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视频通古今,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 第27章 五征漠北,封狼居胥

此时此刻,另一个重要当事人也坐不住了。

朱允炆:“我连在位都不配吗?”

朱橚、朱桂、朱博、朱楩@朱允炆:“你觉得自己配吗?麻烦你照照镜子gif.”

朱标@朱棣:“此事是允炆有错在先,我只想问你一句,他究竟是死是活?”

朱棣@朱标:“我没杀他。南京城破之日,宫中烧起大火,他也不知所终。最后,有人在大火中发现了朱允炆和皇后的尸体,我命人葬之。还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

乾隆@朱棣:“那可不一定。反正在我朝编修的史书中,死于大火中的不是建文帝,只是他的皇后马氏,他则不知所踪,有人说是从地道中逃亡出去。而朱棣撒了谎,谎称他已经死了。”

雍正:“连崇祯帝朱由检都表示:建文无陵,从何处祭?若是尸体不确定,那自然没有陵墓。”

康熙:“我还听说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并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追寻朱允炆的下落,害怕他在海外收拢势力卷土重来。”

郑和:“啊?……这西洋宣扬国威的事儿,怎么能说是去追建文君呢?”

朱允炆:“建文君?”

雍正@朱允炆:“就是你失踪后,朱棣将你去帝号,改称建文君。”

朱元璋:“……”

朱标:“……”

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和朱标面面相觑,根据清朝这几个皇帝的说辞,也确实找不到朱棣杀害朱允炆的证据。

如此一来,众人心中也好受了一些。

朱标:“那允炆又进行了哪些改革,究竟是好是坏?”

朱高炽:“朱允炆一改□□时期的重武轻文,优待儒家文官,放宽刑罚,平反冤案。但是,他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徒,所以在方孝孺的建议下,他锐意复古,试图恢复早已被历史所抛弃的井田制,又盲目追崇周礼,屡次对大量的官名、宫名等进行毫无意义的更改。甚至直言不行井田,不足以行仁义。”

刘秀@王莽:“这操作不能说和你别无二致,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商鞅:“我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实在没想到后世还有人逆行倒施?”

王莽:“……”

朱标:“……,所以,允炆的政绩就是胡乱改革,无故削藩?”

康熙:“倒也不是,他的主要政绩是逼死叔父。滑稽jpg.”

朱元璋:“……”

朱允炆:“……”

大明。

朱元璋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允炆输得不冤啊。

这井田制是两千多年前周朝时期的田亩制度,一直被儒家所推崇,直到秦国的商鞅废除了井田制。

而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时候,自诩大儒的王莽就曾经恢复过井田制,田租几乎都流向了贵族的腰包里,百姓贫苦、国库也日渐空虚。

王莽也因倒行逆施,胡乱改革的恶劣影响而亡国。

朱元璋眉头皱的可以夹死一只苍蝇,他也想不通,有王莽的前车之鉴,朱允炆为什么还要实行井田制?

他想起自己曾经无意中摸了一下朱允炆的后脑勺,然后发现这位长孙的后枕骨上有块软骨,或者说有块空洞。

他捋着胡子暗自寻思,难道说这孩子真的脑袋有问题?

他抬头瞄了一眼长子,嘴巴开开合合,到底没忍心告诉他这个真相。

可他心里却有了别的想法,要是朱允文再这么胡乱改革下去,大明迟早要出事儿,说不定就得二世而亡。

而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确是实实在在的挽救了大明。

这一刻他对出朱棣篡位自立、造反称帝的行为也没之前那样抵触了,老四可是挽救了大明呢!

看着大家都在积极补充朱允炆的光辉政绩,柳洹无奈的笑了笑,这朱允炆简直让人无语。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朱棣登基后的所作所为,看看他和朱允炆两人,谁才适合作明太宗。】

【朱棣在位期间,一改朱元璋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的先例,逐渐设立了内阁制度。这项制度既避免了因为皇帝昏庸无能、享乐怠政而导致政府不能顺利运行的窘迫,又避免了由于皇帝乾纲独断、一意孤行而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是一项极具政治意义的创举!】

【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对于大明朝来说,最大的外患威胁是北方的蒙古各部。为了保证边防稳固,就必须驻守重兵,但是一旦重兵囤积,又很容易尾大不掉拥兵叛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选择“天子守国门”,他迁都北平,将中央政府定在边境线上,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王朝的边防。从此内外合一,开创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先例。】

【文治方面,他继续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

还修编《永乐大典》这一旷世奇书,整理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献资料,收录入其中的图书均未进行删改,完全没有任何美化和篡改。这是一部集华夏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也是世界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武功方面,他五次亲征漠北,派兵攻占安南;积极经营边疆,又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于西北设置哈密卫,在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五出蒙古,三犁虏庭。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封狼居胥、打到斡南河的皇帝,永乐年间明朝版图最为广阔,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刘邦:“乖乖!封狼居胥?!”

