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日月永在 > 第三百六十四章:湖畔学堂的课业

日月永在 第三百六十四章:湖畔学堂的课业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8-10 01:08:18 来源:转码展示1

处理一个马大军算不上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其中释放出去的信号却事关整个大明数百万将校士卒。jiujiuzuowen

各省都司收到这份整肃军纪疏的拓版之后,无不对朱棣、李景隆两人恨的牙龈发痒。

感情你们两人在南京享清福,吃香喝辣睡娇娘,就闲到这种地步

招你惹你了

好在这次整肃军纪,真正难熬的是最底层的大头兵,对于中层往上的领军将领,限制并不算太深,主要集中的就是限制经商、插手地方政事两点。

至于嫖赌等行为没有明确。

毕竟军饷待遇放在这里,中层以上军官的束缚也比起最底层的兵要宽松,不用一个月到头拴在军营里,多数还是有家有室的。

只有小部分喜欢留恋烟花之地。

现在有了这台新出炉的军纪限制条陈,这么一小部分,也是要抓紧时间成家,虽然嫖娼不至于被赶出军营,但被抓住记到军籍簿上,这辈子升迁估计就够呛了。

而负责监督、纠察的任务,自然是需要招募人手,搞一个宪兵队出来,正好跟这次地方军户改制的工作一起推行。

“大明在册军户超过两百八十万,这个数字委实是太过庞大,砍掉整数,留八十万基本上就够了。”

去芜存菁,上岁数的老兵也该是时候退出舞台了。

为此事,朱允炆还找内阁算了一笔账,那就是以大明眼下近七千万的丁口、五六百万顷的田亩,能不能养得起,连着边军在内,加上改制后的八十万地方军。

毕竟这一百多万人是完全脱产的,在没有现代机械的辅助下,养活一个兵,最少要五到八个人。

还要加上大几十万的统治体系,大明脱产阶级的数量将超过两百万。

“压力不大。”

夏元吉为朱允炆算清楚这笔账。

“地方军卫所改制后设置的地方军,军饷只有边军的一半,一年无非加上几百万两,军费对财政的压力已经不像当年那般严重,而且朝廷开支的大头,工部的基建工程基本被来自天竺的劳奴承担,光此一项,朝廷每年就要减少数千万开支。”

占据历朝历代开支大头的,永远都是国内的基建盘子,不提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这种需要举国之力的顶级工程,就光每年修路筑堤、疏通河道的钱,那都是千万级的。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会对第一集的一幕有着深刻印象,那就是内阁找嘉靖皇帝汇报财政情况,修几条河,就花了五六百万两。

而在嘉靖年,太仓银一年的岁入只有两百八十万两

太仓虽然不代表国库的全部收入,但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嘉靖朝一年的岁入折算下来也绝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万两。

甚至不抵洪武朝的一半。

积重难返、病入沉疴。

给百姓加的税都加到几十年之后也挡不住国家财政的崩溃。

大厦将倾的亡国之势,神仙亦难救。

而眼下的大明,靠着来自天竺源源不断的劳奴,唯一的开支除了每天的口粮之外,就是为这群玩意,建上几十座简陋的印度教神庙供他们寻找一个心灵的港湾罢了。

当然,在吃这一块,朱允炆那是相当大方,绝不会饿着肚子上工地。

要不然一旦罢工说啥都不愿意干活的话也挺麻烦。

财政这块没有问题,那么事情就变得很好处理了。

首先动刀的便是南直隶脚下的十余个中枢直辖府,被裁汰的军卫所多达六十余个,将近四十万亩军田被改为民田,发放到七万多名军户的手上。

而挤出来的,则是一万两千余名正当年的健儿,他们穿上比京营兵稍微轻薄的甲胄,配上一把腰刀,摇身一变就成了正儿八经吃皇粮的正规地方军。

这一万多人分散在南直隶脚下各府之中,但是指挥权却仍旧在五军府手中攥着。

地方有什么紧急性、大规模聚众性的行为,地方知府衙门最多可以抽调不超过两百人。

这种军队,五军府称其为省府军,因为散于各省、各府之内,而朱允炆私下里却用上了他所熟悉的,印象中那个称呼。

武警。

打仗是用不到这支军队的。

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地方平乱、剿匪、打击所谓的武林人士。

朱允炆可没有兴趣了解大明朝有没有龙门客栈,有没有所谓的六大派。

会不会武功,也不过只是一群动乱地方治安的暴民罢了。

自南直隶改制之后,临近的浙江、江西、山东、河南等省也开始展开大规模的改军编民行动,力争在建文九年结束之前完成这项工作。

而在这次全国性的改制工作中,内阁也给予了五军府巨大的支持,不仅是在拨钱上连眼皮都不眨一下,连同清查规划那都是加派人手,帮着跑腿办理。

谁让建文十年是一五计划的收官年,抓紧落实了五军府的工作,内阁才好统计各项成绩,然后做一份能让朱允炆满意的政治答卷,也让天下的老百姓看看,这届内阁的成绩如何。

文武大臣们都很忙,反倒让朱允炆这个做皇帝的闲了下来,后者便干脆跑到湖畔学堂,找这么一群大明的精尖小天才讲起了故事。

而在跟这么一群孩子交流的时候,朱允炆才能依稀找到自己身上当年的影子。

那个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芸芸众生。

“咱们这节是开放课,聊聊天,没有规矩,不搞本本框框的那一套。”

