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三国骑砍 > 第八百八十丈 议定

三国骑砍 第八百八十丈 议定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10-30 23:06:18 来源:转码展示1

夏侯尚离开长乐坡,夏侯霸送别时欲言又止,终于到车站时,夏侯霸才问:“伯仁大兄,公上可有期许之意乎?”

他的询问,令夏侯尚陷入沉思,田信答应后到底会不会执行?

夏侯尚代表家族表态,欲彻底绞杀司马家族,同时可能知情的魏国公卿也会一并遭到极为严肃的处理。jiujiuzuowen

这种严肃处理,不仅仅是砍头那么简单。

北府执政一向爱惜人力,很少执行有可能导致死亡、残疾的刑法,各种罪行的判决以罚款、坐牢服役两种为重。

日常最严重的刑罚是流放边地,哪怕判处绞首的死囚,但凡是缓期执行的死囚,也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缓刑期间内表现良好就会改判流放偏远、不毛之地。

哪怕是冒犯成祖的神兵失窃案,也只是把杀戮控制在百人上下……甚至江都事变时械斗、纵火死亡的官吏、军民、贼人都超过了三百人。

轻杀戮重人力,是北府执政的特点。

所以田信即便答应严惩司马家族及魏国公卿家族,但究竟在执行的时候会不会落实?

夏侯尚看来唯有狠狠杀戮,才能警醒世人、后人,避免再次发生弘农瘟疫类似的事件。所以惩罚越酷烈,对后世的警醒意义更重。

这条底线若不能用道德、律法双重枷锁堵住,那今后的野心份子极有可能会利用这些知识再次作恶,使千万人受到伤害。

夏侯尚犹豫再三,还是断定说:“大势已定,偶有变数。仲权随军时,若堵截变数,则彼辈如瓮中鱼鳖。”

夏侯霸眨动眼睛,思索灭魏战役时可能的出兵路线和主将人选,皱眉:“姜伯约后起之秀,恐难服众。弟若随姜伯约出兵,恐难接触邺城诸事。”

要狠狠地立一个榜样,光是杀戮魏军是没意义的,要杀的人在邺城。

将弘农瘟疫事件可能的参与人、知情人彻底铲除,用这些魏国权贵、公卿的累累白骨,才能有效警告后世的野心份子。

杀戮军民是吓不住野心份子的,唯有杀戮公卿权贵,才可令野心份子物伤其类,束手束脚,不敢打破底线。

杀戮邺城的魏国权贵公卿,这是一;以避免野心份子散播瘟疫制造动乱……这救的就是一百,或更多的人,千万人。

就怕战场上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动,使姜维这一路军队无法参与邺城战事,那随姜维移动的夏侯霸也就无法发挥影响力,将魏国公卿、权贵集团彻底覆灭。

夏侯霸对姜维不怎么了解,姜维也不是喜好宴会的人,所以很多人不了解姜维。

除非日常工作中与姜维有各种接触,否则其他人很难清楚姜维到底是个什么性格,能力。绝大多数人对姜维的了解,来自于其他人的转述,自然存在各种主观上的误差。

总之有一点很明确,田信对姜维的重用,远远高于对堂兄弟的重用。

姜维的路已经铺平,各种领军路线都已经搭配完善,配属给姜维,以及即将配属给姜维的将校,都是田信打磨的极为趁手的利器。

就如已经上弦的劲弩,田信把上弦的劲弩递给姜维,姜维要做的事情并不多,只要能协调好内部各支军队的矛盾、顺序,那么姜维这边就顺畅了。

可朝政、军权是复杂的,田信这里铺的越顺……那姜维会遭遇各种看不见的阻力。平时没什么,就怕军队渡河参战之后。

到那时,数万大军生死决于一念之间……友军稍稍误导,若是姜维误判,就有可能带着数万大军走向不归路。

夏侯霸表现出来的担忧,夏侯尚想了想,也只是摇摇头不做点评。

若不是弘农投毒事件关系自己儿子,他也不会出山来找田信。得到一个承诺已经很不容易了,余下的尽人事听天命即可,多虑无用。

夏侯尚乘车离去,夏侯霸只能带着满腹忧虑伺机拜访姜维,以方便把自己推荐给姜维。

那么多的将军、校尉会隶属在姜维麾下,能协助姜维决策的副将、偏将的数量也就在三五人之间。与其到时候姜维在军中考核、选拔人选,还不如早早靠拢,方便姜维了解、掌握自己的信息。

