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七月之上 > 第244章 宋辞番外:小隐

七月之上 第244章 宋辞番外:小隐

作者:周碎时颂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4-05-27 20:58:23 来源:文学城

那是四方大战甫平后的第一百一十六年,春和艳丽的一天,燕雀已陆陆续续北去。每日看着不断飞远南华的群鸟,宋辞忽然心中起意,想去南山南住一段时日。

因为此前一直不知道二哥那段令人扼腕痛惜的经历,她心中有愧,天下太平之后,她时常会去想二哥二十余岁后在南山南是如何一个人度过的,这几天想得愈发深刻,甚而夜里会做梦,梦见二哥在南山南迷了路,找不到自己隐居的草屋,也找不到回宋将军府的路,一个人孤寂地在茫茫黑夜里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磕磕绊绊,却也一直不停地找寻归途。

印象里她二哥从来没有流过泪,所以那个梦里,她二哥也没有因为找不到归途而潸然。至于她,醒来之后心中一阵怅然,无处排遣,后来便愈发严重,几乎要成了心病。就此她便下了决心,一定要去南山南的草屋住一些日子,一定要知道二哥那些年岁里过的是如何的日子。

刻不容缓,她当即禀了阿爹,又去告知了已经任做南司官的长兄,算作是请愿。宋浔看出了她的顾念,加上他自己也是大大小小的事情堆积成山,没有多问,当即允了。

午后,她回到府上,给远在东境既翼山和东境方神一同避世隐居的二哥写了信,飞鱼传了过去。她在信上告知了宋醉,自己要去南山南的草屋住一些时日,顺便打理一下草屋的药园。酉时,她带上一个药箱和一个包裹,迎着晚霞和暮春微凉的晚风,辞别了宋府。

到了南山南时,已经日落西山,她施法给自己点了灯,轻轻推开了草屋的荆扉,于满园荒野处走了片刻,终于到了草屋的台阶上。

回望过去数百年的阴晴风雨,她扪心自问,即便是和自己的二哥有所牵绊,可想的不多,也从未真的去思忖琢磨过二哥到底为何放弃了宋将军府的无上荣宠,跑到这边偏僻静虚的地方归隐。因此,虽然自幼就对二哥心存向往,自己也因为府上二哥的传闻和二哥本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风,而选了成为药师,她却并没有来过这里。

其实,不止是她,宋将军府阖府上下万年来几乎没有人涉足她二哥的草屋,若是再将眼光放得长远,整个南华,实则都没有人去过问宋将军府的第二子宋醉归隐得如何、日子过得是否如传闻中那般潇洒自若。哪怕是莫白,万年来也没去南山南看过宋醉一次。

似乎所有人都默认,宋醉归隐,是撇开了南华,是他自己的事情,无人问津,也是相安无事。

如今,她到了这里。

她对二哥最早的记忆是自己的及笄礼,选定小字的时候。她那时候十五岁,早就是记事的年纪了。

据说她满岁抓周礼的时候,她二哥就曾从南山南回来过一次,还带着自己新收的徒弟上阳,但碍于她那时还太年幼,记不清这些,从此也就只能从旁人的闲话里得知,她那日是怎样的风光,二哥又是怎样的淡然,而她又是怎样引得阖府轰动,抓了她二哥从南山南带来的一品草药。

以上种种,她并不记得。

她记得的只是她选定小字的那一日,二哥风尘仆仆地从南山南赶来,拎着他从南山南新钓的两条硕大肥美的鱼,携同上阳,一道入了宋府的大门。

那是一日卯时,因为要给她办及笄礼,宋将军府的人均是起了个大早。

她生辰在暑热的六月,正值三伏天,站在院内能听见知了扯着嗓子的嘶鸣,还有后院里传来阵阵的练武声。

那日她穿着一身螺甸紫兼水红色的薄纱褙子和襦裙,亭亭站在宋府入门的竹影长廊上,看着他二哥笑盈盈地入府,和宋浔打了招呼。她愣愣地站着,不知该作何神情,要说是久别重逢,平心而论,她心里并没有那么深厚的亲情,除了知道此时站在门前的是她十多年来都不曾见过一面的二哥,别的,就什么兴致都提不上来了。

她看着宋浔带着宋醉还有上阳入府,缓步往她这边走过来,随后,宋浔对她说:“这是你那个在南山南隐居的二哥,小妹,过来问安。”

她走向前,福了福身,道:“二哥安好。”

宋醉笑道:“小妹都长这么大了,还在学医书吗?”

