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入主大明 > 第12章 原地踏步的大明火器

入主大明 第12章 原地踏步的大明火器

作者:蔫莲黏鲢脸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2-01 05:58:12 来源:转码展示1

如今朱宸濠所拥有的弗朗机火炮,乃是使用从西班牙人那儿偷来的二手技术,私自仿造而成的。

至于这个最初版本的弗朗机火炮是从何而来,那还得从数年之前说起。

正德十一年,有个叫何儒的白沙巡检,偶然看见了西班牙商船上所装备的舰炮。

在见识过这种火炮的威力后,此人便以各种手段使得船上的华人工匠上岸,并让这些人开始进行仿制。

只是由于没能获得实物,工匠们也只能凭着记忆仿造。

所以造出的火炮,各项性能指标都不如西班牙人自己所铸之物。

威能不足,也使得这批最初的仿制弗朗机火炮,没能引起朝廷的重视。

不过原主倒是嗅到了其价值,于正德十二年派人寻访到了能造此炮的工匠,并在当年的三月便开始仿制。

这个过程中,工匠们自然也会不断改进火炮的性能。

因此,朱宸濠手中的这批火炮,跟何儒所造,已不可同日而语。

原主虽比大多数人都早一步意识到弗朗机火炮的价值,可为了保密,他却不敢雇佣太多工匠;

再加上造反那可是项大工程,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因而在火炮上他也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财力物力。

所以,即便已仿造了两年多时间,也只得到区区61门而已。

其实这也不算少。

因为就算是嘉靖刚开始仿造葡萄牙弗朗机火炮时,第一年也不过才造出了32门重约300斤的新炮而已。

(明朝一斤等于590多克)

当然,数量之所以这么少,更多的原因应该是明朝才刚接触此物,需要对其分析研究的缘故。

等技术成熟后,每年仿制的数量就变得很是惊人了。

朱宸濠对这种炮还是比较了解的。

它的优点就是后装弹药,射速快。

由于子炮装药量固定,所以即便连续炮击也不会因忙中出错,多装火药而炸膛。

缺点也有不少。

比如,连续击发之后,会因发热太高不得不暂停开火以待炮膛冷却。

如此一来,弗朗机火炮相对前装炮射速快这个最大优势,也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除此之外,这种火炮受其本身构造限制,致使气密性很差,射程极短。

无论是西方的原装炮,还是屯门海战后明朝所仿制的,即便重达千斤,其射程也就差不多500来米。

至于朱宸濠如今所拥有的,根本达不到那种重量,最高也就300余斤,因此在射程上还要短上不少。

按照他的估测,最多也就300来米吧。

这还是在发射重约一斤的大铅弹情况之下。

而这种火炮在朱宸濠的印象中,更多时候是用来发射散弹,以便大面积杀伤敌军骑兵的。

因此在换成大量小型弹丸后,其有效射程还将减少一大截。

不过即便如此,它也要远强于明军现在所装备的火器。

朱宸濠所处的这个时代,大明火器的水准跟西方相比,还真是一言难尽。

在大明建国初期,火器制作工艺和水平,还是能称得上领先于整个世界的。

可如今都到中期了,竟然仍跟一百多年前一样,几乎看不到任何进步。

而与此同时,西欧各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通过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在火器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跟明朝实行的匠户制度有很大关系。

洪武、永乐时期,大明富足强盛。

那时的匠户,也享受着盛世所带来的红利,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与官僚体系的日益腐朽,匠户也逐渐沦为了权贵们盘剥和奴役的对象。

试想一个人若是连饭都吃不饱,又何来精力和热情去研究新东西?

再有就是朱棣死后,后继的君主日趋保守,进取心几乎消失殆尽,更怕火器的制作方法传到民间和敌国,于是明令不得“传习漏泄”。

如正统年间,就曾有边将想在宣府设立“神铳局”,自行研发制造火铳,结果却被朝廷敕令禁止。

于是,等到了朱宸濠所在的这个时间点,明朝在火器发展上,已足足浪费了百多年。

此刻,可以说正好是原有火器跟不上时代趋于被淘汰,新技术又没来得及引进,整个大明只能抱残守旧,仍吃着一百多年前老本的真空期。

士兵所装备的轻型火器,依然是各式火门枪。

而鸟铳(火绳枪),还得再等上几年,才能从葡萄牙人那儿缴获取得。

由于受到技术和工艺的限制,火铳所能承受的膛压不高。

这也就使得为了不炸膛,火铳所能装填的火药必须减少。

再加上枪膛很短,射程自然也非常的近。

实际上,就算是21世纪使用无缝钢管复原打造的三眼铳,再辅以工业化生产的黑火药,其有效杀伤射程也不到30米!

