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 第7节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7节

作者:艾米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0-05-20 03:22:34 来源:转码展示1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7)

丹娘的信,对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来说,即使不算转世灵丹,也算得上是个扫雷器,至少能扫除客观上的障碍:证明老三没有未婚妻。maxreader如果考虑到是丹娘在信中明确提出分手的,而老三只不过是“故意回避她,在外面漂泊”,并没有明确抛弃丹娘,那么如果要理解为丹娘不愿意跟老三到艰苦地方来生活,于是另谋高枝,也没什么不可以,所以即使老三把信拿给静秋看,也不算在炫耀,他被丹娘抛弃了,有什么好炫耀的?

那么老三为什么不尽快把信拿给静秋看呢?即便静秋没冷落老三,老三也应该及早拿出来,因为他明知自己对大妈家的人撒过谎,说他有未婚妻,而且还有“罪证”落在大妈家人手中,难道他不怕大妈他们为了撮合长林跟静秋,就把他有未婚妻的事捅给静秋?

老三这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防患于未然的道理。预防在前,一切都好办;等到造成了误会再来挽回,事情就麻烦多了,但他仍然没把那个扫雷器一般的绝交信在第一时间就拿给静秋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并没那封信。

保不住有人要断喝一声:大胆黄颜,居然敢诬蔑我们老三脚踏两只船?拉下去,痛打!

且慢,我什么时候说过老三脚踏两只船了?我只说他没那封信,但没信不等于脚踏两只船。老三的确在两年前就跟丹娘分手了,所谓“分手”,顾名思义,就是两人的手分开了,也就是说,他从两年前起,就再没牵过丹娘的手了。而对这门婚事,他从一开始就“心里是不愿意的”,所以说,一旦手分开了,他就从身心两方面都跟丹娘分开了,不管从哪个意义上来讲,都算得上分手。

但是那个婚约并不是他说解除就能解除的,婚约是双方父母提议,经他和丹娘同意的,他和丹娘虽算不上青梅竹马,但也从小认识,并不是完全没感情,不然也不会“牵手”了。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总而言之,细节就不多说了,概要就是老三单方面无力解除这个婚约,于是他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知道丹娘比他大,拖不起,迟早会另择高枝。

对老三的这一做法,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想,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于是老三选择了一个丹娘绝对不愿意跟来的地方:勘探队。丹娘果然不负老三所望,没有跟来,而且果然等不下去,另择高枝了。不过丹娘并没特地为自己的另择高枝写封信来,对丹娘来说,即便老三没有明确说分手,但他这样躲在外面,也令她极没面子了,断没有写封信描绘自己的没面子,让那个“负心汉”捏在手里做炫耀资本的道理。

而彼时对老三来说,也不认为这样一封信能起什么作用,因为一封信不能洗刷他爱情史上的污点。

“污点”这个词,并不是我的发明,也不是我栽在老三头上的,而是他自己的界定。其实他跟未婚妻也就牵过几把手,打过几个kiss,按现在的观点,只能算小儿科,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但他却背着很重的思想包袱,并由此认为自己在这方面“配不上”静秋,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却是很正常的思维。

在那个年代,谈过不止一次恋爱是令人不齿的。那时人们思想上的清规戒律之多,令现代人无法想象。现在你谈恋爱次数越多,越说明你选择范围广,说明你魅力无穷,说明你“酷”,不把爱情当回事。如果你现在想找出一对年轻夫妇,双方都只谈过一次恋爱,恐怕是很难的了。但在那个年代,“谈了一个又一个”就比现在的“睡了一个又一个”还令人羞愧。听说现在国内连“睡了一个又一个”都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了,那就没什么能够用来打比方了。

在老三的年代,“从一而终”似乎已经上升到恋爱关系上去了,不光是结婚只能有一次,恋爱也最好一次搞定,否则就有“作风不好”,“轻浮”之嫌。别的人我不敢说,至少我的父母就是彼此的初恋,艾米的父母也是,可能很多人的父母都是,一生中就谈过这么一次恋爱。我们从《十年忽悠》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

艾米问妈妈:“爸爸在你之前,有没有——过——女朋友?”

“谁知道?他说没有,我也不去打听。以前提倡晚婚晚育,青年人太早谈恋爱,就会被认为是不正派的。再说,那时的人,思想也不象现在这样开放,一个人谈几次恋爱,就会被认为品质不好,所以有过女朋友的可能性小一些,即使有过,也不一定有过——性关系。我那时候就从来没想过再谈第二次恋爱,行不行,就是你爸爸了,成败在此一举。”

“我很羡慕你们那个时候,”艾米说,“多么单纯!不象现在这么复杂,这么——难弄。”

“单纯有单纯的坏处,复杂有复杂的坏处。那个时代谈恋爱,有很多到后来发现不合适,但迫于社会压力,不敢分手,凑凑合合结婚的也很多。像你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分分合合太随便,也——有很多不顺心的地方。爱情有时候就是个运气问题,碰巧就爱错了人,那——就免不了痛苦。”

《致命的温柔》里提到过的那个路伟,结婚前曾谈过几个女朋友,都没成功,最后他那做厂长的父亲威胁他说:“你谈朋友就谈定,不要这么换来换去,这像什么样子?你叫我在厂子里怎么做人?我告诉你了,要是你再换一个,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于是孝顺儿子路伟就敲定了那一个,其结果是不到两年就分居离婚。

路伟的父亲说那话的时候,路伟已经二十**岁了,也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了,离老三静秋相爱的日子已经十年左右了,人们仍然这么忌讳谈多次恋爱,那么老三把有过未婚妻看成是“污点”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是个“污点”,照理说老三应该竭力隐藏,不会弄得人尽皆知了。但什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个“污点”有的时候又可以算个“亮点”,至少可以用作“挡箭牌”,比如用来拒绝长芬的爱情的时候。

老三“万万没想到会在西村坪认识一个静秋的”,如果想到了,打死他也不会用未婚妻来做挡箭牌。为了静秋,他是连做叛徒的决心都有的,又何惧在别的女人面前做个无情之人?

