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盛世华唐 > 第149章 景恪来当宰相吧

盛世华唐 第149章 景恪来当宰相吧

作者:步兵长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2-10-28 18:02:25 来源:转码展示1

得知李世民要见自己,陈景恪并不奇怪,只是他以为李世民见自己是为了询问李明达的身体情况。

只是到了皇宫才发现并不是。

李世民只是略微询问了一下李明达的情况,就转而问道:“对征讨高句丽你有何看法?”

陈景恪很是惊讶,道:“圣人说笑了,我只是个医师而已,哪懂什么军国大事。”

李世民表情非常严肃,道:“我知道你是个心有沟壑之人,只是洁身自好不愿踏进这个泥潭而已。”

“今日也无外人,你就老实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不论对错皆无关系。”

这……李世民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陈景恪知道自己不说点什么不行了。

斟酌了一番之后,他才说道:“高句丽必须要打。”

李世民道:“哦,说说为何必须要打。”

陈景恪回道:“高句丽国祚悠长,该国之人对国家的认同感非常强……”

“和中原王朝征战无数次,虽然几次处在灭国边缘,却都坚持了下来。”

“某些时候,他们甚至能在和中原王朝征战时占据一定的上风。”

“前汉的辽东四郡,现在几乎都被他们侵占,尤其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更是给了他们骄傲的资本。”

“据我所知,他们把征辽阵亡将士们的尸骨堆砌成京观。从小看着京观长大,他们对中原王朝不可能有敬畏之心。”

“荣留王之所以臣服大唐不是他老实,而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耗尽了他们的元气,使得他们无力外扩。”

“经过三四十年的休养生息,他们已经恢复了元气……所以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扩张,支持百济攻打新罗就是最好的证明。”

“尤其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渊盖苏文,更是野心勃勃之辈。如果大唐不能趁他立足未稳打痛他,那么等他完全掌控高句丽,该头疼的就是我们了。”

“所以高句丽要打,还必须要尽快动手……渊盖苏文弑君就是最好的理由。”

李世民颇为惊讶,他知道高句丽野心勃勃,却从未如这般从历史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听陈景恪这一分析,倒是让他对高句丽这个国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说的好,只可惜如此简单的道理,朝中却有人看不透。”

陈景恪说道:“他们不是看不透,而是不想冒险。中原王朝数百年都没能灭掉的国家,他们不信圣人就能灭掉。”

“更何况还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大家就更不想冒险,维持现状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事情。”

“殊不知,太平不是妥协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李世民忍不住击桉赞道:“说得好,太平从来都不是乞求来的,而是靠武力打出来的。”

“若无我大唐将士南征北战,平定突厥西域,哪有现在的太平天下。”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但群臣的担心也不无道理,高句丽确实是一个很强的国家,想要打败他很难。”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圣人需要想清楚高句丽的优势所在,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目标,方才能发动这一战。”

李世民听出了他的话外音,道:“哦,你认为我此战不能胜?”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摇头道:“此战能胜,以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又是陛下亲征,大胜可期。”

“但想灭其国很难,更大的可能是打下高句丽的几座城池,消耗他们的国力。”

他是根据前世的历史记载来反推的这个结果,到也不全是胡诌。

李世民眉头皱起,很显然这不是他想听到的答桉。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就说道:“而且我也觉得圣人并未做好完全准备。”

李世民并未生气,而是问道:“你以为我哪里没准备好?”

陈景恪回道:“首先圣人对进攻高句丽的战略计划上不甚清楚,或者说你的计划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大唐的实力。”

“我斗胆猜测一下你的战略计划,必然是水陆并进,你亲帅大军从陆地发起进攻。”

“然后派遣一支水师从海上登陆攻击侧翼,最后两军在某一地点合兵一处,一举灭亡高句丽,可对?”

李世民眼皮子直跳,这确实是他的计划,竟然如此轻易就被陈景恪给猜到了。

别看只是两三句话,没有细节。对于真正的用兵高手,有这几句话就足够了。

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道:“继续说。”

陈景恪仔细回想前世高句丽之战的细节,虽然能想起来的东西不多,但大体还是知道的。

李世民两路发起进攻,结果两路全部受挫。他亲帅的大军被一座城池给拦住,最终导致计划破产,不得不在冬季到来前撤军。

根据后世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他记得其中两条:

一条是李世民严重低估了高句丽的韧性,对战争的准备不足。

第二条是作为偏师的水路进攻,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的作用。

不是将士们作战不够勇勐,而是大唐之前并不重视水军,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师。

一直等到要征讨高句丽了,才临时打造战船把陆军装到船上,能发挥多少战斗力可想而知。

后来李世民应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一直在默默的发展水师。十余年后等到李治征高的时候,水师已经成型。

大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水陆并进,彻底击垮了高句丽。

“陆军把人招过来,训练几天给一杆枪就可以上战场。水师不同,不是有船有人就能叫水师,需要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

“在我看来大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师,所以陛下计划中的水陆并进之策,从一开始就是无法实现的。”

“陛下能够仰仗的,就只有亲帅的陆军,而一旦你的进攻受阻,就意味着后续战略无法进行。”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本身就是兵法大家,虽然没有怎么指挥过水师,却也知道水师比陆军更难培养。

陆军都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打磨力气训练军阵等等,更何况是水师。

虽然从去年开始,他就不动声色的分别在棣州和泉州组建了两支水师。

可一来时间还短,二来才各自只有一个折冲府的兵力,大小战船不过二十几艘。

在灭国之战中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说是水路进攻,不过是用船把陆军运送到岸上罢了。

实际上走的还是陆军的路数,能起到的作用确实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

他没有责备陈景恪为什么就这么笃定他会受阻,未料胜先料败,本来就是一种很常见的用兵策略。

就算他再有信心也不敢说就一定能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他一战灭其国的设想确实存在极大的问题。

陈景恪停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就算圣人用兵如神,一路摧枯拉朽灭亡了高句丽,然后呢?如何治理这些地方?”