高科技时代的仿制品尚且如此,那500年前的大明原始手工火铳,是个什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想来,至多也就能在20米多一点的范围内攻破敌方护甲。

当然,对于没有披甲的战马,造成伤害的距离则要大上许多。

那些火铳除了威力差,还有一个大问题——

几乎全都没有照门和准心。

因此在射击时,只能靠士兵自己的感觉去找目标。

如此一来,火铳的精确度自然也十分的“感人”,基本上可说是打哪指哪。

由于射程短,装填弹药慢,在战时,若前方没有阻拦物,手持“神枪”火铳的士兵在面对敌军骑兵时,最多也就只有发射一轮火器的机会。

然后,人家就开始贴脸砍人了。

更何况,就算是可以连发的三眼铳,在朱宸濠那个时代,军队中也没装备多少。

说来也可笑,这种在大明用了几乎近三百年的火器,被大量配备到部队的时间,居然是明朝即将灭亡的最后那二三十年。

三眼铳这样的老古董,竟然在明末成为了军队的主战火器,还真是既可悲又可叹。

而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个庞大帝国会走向灭亡了。

至于明末军队为何会舍弃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强的火绳枪而选择戚继光认为早就该淘汰的火门枪,原因只有一个——

三眼铳的使用方法简单。

在当时,也就只有以戚家军为代表的一部分南方军队,可以熟练掌握鸟铳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而北方军队,普遍不喜欢这种用起来相对要求较高的新式武器。

说白了,其实也就是明朝北方的军队训练水平太差。

没有系统的训练,也就造成那些士兵在使用鸟铳时,不是忘了填充铅弹,就是忘了上药,或者干脆连火绳都掉到地上熄灭。

总之,要是有十个人同时开枪,最终能成功激发的往往只有二三人而已。

再加上北方的工匠水平越来越差,所造的鸟铳普遍质量不过关,根本达不到实战的要求,这也使得朝中的官员和将领们认为火绳枪言过其实。

多种因素相加,也就最终导致大明放着真正的利器不用,反倒是捡起了一堆老掉牙的玩意儿来。

这样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

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竟然被更多使用冷兵器的农民起义军和后金军吊打!

当然,明末时的种种弊病,正是朱宸濠所想要改变的。

只是他如今还没有那个插手的资格。

而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获取这个资格。

不过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朱宸濠再想变革,也得先从全面了解开始。

只不过这个从自己识海中查资料了解的过程,并不能令他感到丝毫的愉悦。

就如同他所知的那些火器。

没一样是能让他觉得满意的。

火铳不尽人意,火炮也好不到哪儿去。

明朝时期的火炮,根本不懂科学搭配炮身与口径的比例,还只是单纯靠重量来划定大炮的品质。

相信现代任何一个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这有多么的荒谬。

而且在“宸濠之乱”发生时,别说红夷大炮,就算是大将军炮,按照历史进程都还要再等十几年才会出现。

不过就算是被某些人吹上了天的红夷大炮,实际有效射程其实也并不高。

可后世之人对红夷大炮的认知,为何会出现那么大的偏差呢?

朱宸濠觉得,或许是跟明朝官员们太爱吹牛有关。

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保密原则,官员们才故意混淆视听的。

但不管什么原因,总之那些相关奏章、典籍什么的,基本上对所提及的火器都是夸大到了极致。

你若是看明朝跟红夷大炮相关的史料,便会发现,诸如什么“远一二十里,一炮毙数千人”之类的描述赫然在目。

可实际上,只看徐光启对各红夷大炮炮台之间间距的设置,就能推断出其最佳杀伤距离也就在两公里之内。

当然,红夷大炮的最大射程肯定是远超这个距离的,只是是随着射程的增加,火炮的威力也必然跟着大幅下降。

其实对于红夷大炮的射程,清末的鸦片战争就是个最好的佐证。

按照当时跟英国人实战情况来看,即便是上万斤的巨炮,最大射程也就4、5公里左右!

至于那些5000、6000斤的,射程更是呈直线下降,甚至有官员上报,弹子射出后超过1里就已无力难准……

红夷大炮尚且如此,其他的火炮,自然就更加不堪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