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上阳宫阙春秋词 > 第1章 第一章 清河流光(1)

上阳宫阙春秋词 第1章 第一章 清河流光(1)

作者:韫秀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7-05 11:14:44 来源:文学城

鄣朝,都城,上阳。

宫阁阙,山峦远,长街长,烟花繁,水迢迢,市井忙。

许是新春刚过,大地复苏、万物欣荣,加上连日来细雨打湿了流光,如丝般绵绵不休,须岩巷、柏青街这两条著名的繁华道路两边,种植的垂柳、桑葚、白杨、垂丝海棠陆陆续续冒出了嫩叶儿,早春的琼梅也苞绽香隐,被雨水洗涤后越发油彩清冽。

位于上阳中心的皇城大元城,其中北面的宫城为本朝帝王后妃居所,宫城有四个门,分别为南门吉旦门、北门祥安门、东门朝阳门 、西门归恭门,宫城最南面为朝会所在地清正殿。位于其北侧的怀望楼则建在皇城与宫城的城楼上,当初建造此楼是为了便于皇帝逢年过节站在城楼上接受百姓的朝贺。怀望楼下从南北延伸的街道就是上阳最繁华的柏青街和须岩巷,围绕皇城大元城的子界河和横穿上阳城的沥河,粼粼波光,涓涓细流,在春风里发出咕咕的颤动音。时有乌棚船划过,穿过枕水人家的门前,一转眼就摇摇晃晃着淹没在浓浓的烟雨里。

大鄣朝陈氏皇族,原本是大齐国西南部边邑贯穿中原与西域交通线上的要塞小国栾鄣国王族,栾鄣国地贫人稀,年年向大齐进贡纳赋,只求偏安一隅。

后来,北方的遏浑那与大齐国发生大战,此战历时两年之久,最后大齐险胜、遏浑那惨败。因为这个现状,遏浑那不敢在短期内再次侵扰大齐,只老老实实在草原上放牧,为此有五年时间大齐与遏浑那互不干扰。

但是这五年里,大齐国皇帝孙通开始荒淫怠政,还常常带着妃嫔、皇子皇孙、宗室、大臣等乘龙船到江塑郡灵州游乐。此举掏空国库不说,还闹得民怨载道,朝纲不举。最后一次驾临灵州路途中,年老昏聩的孙通被皇后甄氏设计掉入河中大病不起,过几日又以暴毙为由公布于世,很快太子孙恬即甄皇后独子在京城上阳登基。孙恬天性懦弱、无心政务,甄皇后很快把持朝政,不久外戚开始蜂拥专政,致使百业凋敝,盗匪遍地,国内混乱不堪。

当时的栾鄣国王陈岳陵早觊觎大齐这块肥沃土地,又摸清大齐当前外强内空的情况,于是趁机游说位于大齐国东南部的南罗国国王蒙承廖一起攻打大齐,并许诺攻下后平分大齐。蒙承廖也对着大齐垂涎已久,听从陈岳陵安排,一起亲自领兵从西南两面攻入大齐。

国将不国的大齐仅仅抵抗了一个月,就在栾鄣国与南罗国夹击下倾巢碎卵。等到占领大齐国都上阳的宫殿时,陈岳陵和蒙承廖先杀掉甄皇后及其党羽等大齐皇室宗亲。次日清晨,在陈岳陵的建议下,蒙承廖带着数名贴身士卒来到大元城清正殿,打算与陈岳陵一起商议立斩孙恬和平分大齐等事宜。商议未过半,陈岳陵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着众人的面先反手背盟一剑刺死了坐在他身侧毫无防备的蒙承廖,蒙承廖的手下见陈岳陵如此迅速和狠辣,吓得不知所措,当场就投降并宣誓效忠陈岳陵。陈岳陵这才令孙恬写下让位诏书并自裁,至此大齐国灭。然后陈岳陵又历时三年之久肃清大齐皇室遗留人等,且恩威并施笼络或铲除内陆诸侯国,随后定国号为“鄣”,建元开平,都城仍建在上阳,也将大齐国皇城大元城作为本朝帝王居所。

如今鄣朝开国已过六十年,开国前两代君主政治开明,励精图治,到处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尽管南有南罗国、西有檀趾国、北有遏浑那常常滋扰生事,东边临海的夷莱国也偶有流寇窜入境内抢劫,但内土却近五十年无战事,留给当今皇帝陈兆泰一个稳定的根基。

当今圣上李兆泰在而立之年登基,年号全盛,如今御宇有二十三年。过去二十年,他秉承先皇先祖政治遗风,除弊政,纳良言,朝廷又积极对外交流,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频繁,因此,只十年间就开创了本朝巅峰时代。

只说位于皇城南面的柏青街,紧邻沥水河畔,书香气息最为浓厚,其中大大小小的琴坊、画廊、棋馆和书斋依水傍街挨挨挤挤林立,是文人墨客最爱聚集谈诗论道的地方。还有来自四面八方菜系的酒馆茶肆夹在其中,其中著名的古香楼为贵族文人最爱逛的酒楼,尤其那些落榜的书生、秀才,哪怕典买全部家产也要在这里流连,因为在这里说不定能遇上哪位皇族或大臣,一旦得到赏识,那升迁的速度比参加进士和明经两科考试获取功名还要迅捷。此外,柏青街上还建有几所欢娱场,其中的蔻丹坊以美女如云著称,来此消遣的大多是贵族子弟或皇室宗亲,次等的豁阳馆一般供那些中产子弟、秀才与文人进出,也是为了能碰上贵人提携的机遇,或为了缓释放明经科考和进士科考的苦闷和寂寞。

