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三国:大魏江山,谁也夺不走 > 39.士子震动

三国:大魏江山,谁也夺不走 39.士子震动

作者:七步成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0-12-07 10:40:12 来源:转码展示1

作为颍川荀家的代表人物,荀彧更是曹操这里的重要军师智囊,原本是风头无二的大人物,可是因为现在曹操要对世家动刀,荀彧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kanshushen

同意科举制,会招致世家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世家蒙受损失,但是荀彧作为一个政治嗅觉灵敏的顶级政治谋臣,他自然是能够看得出来,曹操现在确实是在被世家给吸着血,而按照这种情况下去,即使到了最后曹操统一了天下,其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成果也会被世家给吃个不少。

甚至于,会危及到曹家的统治地位。

这些荀彧早先也有所察觉,只不过碍于臣子以及世家身份的关系,再加上世家终究没有太过分,只是吸一些血,并不会危及到大汉的统治。

况且因为荀彧心中一些对于大汉的忠诚等原因,也是所以一直也没有指出来这一点。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却是被曹植给清晰地提出来了。曹操问道自己头上,已经容不得自己再逃避。

苦思良久,荀彧终于分清了厉害,躬身对着曹操说道:“回明公,若是为了江山社稷,则植公子所言甚是。”

听到荀彧的话,曹操当即仰天大笑。

荀彧在世家和自己这个主公的选择中终究还是选择了自己,这让曹操感到欣慰无比。

在荀彧同意了之后,很快,曹操也就同意曹植去筹备科举了。

虽然其他的文官们有一些都是面露不忿,但是也不敢说什么,只能在背后小声地嘀咕几句。

大魏书院的第一次科举在曹植的早有预备下,很快就开始举行了。选题无非就让考生写一一些关乎孔孟之道,百姓民生还有一些经典文章的策论。当然,在曹植的提议下,还加入了拼音的考记这一选题。

虽然曹植并不是对这些儒文很感冒,但是好歹这也是这个朝代的人学习的基础,自己当然不可能按照自己穿越之前的思维去教他们。

所以在曹植的打算中,还是要先让这些学子们学习这些汉朝学的东西,然后再寻找机会在教材中增加删减一些东西。

比如孔子“无野人莫养君子,无君子莫治野人”的君子不务农思想,就是与曹植的想法相冲突的,曹植也将其在论语中删减了去,加入了一些关于军略方面的东西。

大魏书院的科举一出现,就引起了了全曹魏士子的轰动。

在大魏书院的学子们都在神采奕奕地紧张准备着考试的时候,大汉中有名的世子以及世家的眼光已经全部聚焦到了这里。

无数世家子弟们对曹植的这一举动嗤之以鼻,但是更多的寒门学子,则是开始从心中升起了希望。

原来,我们这些穷人,也有资格入学,也有机会做官吗?

虽然他们因为各种方式很难接触到学习的资源,但是曹植科举的举行,无一不是让这些寒门子弟,包括一些目不识丁的人,都从心中生出了敬仰。

孔子曾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这句话其实就表明了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的差距。

只要你有知识和学识,百姓们就会尊敬你。

而现在的大汉,所谓的知识和学识,并非是知道很多的知识,富有很多的学问,而仅仅是简单的认识字,这就可以被百姓尊敬。

但是即使这这么简单的条件,在寒门子弟的眼中,也是一个奢望。

没有老师,如何认字?

正因为如此,在世家们强大的知识垄断之下,寒门才一直难得出头之日。更多的人只能像关羽张飞一般,以武力杀出一片前途。

然而武力这一条路,却又是更加艰难困苦的路,更加行不通。

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像是唐宋之后,科举制已经完善的时候,百姓们基本上只要是进入学堂就可以识字,而百姓们却还是流传着穷习文富习武的说法,这足以见得,武学比文学更难行得通,在条件苛刻的大汉,基本上更是只能靠基因了。

总之,在得知和了解到科举制的实行以及规则之后,全天下所有的寒门世子都疯狂了,甚至于有不少决心坚毅之人,已经开始打点行李,前往洛阳,只为了能够加入大魏书院。

而作为大魏书院原本的学员们,也是精神亢奋。

最早先的时候,曹植强迫他们读书认字,他们还不想学,但是现在,哪怕就是曹植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也要向学而生,至死不渝。

他们现在一个个的内心中,已经是对曹植万分地感激。

创建学院,广招学徒,不问出身,植公子真是圣人啊!

学子们紧张准备,考官们蓄势待发,曹植看着大魏书院一派为科举而忙碌的样子,欣慰无比。

这次科举的实行,就是想要告诉曹魏的所有人,只要你们读书,只要你们求上进,你们就可以进入大魏书院,就可以掌握到当初难以寻求的知识,就可以成为人上人,一步登天!

看到大魏书院的所有人都在因为科举的事情而亢奋非常,曹操也是非常地期待,为此,还数次召见曹植,询问他关于科举的详细想法。而曹植也一一据实相告。不但对他说了现在科举的详细情况,还考虑到了将来科举制的具体发展。

曹操也是越听越来劲,越听越觉得震撼,甚至于在一个人的时候,也曾多次思考着曹植关于科举制的建议。只是觉得精妙无比,越思考越觉得行得通,与现在大汉弊病颇多的察举制相比,实在是要优越了太多。

尤其是曹植关于后来科举制发展的想法,更是让曹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曹操看向曹植的眼光,也是越来越不一样了。

能够提出这种建议的,能够想出这种通过科举和教育,来培养天下寒门,以此来对抗世家和增强自身实力的方法,实在是个天才啊!

曹操已经可以预见到,科举制一旦全面开放起来,势必会引起天下子民的强烈反响!

在这种人人都可以做官的条件下,定会有无数的人争先恐后加入书院,顺便赞颂曹氏父子的圣明。

科举制还是个捞取天下人心的利器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