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十九世纪就医指南 > “自”序——可看可不看,随意

少数作家,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他们能被任何人在任何年龄和在任何的生活时代所发现。而剩下的绝大多数作家,他们只在某种特定时刻才能展现出自己的全部意义。

我显然不属于前者,似乎也无法成为后者,其实我只是一名还算有点名气的奥地利画家,并不擅长写作。

比起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富含色彩和结构变幻的画面有着更好的视觉冲击力。但在面对复杂人物的时候,徒有画面的一幅或者数幅画像实在无法勾勒出他们完整的一生,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功力。

卡维和我不一样,生活异常忙碌。直到他不告而别的前一天晚上,都没有为我留下一张精神焕发和充满活力的肖像。

不是我不肯画,我很早就要求过,可惜他不是那种能静坐超过十分钟的闲人。而我那引以为傲的速写,在他眼里只是慢吞吞的涂鸦,和街边小子随手作的画没区别。

所以久而久之,我也就忘了。

现在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他的几张学生照和工作照,没有脖子以下的部分,也没有色彩,表情也极其单一,在我看来都显得太过死板。

靠这些甚至都难以称为作品的东西,去纪念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生物工程学家、慈善家和教育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放弃画板,提起许久不用的钢笔,聊一聊这位老友的生平趣事。

其实在自传满天飞,谁都能出书说一说自己那看似精彩纷呈实则无聊透顶人生的当下,我一直都建议卡维能亲手写一本所谓的《自传》。毕竟再巧妙的艺术加工也只能平添精彩,终究少了一份以自我为视角的真实性。

但他还是拒绝了,因为在他的认知中从没觉得自己有多重要。

卡维一直认为是时代造就了他,想要写好自传就必须写好这个时代,也就等于要把时代的点滴都呈现在纸上,他没有那份自信。

我同意这个观点,说实话在他不告而别的前一晚我都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让写书见鬼去吧!”

我当时就应声附和了一句,但现在看来我错了,是需要改变一下想法了。

我的文字匮乏,匮乏到未必能说好一个故事的程度。甚至在非作家的名人行列里,也是远不如卡维的。但就像他说的那样,是时代造就了他,时代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大量图片,我要做的只是在图片底下加上相应的解说词罢了。

而看图说话恰恰是我的强项。

当然,作为一名奉行完美主义的强迫症患者,我对每一件作品都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大众想象中的那种面对作品能游刃有余的超级画家,更不是那种能随意操弄文字的作家。相反,我和你们中的“大多数”一样,是个无比纠结和拧巴的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写作一定会让我极其痛苦,就和当初努力作画时一样。修修改改,最后一把撕掉那些别人眼中的精品已经是我人生中的常态。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干些傻事出来,毕竟毁在我手里的画稿实在太多了。

好吧,我会按卡维教我的那样尽量克制冲动的情绪,努力写完这本书。

最后的最后,还是得给全文定个基调。

如果某天哪位读者看到接下来的这些文字,也许是出于我盲目的虚荣心或纯属偶然,我没有失手把这些文字销毁的话。

那他首先要知道,我之所以开始讲述卡维·弗里德里希·海因斯教授的事迹,并非为了单纯地去回忆这些往事,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认识他,了解他。

卡维不是什么圣人,也绝称不上完美,甚至一度非常危险得不像个好人,更难提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名医身份,但他对整个世界的长久发展而言足够伟大。

即使是那些站在道德高地猛烈抨击他的伪善之人,言辞之间也无法抹消卡维在医学和科学上的杰出贡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