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千金谋势 > 第四十章 露馅儿了

千金谋势 第四十章 露馅儿了

作者:李恕恕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0-10-22 02:38:32 来源:转码展示1

赵同把李复书引到了赵府门口:“承州没有建造专门的行辕,臣只好把自个儿的府邸临时充作行辕,还请殿下勿怪。gsgjipo”

李复书看了看四周,赵府虽然不大,却闹中取静,环境清幽,笑道:“怪什么?我看这里好得很。”

他说着话便率先进了赵府,赵同赶忙跟上去为他引路。

赵同为李复书安排的院子叫三思堂,这是他今早接到赵学尔的通知后,赶忙让人收拾出来的。

李复书一进三思堂,便对吴自远和卫亦君道:“你们都去休息吧,我与赵刺史说说话儿。”

唐谨身为他的贴身侍卫,自然要随侍身旁。

吴自远和卫亦君告退,卫亦君自然是回自己的家,赵同赶忙让管家赵立本带着吴自远去旁边的厢房休息。

赵学尔也向李复书和赵同告退,带着如鱼和不为回了求安居。

李复书进了屋子,随意打量了一下屋内的陈设。

都是一些寻常的家具摆设,并没有什么十分贵重的物件儿,心中十分满意。

心想赵同果然为官清廉,是个好官。

今儿一早,赵学尔让不为快马回城,赵同才知道李复书到了承州。

他本意是想布置些贵重器物,以供李复书使用,可惜时间实在来不及了,只好匆忙令人打扫了一番,然后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摆了上来。

因他年少时家道中落,着实吃了些苦头,即使后来做了承州刺史,仍然勤俭持家。

所以即使是赵府最好的东西,在李复书眼里也实在平常得很。

赵同没有想到,他歪打正着的又给李复书留下了个清廉爱民的好印象。

李复书在主位上坐下,见赵同仍拘谨地站在那里,忙招呼他道:“赵刺史别站着了,坐着说话。”

赵同赶紧推辞:“臣不敢,臣站着回话就好。”

李复书起身拉着他一同坐下,笑道:“今日你是主,我是客,咱们好好儿说说话,不必拘束。”

赵同再三推辞,才小心翼翼地坐到了李复书下首。

李复书见赵同如此紧张,心想他既然有着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便与他聊些民生民情,让他放松放松:

“我昨儿从西郊过来,路过田文乡,那里干旱”

赵同不知道赵学尔已经私下解决了田文乡干旱的问题,一听李复书提及田文乡,便以为是要指责他玩忽职守,顿时大惊失色。

他赶忙辩解:“西郊的田文乡干旱,臣是知道的。只是臣谨记朝廷法度,征调劳役不误农时,这才耽搁了田文乡的水利工事。”

“只待农忙结束,臣就征调田文乡的劳役疏通衡河河道,修建蓄水池,排涝抗旱,以利民生。”

“好在田文乡干旱得并不严重,百姓们从长源江运水灌田,也能应付旱情。”

赵同此时唯恐李复书责备他在其位不谋其政,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同意赵学尔的提议疏通衡河河道。

李复书愕然:“赵刺史不知道?衡河昨日就已经疏通了,想必田文乡的百姓们今日已经在用衡河的水灌溉田地了。”

水利工事等民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向来都是由官府征调百姓们服劳役时修建。

既然是劳役,那便是义务做工,官府是不花钱的。

即便雇人疏通衡河河道这件事情是荆仓县官府做的决定,但这样的事情在南唐史上从无前例。

想必荆仓县的县令是向赵同报备过,并且得到了批准才敢行事的。

所以李复书以为赵同必然是知道这件事情,并且同意了的。

他昨日还因为这件事情,在卫亦君面前夸赞赵同体察民间疾苦,为百姓办实事,谁知赵同竟然对此毫不知情。

再看赵同,却是很快反应过来,猜到是赵学尔背着他让人疏通了衡河河道。

因为冯务本曾经向他汇报过此事,只是他当时害怕农忙时征调劳役有碍官声,才没有同意。

他自觉洞悉了事情的原委,忙替赵学尔打圆场:“想来是荆仓县的县令擅自做的决定,没有上报给臣,因此臣并不知情。”

“农忙时征调劳役,虽说不合法度,但此事终究是为了给百姓谋福利,还望殿下不要怪罪于他。”

李复书心中疑惑:“为百姓做实事,我嘉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怪罪呢?”

“只是听说疏通衡河河道并没有征调田文乡的劳役,而是官府出银子雇劳力疏通的,难道这件事情赵刺史也不知情?”

