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中秋佳节下的昆明,因为朱允炆的存在而变得热闹非凡,连同驻扎在原安南国,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燕王朱棣、西平侯沐晟、布政使简定都来到了昆明,觐见朱允炆并一同欢度。gsgjipo
昆明城外扎了大营,近十万大明精锐再此驻扎,大营北部有一处高台,耗时一个多月才搭建而成,说是高台,更像是一处坐北面南的宫殿。
自殿宇最底部之台阶拾级而上,逾三丈之高处有一平台,两侧摆放案几,可坐十人,案几往北仍是台阶,有二十余级后是一小型殿宇,木制搭成,站在殿宇之前,可俯瞰共数十万大军集结之校场。
未时刚过,骄阳西移,军营中便号角声喧天,十余万大明健儿自营帐中涌出,齐聚校场,只站的整整齐齐,具皆屏气静声。
校场四周设有行军鼓,十余名赤膊壮汉手持双锤,擂鼓而响,便自最上方殿宇之中出现十余人,皆顶盔掼甲的大明重将,拾级而下,步履至平台之上,面视大军。
燕王朱棣站在最当首的位置,在他身后依次排开的有沐晟、马大军、朱高煦等南下作战的猛将,也有诸如简定、张紞这些两省布政使的文官。
朱允炆搞出了一个大明帝国体系,稳定的西南一众番邦小国,为此,开心的朱允炆便要趁着这中秋佳节大办一场庆功宴,顺便连着此番西南作战的有功之将也都要封赏到位。
朱棣看了一眼高台之下这十余万精锐之师,又扭回首看了看顶端的殿宇,不禁心生感慨。
历朝历代之帝王,视开疆辟土为最高荣耀,对于战争乐此不疲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而只有自己身后的那个侄子,却总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措。
但不管如何,搞定了西南,又鲸吞了整个安南国,平添了数百万计丁口,而且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屠戮战乱,安南国上上下下那些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土著,都死在了暹罗等国的刀下,留给的大明的全是顺民。
仅凭这份功绩,便足够朱允炆吃一辈子了。
至于大明帝国体系?
不过寥寥几场仗,甚至没有迫降任何一个国家,就让这六国心甘情愿的低下脑袋,加入到朱允炆为他们勾勒的雄图伟业之中。
用区区一两万将士的鲜血,换回统筹规划六国事,将这些国家的资源、财富和军事力量都攥在手心中随意挥使、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这就是自己这个侄子的手段啊。
如果朱允炆知道朱棣心中的惊叹,一定会暗喜,这就是眼界开阔的重要性,古人能力是有的,但是眼界实在是狭隘。
开疆辟土固然是丰功伟绩,但过于依赖生产力。
没有铁路火车和飞机的年代,没有和平的小男孩、重机枪,距离中央越远的地方,越难以统治。
靠着冷兵器,在南亚这些国家的深山密林之中,哪年哪月能清空这片土地上的人口?与其耗时耗力杀成一片不毛占据下来,还不如像猎人那样,用一块食物将他们从洞里引出来,然后将食物扔到另一个野兽的洞口,让他们互相撕咬去,最后猎人收尾就足够了。
鼓声愈加急促起来,大殿之中一道人影终于走出,迎着西移的夕阳,慢慢出现在无数人的眼帘之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自朱棣往下,校场之中再无一人立身,皆单膝点地,齐唱万岁。
声威如闷雷炸响,让人不禁耳音轰鸣,热血沸腾。
“朕的将士们,大明的儿郎们,今日是金秋,是我民族国家之大好盛日,都起来吧,与朕同度佳节。”
高台的唯一好处,就是声音可以传到很远。
站在近六丈高的观台上,朱允炆的屏气高声,或许不可能让十万人全部听见,但足够使最靠近高台的那一群健儿听闻到,前军起身,后面的便也都跟着站了起来。
“诸卿落座吧。”
朱允炆挥手,那高台之中的平台处,朱棣等一行大员便齐声道谢,但看到朱允炆没有落座,他们也就继续杵着,哪里敢坐。
“今日是中秋盛日,朕与诸卿并将士们同饮。”
朱允炆举杯,十余人忙并举,而校场上的十万儿郎可就没这待遇了,他们怎么可能真在这时候饮酒,最多等皇帝离开后,回到他们各自的营帐内倒是可以喝上两口。
“朕本来有一肚子的华丽辞藻来祝贺佳节,但毕竟秋天,再多的祝愿也盖不住万物凋零。”
朱允炆一碗酒下肚,却是叹了口气。
“此番西南作战,我大明共有两万七千四百二十八名儿郎无法重归故土,又有数万人受到了或轻或重之伤,宛如这飘零之落叶,从此离开了他们的同伴、好友、亲人,如此之日,朕与大明,焉有可贺之道理?”
