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青雪 > 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东方红

青雪 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东方红

作者:黑叶莲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4-01 15:03:07 来源:文学城

嘉靖年间,倭寇侵袭从未断绝,甚至比以往更加严重。成群结队的倭寇,乘着船只登陆沿海地带,烧杀抢掠,占领村庄,攻击军队,夺取钱财。这其中自然有来自日本的浪人,海盗,武士,走私商人,然而更多的,还是来自明国的汉人。

至于这一时期为何倭乱频发,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日本国内,幕府实力开始衰弱,各地大名纷纷起势,战争频发,社会动乱,流寇,浪人兴起,很多人或者出于生计考虑,或者只是单纯的贪婪,成为倭寇。同时,发展势力需要金钱和资源的支持,所以也不乏藩主选择通过对外掠夺的方式,借倭乱来积累财富。

其次,明国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渔船出海,禁止对外贸易和交流。长期的闭关锁国,断绝了明国和世界的交流,对于社会,军事,科技的发展造成阻碍。国内官场**,经济低迷也使得明军战斗力低下,难以御敌。

同时,明国亦有民间商人希图打开国门,恢复对外贸易,选择成为走私商,擅自驾船出海,在日本,东南亚,明国之间来回航行,买卖火铳,茶叶,香料等货品,赚取利润。走私商人也时常与倭寇结为同盟,前者依靠后者的武力入侵来打开明国市场,而后者则需求前者提供物资和经济支持。

其中有一位来自徽州的商人,驾船出海,落足日本平户岛,在明国与日本之间的汪洋大海上,建立起一个贸易帝国。他本姓王,活动在外时使用化名,那个名字对于明国官员,将士,百姓来说更加熟悉。他们称他为汪直。汪直并不认为自己是倭寇,他寻求的,仅仅是打开明国市场,贸易合法化而已。然而对于政府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浙直总督胡宗宪答应汪直的要求,开放互市,以此为条件进行招安。汪直同意了,他回到大陆,准备投降。

然而巡按御史王本固却不这样想。或许他嫉恶如仇,无法忍受一个强盗头子逃过法律的制裁。或许他并不认为汪直会信守诺言。又或许,他意识到,就算汪直同意招安,倭乱也无法得到解决。总之,最后的结果是:

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经过近两年的监牢囚禁后,汪直在浙江杭州港口被斩。

但是倭乱并未就此消停,反而愈加严重。从前,在汪直的控制和约束下,虽然时常侵略,但都是集团性的小规模骚扰,汪直本质上还是个商人,寻求的只是通商互市。侵略仅仅是其谈判的一个手段,并不是主要目的。他懂得把握力度,衡量轻重。

然而,汪直死后,原本统一的集团四分五裂,侵袭面扩大了,性质也更加恶劣。侵略者很多只是单纯追求利益的暴徒,为了夺取钱财,烧杀抢掠,无所顾忌。此外,还有报复性的打击,完全只是出于复仇才开展的行动,这让守卫军更加头疼。

也让戚继光更加头疼。

他有时会想,如果汪直还没有死,如果接受招安。现在会不会是另一个局面?

不过,现在已无暇去思考这些事情了。

嘉靖四十年,四月十二日,清晨卯时,他们已经出海。戚继光站在指挥船的甲板上,身后事一众同行的军官。身边,两艘大船,五艘小船,前方,是一艘作为先锋的快船。船队已经航行在海上,他们即将和倭寇的船只接触,一场战斗很快就要开始了。

清晨,东方,初升的太阳在朝霞的包围下,散发着耀眼夺目的红色光芒。如同燃烧着的一颗巨大火球。

远处,笔直的水平线,将大海和天空分隔成两半,一半,是如火一般的红色,另一半,则是青蓝色。夜晚的浓雾渐渐消散,但是依旧寒冷。蔚蓝的大海,朝阳在海面上映下一片红色的倒影,随着波浪,又破裂成碎片,柔和地在海水中荡漾。海上的风,裹挟着盐的气息,吹起桅杆顶的旗帜飘扬,吹起绳索摇动。

船帆已经升起,鼓足了风,带动着船只劈波斩浪,向着远处蓝色的水平线进发。海水被船首分成两半,白色的浪花拍打着船体两侧,透过澄清的海水,还可见一群小鱼紧紧跟随着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寻求一片阴影依靠。

一片苍茫的汪洋大海,除了这几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外,天空之下再无其他。前方,不见陆地的踪影,回首,也看不到来时的港口。这几艘船,就这样孤独地行驶着,向着东方,向着那红红的朝霞,红红的太阳驶去,期待未知的敌人。

“呸——”

青鸾趴在船舷边,吐掉口中最后的一点污秽,也是今天早饭的最后一点残留。她干咳了几声,才重新抬起头,望着红红的天空,深深吸上一口气,感觉好一点了。

希望如此,胃里已经空空如也,如果再吐一场,恐怕连胆汁都要吐掉。

“没事吧,一条?”