南唐官府没有雇人修建民用基础设施的惯例,自然也就没有专项银子的预算。

因此疏通衡河河道的银钱,只能先从其他的事项中挪用。

而官银挪作他用,是必须要经过上级州府的批示才行的,不然若是被发现账目上少了银子,只怕会有贪污公款之嫌。

这也是李复书以为赵同一定会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因。

却不想如今衡河河道的疏通工事都已经结束了,赵同竟然还毫不知情。

所以尽管赵同方才立时就打了圆场,李复书心中对衡河河道的疏通之事仍然生疑。

此时赵同心中也极为气愤,没想到赵学尔竟然都没有知会他一声,就划走了州府的银子,真是越来越来胆大妄为了。

究竟他是刺史还是赵学尔是刺史?

其实赵同这次可是误会赵学尔了,赵学尔早就让如鱼与冯务本商议过此事。

只不过冯务本觉得,南唐史上就没有官府出银子修建民用设施的先例。

若是把这笔银钱借给了田文乡的百姓,他们能不能还得上还是一说。

只怕将来朝廷也要责怪承州官府胡乱施恩,扰乱办事规程。

他觉得这是赵学尔这个大户人家的女公子在异想天开,所以直接驳了回去,连赵同也没有汇报。

后来赵学尔担心赵同会从中阻拦,便连着他与冯务本一起瞒了,这才让他误会了赵学尔。

可赵同心里再怎么骂赵学尔,面上还得继续演下去:“是是是,是有这件事,近来事多臣一时忘了,请殿下责罚。”

这样特殊的事情,州府一年能有几次,这也能忘?

李复书将信将疑:“赵刺史为了百姓,费心劳力,政务繁忙,一时忘了也是有的。”

“多谢殿下不罪之恩。”

赵同以为自己蒙混过关,却不知道李复书已经开始怀疑他。

明明他对衡河河道疏通之事毫不知情,李复书每每问及其中的细节,他却总是遮遮掩掩地打掩护。

这让李复书不由得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如论如何,疏通衡河河道有利民生,他暂时也就不管这么多了。

李复书在出使朔方的这几个月里,常常与卫亦君谈起赵同,询问他的事迹。

而卫亦君因为第一次说起赵同时,把他夸得太好了,后来便只能凭借着对赵学尔的印象,把赵同修饰得越来越好。

他想着回到承州以后,先与赵同通个气,谁知李复书回程的时候不但绕道来了承州,还在第一天见面的时候就拉着赵同单独说话。

他不敢从中阻拦,想着李复书与赵同这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会有许多话要说,只好先独自回去,找时间再与赵同坦白。

李复书这几个月以来,对赵同是心心念念,梦寐以求,一心想着要把这样忧国忧民的经世大才请回去辅佐他。

闻名不如见面,他此时见了赵同的面,自然要亲自讨教一番。

李复书笑道:“我有一事请教赵刺史。”

赵同忙道:“当不得‘请教’二字,殿下直说便是。”

李复书道:“《晋书·刑法志》上说‘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赵刺史以为何意?”

李复书之所以会这么问,还是因为卫亦君曾经与他讲过的那个小毛贼的故事。

他一方面觉得官员执法应当紧守朝廷律法,另一方面又觉得赵同的做法比当前的律法更能教化百姓。

所以他一直想与赵同讨论这个问题,想必赵同对这句话会有不同的见解。

而此时的赵同心中却十分疑惑,不知李复书为何突然考起他的学问。

他年少时家道中落,没有许多家财供他去私塾读书,后来更是为了生计,弃笔从戎,就更没有机会去专研经史了。

他心中沉吟半晌,猜不出李复书的用意,只好老老实实的从字面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贼匪和偷盗者横行,扰乱社稷民安,应该严厉打击,以正风气,还百姓安宁。”

李复书道:“既然如此,为何听说赵刺史对盗贼尤为宽待?”

赵同大惊:“臣向来按照律法严格执行刑罚,从未敢徇私枉法。”

他心中十分忐忑,难道李复书是对他判决的哪桩案子不满,特意来质问的?

赵同的心里不由得打起鼓来。

“哦?”

李复书面露狐疑之色。

赵同的回答中规中矩,平平无奇,虽说无甚错处,却也实在不像卫亦君口中那个爱民如子,特立独行之人。

他想了想,又问:“赵刺史以为,当初柳尚书平定朔方之时所用的分而化之之法如何?”

