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热血锦衣卫 > 第四章 斋戒

热血锦衣卫 第四章 斋戒

作者:帝王醉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3-13 22:48:30 来源:转码展示1

翌日清晨,晨钟敲响,五更三点,北京城正阳门,城门大开,一队队锦衣大汉,手执刀剑,分列道路两旁。

而城中街道旁的百姓,早已被赶入周围胡同屋舍之中,大街之上,只有肃杀的锦衣缇骑,来回巡视,守卫两旁。

嘉靖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日,大明朝皇帝朱厚熜将在南郊天坛祭天,此刻出宫前往天坛斋宫,提前三日斋戒。

此三日,文武重臣随行,不吃荤腥葱蒜,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名,不吊祭,不近妇女,多沐浴,名为“斋戒”,又称“致斋”。

刘金喜所在总旗,便负责这京城正阳门一带,从昨日清晨,便在这周围来回巡查,碰到可疑人员,一律拿下,临时押在顺天府大牢中,待祭天大典完毕之后,另行甄别。

刘金喜昨夜只睡了两个时辰,神情有些疲惫,喘着热气,搓着手,站在正阳门外,等待圣驾出城。

“总旗,那押在诏狱的两个崽子,属下半夜看了一下,倒也还行,不哭不闹,这次出来也安排了一个校尉看守。”刚刚被提拔为小旗没多久的校尉陈武凑到刘金喜跟前,悄声道。

刘金喜点点头,表示知晓。

陈武又问道:“大人,为何关着,又不杀不放的,每天还得准备吃食,属下这囊中都要干瘪了。”

刘金喜刚要开口,便听见一阵健马急蹄之声传来,有锦衣卫南镇抚司负责仪仗的大汉在马上高声呼喊:“圣驾出城,圣驾出城,圣驾出城……”

从正阳门旁边小门处疾驰而去,刘金喜呼喝一声,总旗小队闻风而动,人员分为两队,站立两旁,等待圣驾通过。

不出片刻,只见城中一阵马蹄声起,当下,一队穿着白甲金盔的锦衣卫大汉将军,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如天兵天将般,手持刀枪,骑着高头大马,从城中疾驰而来。

待这队大汉将军出城之后,紧随之后,手打三角龙旗的仪仗队伍迎面走来,而后又有几队侍从,或是驾车,或是打着彩帆,步行出城。

随行的百官,有些坐着轿子,有些穿着或是红色,或是青绿色官服依次步行出城,再往后便是朝中武将们纵马前行,只见那马上大腹便便的武将们,身穿宽大衣甲,着实有些滑稽。

待这队人马过后,便是锦衣卫象房饲喂,由安南国进献的四头大象,身披五彩毛毯,缓缓行进,这两人多高的大象,长长的鼻子在空中飞卷,每迈出一步,城门似是震动一下,也缓缓出了正阳门。

刘金喜微低着头,看着后面出城的队伍,再往后又是一队身穿大明红衣甲的御林侍卫,驭马前行。

等到这队御林侍卫通过之后,又一队身穿或红或青绿色衣袍的内廷侍从高举各色彩帆,扛着金瓜,依次快步出城。

刘金喜挺身站立,目光直视,却看见校尉陈武打了一个哈欠,而后不自觉的也打了一个哈欠。

待双眼睁开,又是十数匹白色健马拉着一辆超大马车,缓缓通过。

这队伍真是浩浩荡荡,旌旗招展,三千六百人的队伍,这才出来一半都不到。

那辆超大马车过后,又是一队披红挂绿的御林侍卫手执刀枪,纵马前行,身后又是一队手执各色彩帆的队伍。

待这队队伍过后,刘金喜等锦衣卫上下全都肃穆而立,只见锦衣卫指挥使陈寅身着飞鱼服,腰挂绣春刀,骑着一匹黑色健壮西域骏马,迤逦而来。

身旁跟着另外一人,同样穿着飞鱼服,腰挂绣春刀,但是身形健壮,骑在高头大马之上,犹如鹤立鸡群,显眼夺目,正是那刚刚升任没多久的锦衣卫南镇抚司指挥使陆炳。

他二人周围围着锦衣卫指挥同知张锜,指挥同知赵俊,指挥佥士袁天章以及千户张玮、千户芮傅等人,俱是跟随左右。

待这一行人驭马出城之后,一顶三十二位御前侍卫抬着的巨大轿子便紧随而来,这顶明黄色的轿子里面,端坐着正是当朝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顶轿子由三十二位身材魁梧雄壮的御前侍卫共同抬扶,由北向南,被一队金盔白甲锦衣卫大汉将军护着出城。

刘金喜带头单膝跪地,口中高呼:“陛下万岁。”周围锦衣缇骑俱是单膝跪地,口呼:“陛下万岁。”

