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声次第响起,潮湿的晨风卷着远山松涛涌入庭院,将那些关于时空弦与量子坍缩的呓语,吹散在人间烟火里。
叶林悠悠转醒,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思绪还沉浸在昨晚那个奇幻的梦境之中。
光球的声音仍在耳畔回荡:"你可以创造新时间线..."叶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觉着这些犹如镜花水月太过虚幻,不太靠谱。
他索性将掌心贴在粗糙的窗棂上——木刺扎着皮肤的细微痛感,反倒让人安心。
"过目不忘?"叶林抓起枕边的《论语》,粗糙的纸页划过指腹。昨夜翻阅的文字突然在脑中立体展开,连某个"之"字尾端晕开的墨渍都清晰可辨。
果然可以!
叶林靠在床头,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双眼,开始尝试回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刹那间,大学课本里的内容如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如画卷般在脑中铺展,甚至能清晰忆起扉页角落被咖啡渍晕染的淡黄痕迹。
他嘴角不自觉勾起笑意,指尖在虚空中划过,仿佛真能触到那些铅字纹理。
哇哦,竟然还自带智能检索功能!只要在脑海中搜索,相关的知识便会立刻浮现!
自信的说,他可以把整本书一个标点符号都不错默写下来,包括图像!但问题是,在电都没有的时代,软件编程有什么用呢?囧……
不过,叶林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调整了一下情绪,决定先把大学课本里的知识整理成册,储存在自己脑海深处的 “书架” 里。
他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个书架,一本本课本被他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看着那些排列有序的书籍,成就感油然而生。
想起睡前的灵感,叶林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忙集中精力开始回忆。他平日里热衷于研究美食,看过的菜谱不计其数,此刻,那些菜谱也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在他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他兴奋地想着,以自己八大菜系老饕的身份,默写百十来个菜谱应该不在话下。真是太棒了!随便挑几个菜谱,应该足够还清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三十两银子了。
想到这里,叶林迫不及待地翻身下床,翻找出纸张,提起笔,刷刷几下,写下几道菜谱:红烧肉、干锅麻辣鱼、夫妻肺片儿、姜爆鸭子、糖醋排骨等等。
他一边写,一边在心里琢磨,这些菜的食材一定要容易获取,口味也要接近当地的饮食习惯。像臭豆腐之类的特色美食,虽然自己很喜欢,但现在还不是尝试的时候。
"红烧肉得用冰糖炒糖色……"灶间飘来米粥的焦香,混着阿婆咳嗽声与弟妹踢踏的布鞋声,笔尖不由顿住,三十两银子像块冷铁压在心头,但笔下流淌的菜谱却让他指尖回暖。
写完菜谱,叶林转过身,目光落在书架上那些原身学过的书上。书架上摆满了《礼记》《周易》《春秋》等四书五经,还有《易传》《四书章句集注》等大家注解四书五经的书籍。
他好奇地拿起一本,翻开查看,字迹在脑中展现,然而,含义却依旧模模糊糊,不能理解。
这就跟在现代看小视频时,一模一样,眼睛:“我学会了!” 手:“不,你不会”。虽然翻看一遍,对这些新知识也加强了记忆力,但是该不懂的还是不懂啊!
叶林无奈地叹了口气,看来不是自己学过的内容,不符合金手指的使用规则。可原身离开时,明明留下了记忆的,为何不能直接用呢?
他摇了摇头,暂时把这个疑惑抛到脑后。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还是得依靠现代学过的知识来生活。
目前当务之急是去把菜谱卖了,先把银子凑齐,至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他还没有完全想清楚。
原身从小刻苦学习,过五关斩六将才成功考上秀才。又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未来打算考举人,走仕途这条路。
可现在的他,对原身学过的四书五经,就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完全陌生。
要想重新学起来,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怕是不行,而且在这期间,还得先解决吃饭的问题。
思来想去,叶林觉得拿菜谱跟人合作开饭馆、做点儿小生意,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说别的,就拿现代街边那些美食摊来说,生意那么火爆,赚的钱比普通白领还多。毕竟民以食为天,只要味道好,就不愁没生意,这应该是目前最可靠的一条出路了。
吃过早饭,叶林看着阿婆和弟妹忙碌的身影,心中一阵心疼。
他摸了摸两个孩子蝴蝶骨突兀的棱角,劝道:“阿婆,弟妹,你们今儿就别再忙了,好好休息。我已经想到筹银子的办法了,今天就去县城看看。”
叶婆婆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但还是笑着应道:“好,好,今儿歇上一天,林哥儿路上一定小心,身子还虚着,不要累到了。”
叶林点了点头,向阿婆和弟妹告别后,回忆了一下去县城的方向,拿了点干粮和水就出发了。
可能是叶老秀才教书的余荫,即使他家借了这么多钱,多年未还,出村路上还是有几户人家跟他打招呼。
迎面遇到一黑脸大汉,姓赵,是这村里的猎户,格外豪爽,听闻他要去县城,忙叫住他:“正好我也要去镇上卖猎物,借了马屠户家的驴车,辰时三刻出发,一起走吧!”
叶林听了,心中一喜,笑道:“那感情好,多谢赵叔了。” 说着,便快步走到驴车旁,上了车。
赵猎户粗粝的手掌拍在车辕上,震得藤筐里山鸡扑棱着翅膀,落下几根灰褐尾羽。"小子坐稳咯!"