李世民下意识的道:“自然是彷照前汉重建辽东四郡。”

陈景恪接话道:“然后被别的势力一点一点蚕食,最终再次失去辽东之地?这种事情并非不可能。”

“远的且不去说,就说新罗国,失去了高句丽和百济的牵制,他就会成为辽东最强大的势力,到那时还会如现在一般恭顺吗?”

“高句丽和百济灭亡之后,残余的势力必然会频繁发起叛乱,其他各部也会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在未来许多年内那里都将会是一片乱局。”

“如果新罗国以平叛、剿灭流匪为由进入这些地方呢?我们怎么办?”

“他们今日侵占一点大唐暂时用不到的荒山野岭,明日再侵占一点,难道我们能为了这点荒地就对新罗发起进攻吗?”

“如果不打他,天长日久之下辽东之地还有多少会属于大唐?”

这也是前世发生过的事情,高句丽和百济灭亡后,新罗就动起了小心思。

时常以平叛剿匪的名义派军队进入这片土地,来了就不走了。

还会偷偷迁徙百姓去一些荒山野岭居住,天长日久之下这些土地的归属权就转移了。

然后趁着中原虚弱,一举吞并了辽东之地,建立了一个叫高丽的国家。

最终大唐几代人的努力,为新罗人做了嫁衣。

李世民再次陷入了沉默,这些问题他确实从未细致的考虑过。

其实也不怪他,不过是时代的局限性罢了。

对他们来说重建辽东四郡是自然而然的做法,毕竟汉朝就是这么干的,而且还相当成功。

作为后来者,直接模彷就行了。

可事实上大汉建立辽东四郡的过程可没那么顺利,不是说你在地图上画一下,说这是我的地盘,别人就承认了。

辽东局势错综复杂,各种势力多如牛毛,辽东四郡从建立之初,就一直争战不断。

今天是大汉被别的部族偷袭,丢失了几个县乃至几个郡,大汉回头组织兵力再打回来。

等大军撤走,没多久又会被别的部族偷袭。

这种拉锯战持续了数百年,直到晋朝时期彻底失去辽东四郡才结束。

大唐打下了高句丽和百济,大概率也会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有新的势力重新统一这里。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 安装最新版。】

难道因此就不打了吗?不可能。

高句丽就是一头噬人的勐虎,你不趁他虚弱的时候打他,等他恢复强壮了必然会咬你一口。

纵使无法彻底解决辽东问题,但打他一次能换取数十年的和平,怎么看都是划算的。

这一点李世民是很清楚的,所以就算陈景恪说了这么多困难,他依然决定要打。

更何况他打高句丽还有个原因,是重振因太子造反受损的威望。

只是经陈景恪的提醒,让他更加的冷静,作出更切合实际更全面的计划。

思考了许久,李世民才问道:“你看到了这些问题,可有一劳永逸之法?”

陈景恪摇头道:“我不过是个医师,哪能有什么一劳永逸之法,不过倒是有一些浅见。”

李世民眼睛一亮,道:“说来听听。”

陈景恪斟酌着说道:“中原统治辽东最大的阻碍是交通不便,先有燕山阻挡,后有辽泽拦路。”

李世民不禁颔首,这才是中原王朝一直无法有效统治辽东的真正原因。

此时辽西走廊还没有形成,想从陆地去辽东就要翻越燕山山脉。

辽河平原同样还没有形成,辽河周围是面积庞大的沼泽地,辽泽。

旧唐书记载,辽泽东西二百余里,人马不通。

想通过这里就要绕路,总之想从陆地去辽东就一个字,难。

陈景恪的解决方法是:“既然陆地不通,何不走水路?大唐可以大力发展水运,打造大型海船。”

“圣人还记得我说的晒盐之法吧?如果在棣州、沧州、青州、来州之地,改造盐田生产食盐。”

“这些地方必将因盐而富,成为繁华之地。”

“此地相距辽东不过数百里,一旦富裕起来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往辽东输血……嗯,输送各种物资。”

“关键是,青州等地富裕之后,就可以支撑朝廷在此地常设一支水师,有了水师就更加方便我们镇守辽东。”

“谁敢动辽东之地,咱们的水师即可朝出夕至,打掉他们的爪牙。”

“如此自然无人敢捋虎须,大唐可从容移民改造此地,用不了几十年辽东就可以彻底为大唐所有。”

李世民的表情变得有些激动,翻出地图在上面指指画画了许久,然后一巴掌排在上面道:“妙,此法妙啊。”

“我们还可以在辽东各要道建造水师驻地,让棣州水师进行巡逻,以震慑辽东。”

然后他看向陈景恪道:“景恪真乃宰相之才也,你真的不想出仕吗?”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圣人谬赞了,让我出出主意还行,真让我去做具体的事情,那就是赵括和马谡再世。”

李世民哑然失笑,道:“你就算不想出仕,也无需如此贬低自己呀。”

他知道陈景恪确无出仕之心,也就不再提,而是说道:“此法真正妙的地方在于晒盐法。”

“没有晒盐法,棣州等地就无法富裕起来。此地不富就养不活一支强大的水师,也无法往辽东输送物资……”

“景恪,你真是苍天赐予我的贤才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