她道:“已经在学捣药了。”

“好,好,”她听见宋醉缓缓道,“我从南山南抓了些药材,都是新采的,你要不要瞧瞧?”

她心下觉得惊奇,道:“二哥,南山南还生草药吗?”

“生的,就是零零星星少得可怜,也没什么人过去看。”宋醉转身把怯生生的上阳从他背后拉出来,推到自己面前,说,“你瞧,这是你,额……我的徒弟,你尽管叫他上阳就好。说来你还小他不少,他也跟着我学医术,改日我找个时间,看看你们二人谁学的好些。”

“离人,你这是糊涂,这不乱了辈分?”宋浔出口打断了宋醉。

宋醉打着哈哈,道:“兄长,你这话说的不合适,就算是拒绝也要小妹自己来说,”说着,他看向宋辞,“小妹,你说,和上阳比一比如何?”

宋辞道:“倒也无妨,夫子偶尔也会让我和同窗比比医术药理,想来二哥的医术自不必那些夫子差,教的徒弟也定会令人刮目相看。”

宋醉道:“小妹,你这话就高看他了。我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轮到你来教他了。”

宋辞道:“二哥说笑了。”

“前几年听南华的人说过,你陪同莫青风去人间除疫,锋芒初露,来日必是前途无限。”说着,宋醉一顿,问道,“对了,小妹,你的表字可选定了?”

宋辞道:“选定了。”

宋醉道:“叫什么。”

宋浔这时候过来一把牵住宋醉,面色焦急,道:“叫做‘佳人’,是阿爹阿娘和南司官一同选定的,说这个字才配得上宋将军府的幺女,日后必将风华绝代。离人,你且让佳人回院子里休憩一会吧,过些时候她要见客,怕是要忙得脚不沾地。你现在先随我入中堂,去和阿爹阿娘问安。对了,听说南司官也来了,你和他也好长时间不见,他似乎给你准备了些东西,你快随我去瞧瞧。”

宋醉道:“好。佳人,你回去好好休息,我午时再来看你。”

这时,一直没有开口的上阳终于动了动嘴唇,作揖道:“师姑再见。”

这三人走的急,宋辞半惊半定,道:“……好。”

“……”

这便是她记忆里,第一次和她二哥会见。时至今日,她再想起来,还能记得她二哥当时穿的素罗衫样式,以及他当日问候的语气。

过往的十几年青葱岁月里,她虽然不善表露情绪,心里却默默给她二哥留了位置。自记事以来,她就知道自己有个在南山南归隐的二哥,她课业也忙,虽不会时常想起这个近乎素未谋面的亲人,偶尔适逢佳节,白玉京各个朱门大院均是阖家欢聚时,她也会提一句二哥为什么不回来。

及笄礼上见过二哥之后的几年,她渐渐能明白为何宋醉一直不回宋将军府了。一个人若是心思尽数在外,即便以雕栏玉砌为诱饵,是囚不住这人的心的。

青山绿水,或许才是她二哥的魂牵梦萦处。

如今,她到了这里,终于有机会窥见她出生前的那段岁月,她二哥被构陷跌入凡尘一落千丈的凄惨光景。

她迈步上阶。

这草屋百年前是东境青龙方神养病续神的地方,他们走后,留了一道仙术在这里,好生的养护着。由是,这草屋虽然百年间未曾有人居住过、打理过,落尘却少,除了院子里长势汹汹的杂草,就没有什么荒芜的地方了。

