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都市现言 > 全家穿成年代文对照组后 > 第2章 第 2 章

全家穿成年代文对照组后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邈邈一黍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3-01-26 00:36:14 来源:文学城

火车抵达京市是半夜两点半,一家三口下意识拦了辆出租车,却被高达四块八毛钱的起步价吓到。

起个步一半的存款就没了,如果送到家,恐怕全部的存款都不够。

不能打车,这个点也没有公交车,从火车站离开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背着行囊靠步行,但这不包括娇生惯养的林二少、优雅从容的前港姐冠军和缩水到四岁的林年年。

打不起出租车,还能坐人力三轮车,这就便宜多了,送到家门口只要四块五,还不到出租车的起步价。

不过,慢也是真慢。

一家三口连块表都没有,火车两点半到站,坐上三轮车的时候得差不多三点钟了,而等到他们到家下车,天上的星星还未完全隐去,但东边太阳的轮廓已经显现,天快亮了。

骑了至少两小时,只要四块五毛钱,简直是业内良心。

林二少下车的时候还跟人道:“这一路麻烦老兄了,您是实诚人,留个联系方式,下次用车我还找你。”

实诚人笑得一脸憨厚:“您说笑了,哪儿有什么联系方式,我满京市跑,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有时候碰见精明的,光讲价就能讲十多分钟,要是碰见冤大头,像眼前这位,一点不还价的,一单能赚两单的钱。

但不还价还夸他实诚的冤大头,他拉车一年多也是头一次见。

林家三口浑然不觉被宰,道谢下车后存款由不足十元变成了不足五元。

这里是服装厂的家属楼,林家原本住的是面包厂分的平房,几年前,林大嫂做主添钱把原来的三间平房置换成了这里的三间楼房,原身夫妻俩去年带孩子回来过一次。

虽然都是三间房,但楼房这边的面积比平房要小,只是条件更好,冬天有暖气,每层楼都有卫生间,虽然都是公共卫生间,可住平房是好几个大杂院共用一个,厨房直接安在了门口的过道里,里面的不到四十平的三间房被分隔成一间客厅和四个卧室。

因为天刚蒙蒙亮的缘故,筒子楼里静悄悄的,没什么声响。

咚,咚咚。

敲门声格外清晰,林父林母住在由原来客厅分隔出来的卧室里,简单来说就是把这套房子原来的客厅一分为二,一半做为客厅,另一半当卧室用,卧室和客厅之间只隔了两个衣柜和一道布帘,走廊过道里的脚步声老两口都能听得到,更别说敲门声了。

“老头子快起来,是不是小北他们回来了?”林母推了推旁边的林父,自己也赶紧披上褂子,趿拉着布鞋去开门。

林父慢了一步,摸索着戴上眼镜,刚掀开帘子,就看到站在门外的小儿子一家。

“快让孩子们进来。”林父哑着嗓子说道,“自从接到你们的信,你妈这几天晚上就没睡踏实过,总算是盼到你们来了,赶紧进来坐,肚子饿不饿,老婆子你赶紧给孩子们做点饭,房间都给你们收拾好了,要不先休息一会儿,等饭好了叫你们。”

林母早已红了眼眶,一边把小孙女往屋里抱,一边唠唠叨叨:“孩子都瘦了,去年就说让你们把孩子留下,我在家不上班多一个孩子也能照顾得来,非不听。”

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到了跟前,林二少还是喊不出爸妈。

姜露就不一样了,作为一个曾经的演员,虽然演技不怎么样,但对喊陌生人爸妈有经验。

“爸妈,行李放哪儿?”

自然是放在卧室,林母抱着孙女,打开左手边的卧室门:“都给你们收拾好了,早在搬进来住的时候,这间房就是给你们准备的。”

当年大儿媳要把平房换成楼房,她们老两口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大半,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留一间房给小儿子,为此还逼着老大两口子立了字据。

家里人多,总共改了四个卧室出来,次卧没动,主卧一分为二成了两间,又在客厅间隔出来了一间卧室,每一间都不大,她们老两口住一间,老大两口子一间,老大家的两个孩子住一间,剩下一间是留给小儿子的。

小儿子没回城之前,这房间一直当成杂物间来用,前几天收到信,她就赶紧把房子收拾了出来。

房间里放着一张上下铺,床是靠墙放的,床的另一边摆放着一个衣柜,单是这两样东西就已经把房间塞满了,没有窗户,也没有桌子。

别说林二少了,姜露在嫁进豪门之前也没住过这么小的房间,床看着也就一米宽,实在很让人担心夜里会不会掉下来。

哪怕有心理准备,但在直面这间房间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满满的压抑,太小了,太暗了。

林二少浑身难受,他很难想象三个人往后住在这样的房间里,没有幽闭恐惧症也能逼出病来。

不过看着满脸激动的老两口,林二少什么都没说。

放行李的功夫,林家老大林向南和媳妇顾青都从卧室里出来了。

顾青挺着肚子,她已经怀孕六个月了,这个孩子是上辈子没有的,赶在计划生育之前要的,希望是个小囡囡,她有两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女儿。

“你们一家可算是回来了,自从收到你们的信,爸现在一下班就往家赶,妈更夸张,跟人借了不少肉票,就等着你们回来了。”顾青边说着,边从兜里掏出几块糖递给小侄女,“安安吃糖。”

“谢谢大伯母。”林年年接过糖,好奇的打量着书中的女主角。

和她想象中很不一样,女主角烫着星爷电影里包租婆式的狮子头,穿着白色睡裙,可能是因为怀孕的缘故,人显得很富态。

不像电影电视剧里的女主角,看起来很普通的一个人。

“安安真懂礼貌。”顾青夸道,“这孩子上育红班了吗?”

