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炼钢的技术在理论上没有多复杂。zuowenbolan
转炉炼钢是以铁水、废钢、铁合金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铁液本身的物理热和铁液组分间化学反应产生热量而在转炉中完成炼钢过程。
转炉按耐火材料分为酸性和碱性,按气体吹入炉内的部位有顶吹、底吹和侧吹。
按气体种类为分空气转炉和氧气转炉。
碱性氧气顶吹和顶底复吹转炉由于其生产速度快、产量大,单炉产量高、成本低、投资少,为后世使用最普遍的炼钢设备。
五人组选择的是碱性底吹空气转炉,无他,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最高而已。
他们也想一步到位,搞出碱性氧气顶吹和顶底复吹转炉,可技术要求太高了,只一个氧气的生产制取就是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当下能实现的只有空气转炉,他们没得选而已。
转炉的结构大同小异,没有什么难度,真正的难点是内衬的耐火材料。
为了这层耐火砖,钢铁厂炼废了六个转炉和七百多吨钢铁,还造成了一次炸炉,在场操作的工人有四个当场死亡,六个严重烧伤,能挺过来的只有两人。
这是云家工厂出现过的伤亡最多的生产事故,试验一度暂停了一个月,直到新的工人培训完才得以继续。
五人组只知道沥青结合砖这种耐火材料,却不知道其制作工艺和具体成分。
无奈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一个个的进行试验,这也是试验拖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也是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五人组把自己知道的耐火材料全部列举了出来,一项项的进行排除,最后得到了三十五种在理论上可行的配比方案,但所有的测试结果都显示出一定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得不把目光放到了坩埚炼钢的耐高温材料上。
坩埚的材料中有大量的石墨,这种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很好。
用沥青加入一定量的石墨挤压成型,让后再高温烧制,得到的耐火砖可以经得住转炉的高温。
好不容易解决了内衬材料的问题,但炼出来的钢质量很不稳定,有时候一炉钢会出现两三个不同硬度的钢材,有一炉还出现了一部分含碳量过高的生铁。
五人组来到钢厂的目的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转炉出钢质量不稳定的难题。
“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大家集思广益,说不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云海带着几个孩子观看了一次完整的炼钢过程。
此次得到的钢材依旧是不合格的,强度达不到铁轨的要求,只能拿去做农具。
“当当当!”
“当当当!”
刘建国拿着一个小锤子在冷却的钢锭上来回敲着,时不时停下来闭眼倾听。
“建国,你发现了什么没有?”
云浩问道:“听声音还能听出钢的好坏?”
“当然不能分出好坏来,但是能分辨出铁和钢。”
“当!”
刘建国照着钢锭又敲了一下道:“你们看这里。”
他指着敲过的地方:“这一部分只能勉强达到了钢的硬度,而上部确实低碳钢,这说明了什么?”
“啊……哈……你的意思是问题出在了搅拌上?”
云小妹爬在老爹的肩膀上,炼一炉钢的时间可不短,她的小身板都有些乏了,打着哈欠道:“不会这么简单吧?”
“铁的密度比铁稍低,这一炉有六吨钢水,还不明显,要不咱们把料加满,再炼一炉试试?”
刘建国建议道。
云海拍板道:“那就把容积全填满再来一次,做一下对比,要是问题出在搅拌上,我们再想办法解决!”
转炉出完渣,立刻加料,第二炉便开始了冶炼。
有时候一个看似难以解决的难题,真正的解决办法简单到人都不敢相信,就如同某国出卖去除玻璃中气泡的秘方一样——搅拌。
工人们用的搅拌方法还是小高炉的搅拌方式,只是逆时针围着炉底进行搅拌,刘建国让他们在这种搅拌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上下搅动的环节。
结果很不错,这一炉钢水的质量很均匀,不过因为配比和冶炼时间的问题,成品钢锭的质量并不是太好。
云海让人把累的不行的云涛和云小妹送回府去休息,带着云浩和刘建国继续试验。
三人又在钢厂待了三天,试验了七八种搅拌方式,成功炼出了两炉合格的钢水。
云浩根据结果调整了一下配方,负责搅拌的工人总结了一套新的搅拌手法,终于可以保证出钢质量的平稳。
五人组松了一口气,将铁路的各种数据交给了李建成,津门到关外的铁路可以开始修筑了。
云家钢铁厂同时新建了十一座转炉,年底便能给李建成提供大量的铁轨。
云禄带着一百多个技工和相关设备前往津门,他们要在后世的沽口位置建立一个火车的整备场和一个调度站。
崖州港给李建成调过去了一批蒸汽吊臂,帮助他加快津门港的建设。
机加工厂开始增加火车所需配件的产量,南洋运回的木料在崖州港不远处的一个大型烘干车间脱水后运到工业区加工成枕木。
这些枕木的生产交给了两家木工厂,这两家是崖州兵工厂的外包工厂,平时的订单只能保证木工厂的运营,基本没有什么利润,两个曾经下南洋的掌柜一接到这笔巨大的订单,兴奋地抱头痛哭,感慨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当然,枕木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又需求量巨大的东西不可能都在崖州生产,云浩并不想这种低端加工占据崖州太多的生产力,所以只是把两成的订单交给了他们,就这样也够他们干一年的了。
其他的枕木生产交给了冯盎和李大亮。
广州没有丝毫的工业基础,冯盎希望借投入巨大的铁路工程在广州建立一批相关的工厂,缩小岭南道和南海道的差距。
一个是纳税大户,一个是要靠朝廷救济活着,冯盎觉得脸上无光。
云家也乐意这些低端的技术扩散,很热情的给他送去了五台蒸汽机、二十台木工机床和十五个技工,手把手的教冯家的人如何建立一个木工厂。
登州的李大亮则是有些看不上木工厂这样的产业,一直试图引进一个轧钢厂,但云家是不会把这种核心技术交出去的,至少在新的技术没有出现前,云家宁愿把这样的技术捂在手里也不愿意冒这种核心技术流失的风险。
云海写信训斥李大亮,要他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轧钢厂给他也玩不转。
没办法,登州只得接下和广州同样的项目。
三月十二,正在前院加工车间制作发电机转子的云浩和刘建国得到消息,狄之逊的夫人产下一个男婴。
狄之逊给这个孩子起名仁杰。
“武周的两大官油子出现一个了,另一个在哪呢?”
云浩笑着问刘建国道:“不会是咱们的翅膀扇的风太大,把那小子给吹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