卓五通站在她身边,靠着船舷,拍着她的背,“要不要叫船医来,给你开个药?”

“不,不用。”她摆摆手,“我没事了。”

“老弟,不行的啊。”站在身后的魏清华看着她,“自从上了船,都吐了三次了。你以前不是海边打渔的人家吗,怎么还会晕船?”

“咳,咳。我从没出过海呀。”

她又咳嗽两声,抹去嘴角的一点残留,“也只是从前在海里游过几次泳,坐过几次船。从来就没到过离岸这么远的地方。”

“你和那些倭寇还真是没两样。靠海吃饭,却不善水性。”他指了指青鸾腰间的刀,“说实话,我现在看到你身上的刀还有些紧张。要不是从前认识,初次见面,还真有可能把你当倭寇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啊。她心里想着。

“行啦,青皮。她现在没事的。”

卓五说着,替她解围,向青皮走过去,“我们走多远了,还没看到敌人的踪迹呢?”

他们现在就在魏清华负责指挥的快船上,快船一马当先,领着后面的三艘大船和五只小船前行,寻找着倭寇的踪影。戚继光就在身后居中的那只大船上指挥,相隔不过一里,不时会有人站在船首,向着这边挥动各色旗帜,发布指令。

他们现在收到的指令是,保持原速,继续前行。

“嗯……大概离岸三十里的样子。”魏清华想了想,回答,“距离敌人还有十多里,就快到了。放松点,真的遇到了也没事。这次只是碰个面,给对方一个警告。我们不会和倭寇直接接触的。”

是啊,放松点。青鸾想,脑子里还是有点晕。自己要不是一直晕船,还真的能放松呢。她看着船上的水手来来回回走动,各司其职,看着天边的朝霞,东方的红日,不知什么时候,那远处的水平线上,会出现一两点黑影呢?

“今天朝霞很盛呐。”青皮也看看天,如同火焰般红红的一片霞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天气可能要变。不过,现在还没看到云,所以,应该也无大碍。喂,上面的,注意天气!”

他抬头,对着桅杆上的观察员喊道,随后就走开了。留下卓五和青鸾两个人在舷边。

“你现在真没事了,一条?”

“还有点晕。”她回答,“不过,没什么。不用叫船医的。”

“好吧。”

“你知道,这还真是我第一次出海。”青鸾靠着船舷,看着远方一望无际的大海,“从没到过这么远的地方。四面都是水,既看不到来路,也看不到彼岸。在这茫茫的一片海上航行,不知要去向何处,我想正是这种不安让我感觉不舒服。”

“是呀,卓五哥。我从没出过海。”她伸了个懒腰,“我的确是打渔家出身的,从小住在海边。但我对大海,还真是一点都不了解呢。我和你说过没,我很小的时候,家人就被一个倭寇杀死了,我从没有出海打渔的机会。”

“一条……?”

“嘛,没事啦,卓五哥。”她笑了笑,看着对方脸上关心的神色,“只是又想起过去的事情了而已。不过,就像我说过的一样,真的已经习惯了。过去的都过去了嘛,偶尔重新提起,也只是对往事的回顾罢了。”

“是这样的吗?”

“嗯。”她点点头,注视四周走动的船员水军,“这艘船上,好像就我们两个人是从金华来的呀。”

“是啊。”卓五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实际上,金华来的人,基本都留在港口了。几个军官跟戚将军一起待在指挥船上面。剩下的,每船也就一两个人而已。毕竟,我们还从没打过仗,尤其没有打过海战,所以,只是跟着看一看罢了。”

“戚将军还真的同意我们来了。”她回忆着,“不过我感觉,他好像不想让我们跟着。”

“因为你是教师,职务很重要的。他也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

“也许是这样的吧。”青鸾点点头,“不过,我感觉,能出海也挺好的。至于意外,青皮都说了,不会和敌人正面对上。没什么危险的。”

“希望如此。”

卓五通看着东方的朝阳,还有鲜艳的红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他想起青皮刚刚说过的关于天气的话,有点担心。

意外。他可不希望发生什么意外,他希望能够平平安安,早点回去。

金华的军营里,还有人等待着他。

他看了看自己的左手,曾经,被紧紧握着,直到现在,还残留着些许温度。

汪直被斩,其同党叶宗满,徐惟学和徐海叔侄等人早已身亡。可还有一人,他的义子毛海峰还活着,虽然自己和俞将军的联合部队三年前攻破了舟山的据点,但毛海峰躲过一劫,乘船向南逃遁。这次倭寇的舰队,会不会就是他的手下?

