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升官!发财!死皇帝! > 第6章 传说中的冯道

升官!发财!死皇帝! 第6章 传说中的冯道

作者:文理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6-17 19:09:53 来源:文学城

“和凝,这位冯大人真能救咱家大人?”

马车里,李从事扯着和凝的袖子问,眼里满是怀疑。

和凝整理着车里的礼物,头也不抬的随口说道:“他要肯说一句话,别说救咱大人,咱大人立马恢复成宰相都有可能!”

“咝——”李从事倒抽一口冷气,“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天下的诏书都出自他手,任命宰相的诏书难道例外。”和凝把孔循亲笔写的拜帖放在礼物上,摆好。

有了上次去郭府的教训,孔循这次没敢再贸然拜访,而是先送拜帖,再正式登门拜访,端得是郑重无比。

“朝廷的诏书都是他写的?”李从事有些吓到了。

和凝知道李从事这官是花钱买的,家里巨富却朝中无人,对朝中典故也不甚清楚,成天在京兆府混日子,就给他解释道:

“我大唐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咱就不先说了,就说说三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副长官左、右仆射。所以朝廷要发布一道诏书,会由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议诏书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打回中书省,合理的呈给皇帝,皇帝画“日”同意后,交由尚书省,尚书省发往六部,进行执行。

所以诏书,都是中书省出来的,而中书省中书令一人,中书侍郎两人,中书舍人六人。中书令和中书侍郎负责出谋划策,然后交给中书舍人撰写,因此朝廷的诏书,都是中书舍人写出来。”

“原来是这样,难怪你说诏书都是出自这位冯大人之手,”李从事恍然大悟,不过又疑惑道,“不过就是这样,应该也没法和郭公比吧,郭公可是枢密使,掌管天下兵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要只是一个中书舍人,当然没法和枢密使比,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中书舍人,现在整个中书省,就他一个人!”和凝笑着说。

“一个人,什么意思?”李从事忙问。

“中书省最大的官虽然是中书令,但由于中书令太过尊贵,一般空缺,其实不止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一般也都空缺。最多有年纪老迈老臣,才可能得到册封,包括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亦是如此,所以三省最大的官员,其实就是侍郎。

侍郎加平章事头衔就是宰相,不加就不是。按理说中书省应该有两个侍郎,然后其中之一,甚至之二加平章事,成为宰相,可现在中书省的两个侍郎却空缺,虽然有新朝初立,官员空缺的原因,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位子是给冯道留的,不仅如此,中书舍人应该是六人,但现在中书省就冯道一个中书舍人,现在,你知道这位冯大人意味着什么了吧!”

“这位冯大人掌管中书省,是未来的宰相!”李从事惊呼。

“对啊,所以冯大人现在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和凝抚掌笑道,“就这样,咱们皇帝陛下还生怕众人看不明白,特地赐了紫衣,金鱼袋。”

“这我知道,三品以上大员着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官员着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官员着绿袍,无鱼袋。这可是天大的荣耀。”李从事激动的说。

“是啊,绿衣赐紫,这等荣耀,只怕大唐、大梁三百余年,都只此一个。”和凝也很是羡慕。

学而优则仕,如此权势,帝王宠信,何人不羡慕!

“不过,枢密使不是比宰相大吗?”李从事戳了戳和凝,“咱家大人不是天天说,朝中两个宰相在郭公面前给鹌鹑似的,这位冯大人虽然受宠信,可也就是个厉害的宰相,郭公不至于怕他吧?”

“你忘了他还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初为玄宗皇帝(李隆基)所设,可陪皇帝在宫中饮酒、作诗、下棋,后因常居宫中,逐渐有制诰之权,也就是皇帝有时会不经三省下诏书,这诏书哪来的,就是翰林学士写的。朝廷为了区别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写的诏书,中书舍人写的叫外制,翰林学士写的叫内制,因为拜免将相,号令征伐,废立太子、废立皇后这种事,皇帝一般不喜欢经过外臣,所以翰林学士写的诏书反而比中书舍人写的诏书更厉害,翰林学士因此又有内相之称。”

“这么厉害?”李从事瞪大眼睛。

“外臣在宫外,轻易见不到皇帝,翰林学士却在宫内,天天陪着皇帝,皇帝有点事,皇后不一定知道,翰林学士却未必不知道,当然,翰林学士权势大小,这得看受皇帝宠爱程度,翰林学士无品阶,受宠的可以和宰相对着干,不受宠的,宰相拍拍手,就不知道丢哪去了。冯大人那已经不算是受宠了,那是独宠,只怕皇帝晚上去哪宫妃子那睡觉他都知道。”和凝打趣道。

“这也太……难怪你说郭公怕他,要是他在皇帝面前天天说郭公坏话,只怕郭公也讨不了好。”李从事感慨道。

“对啊,所以说一般没谁会吃饱了撑的得罪翰林学士,不过,郭公怕冯道,并不是因为这些,毕竟郭公是枢密使,手掌天下兵权,冯大人虽然简在帝心,可毕竟是文臣,朝廷素来重武轻文,论权势,差的更不是一星半点,郭公与其说是怕冯道,不如说是敬重冯道,冯道曾有恩于郭公,所以郭公在外几乎从不直呼冯道之名,都以先生或者书记尊称。”

“什么恩情?”李从事好奇的问。

“这……”和凝有些犹豫。

“你放心,我保证不向外说,我发誓!”李从事立刻伸出三个指头指天。

“这倒不必,告诉你,你也不敢朝外说,当然说了也没事,只要你不怕得罪人……”和凝笑道。

“那你快说啊,别卖关子!”

