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侍女的品格 > 第15章 缓卖粮

侍女的品格 第15章 缓卖粮

作者:裴千羽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12-08 09:14:13 来源:文学城

今儿破天荒,三爷没外出,正在屋里同张姨娘说话。

红昭绿袖自然都躲了出来,拉着张红玉在围廊上有一搭没一搭叽咕,晴秋闲不住,人小又接不上话茬,索性拿了针线笸箩出来,挨着她们做起了针黹。

她做的是一副棉手套,用的是旧棉袄拆出来的棉花。沉心静气走针,等再一抬头时,发现红昭绿袖都没说话了,全围着她看。

“好密的针脚。”

“看你挥扫把那架势,我们原当你只会做些粗使活计,没想到针黹功夫竟也不错。”

张红玉也凑过来看,见靛色麻布上面一点纹饰也没有,不无可惜地说道:“怎么不绣点东西?你小孩子家家,忒素净了不好。”

晴秋脸上一红,腼腆道:“我不会刺绣,只会缝纫,叫姐姐们见怪了。”

不会刺绣?大伙儿惊讶问道:“你娘在家没教过你嚒?”

世人都以描花刺绣、纺纱织布为女子一生要事,无论贫寒还是富贵,这是她们从幼时起便要日夜磨炼的课业,难得遇上了一个说不会的。

晴秋摇了摇头。

从前在家时,她要外出压车,还要做农活,哪里顾得上学女红这一套呢?就是缝纫,也是她入了府以后实在冻得没法儿,自己琢磨会的。

红昭见这小丫头面露窘色,不免起了怜惜之心,因说道:“你既拿得住针,刺绣便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是要学几样针法,这也容易,家常里无非也就‘齐针’、‘枪针’,学会了便也能绣得一茎草,两瓣花;若再下苦功夫学会‘单套’、‘双套’,连走兽都能绣了!”[注①]

晴秋听红昭这样一说,心下也有些意动,连眼睛都亮了几分。

这丫头一双水汪汪的杏核眼倒生得好看,红昭心里一窝,便推了推绿袖,笑道:“满府女红最好的自然是咱们太太,丫鬟堆里,就只数你绿袖姐姐的还略能看些——回头你多说两句好话,哄着她教你,保你三五个月便可出师!”

红昭绿袖是张姨娘跟前的红人,按腊梅的话便是“起小跟着的”,情分和待遇都不一般。晴秋在燕双飞这些时日,是轻易不肯和她们纠缠的,这回话赶话到这里,不禁抬眼瞄了瞄绿袖的神色。

见她闻言只是俏眸一转,掖着手,并没言语。

晴秋知道红昭的话是谦辞,看她们身上穿戴的绣品,无不是穿花纳锦,再想往日姨奶奶身上,更是描鸾绣凤一般幻彩辉煌,想想就知道出自谁的手笔。

因笑道:“若姐姐能教我,我哪敢拿好话弄虚哄人,须得买上两斤点心孝敬孝敬!”

绿袖嗤道:“我什么好东西没吃过,还希图你两斤点心?”虽这么说,却仍捡起晴秋的手套棉胎仔细端详,见她绗的棉花针脚细密,一丝不苟,可见心性沉稳,不是那等毛糙之辈。

便道:“罢了,回头若见我得空,你赶着来问我,我教你就是了。”

晴秋心中雀跃,正待说话,只见三太太的丫鬟冬青急匆匆顺着围廊走来,见她们都在这里,忙拉了张红玉的手,小声问道:“姨奶奶在屋里嚒?”

红玉说在呢,问她有何事。

冬青“欸”了一声,道:“大舅老爷来了,说要找太太借四十贯钱,太太不与理会,叫我来找姨娘,我想着回她一声。”

红昭绿袖无声地对了对眼神。

红玉冲冬青撇了撇头,道:“先别回,三爷还在屋里。”

她这样一说,冬青立刻明白,当下忙道:“那我过会子再来。”

虽说穆三爷将燕双飞一应大小事都托给姨娘,但舅老爷打抽丰这事若被他当场拿住,一顿夹枪带棒的排揎是少不了的,她自个儿倒是没什么,若连累太太吃瓜落,就不好看相了。

绿袖从旁对冬青笑道:“你先过来,我细问问,说不定等会儿我替你回了——四十贯钱是什么由头?中秋节不是才给了他二十贯嚒!”

