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视频通古今,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 第23章 李世民:此等佳妇是我李家之幸也!

李世民也想不通,他即位之初,突厥的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余万突厥兵卒挥师南下,打到渭水之畔,长安城下。

二十万突厥兵卒与几万唐军对峙于渭水两岸,他被迫签订渭水之盟。

他本来就因玄武门之变而得国不正,结果刚登基又和突厥签订渭水之盟,这极大的影响了他的威望,这件事也被他视为一生的耻辱。

大唐与突厥,不死不休。

可李承乾身为大唐太子,竟喜爱突厥服饰、扮作突厥可汗……

渭水之盟李承乾也是经历过的,这是他一生的耻辱,身为他的儿子,李承乾怎能如此荒唐!!

李世民喘着粗气,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转头看向早已跪作一团的太子,神色难辨。

“陛下,既然如此,那便立雉奴为太子罢。雉奴能带领大唐走向鼎盛,终归是位有为之君。”

李世民听着长孙皇后的话,思虑几息,才怅然道:“观音婢,或许,也只能如此了。经此一事,他们兄弟三人只会互相提防对方,全无兄弟之情。只怕手足相残也只是时间问题,朕,实在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互相残杀。”

他遥望天际,无奈苦笑:“承乾为太子,青雀、雉奴死;立青雀为太子,则承乾、雉奴死;唯有立雉奴为太子,承乾、青雀可无恙。也只有立雉奴为太子,吾之三子才可得活。或许,这才是我立雉奴为太子的根本原因吧。”

这一刻他突然理解了玄武门之变后父皇李渊的心境。

兄弟们视彼此为仇敌,可在父母看来,这都是自己的孩子啊,为何要兄弟相残?

他深深地闭上眼睛,心中暗下决心,而后豁然睁开眼睛:“太子李承乾德行有亏,不堪为君。今废其太子之位,贬为楚国公,无诏不得入宫。越王李泰,成年后即刻就藩,不得有误!”

而后他又看向幼子李治,眼里既是无奈又是欣慰:“早在你初扶床之际,便拿着毛笔乱涂乱画,在角边处画成草书“敕”字。那时我已经立承乾为太子,知晓此事之后,为避免国本之争,我当即焚烧纸张,并且下令不许外传。如今想来,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罢,既然如此,这太子之位提前与你又如何!”

“朕之九子李治,天纵奇才,有明君之相,今立其为太子,诸卿务必用心辅佐才是。”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无异议,恭敬的称是。

而后,李世民又看下跪在地上的褚遂良,犹豫几息,他招手让李治过来:“雉奴,这老臣目无君上,该当何罪?”

竟是让一个几岁的孩子来决定臣子的命运?

岂非儿戏乎?!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垂下眼皮,掩饰住眼中的情绪。

这李治再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他如今也仅是个几岁的孩子,怎能以国家大事决之?

李治步履沉稳的来到李世民身边,仰着粉嫩的小脸看向褚遂良,若有所思,而后道:“听闻褚大人以书法见长,既然对主君不敬,那就去编书吧。”

闻言,李世民抚须而笑面露赞许:“好小子。登善啊,如此裁决你可服气?”

虽然皇帝是询问自己,可褚遂良知晓,自己没有不满的余地。

遂叩首谢恩道:“太子殿下宽仁,罪臣愧不敢当。”

见他如此识时务,李世民便道:“既如此,你便改任史馆监修,负责修书吧。”

“谢陛下隆恩!”

而后,李世民又注视着长孙无忌,目露沉思:自己命他为辅政大臣,可他却和朝臣一起欺瞒雉奴,实在不该!

可是……

他转头看向身侧的长孙皇后,也罢,暂且放过他,等自己临终之际,必定要让他辞官回乡。

这一次,他要亲手将雉奴送上皇位,替他扫平登基之初的障碍,如此一来,雉奴便可腾出手来建立一番更大的伟业。

正在这时,武则天又发布评论了。

武则天@李世民:“别转移话题。你考虑的如何了,还要将九郎开除族籍么?”

李世民@武则天:“嘿!你个小丫头片子,无论如何我都是你夫君的亲爹,你就这般与我说话?”

看到李世民这样说,武则天随意的回复到:“你确实是九郎的生父,可如今你打算将他开除族籍,若是九郎不是你的儿子,那我自然也不必尊敬你。”

李治:“阿武,小心心gif.”

李世民:“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gif.”

武则天@李世民:“所以你究竟如何打算?赶紧将他开除族籍,正好我还缺个皇夫。”

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这武家的小丫头怎么气性如此之大?动不动就是皇夫皇夫的,雉奴可是我李唐的荣耀,怎么能给你武周当皇夫?

