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 第15节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5节

作者:艾米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0-05-20 03:22:34 来源:转码展示1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15)

有人问《山楂树之恋》,是不是“伤痕”,有人直接就把《山楂树之恋》划进了“伤痕”。xiashucom那么《山楂树之恋》到底是不是“伤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得给“伤痕”下个定义先。

如果你认为只要是描写文革时期发生的故事的都叫“伤痕”,那么《山楂树之恋》无疑是“伤痕”,因为它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如果你认为描写“伤痕”的就是“伤痕”,那么《山楂树之恋》也可以看成是“伤痕”,因为它也描写了某种伤痕——-由生离死别造成的爱的伤痕。

但作为中国一个流派的“伤痕”,显然是不能这么简单划分的。王安忆最近出版的《启蒙时代》,写的是文革初期的故事,但似乎没人认为那是“伤痕”,说明并非所有描写文革的都是“伤痕”;余华的《活着》,全家人死得只剩下一个,毫无疑问是伤痕累累,但似乎也没被当成“伤痕”,说明并不是只要是描写伤痕的就成为“伤痕”。这两部小说,都是既有文革又有伤痕,说明即便是“文革”“伤痕”兼备,也不一定就是“伤痕”。

当然有人要说:《山楂树之恋》是不是“伤痕”那么重要吗?无论我们说它是伤痕,还是不是伤痕,都不会改变它的本来面目。不是有名人说过吗?那被称为“玫瑰”的,难道你换个名字它就不再芬芳了?

此话不假,但只说明改变名称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并不表明改变名称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比如你看到一朵花,你起先认为那是一朵菊花,但经过你进一步观察,发现那不是菊花,而是一朵玫瑰花。那么,那朵花的名称由“菊花”变成“玫瑰花”,虽然没改变那朵花的性质,但却表明你对那朵花的认识有了改变。

名称——概念——事物,是个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一个名称表达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对应一类事物。从事物到概念再到名称,是个不断抽象的过程。反过来,从名称到概念再到事物,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平时人们交流,一般是使用名称,如果每个人对同一名称的概念相同,交流就没什么困难,也不会出现误解。但如果交流双方对同一名称却有着不同的概念,交流就会受到影响,艾园的唇枪舌战大多因此而起。

消除误解、平息争论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具体事物拿出来给人看,比如当有人为一朵花究竟是玫瑰还是菊花而争论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那朵花找来,双方都亲眼看一下,基本就能确定究竟是玫瑰还是菊花。当然有可能两个人看见了实物仍然是各执一词,那就只好请专家来仲裁了。

但有些事物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事物,这种“拿实物出来看”的办法就行不通,那时就得借助于概念,搬定义出来看。这个“定义”可能是约定俗成的定义,权威辞典上的定义,法律上的定义,或者争论双方一致同意的定义等。

对具体的事物和有了约定俗成定义的事物,在判定“是不是”的时候,是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你说是,他说不是。比如你不能指着太阳说那是月亮,你那样就叫概念不清。但在表达“喜欢不喜欢”之类的看法时,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说“我不喜欢太阳”或者“我喜欢月亮”,那都没问题。

人们并不是对每个事物都有统一的定义的,有些东西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不可能有统一的定义,权威辞典下了定义也没用,大家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爱情”,不同的人就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觉得爱情就是男女交媾,没交媾就是没有爱情,不懂交媾就是不懂爱情;有人觉得爱情就是生死相随,一个死去另一个没跟着死去那就不是爱情;还有的人认为爱情就是为爱人的逝去流泪,没流泪就是没爱情,流泪多就是爱得深,如果泪流成河,那就是爱到了极致。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山楂树之恋》究竟是不是“伤痕”,虽然这个讨论不能改变这个故事本身,也不能改变艾米已经写出来的文字,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伤痕”这个概念,就能更好地把握故事,理解人物。

摘引比较有名的“维基百科”的定义:

“伤痕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正面评价:伤痕使当代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它摆脱了“假、大、空”,使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作出强烈比照。

负面评价:伤痕作品也有明显的不足。当年许多作品有的因情节离奇、有的因片面渲染鲜血淋淋而引起过争议和非议。”

文中提到的“三突出”指的是: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维基百科的这个定义提到了伤痕是“1980年代开始”,但没说什么时候结束,给人感觉是80年到某年间的作品,但它自己举的例子却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77年的《班主任》,78年的《伤痕》,79年的《将军吟》,等等,不知道是不是把“年代”和“世纪”的表达法搞混了,比如“二十世纪”其实是以“19——”开头的,而“20——”开头的已经叫做“二十一世纪”了,于是这位同学就把77,78,79等叫做“1980年代”。

上述定义里有几个关键词:“精神内伤”,“人学”,“感情”。这后两个关键词点明了“伤痕”在中国史上的划时代作用,但不能用来界定“伤痕”,因为按照这后两个标准,文革后任何时代的都有很多可以划入“伤痕”,因为它们都是回归“人学”并“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真正的关键词是这个“精神内伤”,而且是“文革造成的精神内伤”。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内伤呢?我们可以借助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来弄个明白。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的开山之作,可惜它用了一个非常不适合做流派名称的“班主任”来做题目,使它失去了一个用来命名流派的机会。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那类称为“班主任”,那该是多么地误导读者。由此可见,凡是想以新的流派创始人身份流芳史的人,在确定题目时不得不格外小心,稍有疏忽,一个名垂史的机会就失之交臂了。

