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悄然流逝。转眼间,顾清尘已经在青藤机械厂干了半个月。最初时,他还需要一天8个小时才能勉强完成60块A型装甲板的加工任务。而如今,他只需6个小时便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效率提高了整整四分之一。每天剩下的4个小时,他用来加工额外的装甲板,赚取一笔不小的计件奖金。每当加班结束后,他都会在光脑上查看自己的收入,看着那些数字的稳步增长,内心充满满足感。
这种进步不是偶然,而是他对效率的不断追求。顾清尘利用每天晚上的两小时学习时间,翻阅关于机甲零件加工和基础机械理论的教材,甚至还偷偷下载了一些进阶课程,研究如何让激光切割更加精准。他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例如,他发现通过调整原材料的摆放角度,能够让切割头的激光路径更短,缩减加工时间;又比如,他在焊接时会优先处理边缘较为复杂的部位,避免后续返工。
这些“小窍门”让他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小白,而是加工A型装甲板的“效率高手”。
这一天,工头林宇航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一份工人表现的统计报告。他的目光扫过场地,最后停留在顾清尘身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顾清尘,上来一下。”林宇航的声音在喧嚣的车间里格外清晰。
顾清尘听到后,迅速放下手里的工作,摘下护目镜,快步走到高台前。他的额头上还挂着汗珠,但眼中却充满了好奇。
“林师傅,有什么事吗?”他礼貌地问。
“别紧张。”林宇航将手中的报告递给他,“这是你过去半个月的工作数据。你知道吗?你现在的效率,已经超过了车间的80%工人。甚至有些老工人都没你干得快。”
顾清尘低头扫了一眼,的确,数据上清楚地显示,他的日均加工量已经稳定在90块装甲板以上,而出错率始终保持在0以下。他自己都没想到进步会这么快。
“你有这个能力,就不能老干基础的活了。”林宇航顿了顿,接着说道,“从明天开始,我想调你去加工B型动力核心的零配件。这个活比装甲板复杂多了,需要更多人工操作,不全是机器搞定的。不过做得好,计件奖金也高。你觉得怎么样?”
B型动力核心零件?顾清尘瞬间来了兴趣。作为机甲的“心脏”,动力核心是所有零件中最精密、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虽然B型核心只是中端机甲的配置,但能参与加工这种零件,是对工人技术水平的高度认可。
“我愿意试试!”顾清尘毫不犹豫地答道。
林宇航拍了拍他的肩膀,嘴角微微上扬:“好,有这股劲头就行。记住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别太着急,慢慢学。”
第二天一早,顾清尘来到新的工作区域。他的设备已经从简单的激光切割机,换成了更为复杂的多功能加工台。这种机器集合了切割、焊接、精密打孔等多项功能,但依然需要人工操作完成许多关键步骤。顾清尘的任务是加工B型动力核心的冷却舱壳体——一个碗状的金属组件,负责包裹动力核心的冷却液管道,确保其在极端温度下运行稳定。
“新手的话,每天目标是完成20个冷却舱壳体。”负责指导他的师傅王伯说道,“别看数量少,但每一个都得符合标准,否则直接报废,奖金可就没了。”
冷却舱壳体的加工涉及多个步骤:首先要将金属片固定在加工台上,用切割刀具切割成弧形,然后通过多点焊接工艺将边缘接合,最后进行内部打孔,确保冷却液管道能够顺利安装。
顾清尘站在加工台前,目光在操作界面和金属片之间来回扫动。他深吸一口气,开启了第一轮尝试。切割过程相对顺利,但到了焊接环节,他因为手法不够熟练,焊接点的熔合不够均匀,导致壳体边缘出现了微小裂痕。
“返工!”检测台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将他的成品直接退回。
顾清尘皱起眉头,却并未气馁。他走到一旁,翻看操作手册,同时请教王伯焊接时的手法问题。王伯看他态度认真,耐心地讲解了焊接温度和时间的配合技巧。
“你精神力强,手上要更稳一些,动作慢点,别急。”王伯说。
在反复练习和调整中,顾清尘的技术逐渐提升。到了第四天,他不仅能顺利完成20个冷却舱壳体,还能额外多加工5到6个。每个冷却舱壳体的计件奖金是10星币,这意味着他的日收入从之前的260星币,直接涨到了360星币以上。
这种变化让顾清尘兴奋不已。他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更加深入地学习动力核心相关的技术知识,不断琢磨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半个月后,顾清尘在新的岗位上已经游刃有余。他每天平均能加工出30个合格的冷却舱壳体,比基本任务量多出整整50%。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厂里的优秀工人榜单上,成为同事们议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