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一样,侄女林安也是上辈子没有的。

上辈子她嫁过来后没有接婆婆的班,后来知青下乡的政策出来后,婆婆把工作给了小姑子,公公把工作给个小叔子,家里谁都没下乡当知青。

小叔子的运气很好,本来接公公的班是去车间做工人,可小叔子只在车间待了半年,就拜了运输队的队长为师,后来又调动关系成了运输队的司机,司机的福利可比普通工人强多了。

这还不算完,上辈子小叔子和姜露一直到七六年才结婚,七七年恢复高考,两个人居然都考上了师范大学,上大学的时候还生了孩子,毕业后又都当了中学老师,工资不低,学校还给分了房。

除了因为计划生育只生了一个女儿外,小叔子和弟妹上辈子别提多让人羡慕了。

重生后,她做的第一个改变就是出去工作,但工作岗位难得,她便想着接婆婆的班,反正小姑子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人,不想下乡嫁人就是了。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因为婆婆没有了工作,公公一个人的工作不能分给两个孩子,干脆就一个没给,小叔子下了乡,小姑子在报名前一天找人领了证。

小叔子下乡,原本用不着下乡的姜露也跟着去了,去就去吧,反正两口子将来都能考上大学,又不是回不了城。

七三年,小叔子下乡。

七六年,小叔子和姜露在乡下生下林安。

七七年没有考中的喜讯传来。

七八年也没有考中的喜讯传来。

等了又等,一直到现在,知青回乡的政策落实,小叔子一家才回城。

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虽然她并不是故意的,虽然这些阴差阳错也不全都是她导致的,但顾青心里还是感到抱歉。

“没去,我和阿北奉行快乐教育,小孩子嘛,还是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从不服输的姜露笑盈盈开口,“我们还给孩子改了名——林年年,童年的年。不过阿北也说了,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年年给长辈们背段诗吧。”

她才不会说凤凰屯生产队没有育红班呢,连小学都要到隔壁生产队去上。

姜露看向女儿,背段长的难的,一听就很唬人的。

林年年眨了下眼睛,收到。

“浔阳江头夜送客……”

“冰泉冷涩弦凝绝……”

“夜深忽梦少年事……”

“春江花朝秋月夜……”

“……江州司马青衫湿。”

最后一句落下,林年年两手装作捏住裙边的样子屈膝行礼。

871字的《琵琶行》,可不属于小学教材的内容,是林年年去年备战港城中小学生诗词大赛时背下来的,是她目前会背的古诗词中最长的一首。

林二少和姜露带头鼓掌,脸上满满的骄傲。

林父一边鼓掌,一边笑的合不拢嘴,他们家这是要出个女大学生呀。

林母偷偷擦了擦眼泪,小儿子从前就是家里最会读书的一个,要不是没赶上好时候,说不准现在也是大学生了。

在场鼓掌的所有人里,林向南的掌声音量是最大的,这么多的字,这么拗口的句子,哪位侄女这么小就能背下来。

还快乐教育,他没看出这教育快乐在哪儿,小侄女是聪明,但他弟也是真有耐心和狠心。

顾青跟着大家伙一块鼓掌,脸上的表情稍稍有些不自然。

现在这幅场景似曾相识,上辈子的时候,小叔子和弟妹可不说什么快乐教育,孩子三岁大就送各种兴趣班,学过唱歌,也会跳舞,还会弹琴说英语,每次家庭聚会,都是小叔子一家出风口的时候。

这辈子小叔子和弟妹没了上一世的条件,可总想拔尖的心是一点儿都没变,在乡下当知青都没忘了教孩子背诗。

这么大的动静,林向南和顾青的俩儿子也被吵了起来,揉着眼睛打开房门。

老大林博远,今年六岁,是红星小学的一年级新生。

老二林博识,和林年年一样,也是四岁,比林年年大了三个月。

三个小娃娃站到一起,看上去都不太像一家人。

六岁的林博远穿着立领的小白衬衣,黑色长裤,脚上还趿拉着一双白色球鞋,打扮的洋气极了。

四岁的林博识,身上的衣服样式也很时髦,只是旧了些,裤脚有几处补丁,而且很是松垮,并不合身,显然穿的是旧衣服。

同样四岁的林年年,比林博识要矮半头,身上的衣服也不合身,偏大而且灰扑扑的,是用大人衣裳改小的。

穿着补丁衣服的林二少,想吃软饭的想法渐渐坚定,林家人多,老两口又只有林父还在上班,但姜家就不同了,他老婆是独生女,岳父岳母都有班上。

姜露此时脑子里已经浮现出几十套女式童装的样式,还有各种各样适合小女孩的编发,她从前就热衷于打扮女儿,现在换了个世界,她闺女也得是人群当中最靓的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