冬青嘴一撇,也道:“谁说不是,连我们太太都拿这话问他呢,他怎么说的?喔,他说下月初八陈公事做寿,他要拿钱做喜敬,说四十贯钱还不够瞧的。谁知道呢,往年也不见他这么殷勤的。”

太太崔氏的娘家本是小吏出身,祖祖辈辈都供职于提点坑冶铸钱司,也就是老百姓口里所谓的“钱监”。

三年前老爷子解事回家养老,叫大儿子崔积财顶了窝。

这崔大是个行动放浪的,又因年少时家事殷富,便作养出一身阔绰好奢的脾性,可惜自家里和尚脑袋一溜儿光,便一年到头来姐夫家里打七八趟抽丰,府里从上到下,连三太太自己,都不太愿意理会他。

不过,要说这崔家,也有一车“时也命也”的话可嗟叹——本朝开国伊始,便延续前代实施“铜禁”之策,边境百姓带出一贯铜钱就要杀头,商贾与藩国交易十贯钱便触律流配,更是不许民间私铸铜器。

也正因此,民间铜器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官营的,有祖上传下来的,自然也有偷偷私铸的,价格称斤轮两算,在市场上每两能卖上六十文之多,——平常人家几日的供给了!

暴利之下,便屡屡有奸民以身试法,销钱造器。本朝铸币,铜六铅三锡一,十枚铜钱就能炼出一两精铜,获利五倍都多,因而越发趋之若鹜,百禁不止。

就连钱监也耐不住掺和一脚,便是铸铜镜,也就是所为炼铜照子——这原是钱监的一项合法副业,况且他们的铜镜铸造精良,又允许买卖,一问世便被抢售一空。

后来,各州钱监竟将“炼铜照子”当做主业,纷纷招揽能工巧匠当作头,明码标价卖起铜器来。那时的钱监衙门是何等花团锦簇,其门下哪怕如崔家那般的小吏,也是屙金溺银,钱财流水似的往家里灌。

久而久之,市面上的铜价愈高,销钱铸器之风甚行,末了竟闹起了钱慌,一时物价翔踊,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几次下令严格控制官营铜鉴产量,并屡次销毁民间私铸铜器,仍不能禁绝。

及至到了本朝崇元皇帝时,圣上甫一登基便制下“钱禁”,又蠲了连州等几个钱监炼铜照子一事,杀了一批人的脑袋,才算按下了这股不正风气。

而在连州,新上任的安抚使是皇帝嫡系,统管民生军务,连州钱监富贵繁荣的风光不在,小小一个崔家,自然也连带着落拓了。[注①]

……

冬青走了,张红玉她们才又唏嘘说起旧事,晴秋关上耳朵没有细听,只顾着埋头针黹。

*

却说直棱窗里头,三爷穆道勋正和姨娘张书染两个正襟危坐议事,说的还是卖粮的事。

府上两项经济,一项是种地钱,连州土薄物贱,穆府几百亩田,按良瘠划分,有种粟米的,也有种药材的,还有什么粮食作物都种不活,只能种苜蓿草的。

种地每年也有万八千贯的收成,同府上另一项倒卖皮毛山珍药材的经济相比,不足十之一二。不过这是保家底的,原本一直把持在老太太手里,是近一年才渐渐让渡到张书染手上的。

穆道勋从不管张书染如何管家,如今忽巴拉提起卖粮来,料是有大事,书染忙问端底。

这一问,可了不得!

“…就八月初一,那日是个阴天,大夜里漆黑一团,几个塌它人闯入野猪滩一个种苁蓉的老农家里,逮走两头驴,四五包粟米和黍子。”

张姨娘听了也是唬的一跳,野猪滩是:“怎会?莫尔道大关上有士兵巡守,怎么连几个蛮贼也没抓住?”

“嗐,哪是呢,他们特特绕过莫尔道大关,听说是从喀拉尔山东边垭口翻过来的,那头正闹白灾呢,也是容易!”

“我也听人说,今年草原上的雪下得比往年早,又大又急,许多牧民没来得及准备越冬草料,牛羊都冻死了,所以他们过来偷粮,欸……这也是老生常谈了,年景一不好,他们就来抢一遭。”

“可不是,说来说去也都是为了一口吃食。”常年游走在戍北两国边界的穆道勋也有点心有戚戚,“原本丢了驴,那老汉愤愤不平骂几句,帅司派人打发了两吊钱,也就罢了。不过近一月以来,塌它人接二连三越过边线劫掠,听闻帅司已经动了怒。”

良久,张姨娘怅然道:“要打仗嚒?”

连州安抚使霍存山,全称官衔应该是横班正使翊卫大夫连州安抚使兼兵马总管,民间朝野号称“帅司”。

这么个响当当的人物,却与穆道勋或者说张书染有着颇深渊源——

霍存山少年时曾在当今圣上潜邸做宾客,后来外放到军中,从一个无品的校尉靠着大小战功一路升迁,最后成为总揽一州军务民政的帅司,说一路繁花似锦不为过。

书染起小和他相识。

不过那会儿内帷与书房隔着千山万水,两人也不过是点头之交。后来命运辗转让她来到连州,而后崇元四年霍存山亦领兵驻扎到这里,曾经共事一主的交情这才显得越发厚重。

戍北连州是大靖国境之北,与草原部族塌它、东北游牧部族葵乞接壤,连年都有擦枪走火的战事发生。开国皇帝白褚鸿在位时,更是每年开春都派兵杀塌它,直杀得那等蛮人闻靖色变。

不过,距离那段辉煌光景也过去快一百五十多年了。早在先帝爷时,对待北方两族便唯有一部“绥”字真经,耗费百年、亿兆真金白银搭建的人工天堑莫尔道大关,也长满荒草。

到了今朝,崇元皇帝倒是年轻有卓见,也养了一帮血气方刚的文臣武将,情势这才好些——然而对连州本地老百姓来说,战争却和大雪似的,越发频繁了。

穆道勋说道:“没有实信儿,不过我瞧着城中局势,约莫是作准!”