“当年咱这洛阳还是大梁的天下,现在的皇帝,当时还是晋王,带军来攻打咱时,在打仗的紧要关头,和郭崇韬因意见不合起了内杠,据说郭公当场甩脸子走了,气的晋王大怒,直接扬言不打了,非要撤军回晋阳老家,当时晋王盛怒之下,军营中武将和幕僚没一个敢吭声,冯道当时为晋王掌书记,晋王命他写退兵的诏令,冯道故意只磨墨不写字,引的晋王大怒,冯道却反问郭崇韬有什么错,说郭崇韬身为统帅,给主上提建议本就是职责所在,如果他说的不对,不听就是了,若是现在回去,岂不是便宜了对面的梁军,又出去找到跑了的郭崇韬,把他训斥一番,说他身为属下,却目无尊卑,和主上意见相左时,不知劝诫,反而甩脸子置气,据说当时冯道把郭崇韬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郭崇韬受不住了,跑晋王面前磕头赔罪,晋王当时气也消的差不多了,看冯道把郭崇韬骂的这么狠,反而不好意思,就和郭崇韬一起向冯道道歉,说不该一时置气惹掌书记生气,冯道这人脾气是出了名的好,从不生气,那一次,却把晋王和郭崇韬都震住了,从那以后,晋军中的武将,再没有人敢跟冯道顶过嘴。”

李从事想象了一下,有人指着当今皇帝和郭公说教,忙摇摇头,这冯大人太可怕了……

不过,这种事和凝怎么知道?

和凝知道李从事想什么,淡淡的说:“当时抵御晋王,呃,当今皇帝的,就是我岳父!老爷子当初得知晋军起了内讧,高兴的要命,正要发兵反击,却得知两人又好了,差点被气死,在军营骂了冯道一个月。”

咳咳咳,贺老将军果然生猛,可惜后来被废帝毒死了,李从事暗自惋惜。

“冯道扬名是在北方军中,如今大梁这些旧臣多不知道,还只以为皇帝是宠信心腹,何其可笑。”和凝倚着马车叹息。

“他很有名?没大听说啊!”李从事努力想了想,他可是京城的坐地虎,真没大听过冯道的名字。

“皇帝当年为晋王时,曾学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秦/王府,开霸府设立文武百官,冯道身为掌书记,执掌霸府多年,晋王所有政务,全都交给冯道处理,从无一丝差错。

契丹之主耶律阿保机,和皇帝敌对多年,曾评价过冯道一句:冯道,汉之萧何也!”

李从事眼中露出一丝震撼,“这,这比喻也太重了吧?”

“可能吧,耶律阿保机据说大字不识几个,最佩服的就是汉高祖刘邦,最喜欢的就是宰相萧何,他曾把他妈、他媳妇、他儿媳妇全都改姓萧,并规定以后所有嫁进他家的都改姓萧,他大概以为夸人最好的说法就是萧何吧!”

李从事直接被口水呛着了,这样也行?

嘎吱,外面的马车停了,车夫的声音传进来:

“大人,到了!”

李从事身子一僵,刚才被和凝一科普,他现在对这位冯大人的敬畏之心如滔滔江水,双腿打颤。

“和、和凝,咱们俩位卑权小,人家冯大人会让咱们进门吗?”

“咱们是去送帖子,只要递给门房就行了,进什么门。”

“奥,对对,也是。可那冯大人如此炙手可热,想必送帖子的人很多,能轮到咱们吗?”

“人多咱们不会等等么,咱们既然来替大人办事,怎么能担心辛苦呢!”

“是是是,你说的没错,要是人多,咱们就等等,反正咱们有马车,唉,郭府外面那么多马车,想必冯府更多,也不知道咱们马车能不能靠近。”

“你哪这么多废话,快起来,”和凝抱好帖子和礼物,一脚踹起李从事。

李从事忙站起来,整整衣裳,深吸一口气,一掀帘子,跳下别来,然后就愣住了。

冯府门前,空荡荡的,一辆马车都没有,甚至一个人都没有。

门可罗雀!

ps:唐朝的翰林学士和明清的翰林学士不是一回事,唐朝的翰林学士如果是黄金,明清的翰林学士连青铜都不是。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传说中的冯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