借着月华满山,她推开草屋的堂门,也算是推开了她二哥那段隐居的岁月。

她一直折腾到深夜才得以入睡,原因无非两种。其一,她于此地并不熟悉,找不到卧房和药房的位置;二来,虽说这地方一尘不染,保持着她二哥及东境方神临走时的模样,她还是起身打扫了一遍。

不过,她同她二哥不一样,她有仙法傍身,不会大费周章地提着木桶跑到景鸣湖边挑水,她用了法术,或者说,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法术。这省了她不少功夫。

当天夜里,她做了一个梦。

许是因为近些时日想了太多和她二哥相关的事情,如今就住在她二哥曾住了数万年的草屋檐下,心绪同情境叠加起来,她的这个梦,来的简直是水到渠成。

她梦到宋醉穿着一身沾染了露水和泥泞的罗衫,手握锄头在草屋的前后空地开垦,至于上阳,则是殷切地跟在他身后,端茶送水,时不时打打下手,到了午膳时分就跑去生火煮饭。

她之前听宋浔提起过,宋醉的厨艺奇差无比,这世间简直找不出第二个做饭比他还难吃的人了。他的饭菜难吃的别具一格,先是菜品上,与寻常菜肴并无差异,甚至装点摆盘还颇为讲究,如此一来,便会迷惑人心,吸引人去尝一尝这菜肴味道如何。随后,若真有人去吃了,菜入口的一瞬间就会深觉五雷轰顶,使人恨不得连同舌头都一道吐了出去。

因为厨艺差,所以隐居时,一向都是由上阳来做饭的。

可她这梦反其道而行,乐的新奇,是宋醉收了锄头去烧水做饭。

结果可想而知,依旧是一桌子难以下咽的饭菜。

上阳吃的苦不堪言,可她那个异于常人的二哥吃的却津津有味,与上阳吃一口吐一口的狰狞表情相比,他平淡许多,场面一度令人哭笑不得,简直要让人疑心,他是不是尝不出味道,所以吃得如此泰然自若。

这个念头刚生出来,宋辞心中便警铃大作,一时间心跳如雷,仿佛是窥见了什么不得了的机密一样。

她想到自己刚知晓二哥曾为朱雀方神的那段时日,宋将军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正值风声鹤唳,她兄长和她提起过,二哥曾为了重复往日神光,不惜效法神农,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南华各个药草丛生的山头摘吃草药。

当日听的时候,她心里就一阵苦楚,如今想起来,更是令人烦闷。

或许,二哥真是尝不出味道,所以厨艺才会这么差劲,且差的独树一帜,色香味各走各的,有此天壤之别。他知道什么样的饭菜看起来好吃,却不知道尝起来究竟如何。他的味觉,或许早在效法神农尝遍百草的时候,就给自己吃坏了。

梦由此而终。

她缓缓睁开眼睛,愁绪不断,眼眶湿润。

果然,这一趟小隐,不辜负她惦念了那么久。

漫漶着草药清香的屋内,透过枯黄的窗纸,能看到屋外已经天光大亮了。

山间林声哗然,群鸟长鸣短唳。

四方天地,除了山林野鹤的声音,旁的,就什么也辨识不出来了。

她撑起身子,预备沐浴更衣。

在南山南小隐的前几日,她日子过得还算清闲,除了清除杂草,戴上斗笠去市集上买些热食,就不再有什么事情要做了。

院中的杂草没个几日就被清除殆尽了,她一时间没了事情可做,就捯饬起自己从白玉京带来的草药,搭理起草屋的药堂来。

她本来以为这样浮云千载间的赋闲日子会一直延续到她腻烦,到她收拾行囊从这里离开,却不想变故来得这么快,虽不是什么大事,三言两语,也足够乱她心绪。

她性子恬淡,待人疏离又温和,在白玉京待得久了,也知道自己的容貌会给自己带来怎样引人瞩目的关怀,所以此番隐居,但凡出行,她都戴了斗笠,将自己的容貌尽数遮去。若是逢人问起,就解释说是因为自己怯生。