高台之上的气氛,陡然因朱允炆的一番话而变得沉寂下来,没人会想到朱允炆会在中秋佳节这个日子说起这般哀痛之事。
“古人云居安思危,意指在安定之日要多想危难之时,如此国家方有紧迫之感,不忘发愤图强,朕将国庆日同设为武勋之贺典,便是希望我大明子民每年国庆的时候,都多想想当年为我民族流血牺牲的先民英烈!
今日,朕与尔等同宴,一为欢度佳节,二为平定诸国;然佳节也好,立功也罢,皆因这数万儿郎的浴血奋战,方有此时我等之庆功,仅以此,当先敬牺牲之大明将士!”
朱允炆斟满酒杯,洒与高台之上,身后双喜便拿出一纸圣旨,呈递朱允炆,后者接过展卷诵读。
“维大明建文三年秋,八月十五,朕,大明建文皇帝允炆,谨陈祭礼。享于故歿王事,大明将校英灵曰:
此战远征西南,缘自番邦作乱,纵虿尾以兴妖,盗狼心而逞乱。
朕禀天命,问罪遐荒,大举貔恘,悉除敌军。雄军云集,狂寇冰消,才闻破竹之声,便是失猿之势。
士卒儿郎,尽是九州豪杰;官僚将校,皆为四海英雄。尔等或为流矢所中,魂淹泉台;或为刀剑所伤,魄归长夜。
生则有勇,死则成名。今凯歌欲还,承临太平,汝等英灵尚在,祈祷必闻。
随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国,各认本乡。受骨肉之蒸尝,领家人之祭祀,莫作他乡之鬼,徒为异域之魂。
朕当表其功,勒于祖庙,汝等各家尽沾恩露,年给衣粮,月赐廪禄,用兹酬答,以慰汝心。
生者既凛天威,死者亦归王化,聊表丹诚,敬陈祭祀。呜呼尚飨。”
朱棣等人顿时大惊失色,万万没想到朱允炆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宣读祭文,忙齐齐拜伏于地。
“吾皇慈恩。”
以皇帝之至尊位,亲读祭文,这对于死去的将士来言,是何等的殊荣?
“吾皇慈恩!!”
十万健儿面如充血,激动地伏地难以自持。
将圣旨放回御案之上,朱允炆大喝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因朕兴王师,两万余我大明之儿郎,埋骨他乡,朕虽无能将将士之尸骸带回故里,但朕可以带着他们的英灵,回家!”
“吾皇万岁!”
一场本应高歌的庆功宴,因为朱允炆这突如其来的祭文而变成了追悼会,但却更让大明将军武卒因此而激动,这说明皇帝一直牵挂着他们!真正的拿他们当子民!
为这样的皇帝卖命,值!
甭管这是不是朱允炆这个皇帝在玩政治作秀,仅这一手,让多年经受忠君思想洗礼的,此番御驾亲征的几十万大军更狂热起来。
朱允炆高举酒碗,一饮而尽,仿照曹孟德铜雀台之短歌行,高歌。
“泱泱诸夏,千载华章;
文明始祖,起自炎黄。
仓颉造字,笔划正方;
嫘祖织蚕,得着衣裳。
两周定礼,秦汉拓疆;
秦统寰宇,汉灭百羌。
诗经楚辞,耳边回响;
隋唐气魄,风骨铿锵。
一身正气,文公天祥;
东坡高歌,步履大江。
襄阳血战,四川罹殇;
崖山跳海,国破家亡。
幸有太祖,起自寒墙;
驱逐鞑虏,万民所望。
祖宗雄烈,重塑炎黄;
佑我大明,万世永昌!”
朱允炆这首短歌行走的是慷慨激昂的江阳辙,自华夏先民之始至大明建国,一气呵成。文章少了几分文白之气,却更加通俗易懂,让每一个大明儿郎都能听得懂,听得与有荣焉,听得热血满胸腔。
“祖宗雄烈,重塑炎黄。佑我大明,万世永昌!”
十万人高歌三遍,气氛之炙热让诸如朱高煦、马大军等武夫几欲焚身。
“啪!”
朱允炆将酒碗掼碎与地。
“明军威武,大明威武!”
“吾皇威武!”
朱允炆再喝:“明军万岁,大明万岁!”
“吾皇万岁万万岁!”
看着高台上意气风发的朱允炆,朱棣便将脑袋埋在了尘埃之中。
今日之朱允炆,已经将他的帝王风采种在了大明将士的心中。
除了太祖复生,天底下,再无人敢悖逆帝王之威。
朱允炆,已经点燃神火,化为神灵!
从此,日月山河、苍生社稷都融入进朱允炆的帝王之躯中。
一人化天地,一人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