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宝,你干什么?为什么抓着我家孩子的手不放,你是不是欺负我们家的小孩?你快点放开他”,听到声音,就知道孩子家长来了。
李载道没有松手,“这是你的小孩,你的孩子偷钱,被我抓住,他说,自己是孤儿,全家都死绝了(划重点),饿了三天三夜,才会偷钱,我作为受害人,还好心给他了三个大馒头,结果他吃了两个,扔了一个,所以,你们到底是谁在说谎?”。
“哟,造孽呦,啪~,你偷钱不说,跟人撒谎,还敢咒我们,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快,给这位小哥哥道歉,对不起,馒头钱,我出了,我会好好教训他一顿”,女人肉痛的掏了馒头钱,把扔在地上的馒头捡起来,然后拽着小孩的耳朵骂骂咧咧走了。
李载道轻笑一声,打了又如何,不痛不痒的惩罚,估计过几天就会忘却。
时间过得很快,李大河一脸激动的说,“儿子,你安心去考试,我和你招财哥,去城南的明月客栈投宿,我打听过,一间中等房,住一天才80文钱”。
“爹,我有钱,不用那么节省”,李载道想劝劝他爹转变思想,现在家里不穷了,甚至还有点余钱。
李大河不开心的说,“载道,爹,知道你有本事,但是,要知道,人这辈子能花多少钱,都是有定数的,有再多的钱,都要学懂得惜福,节俭勤勉才是长久之道,千万不能铺张浪费,贪图享乐,有可能你前半辈子挥霍的,是你后半辈子该享的福”。
“嗯,爹,我知道了”,李载道知道李大河的意思,做人不能忘本,节俭持家才能长远。
李大河看到李载道进了考场,“招财,我们去附近的寺庙,道观拜拜,保佑载道能顺利考上秀才”。
“大伯,你到底信哪个?怎么都去拜呀?”,李招财觉得好生奇怪,一般不是只去一家吗?
李大河说,“这你就不懂了,这叫一碗水端平,谁也不得罪”。
两人先是去了寺庙,没想到寺庙的捐钱,才能进里面跪拜烧香,结果,李大河拉着李招财,二话不说,在外面磕了三个头,就就走了。
“大伯,你刚才怎么不花钱进里面去拜?”,李招财不解。
李大年说,“花什么钱,那些神佛才看不上凡人的钱哩,你看看寺庙里面的和尚,个个吃的膀大腰粗,袈裟上一个破洞都没有,还不是贪了我们烧香拜佛的钱,所以,去寺庙、道观,不要傻乎乎的往里面扔钱,谨记心诚则灵,再说,进去不就是为了就是磕头许愿,既然愿望都达成了,还给什么钱,钱给谁钱花。”。
李招财似懂非懂,李大年不好意思的咳嗽一声,“与其把钱扔水里,多做善事,少做坏事,这样才叫积攒功德”。
府试考墨义,帖经、策问、诗赋、经义,算术是乡试(考举人)才要学习的一门科目。
到了考场,经过一番仔细的搜查,李载道心想,也难怪每次搜查,总有人要不眼里含泪,要不羞愤难当,还有一些大声嚷嚷着有辱斯文。
科举全身搜查是非常严格,不仅需要脱掉里衣外衣,全身上下只剩一条小裤衩,还要张开嘴检查一遍,然后沿着一条线走。
主要是前十几年,因为有书生,让人检查特殊部位,觉得受到了侮辱,直接撞墙死了。
后来,朝堂为了不让这样的惨案再重演,为了尊重、维护读书人的自尊,就改成了走直线,只有走路歪歪扭扭才会被带下去检查。
李载道根据发放的木牌号顺序,找到了自己的鸽笼大小的格子间。
刚进去,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距离他考舍十余米远的地方,居然有一间简易厕所。
所以,他是中奖了,被分到了臭名昭著的臭号旁边。
靠近粪桶的号舍叫“臭号”,靠近做饭地方的号舍叫“火号”,均不受考生欢迎。
很多考生说,靠近臭号和火号,估计就别想考上了。
关于臭号和火号,流传了很多真实案例,有一位成绩超群的考生,因为坐在“臭号”里考试被气味熏得发挥失常,不仅未能考中,回家后还大病了一场,这是常有的事情。
火号,是因为烟火熏烤,难以集中精神做题,最重要的是,考场上若是遇到失火,就糟糕了。
李载道暗暗叫遭,自己的运气也太差了。
事实上,李载道这个座位,是有人精心设计安排的。
这次考试,有京城大官的子嗣,返回原籍考试,就是为了夺取小三元,□□称号。
为了照顾这位来自京城的大官子嗣,李载道和另外一个连中二次榜首的人,就被分到臭号旁边来。
在科举考试,可以在规则范围内,动一些手脚,但是不能破坏规则。
主要是每张试卷,考完批阅后,要封存五年,一张试卷都不能丢,若是被检查出来科举舞弊,举报的人升官发财,被举报的人摘去官帽,革除功名,砍掉脑袋,全家流放。
为了讨好大官,断送自己的前程不值得,顶多把人安排在臭号、火号,一般人都以为是自己的运气不好,也只会怪自己没考好,自己出的问题。
李载道想了一下,直接出钱在系统页面,购买了新鲜空气,流动的新鲜空气,将空气里散发的恶臭气味,出去。
等试卷发放下来,比起其他人需要深思熟虑一番,才写下几行字。
李载道试卷拿到手,拿出调好的墨水,试了一下浓度,就开始奋笔提书,挥毫洒墨。
有些文采好的,偶尔遇到难题,苦思冥想,还要停顿好久,才敢下笔。
另一边,李载道一道一道题写过去,就没有不会的。
考试,考的就是脑子,考试大纲涉及十几本科考书籍,每本书籍,少说有上万字,多则十几万字。
而他们出题,就是随意抽选从其中摘取一句,然后让你回答,还不能离题。
李载道看到题,就立马在脑海里想到这句话,是出自哪本典籍,哪篇文章,第几段,简直不要太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