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升官!发财!死皇帝! > 第20章 赵凤一骂成名

升官!发财!死皇帝! 第20章 赵凤一骂成名

作者:文理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06-17 19:09:53 来源:文学城

赵凤还真给李存勖分享了几个年纪超过十五的青年才俊,并一一说出这几个人的优劣,李存勖连连点头,打算回去也找人查查,等下次回后宫报给太后,让太后仔细挑挑。

最后,李存勖拍了拍赵凤的肩膀,投桃报李的说:“朕看冯道那长子就很不错,冯道为人忠厚,没什么花花肠子,也从没纳妾蓄姬,他儿子有这个老子照着,想必长大了也是个正人君子。”

赵凤本来就看中冯家家风清正,点点头,“陛下既然也觉得好,臣等冯道回来就和他提提这事。”

“要是真成了,朕到时让皇儿们去喝喜酒。”李存勖笑呵呵的说。

这是给冯道赵凤面子,赵凤忙谢恩。

“好了,既然以后可能是亲家了,冯道父母的追封就你亲自写吧,冯道的父亲赐从四品秘书少监,追封三品尚书侍郎,其母追封三品郡夫人,赐号‘魏国’,你拟好旨亲自去宣,替朕送送冯道。”

“是,臣这就去拟旨,臣正好也要去送送可道。”

……

赵凤带着李愚捧着圣旨找到冯道时,冯道已经在洛阳城外三十里的驿站了。

驿站的驿长一看到天使来(天子使臣),忙要准备香案,打算迎圣旨,却被赵凤拦下。

赵凤直接走到冯道面前,一把握住冯道的双手,然后把圣旨放到他手里,“可道,这是陛下送你的。”

冯道打开圣旨,只看了一眼,眼睛就湿润了。

陛下……居然在按制追封之前,先给他父亲赐了官……

按惯例,朝廷官员有大功者,一般会连带对其已故的父母的追封,以示恩典,可李存勖不仅给他父母追封,更是在追封之前,先给冯父赐了官,这就意味着冯父生前就已经是四品秘书少监,也就是说,李存勖抹掉了冯父昔日逃官的身份。

虽然当年冯父做逃官是情非得已,可这世上只有错的臣子,没有错的皇帝,如果真有人追究起来,按照大唐律法,逃官是要赐死的,冯父依然难逃一劫,所以这么多年,冯道宁愿称自己是农家子,都没透过其父曾当过官。

而这一道诏书,让冯父这一生,再没一点污点。

冯道望着洛阳的方向,突然手捧诏书,行叩拜大礼。

“陛下待道,待道父,恩比天重!”冯道伏在地上,失声痛哭。

赵凤忙上前扶起冯道,安慰说,“你家里的事,陛下都知道了,陛下让我劝你别太过伤心,小心伤了身子,老先生的事大家都很悲痛,不过老先生今年已经六十七的高寿了,听说走也很安详,并未受苦。老先生去时你虽未在身边,可你的儿子们都在,你如今又身居高位,老先生想必也没什么遗憾,你也要振作起来,千万别让老先生在地下为你担心。”

冯道缓了缓,“让陛下和你们费心了,你们放心,我没事的。”

赵凤看着冯道虽然还是一脸悲戚,却没晌午时的疯狂,松了一口气,也知道这丧父之痛不是几句话能安慰的,用力拍了拍冯道的肩,“那你一定要自己保重。”

冯道点点头,又问起翰林院的安排。

赵凤知道冯道突然甩手翰林院,放心不下,更确切的是放心不下陛下,就据实以告,“陛下让卢使君回来,兼翰林院承旨,掌翰林院。”

冯道听到是卢质,放下心来,不过还是嘱咐了一句,“卢质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过洒脱,一不顺心容易搁挑子,要真有事,你记得一定多劝劝他。”