这变故生自她来南山南的第一个月,她背上竹筐,载满了方剂和制好的药丸,行至南山南另一头的集市上,换取吃食。

时维五月,南华的群山已然新绿,青山新雨,极目远眺,能看到层峦叠嶂间,有黛色云雾漂浮其间。

临近端午,山脚下的村民在举办什么节目,似乎是个戏曲,还是近几年新编而成的,与那些典籍所记的曲目及代代相传的传统不同,这一支曲子,是借了神仙的故事,编排成的。

卖药的时候,宋辞隐隐能听到一些,听说是曲目新颖,曲调婉转动人,就连选定的青衣花旦,模样都是出水芙蓉,一副我见犹怜的样子。

既是如此,估计曲目不是女儿家做主角,就是叙说情深缘浅的风月事了。

晚些时候,宋辞收了摊子,收获颇丰。

这时候晚风送爽,好些人家的孩提都纷纷跑出来玩耍,求个树下乘凉。也是巧了,那几位排戏的小生也从戏楼里走了出来,身着花红柳绿夺人眼球的戏服,只在街上徘徊了一会,就上楼吃酒去了。

街上一阵轰动,宋辞被拦得寸步难行,耳边频频有激昂的吆喝声,喊的什么“云姬”啊什么“玉娘子”的,估计喊的是那唱戏的角儿的名字。

不过,听名字倒像是两位女子。

宋辞听得戏曲不少,百年前也曾穿上戏袍自己对镜婉转流长地学过几步,总归是没练过,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眼下这群人热情似火,反倒把她心里那点阴凉处的回忆给拱了出来。

她拦住了一个人,问:“你们端午,要唱的是什么曲子?”

那人笑得见牙不见眼,大手一挥,道:“什么端午!这便是今晚的戏,叫做《佳人挽音》!姑娘,你瞧着不像是本地人,是第一回来听戏吧?我跟你说,这曲目可新鲜,是近些年刚刚编成的,关中都不曾有人见过,这样的好事,反倒是轮到我们了!真是破天荒!”

宋辞一愣,许多年没听过有人将这两个名字绑在一次,如今蓦然听到,反而生疏了不少。

倒不是说她有多么不希望自己的表字和唐施的表字绑在一起,只是,过去了那么久,她自己也不曾想过自己再听到这四个字,会感到如此陌生。

可是,怎么会陌生呢,明明这四个字曾经伴随了她那么多年?

那村民问她是不是来听曲看戏的,又说戴着斗笠可看不清戏。她委婉地回绝了,说自己只是来卖草药的,眼下日暮,她须得赶紧回去了。

那村民又热情似火地说了几句,告知她回去路上一切小心,便一头扎进人堆里,也呼喊“云姬”和“玉娘子”的名讳了。

她走得很急,身子和步态还矜持着端庄,走到山头时,正逢碧月当空,天色将晚,碧绿色的山林映照这天边格外静谧,丝毫没有落下黑夜的意思。

她默默回首望去,估计已经酉时了,她施法掌灯,背着竹筐,一手提灯向山脚下走去。

不远处便是景鸣湖,湖边就是草屋。

这几日日头正热,为了避暑,她穿着碧绿色的长袍,因为要来集市卖药,她没有佩戴玉冠,只是简单地钗了玉簪,将发髻系数梳了起来,用一只银丝缠绕的梳篦绾住。

她身姿轻盈,步态端庄,月色稀薄,她走到山下时,已经为乌云遮去,空留彩云一片。

当年佳人挽音的名号,白玉京自不消说了,在整个南华都是首屈一指的。她本以为自己和唐施的情谊,会一直以管鲍之交而名,不曾想有朝一日,她们之间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也能被编成凡人的话本。

她和唐施既已反目,这话本里的故事,估计也是令人唏嘘的物是人非之事。

世间事从来都是白云苍狗,阴差阳错,不曾有谁自人间行一趟,能做到纤尘不染。那诗文不是也说了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她觉得有些头疼,可能是水土不服,吃过晚饭后,她提着灯笼,走到院子里静静地赏月。