张书染心里透亮,知道他不是个好夸海口的,连连急道:“天爷,鸿哥儿还没回来,你快派人给他送信,叫他无论如何,立刻速速归家!”

“不用你说,我早让老杜去信了,我来是跟你说,今儿秋收的粮,甭管你找了哪个大财主,先别卖,缓缓。”

兀地,张姨娘尖利叱道:“穆道勋,你怎么还发这个财?”

穆三爷赶紧央哄:“姨娘,你想左了,我有运发这个财,还怕没命花呢!我是瞧着依着帅司为人,若有战事,他必定会事先在周边买粮,垄断战地一切粮草,不给敌人留下生机,到时候咱们卖给他,不是更便(biàn)宜!”

这倒的确一向是是霍存山的行军手段。

张姨娘思忖半晌,轻轻颔首,忽儿想到什么,忙一探身,急问道:“那你还要往东买卖皮货嚒?”

“要去呐,”穆道勋盘算着:“今年是个冷年,我得提早去,只有冬天的皮子才最肥,卖得上价,还有葵乞的人参也等着收呢。”

“说了那么多,还是要走,纵然是打仗也拦不住你。”张姨娘有些伤情。

穆道勋却笑道,摆了摆手:“打仗有什么可怕,莫尔道大关天堑一划,那等草原鲁莽想进来且不容易,况且即便来犯,也肯定是被帅司堵着打!反而是要到冬天了,正所谓‘七月不赶鹿,腊月不赶獐’,一年里能打猎发财的时机很短,猎户们早就钻林子里去了,我这会子说不去,谁又把那些皮毛山货买走,他们的年关又怎么过呢?”

听听他一腔凌云壮志,张书染嗔睨一眼,也罢了,谁叫认识他时,他就是这样的为人呢,行商就行商,还把自己说得多重要似的,呸。

……

不大一会儿,穆三爷出得门来,红玉红昭绿袖等便都歇了闲话,立刻抽身回屋里。

围廊上只剩下晴秋一个小丫头,她便不好继续针黹,索性歇了手,侍立站在廊下。

灰蒙蒙的天,看不到太阳,天上仅有一只燕隼,正孤零零地往南飞去。

……

“晃什么神呢?”

过了一会儿,红玉从姨娘屋里出来,拍了发呆的晴秋一把,脸上并不见恼。

晴秋回道:“我看鸟儿呢,红玉姐姐,你说这么冷的天,怎么还有鸟儿滞留在北境?”

红玉脸上晦暗,半晌才道:“草原上发了白灾,饿死许多人呢。”

晴秋倏地心里一塞,眼睛睁得圆圆的,良久无话。

“你小孩子家,也拿不出什么主意,别愣着了,快去把曲嬷嬷叫来,说姨奶奶有急事找她!”

“嗳!”晴秋答应一声,立刻去了。

……

注①:凡学绣者,必先自花卉始。齐针,是中国刺绣基本针法之一,齐针是各种针法的基础。抢针,是后针接前针,逐渐使眼色晕染开来,比较适合绣花瓣。套针,是指前批和后批像鱼鳞一样层层覆盖,又像犬牙一样互相错开。单套针脚长,双套针脚短,适用于绣花、绣禽鸟走兽的羽毛——《雪宦绣谱》

注②:古言中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内化来的,即便是原创,也不能凭空杜撰某些内容。本文中关于“铜禁”、“销钱铸器”、“钱监铸镜”等情节,参考以下:

“…,铜禁,边境百姓带出一贯铜钱就要杀头,商贾与藩国交易十贯钱便触律流配,更是不许民间私铸铜器。”——宋,庆历元年五,更加严厉了禁令:“以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处死……”

“价格称斤轮两算,在市场上每两能卖上六十文之多。”——《宋朝物价研究》铜镜的价格:“炼铜照子每两六十文”、“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

“十枚铜钱就能炼出一两精铜,获利五倍都多。”——《宋史》志 卷一百三十三: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用,获利五倍。

物价翔踊,翔踊,谓物价腾贵或暴涨。

**感谢各位追文读者,喜欢别忘【收藏】喔;感谢读者“34465748”投雷,老板大气!感谢读者“鱼豆米”、“啊皮咔噗呲咔啦”、“千阳”等浇灌营养液,么么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缓卖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