刘彻:“我何时能得一猛将,祝我扫平匈奴,一统大漠?羡慕gif.”

杨坚:“这武功确实厉害,竟然能以皇帝之身封狼居胥。一个字,绝!gif.”

李世民:“我也觉得。不过@刘彻,得一猛将?小了,格局小了?若真只有一员猛将,只怕你会后悔的哭爹喊娘!”

嬴政、刘彻@李世民:“此话怎讲?得一员猛将怎么还会后悔?”

嬴政和刘彻根本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能得一员猛将镇守边关,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呀,怎么还会后悔呢?

刘询:“因为我曾爷爷有两员猛将,卫青和霍去病,一位是我曾奶奶卫子夫的弟弟,一位是她的亲外甥。”

赵匡胤:“我知道我知道,这两位一位龙城之战、收复河套,一位封狼居胥,打的漠北无王廷!合称大汉双璧,堪称史上最豪华的嫁妆!”

刘弗陵@赵匡胤:“还不止呢。我和病已的辅政大臣霍光与冠军侯霍去病是兄弟,因此,孝武卫皇后总共带来了三位陪嫁!”

刘恒:“嘶~,真是个好嫁,咳咳,好皇后啊。恐怖如斯!gif.”

刘启:“要是我的皇后也有这样的嫁妆,又何至于诛晁错?”

王志:……

汉高祖位面。

刘邦捋着胡子,呼吸急促。

史上最豪华的嫁妆?扫平匈奴?

这不是为自己洗刷了白登山之耻么?

他不由得看向吕后:瞧瞧人家这嫁妆。

两人夫妻数十年,吕后一眼就猜中了他的心思,当即没好气道:“怎的,羡慕了?你创业之初,我吕家也对你多番资助,我的兄弟也为你冲锋陷阵,驰骋沙场,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我倒想问问你,那戚姬的家族兄弟又帮了你什么?”

“咳咳。”

刘邦顿时尴尬极了,他咳嗽了几声,试图转移话题:“没有没有,我就是觉得这两个将军真好啊,替我洗刷了耻辱。”

刘邦@刘彻:“小子,好好培养这两位将军,切不可辜负,一定要扫平匈奴,立我大汉之威。”

汉武帝位面。

刘彻也有些懵了。

大汉双璧,三位陪嫁!

他迟疑的看向跟随在自己左右的卫青,抚掌大笑:“却不想上天垂怜,大将自在眼前。这是天在帮我大汉!”

然后他气身拱手道:“卫卿,请助我扫平匈奴,一雪前耻!”

卫青也神情恍惚,他完全没想到自己的未来竟会有这样大的成就。

可他哪敢受皇帝一礼,连忙侧身避开,又恭恭敬敬的拱手回道:“故所愿也,不敢请尔。”

刘彻直起身,又满含期待的询问道:“那朕的冠军侯霍去病身在何处?”

卫青皱着眉头苦思冥想,而后又摇了摇头:“他既然姓霍,想必是姊妹们的孩子,只怕如今还未出生呢。”

听到他这样说,刘彻倒也不失落,能得一大将也是意外之喜,他当即传令:“来人,命各位将军来建章宫议事!”

而看到这一幕,始皇帝也有些羡慕了。

这样豪华的陪嫁,这样辉煌的战绩,搁谁谁不羡慕呀?

嬴政也暗自寻思着,要不,我现在立个皇后,还来得及吗?

【明朝最令人称道的,要属大明风骨。

朱棣在第二次御驾亲征、凯旋回京时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人!其奴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句最能代表永乐大帝性格的话,也是最能表现大明铮铮铁骨的话,便是出自朱棣之口。

正是因为这句刚烈的祖训,有明一朝几乎没出现过一个懦弱的皇帝!】

《明史》:"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明史·恭闵帝本纪》:“宫中火起, 帝不知所终。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明史·郑和传》:"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胡濙传》:"遣濙……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郑和是海路,那么他的亲信胡濙就是陆路,两路并行,势要找到出逃的建文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五征漠北,封狼居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