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 第12节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2节

作者:艾米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0-05-20 03:22:34 来源:转码展示1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12)

第十一集“命运恩赐”贴出来后,网友“随便说说”跟贴说:“影响老三的应该不仅仅是欧美的文化,起码决定静秋的还有很多中国传统的品德和精神”。mengyuanshucheng

我这个系列,本来是谈老三何以成为老三,而且主要是从爱情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我认为他们的爱法是受欧美影响的,本没打算谈“中国传统的品德和精神”,但既然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品德和精神”影响了老三和静秋,而且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我还是就这个话题罗嗦几句。

“随便说说”既没有给“中国传统的品德与精神”下个定义,又没有举例说明老三或静秋是怎样受“中国传统的品德和精神”影响的,所以我无从知道她所说的“中国传统的品德和精神”究竟是指什么。另一位网友“探讨一下”也参与了争论,虽然艾米一再请她给“中国传统的品德和精神”下个定义,她始终没有下出一个定义来。艾米也没有下定义,因为论点不是她提出来的,她没有责任为提出论点的一方下定义。

既然我准备就这个问题罗嗦,我只好来下个定义了。

说到“传统”,我们脑子里可能会涌现出很多的词儿来,“传统文化”,“传统文论”,“传统”,“传统乐器”,“传统节日”,“红军传统”,“老八路传统”,“革命传统”等等,等等。

凭感觉,我们知道“传统”应该是有点年头了的东西,昨天才出现的新事物不能叫“传统”;我们也知道称得上“中国传统”的东西,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有点“知名度”,涵盖范围应该比较广,如果就我老黄家代代相传的那点破事,那就不能算“中国传统”,顶多算个“老黄家的传统”。如果只是某一城市某一乡村代代沿袭的东西,也不能叫“中国传统”,只能是那一城市那一乡村的传统。

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汉语里,如果“传统”二字前面不加“革命”“红军”之类的修饰语,后面又跟着“文化”,“道德”,“品德”,“精神”等词的话,那个“传统”往往指的是“五四”运动之前的“传统”,因为中国几千年传来传去的那些东西,在五四运动期间被恨恨地pk了一把,那时很流行的一个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而这个“孔家店”,不是指老孔家开的杂货铺子,而是指以孔子为始祖的儒家思想体系,尤其指不合人性的封建礼教。

如果“随便说说”只提到“中国传统的品德”,那说起来要简单很多,但她又提到“精神”,事情就复杂了,不得不把中国传统精神的老底子挖出来亮亮。

中国传统精神深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儒”即儒家,“道”即道家,也有称“道教”的,但很多人认为“道家”“道教”是两回事;“释”即佛教,也有称“佛家”的,据说佛教跟道家结合生成了“禅”。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佛家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精神就只受这三家影响,而是说这三家影响最大。

佛教是一种宗教,而宗教的特点之一就是重来生,轻今世。这辈子你吃什么穿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行善积德,以便死后能过好日子。佛教不同于一些西方宗教的一点就是它的“轮回”观念,人死了,不是像某些西方宗教说的那样,要么进天堂,要么下地狱,即便是进了炼狱,也会按表现把你分到天堂或地狱里去。但佛教不同,它为人们描绘的死后前途多种多样,叫你目不暇接。人死了,可以变牛变马,可以变猪变狗,可以变花变草,可以投胎到富人家里,也可以托生到穷人家里。

所以有人称佛教是“出世学说”,出世学说一般是不怎么具体规划今生的道德细则的,也不关心社会地位,高低尊卑等世俗的东西,今生根本都不重要嘛,还关心那么多干啥?佛教对人们在今世的行为准则很简单,无非就是行善积德之类。

道家学说也被有些人称为“出世学说”,有的为了将它区别于同为“出世学说”的佛教,又称它为“忘世学说”。道家学说不像儒家学说那样重视今世功名,但道家学说也不是“重来生,轻今世”,而是主张回归自然,效法自然。

《道德经》据传为道家的始祖老子所作,后人对这个“道”和“德”有多种不同理解法,但大家都认为《道德经》讲的是如何治国与如何治身,“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治身”就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老子对治国的基本精神就是“无为而治”,但这个“无为”,并不是啥事也不干,成天混日子,而是说不要人为地干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要顺其自然,像那种在没有湖的地方挖一个大湖,在没有山的地方堆一座大山,道家肯定是不赞成的,因为那违法了自然界的“道”。

老子在若干年前提出的治国指导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实际意义,比如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提倡的不“尚贤”,就是叫统治者不要推崇表彰所谓“贤人”,这样人们就不会去争着做“贤人”,因为贤人不贤人的,都是以统治者的利益标准来衡量的,符合统治者利益需求的,统治者就当做“贤人”,给他们加官晋爵,让他们名利双收。“尚贤”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在权力的诱惑下假装做“贤人”,讨好统治者。一个社会,应该崇尚“法治”而不是崇尚“人治”,法律高于一切。只有在法制社会,人们才会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做真正的贤人。

对于个人品德修养,老子的观念跟他的治国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与世无争”。而这个“与世无争”,也并非指啥事也不干,而是不要干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也不要贪图世俗的功名利禄。老子以水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好的品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不会与其它事物争地盘,而是呆在其它事物不喜欢的地方。水帮助万物生长,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所以水的品性接近于“道”。对自然界来说,“道”就是自然规律;对人来说,“道”就是正确的为人之道。