早入为主,结成牢固友谊,再进入姜维的指挥决策核心团队也就顺理成章了。

姜维这里也随着弘农投毒事件而突然忙碌起来,与魏国签署暂时停战协议后,双方之间商业贸易的确日益频繁。

北府已经把河北、魏人看作了盘中的鸡鸭,自然没必要采取其他刺激矛盾的做饭。

可魏国公卿权贵阶层不一样,巴不得北府采取一些过激的报复手段,好籍此孤立河北士民的思想,再逐步引导,使士民与北府全面敌对。

所以从大方面来说,魏人掌权者敢投毒,采用激化双方底层军民矛盾的手段;可北府没必要用这种得不偿失,也画蛇添足的手段。

所以停战协议后渐渐复兴的贸易、各种官员、乡党、姻亲之间的交流,也会随着弘农投毒事件而遭到禁锢。

在胡济配合下,姜维急匆匆完成关陇方面的边市封闭工作,将所有设立在关津必经之处的官营边市都进行封闭,并以安排府兵、汉僮双重力量执行边界封锁后,姜维才返回长乐坡向田信述职。

几天的时间里,田信越发坚定全面铲除魏国公卿的决心。

不管知情,还是故作不知情,魏国公卿权贵已经践踏了那道最危险的底线。

所以必须严惩,哪怕是无辜的,可已经沾染上了,是说不明白的,也不能给与他们辩解的机会。唯有用最蛮横、凶残的手段进行惩处,才能真正的以儆效尤,

这种事情越凶残越好,造成的警告效果也就越好。

自己这里干了,以此作为榜样,会方便后人执行同样残酷的惩罚手段。

只要这种蛮横、残酷的惩处手段在百年之后还能保持威慑力……那就是一种成功。

田信想明白并坚定立场后,最后一步就是与丞相统一思想。

这个任务准备交给姜维,派姜维去雒都与丞相密议即可,籍此也可以让丞相全面认识姜维。若是丞相愿意收姜维做衣钵传人……田信也不反对。

以丞相的人格魅力、能力来说,留在丞相的位置上,协助皇帝总理国家政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最危险的是把丞相安排到国子监,比如去负责教育工作……庞宏、庞山民想要达成的学阀梦想,极有可能被丞相达成。

所以要堵住丞相插手教育、选士的路,把丞相局限在政务。

今后灭魏时授权统兵,也只是统率步兵主力罢了,骑军之类的野战力量要早早清理,不能让丞相掌握一支高机动的武装力量。

用可以用,但军队、教育是两条红线,不能让丞相触碰。

选一个信任的人,去传承丞相的衣钵,则属于一种可以接受的条件。

丞相眼界是很高的,如杨仪、蒋琬之流,他们在丞相眼里更多的是助手身份,而不是可以传承衣钵、托付家族的弟子。

而马谡也不适合,照顾马谡,更多的是弥补对马良的亏欠,是一种兄弟手足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弟子、学生。