李世民@武则天:“咳咳,承乾误入歧途,我已经改立雉奴为太子。那个,你到底是哪家的闺女?有没有兴趣做雉奴的太子妃?”

武则天:???

她表示真的看不懂李世民了,他说的这些话究竟是真是假?还是打算套出自己的身份,而后将武家一网打尽?

康熙@李世民:“刚才你不是说要将李治开除出李唐吗?怎的如今又让武则天做李治的太子妃?”

杨坚:“对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怎么出尔反尔?”

李世民@康熙:“啊?那是个误会,误会。这武家的小丫头不卑不亢,胆识过人,有此等佳妇是我李家之幸也。”

嬴政:“???”

刘彻:“高,真是高!”

刘邦:“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

李世民的这一番操作,着实惊呆了所有人。

赵匡胤:“你不怕她篡位自立,取李唐而代之?”

唐太宗位面。

取李唐而代之?

李世民淡然一笑:“她与雉奴是夫妻,只是代替儿子执掌江山,最终依然还政于子,倒也算不得谋朝篡位。”

唐高宗位面。

李治眼前一亮,父皇没有对阿武不满,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正好他也想解开父皇与皇爷爷心中的疙瘩。

大家都是一家人,还是要和睦相处。

李治:“不错。我在位时,阿武便同我二圣临朝,助我压制关陇门阀、治理大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后来我风疾日益严重,头痛难忍目不能视,阿武便代我处理朝政,虽然她权势滔天,却从未有称帝之举。待我驾崩后,大抵是儿子们不肖,她才建国自立。 ”

原来如此。

看了李治的解释,李渊和李世民心中的不满也消散了许多。

儿孙无能,不堪大任,武则天代为理政也不是不能接受,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吕后不就是这样?

朱元璋@李治:“儿子们不肖?可史书记载,太子李贤举止端庄,才思敏捷,却被废黜,后来武则天又逼令自尽。”

忽必烈:“不错,我也知道这段历史,听说李贤还是武则天的儿子呢。母杀子,啧啧啧……”

嗯???

李渊和李世民深深的震撼了,为了皇位,母杀子,这武则天竟如此心狠手辣?

而其他朝代的皇帝们听了这个消息后也极为震惊。

大秦。

始皇帝嬴政心神恍惚,他的生母与情人私通生下二子,最后她的情人竟然意图谋逆、犯上错乱。若说不埋怨生母,那必然是假话。

可如今竟有人为了皇位而杀子,实在不可理喻。

李治:“???他是阿武所出?”

康熙@李治:“不错。《旧唐书 高宗本纪》: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注1)。意思是说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昭陵的途中,是你的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

李治:“?!!你确定?昭陵是父皇和母后的陵寝,陵前产子是为大不敬!十二月时正值寒冬腊月,即将临盆的孕妇怎么可能长途跋涉去往昭陵?若真是如此,李贤绝不可能是阿武所出。一派胡言,简直可笑!!”

朱棣@李治:“可武则天后来确实逼令李贤自尽,这点,你有何话说?”

唐高宗位面。

李治深深的凝视着武则天,长叹一口气,无奈道:“阿武与我二圣临朝,早已大权在握,再加上她身为大唐皇后,必定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如此一来,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雍正@李治:“不错,调露二年(680年)李贤谋反,你一直喜爱他,想要宽恕他。武则天却说:“此子有谋逆之心,应该大义灭亲,怎么能赦免他?”于是,李贤被废为庶人。而永淳二年(683年),你又将庶人李贤流放到偏僻的巴州。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武则天容不下李贤,可为了李唐基业,不得不将他废黜流放。”

李治看着雍正的评论,沉默良久。

那时阿武已然大权独揽,在他看来,阿武也只是像吕后一般垂帘听政而已,最终依然会还政于子,未来的天下之主只会是他和阿武的儿子。

若是传位于李贤,他并非阿武所出,那阿武必定心生不满,只会引起朝堂动荡、腥风血雨。

所以在儿子与媳妇之间,为江山计,为百姓计,他选择了阿武。

《酉阳杂俎》:(唐)高宗初扶床......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

注1:引用历史资料《旧唐书 高宗本纪》

李贤的身份存疑,又说他是武则天的儿子,又说他是别人所生,但武则天对明确的几个亲生孩子很好,某次长子李弘监国,他们在外地,然后李弘发脾气不高兴,武则天就迅速回宫陪儿子,他们的小家是有真感情的。

她只杀了身份不明的李贤,这一点极为奇怪,所以文中设定是他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章 李世民:此等佳妇是我李家之幸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