他洪钟般的笑声惊飞枝头麻雀,叶林攥紧车板边缘,车轮碾过碎石路的声响与记忆中地铁轰鸣奇妙重叠。
赵猎户名叫赵成振,年近四十,是村里的猎户,为人格外豪爽。他和叶老秀才是多年的好友,虽然目不识丁,但却颇爱下棋。
早年他还是个光棍儿的时候,经常和叶老秀才下棋,两人棋艺都不怎么样,却每次都能为了谁胜谁负争得面红耳赤。
赢了棋的赵猎户就会带着猎物到叶秀才家蹭饭吃,那时的他,看叶小秀才就跟看自己家子侄差不多。后来叶老秀才去世,两家的往来就渐渐少了。
……
瞧见叶林和赵猎户出村的背影,不少村民都窃窃私语起来。转瞬间,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村子。溪水边,几个农妇正在洗衣,听到消息也忍不住议论起来。
“叶小秀才这是去找门路了,也不知能不能还上钱。这眼看就只剩下十二、三日了吧?” 一个农妇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一脸担忧地说道。
“我看行,那日叶小秀才不是说了吗?他那么多同门、同窗,总有家境好的,一人借上三、五两,不就很快能凑够钱。” 另一个农妇倒是充满了信心。
“我呸,你听他在那里吹,这是唬你们呢。” 一个吊梢眉、三角眼的媳妇叉着腰,满脸不屑地骂道:“若说别人可能还有许多同门、同窗,但叶林可没有吧,自他爹死后,他不都是在家自学吗?侥幸考了个秀才罢了,哪里有什么同门啊?我看那三十两准打水漂!”
其他几人听了这话,面面相觑,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哼,李大妮儿,你才嫁进我们村几年?知道个什么?” 一位膀大腰圆的婶子斥道:“就算叶小秀才没那么多同门,可人家是正儿八经考过院试的生员,考童子试时还不能认识几位读书人啦?”
明显其他几人只是从不关心科考的村妇罢了,根本不懂什么 “生员”“院试”。于是反驳道:“牛婶子,李大妮儿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就算是认识些人,可借钱只怕也难,谁不知道读书花销大。”
“就是啊,那话怎么说的:在镇上的穷人没人问。” 另一个农妇也附和道。
“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牛婶子提高了声音,纠正道。
牛大婶儿瞪圆了眼睛,大手一挥:“跟你们说不通!你们怎么不盼着点叶小秀才的好?”
说着,她指向李大妮儿,“也不想想这么多年,谁家遇到婚丧嫁娶之事、过年过节,叶老秀才都帮着写对联儿,记账,写家书,按理说都要收些银钱的,可叶老秀才心善,每次都是只肯收几个瓜果就算了。你当时嫁来叶家村,他可是也来帮忙了!”
牛婶子目光炯炯,看的李大妮儿往后一缩,不见了身影。
“还有那么些个小娃子到叶老秀才家上的私塾,束修比隔壁几家村交的钱都少,怎么都不知道感恩呢?” 牛婶子一一看过去,众人纷纷露出羞愧的神色。
张婶子站出来,无奈道:“牛家妹子,你这话我可不认,咱们心里都惦记着叶家两位秀才的好呢!要不然这么些年,村里人也不能陆续给他家借了这么些钱。只是大家都不是富户,一年忙到头,好不容易交完税粮,也没剩下几个口粮……”
“是啊,是啊。” 众人纷纷附和。
“再说娃儿一天天也大了,家里婚丧嫁娶都要钱嘞,总不能一直拖着吧?就拿我家来说,可怜我们家那老头子,这几日病的越发重了。”
张婶子说着,脸上露出愁苦之色,“眼看着是要不行了,可这棺材板儿都还没准备好啊!”
“是啊!” 其余几人纷纷附和道,“叶小秀才年纪轻轻就过了童子试,眼看着前途光明,要不是家里实在过不去,咱们也不至于这么急着让他还债呀……”
听了这话,牛婶子也陷入了沉默。
这时,李大妮儿又从几人身后探出头来,棒槌砸得水花四溅:“哼,不过是一个秀才就稀罕成这样了,以为只有你们村才有呢!我们山洼子村的赵秀才,还有下曲村的张秀才,可都不比你们叶秀才差!”
几个妇人听了,纷纷露出不快的神色,说道:“行了行了,快干活儿吧,就你能耐。” 说罢,不再讨论,各自占据一块地方,开始洗起衣服来。
……
坐在驴车上,叶林跟赵猎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他惬意地观察着村子外的景色,一边与原身的记忆一一对照。
叶家村隔壁,还有下曲村,南齐村,山洼子村等好几个村子。
幸运的是,他们叶家村离着沫阳县城最近,坐着板车,一个时辰就能到。
比起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出来的山洼子村,以及在河流下游,每到雨水丰沛的夏季就容易被淹的下曲村,叶家村的地理位置算是很好了。
清晨的阳光晒在身上并不热烈,却将皮肤烘得暖洋洋的。微风徐徐,坐在板车上一颠儿一颠儿的,叶林心里有了解决债务的方法,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
上辈子作为合格的打工人,他的脑子时刻都在想着代码程序,极少有机会这么悠闲。看着赵猎户甩着根草绳,将那毛驴赶得虎虎生威,洪亮的嗓音,像大将军出征一般吆喝着。
叶林脑中不禁哼唱起一首歌,脸上也露出了闲适的微笑:“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
正美着呢,冷不丁的,叶林被赵猎户的灵魂四连问打回了现实。“林哥儿,你这去县城打算干啥?能凑够钱还债不?以后有啥打算?还考不考举人啦?”
怎么说呢,叶林好久没听到这么亲切友好而又让人心生烦躁的关怀了。真是熟悉的味道啊。
开新文啦,翻滚求收藏,握爪 叶林:骑着毛驴去赶集,嘚驾 胤禛:-----回头送你汗血宝马
1 《增广贤文》
2 儿歌《小毛驴》
3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龙吉泽.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 湖南农机 》 , 2010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验证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