此外,广东张琏叛乱,自立为王,似乎闹得挺大,当地群众都支持他。俞将军已经去负责那一带了。如果倭寇侵袭,张琏的军队会不会也在其中参上一份?到时候,自己要不要联系俞将军,共同部署?

如果侵袭,倭寇会从哪里登陆,会袭击何处?台州?新河?象山?还是宁海?倭寇会有多少人,五千?一万?甚至三万?

他们装备如何?火铳兵会有多少?船只大小?

戚继光思考着未来的战斗走向。扑朔迷离,就像此刻自己在空旷的海面上巡航,看不见一块陆地,看不见除了自己船队之外的任何船只,看不见敌人,战斗还未开始,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假想与猜测而已,完全得不到确切的答案。

自己训练的三千名新军呢?他们能够打好这第一场仗吗?鸳鸯阵有用吗?狼筅有用吗?虎蹲炮有用吗?

长刀有用吗?日本刀术有用吗?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从怀中取出那本书,略略看了一眼,《隐流之目录》,字好潦草,应该是叫这个名字吧。这本书是唐青鸾给他的。

唐青鸾就在前面的快船上。他看着前方,那一艘小船,相隔不过一里,但是中间一片深不见底的汪洋如同屏障一般将两艘船分离。交流,只有无声的旗语。这让他感到很不安。

刀法才教了三式,还有剩下三式没教完。戚继光记得出征前,唐青鸾对自己这样说。当时听起来感觉很像畏战的借口呢,或许唐青鸾的确是挺害怕打仗的。毕竟,也只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但是此刻,回想起他说的这些话。戚继光想,或许,让他留在后方是个更好的选择。然而此刻再考虑此事已经有点晚了。

等回去以后,让他把刀法全都教完,自己也跟着学完。然后,也许可以对这套刀法做点改动,让它更适合军队操练,也许可以写成一本书,另外起个名字。

叫啥?唐氏刀法?感觉好难听。让他联想起曾经喝过的唐氏果茶。

嗯,橙茶最好喝,也最经典。苹果茶也不错。梨汤就有点太甜了,葡萄茶和其他的似乎没什么区别……

哎,自己都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啊。戚继光停止走神,看着远处的东方,看着红红的朝阳。寻找着,等待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

遥远的东方,升起的旭日,红红的朝霞。此刻,阳光已经开始变强,太阳开始渐渐发白,红霞也渐渐褪去。强烈的阳光,让快船上的人,有点睁不开眼。

但是青鸾依旧直视着太阳,一点也不觉得眼睛有什么异样的。海风吹拂起她的发丝,头巾,还有衣衫,让她感觉很凉快。习惯了船只的颠簸,头也不那么晕了。她还是在思考往事,但是也不再那么执着,不再那么沉溺,不再那么害怕。正如自己所说,过去的,终究还是会过去的,过去的人,也只是永远停留在过去。不管自己遇到多少旧相识,勾起多少回忆,过去,都不会再重来。

这让她感觉有点悲伤,但也有点释然。不如就这样,让过去一点点随风而逝吧。新的一天,新的朝阳,红红的太阳已冉冉升起。东方已经是一片红色了。

她就这样,一直看着那太阳,没有眨一下眼。

所以,当远处的水平线上,殷红的朝霞和青蓝的大海交界之处,阳光下出现几个小小的黑点时,她是这作为先锋的快船之上,第一个看见它们的人。

“那是船。”

她喃喃说道。黑点越来越大,距离自己越来越近,桅杆顶,船帆,船体,在水平线上一一呈现。东方,故——(不对,不对,少写了一撇)敌人出现了。

“青皮!”

她转身,冲着甲板上的魏清华用沙哑的嗓子大喊,手指着远处的那几个黑点,“东方,太阳底下,我看到倭寇的船只了!”

那一堆人名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作者查不到多少资料。俞将军是俞大猷,和戚继光同为抗倭名将,当时正前往广东平叛,大概吧(我查不到具体月份,如果时间有误的话欢迎指正)

唐氏果茶……就是果珍啦(TANG),提前说一下,戚继光最后给根据《阴流之目录》改编来的刀法起名叫辛酉刀法,因为是辛酉年(1561年)(他起名比我还随便),这也是为什么我将第二卷时间定在此处。还是一样,不知道具体月份,就算知道也不可能改了。

对于作者写作风格了解的读者朋友应该会知道,作者很喜欢使用颜色象征的手法(只是顺便提一下而已,没有剧透的意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东方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