一时间,正阳门外,全是“陛下万岁”呼喊声,声震山河。

等嘉靖皇帝朱厚熜圣驾通过后,又是几队锦衣卫大汉将军护卫着后宫方皇后,以及各嫔妃的鸾驾通过正阳门出城。

最后,又是一些身穿官服的各级官吏尾随而行,待这些人通过之后,刘金喜一挥手,五个小旗带着五十人的队伍便跟随在最后面,沿途警戒。

大明驱除元虏,定鼎天下时,这祭祀之事,天与地还是合并一起祭祀,只不过到了嘉靖九年,改为天地分祀,在京城南郊天坛建圜丘坛,用来祭天,另在京城北郊建方泽坛祭地,而原来合祀皇天后土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

这京城南郊天坛,在京城南部,始建于成祖皇帝永乐十八年,为大明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大明嘉靖九年,给事中夏言上奏言称:“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天地分祭,在原本的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这祭天天坛分为圜丘、祈谷两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而祭祀的场所主要建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道墙相隔。

只是,祭天大典前三日,皇帝需率领文武重臣在天坛圜丘坛西北方位的斋宫斋戒。

一行队伍缓慢得向着南郊天坛所在而去,一路上,马嘶长鸣,浩浩荡荡。

待行至天坛斋宫所在已然过了两个时辰,各式仪仗队伍纷纷进入各自所负责的位置。

斋宫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坐西朝东,为方形,占地极广,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一百六十七间,用于随行护卫避风雨之处,斋宫正殿为五间无梁殿,顶部蓝色琉璃瓦覆盖,已表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正殿前露台上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持刻有“斋戒”二字的牙简,乃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正殿后面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

圣驾队伍穿过两道护宫河桥,再穿过两道宫门,便到了斋宫正殿前。

轿子落下,有内侍掀开轿门,只见这位大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便跨步走了出来。

这位刚刚赢了大礼议之争,已在位十七年的帝王,今年刚满三十一岁,正是踌躇满志,皇气风发,英俊的面庞掩盖不住内心的气吞山河帝王之气。

朱厚熜凝目环视一眼斋宫,看了看正殿左边的斋戒铜人亭,和右边的时辰亭,便吩咐道:“朕要沐浴。”

左右内侍听闻,便上前服侍,引导他去往斋宫正殿无梁殿后面的五间大殿,沐浴更衣。

这三日,朱厚熜需要在这无梁殿内斋戒三日,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其余随行人员各司其职,纷纷穿过院落,准备三日后祭天所需祭品器物。

而在斋宫外,锦衣卫指挥使陈寅正在吩咐北镇抚司众人,警戒守护斋宫的安排。

而在另一边,掌管南镇抚司诸事的陆炳则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昨日饮酒过度,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而一旁站着的正是昨日与他一同饮酒的郑壁,只见郑壁也是双目赤红,低声问道:“大人,现在可要巡视一下祭祀的仪仗安排?”

陆炳不耐烦挥挥手,说道:“这事你去办就行了。”

郑壁拱手道:“卑职遵命。”说完,转身就去巡视南镇抚司仪仗之事。

陆炳这时见到一道身影走了过来,连忙迎了上去,朗声大笑道:“张爵大人,多日不见,陆炳有礼了。”

那人见是陆炳,停下脚步,也拱手施礼道:“张爵见过陆大人。”

陆炳扶住他的手,看着眼前这位年纪已经五十三岁的锦衣卫指挥佥士、提督象房的张爵,笑道:“哎,你我同僚,不必如此客气。”

张爵目不直视,对着这位顶头上司,只是恭敬道:“大人辛苦,卑职还要去看看那几头大象,最近几日吃睡都不安稳,怕误了事,还请大人见谅。”

陆炳笑道:“去吧,去吧,顺带好好巡视一番各式仪仗,不要出了差错。”

张爵道:“卑职领命。”

望着张爵远去的身影,陆炳笑了笑,便想进往斋宫。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叫道:“陆大人留步。”

陆炳回头看去,却是礼部尚书严嵩。

严嵩快步上来,道:“陆大人,多日不见。”

陆炳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见过严大人。”

严嵩大笑,满脸似菊花绽开,说道:“陆大人,此番祭天,典章礼仪倒是多多倚仗陆大人了。”

陆炳也笑道:“老大人何出此言,此乃陆炳的本职,倒是老大人如此高龄,还忙前跑后,甚是辛苦。”

严嵩笑道:“陆大人这是嫌严某老迈不堪了?”

陆炳正色道:“岂敢,岂敢,老大人说笑了。”

严嵩笑道:“待庆典结束之后,陆大人到严某府上小酌一杯如何?”

“那陆某就要叨扰大人了。”陆炳说道。

严嵩道:“那就这样说定了,哈哈哈。”严嵩爽朗一笑。

这时,有一人从严嵩身旁拂袖而过,轻“哼”一声。

严嵩拱手一礼,便追上刚刚那人,大声道:“夏大人,厦大人,严嵩有事相商。”

陆炳看着渐行渐远的两人,摇了摇头,便快步出了斋宫,各处巡视一番,以免出了差错。

陆炳刚走不远,那锦衣卫指挥使陈寅看似不经意间瞟了他一眼,又转过头去安排事务,只是嘴角间流露出一丝冷意,如有若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