《班主任》是个短篇,故事很简单,写一个刚从拘留所放出来的坏孩子宋宝琦被分到了张老师班上,故事就围绕如何教育这个孩子展开。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故事里的几个人物显然是很脸谱化的,张老师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肩负着“救救孩子”的重任。宋宝琦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好好读书,跟流氓团伙的人混在一起,身上脸上都有些因打架闹事留下的“伤痕”。但他无意中干了一件很“”的事,从学校的废书库里偷出了一些瑰宝,如《牛虻》《战争与和平》之类。不过由于他没什么文化,很多字都不认识,他把"牛虻"读成“牛亡”,把“辛稼轩词选”读成“新嫁车的词儿”等等。

团支书谢惠敏代表着另一类人,她是个根正苗红的孩子,政治上很要求进步,但才华平平,长得高却没有打篮球的天分,团组织生活只知道读报纸,对宋宝琦这个人还有他偷出来的那些书,谢惠敏是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待的,《牛虻》自然当成“黄书”,要坚决收缴销毁。她对张老师教育宋宝琦的方法很不以为然,形成张老师的对立面,俨然两条路线的斗争。

故事里还有另一个女孩叫石红,因为经常跟父母一起学习马列原著和中国世界的瑰宝,头脑比较清醒,大概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学生形像。

《班主任》的功劳在于成功地塑造了这几类学生,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文革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至于怎么样教育宋宝琦和谢惠敏这样的学生,还没写到,但张老师下了一个决心:

“他决定,要争取在教师会上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使孩子们掌握好课本和课堂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要继续带领他们学工,学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引导他们注目于更广阔的世界,使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成果产生兴趣,具有更高的分析能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强有力的接班人……”

不怪刘心武抱怨他的《班主任》遮盖了他后来在上的所有建树,这样的作品,让他自己在三十年后回头去看,恐怕都是惨不忍睹。但这是他的成名作,而且是一个派别的开山之作,必然会成为“刘心武”的代名词,也必然会被写进中国史,让世世代代的中国读者瞻仰。后人提到刘心武,只知他写过《班主任》,而不知道他还写过别的更好的东西。对一个作者来说,那真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卢新华的《伤痕》也是一个短篇,故事很简单,写一个叫晓华的女孩,妈妈被打成叛徒,她便认为妈妈是坏人,与妈妈划清了界线,提前毕业上山下乡了。从那之后她拒绝跟妈妈来往,妈妈寄来的东西和信件一律退回。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她自以为与叛徒妈妈划清了界线,站在革命人民一边之后,她的男朋友在调往县宣传部工作时却被迫与她划清界限,不然就不能去干那项革命工作。晓华主动与男朋友小苏断绝了关系,成全了男朋友。

在跟妈妈决裂了八、九年后,晓华收到妈妈一封信,说组织上已经给她平反了,但她的身体被摧残得厉害,活不久了,希望女儿能回去见上一面。晓华赶到妈妈身边,但妈妈已经去世了。

“伤痕”的这两个经典之作,毫无疑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叫“精神内伤”的绝好注解。所谓“精神内伤”,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心灵扭曲”,或者叫做“被洗了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主任》里的谢惠敏比宋宝琦扭曲得更厉害,而且更带有文革的特征。宋宝琦一类不好好读书的混混,哪个时代都有,但谢惠敏这样“阶级斗争是个纲,纲举目张”类型的学生,可能是典型的文革产物。

《伤痕》里的晓华,很明显也是被洗了脑了,阶级性跃居首位,人性亲情退居n线,因为妈妈是叛徒,是阶级敌人,就跟妈妈断绝母女关系,八、九年不跟妈妈通音信。这在当今看来自然是叫人无法理解,但在文革年代却很平常,平常到做的人心安理得,甚至为自己的大义灭亲感到自豪和骄傲。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伤痕”是描写被文革扭曲的心灵的,尤其是扭曲的心灵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伤痕”的作者在文革刚刚结束的70年代末,就敢于触及这个还没完全解禁的禁区,其勇气令人佩服,那些敢于将这两个短篇发表的杂志社编辑和报刊编辑,不仅有勇气,也有先见之明,合该写进史里去。

如果大家把《班主任》和《伤痕》找出来看看,会发现两篇小说的语言都非常“党八股”,完全是那时的所谓“帮腔帮调”,也就是文革期间常用的那种写法。

两篇小说都按当时的要求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班主任》的最后一句话是: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著肯定与鼓励……”

而《伤痕》结尾则是:

“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著灯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于是我们发现了“伤痕”的另一个特点:当作者力图揭露文革对故事人物心灵的扭曲的时候,他们的文字却相当生动地揭露了文革对创作的扭曲。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伤痕"至少具备两大特点:

1、描写文革对人物心灵的扭曲,尤其是这种扭曲对人对己造成的伤害

2、写作上反映出文革对创作的扭曲:比如光明的尾巴,人物性格的单一化,人物形像的平面化,语言的公式化、模式化、套话、空话等。

下一集的写作我想请大家都来参与,请你回头看一下《山楂树之恋》,看看故事里哪些人物的心灵被文革扭曲了,哪些人物没有,无论是扭曲还是没扭曲,都请从故事里找出事实来分析说明。至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语言,如果你有兴趣也请一并或专题讨论。我将把大家的留言汇编起来,同时加入我自己的看法,成就下一集,版权归所有参与者共同拥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