夹道两旁开着各色门店,布庄、成衣店、当铺、首饰铺,书屋、酒馆……街上不说人流如织,也决计称不上光景惨淡,小娘子流连在此挑选布匹首饰,男子则进出于书屋酒家,这江德县竟热闹如斯。

笃!笃!

城门处传来的声响吸引乔宁的注意,顺着声音看过去,是位长发银黑掺半的老匠人在修理城门。

那匠人不仅长发后束,挽了个松垮的髻,腰间还别着个酒葫芦,灰白的麻布衣裳穿在身,不像个匠人,倒像话本子里行走江湖的老道。

乔宁好奇地走近些,只见那老者半跪在大朱门扇后,手指灵活地拆除下一颗松动的木门钉。

这种圆钉倒是常见,大红朱门上通常钉着成排成列的圆钉以求装饰和加固,或是鎏金铜质,或是铁质,亦或是木石质地,也叫浮沤钉。

京城紫禁城城门便是最昂贵的鎏金铜钉,而江德县的北城门则是用木质钉子,圆头表面刷上明黄油漆,倒也不失气派。

那钉根部原本呈“凹凸”形与木板门紧紧镶嵌在一起,长年累月磋磨逐渐磨损了棱角,变得松动起来,因着结构是一凹一凸恰好对上的,因此修理起来很是麻烦。

但那老者却有无穷的智慧和灵活的双手,只见他拿炭笔在木门上画几条线,再用矬和锤沿线切割,乔宁几乎没看清他怎么操作的,“凹凸”变成两个“倒钩”结构,圆钉楔进去,刚好牢固镶嵌在木门板中。

照例,他把松动的那一排圆钉全部处理完,动作行云流水,竟比官差办事的速度还快。

等他修理完最后一枚圆钉,手腕一抖,掌中小锤“咻”落进工具袋,再“唰”地一下拉紧袋口往后背一甩,拍拍手上灰尘去捋胡须,倒真有几分老道的洒脱和豪放。

只是下一秒,他伸出微胖的手掌心朝上,对请他来的官差道:“给钱。”

官差苦笑不得,边从钱袋子里取钱,边道:“你这沈老儿忒爱财,少不了你的。”

沈老儿“哼”一声:“干活付钱天经地义,何况我的手艺,包你这门二十年不坏,收这点儿工钱都便宜你了。”

那官差知道这沈老儿心比天高的德行,嘴巴更是不扰人,找德馨书院的秀才和他辩都不一定能赢,便认命道:“好好好,是咱们这门占您老便宜了行吧?”

沈老儿这才勉强罢休,拎着刚得的工钱,大步流星走进城门,不回家也不往其他地方去,径直进了最近的一家酒楼。

乔宁瞧不见了他的踪影,猜测他约莫喝酒吃肉去了。

手艺人靠本事吃饭,不看别人脸色,挣了辛苦钱就吃吃喝喝,日子过得最是潇洒。

且这沈老儿比一般的人更张扬些,倒是有些意思。

这会儿功夫,报备那官差回来了,说是“可以进城”,于是乔青坤带着一家人继续上路。

乔宁一路走马观花似的瞧,过足了眼瘾,乔父乔母乐意纵着她,只怜爱宠溺地看着她,并不出言制止。

她甚至在一处名为“珍奇楼”门店中的博古架上看到了西洋钟,造型奇特精致钟表时针刚好指向正午十二点,还有晃眼的鎏金水银镜,清楚映出美人面。

这小小辖县,竟有比京城还稀罕的物件,不愧是“奇物在民间”。

车马穿梭在热闹的聚商街,倒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江德这个地方,虽只是浞州的一方辖县,却因地理位置便利,吸引不少外商前来做生意,因而平日里人员往来纷杂,乔家这两辆朴实的马车着实引不起人们太大的注意力。

只不过当乔宁掀开窗帘,好奇地探头往外瞧时有人无意间瞥见,车里乘载那妙龄小娘子长得真标致。

乔宁放下帷帘,摸着脸蛋问杨氏:“娘,我脸上的黑粉脱落了么?”