何为本朝的明经科和进士科?即针对儒学的熟练掌握程度深浅而区分的考试。只要是读书人,大多都能背诵四书五经,明经科考重点考的就是四书五经,所以明经十分简单;本朝进士科最难,进士考试注重的是诗赋和政论,一是讲究诗词歌赋韵律典章,二是将古今治理国家和时政要义的具体办法或想法结合儒家经典和自身的理解,通过文字修饰成文。这不仅需要考生理论知识功底扎实,更对考生的文学造诣提出高要求,所以考进士绝非易事,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相对宽松,一般得第者十一二,因此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三十岁考个明经科算是晚的,而五十岁能考中进士却算早的了。

越难的科考越得到重视和追捧,且当今圣上登基后改变了前朝贵族与寒门一分为半取士的规定,将从寒门取士的比例提高到了七成,也就是说如果一年取进士一百人,其中七十人为寒门出生,只有三十人来自门阀勋贵子弟。为此本朝文人更为看重进士科,那些寒门读书人也无不日夜苦读。每到科考时,京城里挤破脑袋争取功名的读书士子不计其数,且三年才有一试,这其中落榜、等待都需要耗费很多时光,所以每次春闱竞争非常激烈。

当朝三公九卿中,就有几位曾在柏青街撞运、被微服私访的皇帝和重臣看重才得以封官加爵,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中书省中书令、宰相章令潜。

全盛初年,他仅仅是乌浙郡隆州正七品县令,在柏青街大谈开渠益处,被朝中几位官员知晓。全盛三年初夏乌浙郡境内发大水,有官员想起章令潜,建议让章令潜抗击水灾。章令潜得此良机,尽心尽职主持拓浚、筑渠,待大水治理完后,被工部直接点名到京中协助开挖河渠,其开渠见解和方略通过工部推荐得到皇帝的赏识。

后因先皇第六子永王兆业在封地瑞州叛乱,瑞州又在鲁徽郡境内,为此鲁江渠延迟开挖。得到皇帝赏识的章令潜升为乌浙郡首府乌州刺史,官居从三品,接着就主持开挖位于乌浙郡的江洋渠,仅用三年时间渠道全部完成,为朝廷省下数百万钱,获皇帝明旨嘉奖。随后章令潜以从二品尚书右仆射、正三品工部尚书到京任职,再过五年因其与长子章青均开挖江洋渠通往鲁东郡的渠道有功,当时还是乌州隆县小小司户的钱光鼎长子钱铭左写的一篇《江洋渠赋》被人传颂,亟需开渠建立丰功伟绩的皇帝得知后非常欢喜,先加封章令潜为二品水候,又召钱铭左入宫觐见,发现钱铭左人如其文,言谈举止似辞藻文章般爽如哀梨,快如并剪,龙心大悦,又得知他刚刚参加科考,立即在当年的科考中从上千考生中找出他的试卷直接不经过殿试就点为头名状元。

此后,钱铭左作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在皇帝身边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不久皇帝又将自己的第三女西凉公主下嫁给他。与此同时,钱光鼎的长女钱莨宜嫁给了章青均,而已从鲁州刺史调到乌浙郡接任章令潜原浙州刺史一职的钱光鼎,也调入京中任从五品工部员外郎。又过了几月,中书省中书令裴毓田因病骤然过世,皇帝立即提拔章令潜接替裴毓田为中书省正二品中书令、宰相,成为百官之首,章青均升为五品工部司川、越州水陆转运副使。

章氏父子升迁的速度令人咂舌也很服气,他们开挖的沟渠在以后的三五年内对本朝的货运、军行、商联起到很大用处,且沟渠建造牢固,堪称本朝河渠之典范。再过一年章青均开的江洋渠又为朝廷省下大笔钱银,在章令潜的指引下,钱光鼎领着工部各项调度有当,钱光鼎擢升为工部尚书,章青均又擢升为工部员外郎。

此外,户部左侍郎李棠栗也曾在柏青街到处活动,从低阶官吏到京城任职,成为六部要员。另外宫廷第一乐师黄阅是在柏青街一家琴坊被人发现推举入宫,后成为皇帝陛下最宠信的内廷乐人,统领后宫数千乐工。而吏部尚书葛仁的经历更是离谱,以一位倾家荡产的秀才混迹古香楼三载,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在古香楼胡吹乱侃,居然得到在古香楼微服私访的皇帝赏识。他原是江塑郡灵州一位录事参军,因执意举劾本州六曹一位官吏贪腐转运赋税,到京后刻意留在古香楼到处宣说揭发,不过三五日就被皇帝知晓,便将他召入宫中询问缘由,后来牵出灵州一位丝绸大户与地方官吏的贿赂案。皇帝以为他识人准确,便留他在吏部任职,只五年时间就从吏部从八品下主事直升为正三品吏部尚书。当然这些低阶官吏和士子不经过科考进阶高官也与自身才学和姻亲有关,更与皇帝陈兆泰刻意重用寒门有关,其中缘故后面会有详说,这里先不赘述。

长途跋涉开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一章 清河流光(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