赵凤点点头表示记住了,只是却没大放在心上。

卢质也曾是陛下的掌书记,还能不知道轻重。

不过没多久赵凤就悔的肠子都青了,方知冯道真是金玉良言。

冯道又嘱咐了李愚和刘昫两句,让他们好好和睦相处,千万别因一时置气耽搁了大事。

两人嫌弃的相互看看,勉强应承下来。

最后,冯道看着和凝,“我送你进翰林院,却没能教导你什么,你以后要有什么疑问,多向他们三个问问。”

和凝忙说是。

冯道犹豫了一下,还是提了一句,“当初京兆尹那案子,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只是还没来得及查,我听说你善于查案子,不妨查一下,要真有故意离间皇帝和功臣,居心叵测之人,还是早点除了的好。”

和凝点点头,表示一定会回去问问孔循。

冯道嘱咐完,对众人拱手,“道此次丁忧回乡,陛下和朝中诸事就托付给各位了,大家保重。”

赵凤刘昫李愚和凝拱手,“可道一路保重!”

*

冯道走后,和凝虽然觉得冯道有些过度敏感,可想到自己既然应承下来,还是亲自跑京兆府找孔循问了问长恒县的案子。

结果这一问,还真让他问出事来。

长恒县县令自从被郭崇韬丢到京兆府后,知道没了靠山,立马一行鼻涕两行泪的把一切事都说了,那软蛋的样子,让一向软蛋的孔循都觉得他丢人。

不过在长恒县县令交代事情中,孔循注意到了一个疑点,长恒县县令多次提到了自己的一个师爷,可让孔循奇怪的是,当初石主簿奉命拘来了长恒县所有的主簿、从事、师爷、衙役,当中却没有这个人。

更让孔循注意的是,随着他的审问,他发现长恒县县令对这位师爷简直言听计从,更确切的说,这个白痴县令一直在自己没察觉的情况下,被那个师爷牵着走。

孔循当即派衙役去抓那个师爷。

可惜衙役却扑了个空。

和凝来时,孔循正为抓不到那个师爷愁的掉头发。

和凝没想到这里面还真有人故意捣鬼,只可惜捣鬼的人跑了。

不过好在长恒县县令知道那人长什么样,孔循已经让人按照长恒县县令说的画了人头像,发布海捕文书,下发到各地通缉了。

和凝虽然扑了空,不过想着既然有通缉令,想必很快就能抓到那个师爷,就回去等消息了。

结果等了一个月,没等到孔循抓到人,却等到一个消息,孔循被调到了汴州做刺史。

据说是郭崇韬受了夫人哭诉,看孔循不爽,就贬了孔循半级,把他丢出京了。

和凝得到消息就立刻去了郭府一趟,希望能说和一下。

只可惜和凝不是冯道,郭崇韬连面都没露,借口自己忙,就让自己儿子把和凝打发了。

和凝对此很是愧疚,他死了的岳父和孔循是故交,孔循又一直很是照顾他,他却一点忙都没帮上。

孔循倒十分看的开,汴京离京城不算远,虽然品级低一些,可汴京是交通要地,地富民安,还不用在京城看权贵眼色,所以孔循反倒安慰了和凝两句,高高兴兴的带着石主簿和李从事赴任去了。

和凝憋着一肚子怨气回了翰林院。

谁想到没过两天,和凝这口气还没消,整个翰林院上下居然因为郭崇韬,被皇帝的生母,当朝老太后,指着鼻子骂了一顿。

原来郭崇韬不见和凝倒不是借口,而是他真的忙。

他忙着筹划劝皇帝立刘妃当皇后!