但谁又长了“后眼睛”,谁又有先知先觉的功能呢?人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根据当时所能掌握的信息做最符合逻辑的决定。为了不伤害长芬,他向大妈她们亮出了自己有未婚妻这一事实,为了支持自己的这一说法,他还把一张跟未婚妻的合照亮了出来,自己为自己提供了一个“罪证”。

他的那张“定婚照”肯定是在静秋到来之前就被长芳从玻璃板下拿出来了,因为静秋刚到大妈家,就看过那张玻璃板下的照片,如果那时老三的“定婚照”还在那里,静秋肯定有印象,但静秋对老三的定婚照一点印象都没有,说明她来之前那张“定婚照”就已经不在那里了。

但老三并不知道这一点,他只知道他有一张“定婚照”落在大妈一家手里,迟早会被大妈家的人拿出来给静秋看,作为他有未婚妻的证据,以便把静秋和长林撮拢。于是他采取主动,在那次走山路的时候就把这事拿出来试探静秋,看看她对这事有何反应。

但他没敢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怕把事情彻底搞糟了。他这个青年选择了自己最拿手的方式:讲故事。而他讲故事的手法,采用的是当时很流行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就是事实与想象想结合。这是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思想所要求的,无论什么形式的艺术,都应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艺术而艺术”,已经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一套打倒了。所以当时的写作,时兴“主题先行”,先确定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思想,作品要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反对什么,批判什么,再围绕这个主题去选材,如果从现实生活中选到材了,那最好,那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素材,那就编一个,美其名曰“革命的浪漫主义”。

老三跟静秋的第一次见面,就提到了“诗意”,即他后来定义的“革命的浪漫主义”,说明他对当时的文艺理论是很了解的,是个当之无愧的青年。他对“山楂花是烈士献血染红的”这一说法,就是用“诗意”来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写作中是允许适当的虚构的。当然,虚构是不是能将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虚构出来,不在此贴探讨范围之内。

老三在山上讲那个故事,当然不是为政治服务,但他讲故事的方式,是既有事实,又有想象的。事实部分就是他为了父亲的前程,曾答应娶父亲上司的女儿为妻,但他心里不愿意,一直躲避这件事,他后来遇到了一位他喜欢的姑娘,想娶她为妻。其它的故事情节,比如那个姑娘躲了起来,还有那个青年因找不到姑娘,自杀身亡,就是他发挥革命的浪漫主义想象出来的了。

他那段话里的“一直拖着”和“有过婚约”形成了矛盾,主要是因为汉语动词没有严格的时态表达法,即使是对将来的想象,用的仍然是同样的时态副词“过”。他的那个“有过婚约”的“有”,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大概应该是将来完成时,即从将来某个时间来看,是已经完成了的事,但在说话当时,还没有完成。

既然说话当时婚约还存在,老三心里自然很虚,他在那个故事里说静秋知道他跟别的姑娘有过婚约就“躲了起来”,是希望静秋反驳他一下的,比如说“如果是我,就不会躲起来,那个青年不是已经跟未婚妻分手了吗?”

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知道静秋会对他有过未婚妻不高兴。如果静秋要追问事实经过,他也准备如实相告。即便静秋骂他几句,打他几掌,他都能承受,而且都已经想好应对措施了。

但静秋的答案出乎他意料之外:“我想,如果那个青年可以对一个姑娘出尔反尔,他也会对别的姑娘出尔反尔的,所以——,如果我是那个他后来遇到的姑娘,我——肯定也会躲起来——”

这个答案不啻晴天霹雳,一棍子把那青年打死了,不管分手不分手,都无济于事,都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他晕过之后,马上引经据典,用罗密欧的例子来证明对一个姑娘出尔反尔,并不等于就会对另一个姑娘出尔反尔。

但静秋有更晴天的霹雳在等着他:“他没有对朱丽叶出尔反尔,是因为他很快——就死了。”

老三马上表白,说那个青年因为找不到心爱的姑娘而自杀了。他的用意,是在表明他爱情之深,哪知静秋却说他是“编的”。静秋的逻辑是:哪里有男人为爱情自杀的?肯定是编的。

但在老三听来,就成了:你这种人还会为爱情自杀?肯定是编的。

所以山上的那一试探,在老三看来是全军覆没,他把“污点”暴露给了静秋,但静秋彻底把他否定了。他没有怪静秋,他只恨自己当初那“一失足”,做梦都在为自己平反昭雪,原来所谓未婚妻只是一个梦,他并没跟谁定过婚。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戴罪立功,用实际行动向静秋证明他虽然对一个姑娘出尔反尔了,但他不会对她也出尔反尔。

静秋离开了西村坪,老三堕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他的“心随她而去”了,只有他的“躯壳还在履行日常义务”。他仍然经常往大妈家跑,只为了朝拜一下他“爱的圣地”。但他“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看不见别人在做什么”,他只看见从前“温馨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过。他时常跑到那棵山楂树下去,想看看山楂花开了没有。

“花开了,她就会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