就这样在田信有目的的推动下,姜维、胡济在夏历十月中旬时抵达雒阳。

相府偏厅,诸葛亮细细审阅姜维传递的田信私信,诸葛亮反复翻阅只觉得很棘手。

首先在信中,田信怀疑弘农投毒事件不仅仅是意外,或敌国境外势力所为。

并推测其中或许有国内人员提供协助,这种一边对新朝持支持态度,背地里又换一张脸的搞无底线破坏的人,则十分的可恶。

可田信不准备扩大清洗力度,也不想破坏当下来之不易的和睦局面,所以准备延期代汉。

其次田信在信中表达了对魏国公卿、权贵的严重谴责,希望丞相这里予以配合,对魏国权贵、公卿进行严惩。

显然是不留活路了。

暂缓代汉,让诸葛亮道德、私心方面好受很多……可问题也很明确,早一日完成新旧交替,那先帝旧臣就能集体洗白一次,过去种种就能揭过,大家一起过新生活。

可现在延迟三年代汉,那所有的先帝旧臣的身份自然是固定的,是先帝旧臣,而非新朝元从……自然地,这三年里朝廷若跟关陇方面发生冲突,自然会遭到毫不留情的镇压。

今后的三年时间里,为保证先帝旧臣们能平安度过,丞相举政压力暴增。

很多事情就得他亲力亲为,免得一时松懈,让各处官吏引来杀身之祸。

田信不急着代汉,最累的反而是丞相和朝廷百官。

姜维简单拜访诸葛亮后,尚书台方面跟进,一同前来咨询诸葛亮。

蒋琬来的最早,与诸葛亮在花园散步,多少有些好奇:“丞相,姜伯约何等人也,竟能使陈公一度托付基业。”

诸葛亮左手摇动乌羽扇,右手轻轻抚须,回忆思索姜维给他的印象,沉吟回答:“彼凉州上士也,以如今北府英才之盛,无出其右者。”

论经学底蕴,姜维自然是不合格的……其实诸葛亮自己也不合格。

诸葛家族的家学传统就是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所以读书只求大略的诸葛亮对弟子、门人的要求有些高。

看不上普通的俗人,也看不上正统的经学门人,想找的是那种精通权变的同时,还能很有原则且固执的人。

固执与权变,是两种对立的性格。

可实际上一个是本性原则,一个是待人接物的处事风格。

显然,冥冥之中还是有那么点缘分的,诸葛亮怎么看,都觉得姜维很是顺眼。

他对姜维的评价令蒋琬多少有些不甘心,皱着眉头:“丞相,就恐言过其实,贻误大事。”

“公琰,如今世间还能有什么事情能称之为大事?”

诸葛亮反问,笑容自若感慨说:“敌国风中残烛,挥袖可灭。我所虑者,朝堂内争也。”

内争,这个话题让蒋琬陷入成就的沉默。

肯定会有内争,现在雒阳公卿百官的一切就攥在北府兵的手里,所以在新旧交替之际,还有灭魏战役面前彼此都很有默契,不再搞事情。

若魏国若灭,那再迟钝的官员也会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投降的魏国官吏会有机会进入朝堂,并成为一股新的力量。

可如果把魏国这批罪恶滔天的公卿、权贵尽数围歼,那么就能避免十年内的党争。

田信已经提出了解决办法,现在丞相府要做的事情反而就简单了,第一是延缓宫室重修工作,第二是配合姜维,保证姜维所部能顺利推进,并在今后的战事中,让姜维斩草除根。

为避免朝政党争,也为了警告后世……诸葛亮同意了田信的提议。

蒋琬之后,黄权也来咨询姜维的来意。

姜维是田信预选的妹婿,可以说是田信目前的影子,掌握着关陇地区最大的机动力量,在田氏、北府旧将、天水豪强支持下,姜维完全可以代替田信撑起一片天。

所以陈国郎中令姜维是个十分重要的人,哪怕晋升的速度、渠道有些快的不可思议,可姜维就是根基牢固。

踩在田信刻意拓实的地基上,姜维可以随时作为北府应急的替身……就如汉初高祖皇帝封坛拜将一样,当时选韩信,就有确立军事继承人的意味。

韩信、刘封都是类似的存在,现在的姜维也是这种存在。

在姜维被田信处理、搬走之前,姜维就是田信的影子,意志的贯彻者。

姜维来雒都见丞相,几乎可以理解为田信的耳朵、眼睛、嘴巴来见丞相。

同时姜维来过了,那很多事情就应该有了完整的交待,不需要公文反复交流,以确认某些事情。

所以现在姜维代表的田信,已经与丞相达成了实际的约定。

到底是什么内容……现在雒阳朝廷的中高层重臣们自然很感兴趣。

没人敢大意,甚至这类信息会关系自己的前程、生命。

毕竟弘农发生那么骇人听闻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沦为被栽赃的可怜人。

谁都不想在倒在黎明前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