本来皇帝立谁当皇后,和郭崇韬这个掌兵权的枢密使一文钱的关系也没有,可郭崇韬最近也不知道得罪了谁,老有人在皇帝身边说他坏话。

郭崇韬虽然自觉身正不怕影子斜,可听得多了,郭崇韬自己都有点心虚,觉得自己是不是真权倾朝野碍皇帝眼了。

郭崇韬当即就闭门在家,什么人都不见,甚至开始称病,想求皇帝给他个节度使的位子,回去养老。

可谁想到李存勖生性自负,压根就没想过郭崇韬能功高震主,对于谣言更是当个笑话,自然不明白郭崇韬心里的苦,反而觉得郭崇韬无病呻吟,偷懒磨滑,直接把郭崇韬叫来训斥一番,责令他快滚去枢密院上班。

郭崇韬自然不敢再装下去,只能接着当枢密使。

就在郭崇韬忐忑不安时,也不知谁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联合朝中两个宰相向皇帝推荐刘妃为后。

郭崇韬一听,顿时如获至宝。

李存勖一直想立刘妃为后,只是太后他老人家不同意,李存勖又是孝子,所以李存勖向来不敢在朝中提这件事。

郭崇韬天天跟在李存勖身边,自然知道李存勖心思,也知道,只要他提出,皇帝肯定高兴,刘妃更高兴,当然未来的太子,现在的大皇子自然更更高兴。

这样他不仅能讨皇帝、皇后、太子开心,还能让皇后、太子以后帮忙吹吹枕边风,省得他天天受流言之苦。

觉得此计百利而无一害的郭崇韬当即就联合两个宰相,在大朝会上举荐刘妃为后。

李存勖瞌睡遇到了枕头,顿时大喜,册封了刘妃为刘后。

于是,郭崇韬得到李存勖、刘后、太子宠信,开心了,李存勖立了自己最喜欢的女人当皇后,开心了,刘妃当了皇后,开心了,大皇子自己的生母当了皇后,自己的太子之位稳了,也开心了。

可是,老太后不开心了!

老太后一不开心了,就把翰林院的众人叫来骂了一顿。

原因:诏书是翰林院写的!

郭崇韬、宰相是外臣,老太后在宫里见不着,皇帝是亲儿子,老太后不舍得骂,刘后这小妖精老太后倒是想骂,可刘后多聪明啊,直接鼓动皇帝去行宫避暑,老太后知道时已经找不着人了。

于是,在宫里的翰林院众人成了顶锅的了。

当然翰林院也不是所有人都被骂,翰林院承旨卢质就没事,卢质原来是李克用的掌书记,又在李克用逝世后扶持当今皇帝,老太后的亲儿子李存勖继承了晋王之位,所以老太后对于自己丈夫的贴身秘书、自己儿子大恩人,那是相当客气。

因此写圣旨的卢质没事,赵凤反而被骂了半死。

赵凤欲哭无泪,他招谁惹谁了,他不就刚加了制诰头衔成了中书舍人么,立后的诏书虽然需要内诏和外诏,可他也是在卢质写了一份内诏书后,抄了一遍当成外诏书而已。

不过骂人的是太后,赵凤有天大的理,有诸葛亮的口才,也只能憋着。

可惜赵凤的霉还没倒完,皇帝领着新皇后去行宫转了一圈,又跑到大臣中书令张全义老爷子家去玩了。张全义老爷子虽然现在已经在养老,不问政事,可故旧遍布朝野,刘皇后一直以来自卑自己的出身,一见张全义老爷子有如此权势,当即非要认张全义老爷子为干爹。

皇帝居然还准了。

张全义老爷子不敢得罪皇帝,自然也只能同意。

皇帝于是就叫赵凤来拟定两家走亲戚的礼仪。

皇后的娘家,那就是国丈,逢年过节当然得好好走动,至于怎么走动,自然得有个章程礼仪。

赵凤去了一听皇帝的要求,当即急眼了。

他只是抄份诏书就被老太后骂的半死,他今天要是再写份章程礼仪,老太后回去还不扒了他的皮!

赵凤和老太后没法讲理,可是对上皇帝,赵凤当即化身御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列了上百条这么做不合规矩的理由,直把李存勖和刘后喷的面无人色。

李存勖和刘后哪里是靠耍嘴皮子吃饭的赵凤对手,只悻悻的能让赵凤回去了。

不过刘后还是认了张全义为爹,虽然不受朝廷承认。

而赵凤,因为力谏皇帝,大受老太后赞扬。

赵凤因此一骂成名,成了朝中有名的谏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