朱允炆坐在十几个孩子之间,也没有拿书、拿本,两个手随意的放在大腿上,左手坐着朱文奎,右手边坐着于谦。

“你们有没有想聊的,朕来听,或者想听朕聊什么。”

每个月朱允炆都会来一次湖畔学堂讲学,不过之前讲的都是书本大套,讲一些晦涩高深的观点,而今天则是闲了下来,再去讲知识点,朱允炆到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十几个孩子七嘴八舌起来,有想听奇闻趣事的,也有想听前段时间如火如荼的那个所谓银行,而于谦和朱文奎则各提出了一个人名。

前者想听听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后者则提了宋钦宗赵桓的名字。

连朱允炆自己都怔住了。

“怎么想起来提这两人。”

一个盖世的霸王,一个有污点的君主。

还真不是多好聊的话题。

但话是自己这个皇帝说出去的,不认账肯定是不行。

“那朕就聊聊宋钦宗赵桓吧。”

皇帝当然要聊皇帝的事,这是对等的身份,项羽再如何豪气干云,终究化为一声绝唱,故此褒贬不一,反而不好细说。

“你们都是不得了的神童,平日里这二十一史不敢说烂熟于胸,但也足称得上如数家珍,所以这宋钦宗的身份家庭情况,朕就不做介绍了,聊聊一些好玩的趣事吧。”

朱允炆当然不敢介绍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内容,虽然他这个皇帝这么多年也没少看书,勉强说得上一句学富一车,但比起自己身旁这些个神童还有些力有不逮,聊史实万一哪里记岔批可就丢了脸。

“聊赵桓之前,先聊聊他的职业身份,皇帝。

别用那副吃惊的样子看着朕,皇帝就是一职业,跟内阁首辅、地方县父母、当兵、种地都一样。

或许高低贵贱有差距,终究不过是一个身份罢了,没什么好忌讳不能谈的。”

朱允炆的话有些离经叛道,或者说有些过于客观的站在局外人的身份来聊这个话题,难免让一屋子的小孩都大吃一惊。

“一个农民不想种地了,拿着家里的钱去做买卖,身份是不是就变成了商贾,亦或者他通过读书参加省考,而后转变成一名胥吏、公员,这也是身份的转变。

朕身边这小子你们都熟,朕的儿子,你们口中的所谓大皇子。

等这小子大了,找到朕说想去当兵,那他的身份就是我大明的军人。

啥时候朕要是不在了,他继承了这个国家,那他的身份就是皇帝。

所以皇帝只是一份职业,不对任职的人做任何限制,只对任职后要做的事情有限制和要求罢了。

这历朝历代的皇帝朕虽然没有细数过,但想来三四百位也是有的,这些个皇帝在当皇帝之前、当皇帝之后,什么身份都有。

有当皇帝前做和尚的,也有当皇帝后做和尚的。

有将军、有宰相。

文武两派也都轮流当过皇帝。

但是皇帝不好当啊,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危险。”

说到这里,这一大群孩子都笑了起来。

青史记载的很清楚,清楚到每一个皇帝的生老病死都有。

这是没法欺骗和虚报的东西。

“这些个皇帝啊,死于非命的居多,而且岁数一般都不大,能活到四五十岁寿终正寝的,那算是享福了,更多的还是稀里糊涂,亦或者病痛缠身而死。

当然,还有不少是风流鬼,死在牡丹花下,算是最舒畅的一种死法。

而死法最多的一种,则是被毒死的。”

朱允炆笑道:“青史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皇帝一样是个**凡胎,一杯鸩酒下肚,也要魂飞冥冥,血染金台。

永远不要去相信所谓的天人合一,哪有什么天人合一,皇帝就是一人,吃再多的灵丹妙药也成不了天,倒是那玩意吃多了能升天是真的。”

一群孩子笑出了声。

这也让他们源于对朱允炆皇帝身份的恐惧感、生疏感消融了许多。

“既然当皇帝这么危险,还为什么都想当皇帝呢。”

“源于对权力的渴望。”

回答问题的是朱文奎,也只有朱文奎有这个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对啊,权力。”

叹上一口气,朱允炆微微摇头惋惜:“因为对权力的向往,在他们还没有做皇帝之前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和心智,让他们不惜一切的想向这个宝座发起冲锋,根本不关心做了之后要遇到哪些棘手的问题,可以说九成以上的皇帝都是如此,唯独这个宋钦宗是个另类。