杨氏端详片刻:“没有呀,比你原来的肤色暗沉不少,这丫头,不仅穿胡服,发间装饰也一应不要,打扮得跟乡间丫头似的,你是要干嘛呀。”

她那长相在京城一应大户人家都极其出众,更别说在江德县,若是不人为收敛些,怕是要惹出不必要的事端。

因此这穿胡服、拢男髻、擦黑粉的“乡村风”打扮恰合时宜,反倒显得人精神利落了不少。

乔宁暗自打定主意,往后定是要做生意赚银子的,在坊间行走就这么打扮。

不待她答话,乔青坤先是说:“收敛一些也好,咱们此刻的处境确实应当低调,宁儿做得不错。”

杨氏自是不会反驳家主,爱怜地抚摸乔宁的脑袋,只觉得这番变故着实苦了女儿。

过了喧闹的聚商街,外面安静了不少,不知车马经过哪一处,竟幽静得连人声都听不到,反倒趁得鸟鸣清晰可闻。

乔宁朝外看去,映入眼帘一排青色石墙,石墙内是大片竹林,吹过林梢唰唰作响,此地倒清雅至极。

正想问这是何地,随着车马前行,视野中出现一处门庭,门上悬着一方匾额,书写着一方墨宝——德馨书院。

原来是江德镇的书院,景致倒不错。

乔宁想起父亲少时也为读书人,回身问道:“爹,您便是在这处书院念书么?”

乔青坤却摇摇头:“不曾,当年乔家在江德算是富足,你祖父为我请了启蒙先生、讲经先生和八股先生,因而并没有念德馨书院。”

乔宁愕然,看来当年乔家确实富足。

只是在这等清雅的地方,与同窗书生相伴手执书卷,在翠竹下迎风而颂,岂不是一桩雅事?

乔青坤却幽幽道:“这德馨书院做学问一般,十多年没出过进士,你祖父和为父自然不愿去。”

乔宁:“……”

难怪。

车马已驶过书院大门,乔宁突然远远瞧见,门缝裂开,从中间挤出一个书生,东张西望发现门外没人后,又鬼鬼祟祟冲身后招招手,这般望风之下后面的人才敢出来。

而后两人脸上带着阴谋得逞的喜悦,身手矫捷的猫儿似的,飞速朝聚商街去了。

逃学……

乔宁扯扯嘴角,这德馨书院的学生还真是……淘气,如何能出进士。

车行至城中西南一隅,此处属于江德有钱人家的居住聚集地,乔家的东院和西院便在此处,两处均是三进三出的大院落。

东院是乔宁祖父留下的宅子,西院则是堂亲家,往后长居江德,少不得和亲戚走动,等安顿下来自然是要携家眷拜会堂亲的。

“十多年不曾回来,家中房屋不知是否需要翻修。”临近家门,杨氏似乎有些近乡情怯,喋喋唠叨着些话。

“应是无妨。”乔青坤宽慰道,“老家房屋都是大青砖堆成,结实得很,即便有损坏也只是个别小地方,只需重新涂抹泥浆,且堂亲家一住几十年,房屋亦不曾损坏,证明无甚大碍,夫人放宽心便是。”

乔宁则想到北城门那个修浮沤钉的沈老儿,长了一双灵活的巧手。

车马在乔家东院门前停下,乔家三口相继从马车上下来,杨氏还在说这院落须得结结实实打扫上几天才能安心居住。

等三人看到门前的景象,皆有些呆住,面面相觑起来。

几十年不曾住人的院儿,按说该蛛网密布、落叶满地、杂草横生才是,可眼前的东院大门挂着引路灯笼,两侧的石狮子被擦得铮亮,门前还有小厮看门。

不像被好心人打扫过,倒像来到了别人家门口。

乔青坤再三确认是自家房屋没错,走上前去询问:“劳烦,这里可是住着人?”

那小厮被问得莫名其妙,理所当然答:“你这问的什么话,当然住人了,这里住的可是乔县令的亲弟弟,你找乔老爷有何事?”

乔青山的亲弟弟,那不就是乔青森,他家住西院,缘何住了这里?

乔青坤沉声怒道:“我找甚的乔老爷,这里是我乔青坤的祖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