儒家不同于前两家,儒家是“入世学说”,重点在今生今世,而不在来世;对于今世来说,又重点在人的社会,而不在自然界。如果说佛教和道家学说都含有朴素的平等思想的话,儒家学说则是公开宣扬并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用网友“执樽者”的话说,就是有一套尊卑系统,有一套谁该服从谁的规矩。对君主和臣民来说,那就是臣民服从君主;对长辈与晚辈来说,那就是晚辈服从长辈;对男人和女人来说,那就是女人服从男人。

由于儒家学说尊重现存的等级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统治者利益,历来受到统治者推崇,虽然有“三起三落”的遭遇,但总的来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独尊儒术”的地位的。

儒道释三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不怎么相信语言,不喜欢对一些核心概念下定义,认为有些东西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仰仗于“悟”,“心领神会”等。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说的是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有人将一枝金色菠萝花献给佛,请佛说法。可是佛祖一言不发,只拈着菠萝花给大家看。与会者都莫明其妙,不知佛祖是何用意,只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含义,微笑了一把。于是,佛祖将花交给迦叶,并把自己多年修得的心经传给了迦叶,当然传的方式也不是使用语言,而是“以心印心之法”传的。

这在我们佛门外的人看来,就危险得很,就凭这一笑,佛祖就把那些宝贵的东西全交出去了?如果迦叶当时是在做百日梦,梦见天上掉馅饼了,并因此一笑呢?

当然对佛祖来说,不存在这样的危险,因为佛祖一定是花了长期的功夫观察自己的弟子,并早就对弟子的德智体有了全面的了解的。再说,佛祖传授心得的方法也是不用语言的,所以如果迦叶那一笑是误打误撞,他后面就无法理解佛祖的心得。

老子的《道德经》一开头是这么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困惑了后人几千年,各种解释猜测都有。

一个比较常见的解释是:“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之道;可以定义的名,不是恒常之名。”给人的感觉就是最深刻的道理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就可以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言说;一个事物最本质的性质是不可定义的,能定义就能被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定义。

著名汉学家waley取上面这种解释,将这句翻译成:

thewaythatcanbetoldofisnotanunvaryingway;

thenamesthatcanbenamedarenotunvaryingnames.

有人据此得出结论:老子很不相信word,因为word不等于它所指的事物,我们所说的“太阳”,这个词并不等于天上的太阳那个实物。这还是实际的东西,如果是一个抽象概念,那就更麻烦了,有时人们说话时用了这个word,但实际所指却是另一个物;有时几个人用了不同的word,但指的都是同一个物;还有时几个人用了同一个word,结果却指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物。

儒家学说也不怎么探讨语言、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是suppose别人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别人对某个词的理解都跟自己一样,或者管你的理解一样不一样,我就这样说了,你懂不懂是你的事。

孔子的《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他老人家就这么说了,既不定义女子是指谁,也不定义小人是指谁,他的弟子在记录他的高谈阔论时也不做个解释,就那么一记,又搞得后人争论不休。

有人说这表明孔子对女性的歧视,说女人跟小人一样,最难伺候,跟他们亲近吧,他们就不尊重你,跟他们疏远吧,他们又怨恨你。有人说孔子不是这个意思,“女子”是指那些舞女,还有人说“女子”是指某人的老婆。但不管“女子”是指谁,既然孔子没有指明是在说舞女或者某人的老婆,那理解为泛指所有女子也没错。

还有人把这个“与”解释为“给予”,于是把这句话理解为“如果把女儿嫁给小人,那就麻烦了,跟他们亲近吧,他们就不尊重你,跟他们疏远吧,他们又怨恨你”。这些人还用孔子的私生活做例子,说他不可能歧视女性,因为他在外游学多年,只有家中一妻,而没有纳妾。但我们知道这不能说明什么,孔子不纳妾,也可以用来证明他觉得“女子难养”。家里有一个老婆就“难养”了,干脆躲出去游学,你还叫我再纳一个“女子”,岂不是更“难养”?不纳!

不管孔子本人说这句话时,是个什么意思,几千年来的popular理解就是女子跟小人一样讨厌,近不得,远不得,这无疑成了男尊女卑传统的思想基础,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又是这句话的始作俑者,这口黑锅背定是该他背的了。谁叫他不把话说清楚的呢?不相信word的人,往往受到word的惩罚。

以儒道释三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并因此产生歧义,引起误解。这给搞这方面研究的人提供了一个饭碗,使他们总有事可做,但给我们这些不想搞这方面研究的人带来极大麻烦,因为随时可能被卷入争论,耗时耗力,最后发现是老祖宗们自己没说清楚。

人们受中国传统精神的影响,常常是儒道释三家精神的组合,有的只信一家,有的信两家,三家混成的人也不少:年轻时积极求功名,争取在社会的阶梯上往上爬爬;求不到功名了,就转信与世无争;等到人老了,或者受了重大打击,连与世无争都不能安慰自己了,就诵经念佛,忘却今生的苦恼,一心期待来生。

儒道释三家对男女之间的爱情都没有费心论述过,更不用说把女性当作光明、美好、善良、正义、智慧、慈爱等象征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礼教对女性是极端歧视的,提倡的是“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如果丈夫死了,又还没儿子的话,那妻子最好是殉夫,至少不能改嫁。就算还没过门,只要许给人家了,订婚了,女子也应该守寡,俗称“望门寡”。

我认为老三和静秋的爱法没有受“中国传统精神”的影响,我就不在这里“证无”了,如果你不同意,请你“证有”,你只要拿出一个例子来证明老三和静秋的爱法受了中国传统精神影响就行了。

“精神”说了,下篇说“品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