李复书记得,他对赵同最初的印象,是当初柳弗愠第一次上门拜访的时候,有意向他举荐“承州刺史赵同之女赵学尔”为太子妃。

柳弗愠为了证明赵学尔适合做他的太子妃,曾经说过赵学尔对平定朔方之法另有见解。

而赵学尔对南唐与朔方形势利弊的分析,恰巧与他不谋而合。

他因为太后和康宁公主的原因,向来不喜聪慧善谋的女子。

非但不愿意娶赵学尔为太子妃,更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赵学尔所说的言论,都是从赵同那里听来的。

所以从那时候起,赵同在他的眼中,就是一个有着长远眼光和独到政见的人。

是以虽然赵同方才的回答李复书并不满意,但他还是想要再一次地确认,赵同究竟是不是有真才实学。

李复书紧盯着赵同地眼睛,等待着他的回答。

赵同被李复书看得发怵,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还是慌忙称赞道:“柳尚书经世之才,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当真没有更好的法子了?”

李复书再次与赵同确认。

赵同的答案不是他想要听到的,因为这个答案不但代表他一开始的想法是错的,还代表卫亦君骗了他。

虽然他最开始是为了打探赵同的底细,才让卫亦君随行,但是他后来发现卫亦君不但赤胆忠心,还有勇有谋,确实不负“良才”之名。

多亏有了卫亦君,他们此行朔方顺利许多,而在这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之中,他们已经有了深厚的君臣情谊。

相比赵同这个只见过一面的人,更让他难受的是卫亦君欺骗了他。

面对李复书一再的询问,赵同十分犹豫。

柳弗愠就是因为献上了平定朔方之法才被皇帝看中,更是凭借分而化之的策略平定了朔方,如今才能位列宰臣之位,位极人臣。

如果说分而化之之法不是平定朔方最好的法子,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法子呢?

赵同不知道李复书的追问是因为他真的答得不对,还是在故意误导他。

他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想出更好的答案,只好道:

“柳尚书因为献上分而化之之法得到陛下重用,更是凭借此法平定了朔方,因功得封宰臣之位,想来是没有更好的法子解决朔方的问题了。”

赵同心想皇帝都看中的策略,李复书总不好说它的不是。

至此,李复书终于确定,赵同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庸才,是卫亦君骗了他。

他既伤心卫亦君骗了他,又心痛牵挂日久的大才变成了庸才,彻底没了与赵同谈话的兴致:“今日我也累了,你先下去吧。”

李复书刚才对赵同有多热情,现在对他就有多冷淡。

赵同不知道李复书为何会突然变脸,见他脸色不悦,不敢多留,只好告辞。

赵同走后,李复书疲惫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

他之前对赵同的期待有多高,现在的失望就有多大。

他不由得在想,为什么他之前会对赵同抱有如此大的期待呢?

他甚至曾经想过,如果能够招揽到赵同,将来登基以后,他一定会封赵同为宰臣,辅佐他治理南唐江山。

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个想法呢?

他想啊想,终于想到,虽然他最初知道赵同这个人,是因为柳弗愠,但他开始对赵同抱有期待的时候,却是在萦州。

当时赵学尔的表现太过突出,他理所当然地以为赵学尔是因为有赵同的教导,才会如此聪慧善谋,胆略非凡。

所以他便想着,赵同必定是位经世之才,才会把赵学尔教导得如此出色。

从那时候起,他便想把赵同招揽到麾下。

他每日想着法子说服赵学尔,想让赵同到他身边辅佐他,可赵学尔却总是推三阻四,怎么也不答应。

于是他便觉得赵同不但有着非凡的才学,还为人低调,与世无争,更加想要把这样的人招揽到身边了。

所以后来赵学尔向他举荐卫亦君,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目的就是为了从卫亦君那里,打探到赵同的底细。

而卫亦君果然没有让他失望,这几个月以来,与他说了许多赵同的事迹。

让他以为赵同不但是位与世无争的经世大才,更是位忧国忧民,体察百姓疾苦,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

以至于让他这几个月以来对赵同肠牵肚挂,日思夜念。

李复书终于理清了所有的思绪,发现他对赵同所有的认知,竟然都是基于他对赵学尔的了解和卫亦君的描述自己幻想出来的。

所以说,当初对平定朔方之法有独到见解的人真的是赵学尔,而不是赵同。

他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忽略了这个被他拒绝过的女子,而把心思和目光放在了一个与她有关的另一个人身上。

但是,如果说他一开始对赵同的错误判断,是因为他先入为主不喜赵学尔导致的。

那么后来卫亦君口中所说的那个忧国忧民、特立独行的人,又是谁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