他压根不想当这个皇帝。”

朱允炆这个解释倒是让一群孩子频频点头,他们熟知历史,自然知晓赵桓即位的时候,北宋王朝面临的巨大险境。

“赵桓性格软弱,面对蛮夷的入侵早就吓得六神无主,朝堂之上也为了是战是降吵得不可开交。

这更让性格本就优柔寡断的赵桓不知如何是好,浪费了时间、贻误了军情,最后,耻辱般的等来了靖康之难。

批评的话也好、写在史书上也罢,终究赵桓做了亡国之君,到底也只是一个可怜的倒霉蛋,是彼时种种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促使他成为了这段历史的罪人。

那座只记载于史书上、留存与书画间的天宫般的汴梁城,就这么化作青烟散尽,再也没有了。”

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所展现出来的汴梁城,是一座可以媲美现代北京三里屯和台北西门町的繁华都会,不提科技力的差异,只说喧闹繁盛,那是明清两代拍马都赶不上的。

民国的旧上海或许可以拿出来比一下。

“拥有这么一座都市,北宋王朝的王公贵族、将校大臣们的骨头早就在温柔乡中被泡软了,没人想要真刀真枪的跟蛮夷打一场国破山河在的壮丽悲歌,如何活着,成为了当时从皇帝往下到一个普通老百姓都在考虑的问题。

很不幸的事,就这么降临到了赵桓的脑袋上,为了自己不成为亡国之君,成为抵抗军的罪魁,赵桓他老子也就是宋徽宗,兴高采烈、急不可耐的将皇位禅让给了赵桓,自己连夜逃出了边梁。

而咱们这位赶鸭子上架的新皇帝,还来不及擦干自己脸上喜悦的泪水,就被按在了垂拱殿的龙椅上,戴上那顶通天冠,开启了他新生命的职业生涯。

而后,这位新皇帝,在是战是和中摇摆不定,今天喝了二两酒,当着自己女人的面大呼要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酒醒之后就能抱着李纲的大腿,哭求向金人讲和。

他的政治软弱性和神经性,促使其在短短一年内连续更换二十几名宰执,简直把国家当成了一块尿泥巴。”

同是亡国之君,在这一点上,赵桓可比崇祯同志差得太多。

这还是朱允炆第一次以讲故事的口吻来阐述一件历史上的事情,没有主观的受到靖康之耻的情绪影响,没有愤懑和怒其不争,口吻平淡,吐字真着。

也引得一群孩子听得有滋有味,不时还会笑出几声。

“而当蛮夷的大军抵进汴梁城下之后,最耻辱的一幕发生了。”

说到这里,朱允炆的口气出现了一丝波动和低迷。

“史书中记载的靖康之耻,非耻于亡国,真正耻辱的,便是亡国前赵桓,亦或者整个北宋王朝王公大臣们的所作所为。

堂堂一个皇帝,离开自己的首都和军队,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进入蛮夷大营,卑躬屈膝,行跪拜大礼与蛮夷元帅,乞求投降。

一应丧权辱国之条约,签起来更是丝毫没有迟疑怠慢,在金人的大营住了一个月,睡草炕、马厩,勾践的生活他是体验了,但勾践的雄心壮志他是一丁点没学会。

回到汴梁城,不去想怎么找回自己失去的尊严,反倒上下攒跳,力争早日筹措到条约上的金银、女人,光自己的妃嫔就被赵桓亲手送出去十几名,还有他的姐妹、姑母,只要稍微有点姿色的,一车车往金人的军营里送。

估计也是金人嫌弃这种速度太慢,千八百个女人哪里能满足十几万的军队需求,得了,干脆继续打吧。

事实证明,躲在女人裙子底下的男人,永远等不到和平。”

赵桓的故事并不长,讲到亡国也就算结束,朱允炆好奇的问了一句。

“为什么要听他的故事”

“因为儿臣想知道,到底是基于一个什么原因,如此富庶、带甲百万的宋王朝,会以这般屈辱的方式断送自己的江山。”

朱文奎郑重其事的说道:“结果只不过是几行空洞的文字,也只是一种直观的表象,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北宋的亡国,故此,儿臣想听这段故事,然后思考一下这个中的缘由。

到底真如这故事中的那般,是因为赵桓的软弱亦或者优柔寡断,还是北宋确实已经到了必然亡国的地步,无力回天。”

朱允炆双眼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好,朕的故事讲完了,那么今天留一堂课业,就是你们大家基于朕这个故事,结合青史上北宋的多方面记载,写出自己对于北宋亡国的理解,三日后,朕派人来收。”

这还是朱允炆第一次在湖畔学堂留课业。

因为他发现,不知不觉之间,这些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一些远超他们这个岁数的事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