方才的乌云已经散去,此时观月,除了天上半月,还能看清水中倒影。一虚一实,交相辉映。

不知为何,她想起唐施死前对自己说过的话。

唐施手扶同尘剑,目光凄恻,望向她的时候更是诡异地殷切。

唐施要她殉命,她自觉当时留在明镜台,处处与之作对,她无意杀生,也知道自己能在明镜台活下来,有一部分是唐施的意思,若是要以命去还,虽亏欠难论、纠葛不清,可一死了之,她也是毫无怨言的。

不过好在宋浔及时出手救下了她,否则她真就疯魔了,随着唐施一道去了。

她既不为险险捡回一条命而感到心悸和庆幸,也并不为殉命未果而惆怅难安,结局即是如此,她只需坦然接受即可。

至此,她方才明白,她来这里并不是为了她二哥,而是为了她自己。

她对命途跌宕、归途难测的见解永远来自她二哥宋醉,直到那一日,她亲手杀了唐施。

细论起来,她当时算不上难过,毕竟,她是大仇得报。唐施的父家构陷她二哥,离间宋府,整个唐家都是宋府的仇人,她能手刃仇敌,当是大喜。

她问唐施心中是否有悔,其实回答究竟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大局已定,唐施已经注定要死在她的手中,多此一问,毫无意义。

但她还是要问,她要听到唐施的答复,至少是要让她在唐施临死之前,再和她说上几句话。

结果出人意料,唐施认罪认得心安理得。

她并不后悔,对于这个结局,也毫无异议。

她只是觉得,自己和唐施那么多年的情谊,全都作废了。如同镜花水月,终究是要在镜子碎裂或水面轻风乍起的一瞬间,一笔勾销,烟消云散。

可那又怎么样呢,无论是怎样的情谊,但凡是活在这阴差阳错的世上的,都是要归于空无的。

唐施死后,只有一串本不属于唐施的玉坠,被遗落到了地上。

因为满殿血污,这被人常年贴身相配、细心照拂的玉坠,在阵阵迷雾中仿佛是褪去了什么戾气一般,被映衬得澄净无比。

那是唐施抓周礼时从她怀中抓走的玉坠,如今,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她并没有多留,拾起来后,就扔进了明镜台仙雾萦绕的水池中,随它去了。

没有谁能永远爱着谁,也没有谁能永远恨着谁。

这话,还是她二哥教给她的。

许多年前她一时兴起,从凡间一个典当的铺子里买了一身金丝缠绕的重工彩绣戏服,配的珍珠云肩。那身水红色的戏服是她自己到凡间挑选出来的,至于那个珍珠编制成的云肩,则是唐施送的。

她当时隐在宋锦屏风之后,提着衣裙出来的时候,就见屋内的唐施以及院中的宋浔纷纷目瞪口呆。

她开口问:“挽音,我这样穿如何?”

唐施是怎么答复的,她不多记得了。她只记得后来她被宋浔拉了出去,先是去给宋佑和唐霏芸瞧了个新鲜,又被唐施拉拽着去了明镜台。

翌日,来往宋将军府求娶幺女的信封及礼品骤然多了起来,真可谓是“千树万树桃花开”,宋浔气急败坏,按照信封上的落笔,将信以及礼品一份份地送了回去,每送一家,都要气势汹汹地来一句“我小妹这个年纪青春正盛,可不是嫁与你们后院做妻妇的时候,你们那点心思,趁早都收一收!”。

从此芳华数载,倒也真的没有多少仙君来叨扰她了,只是偶尔会有一些,每一次,都会被宋浔气势汹汹地骂回去。

此等与才子佳人一类相关的事情,多数时候和她惹不上关系。后来闹得比较大的一次,还是当年唐迟要擢升她二哥做清尚官,在此之前东境莫名地传起了风言风语,说唐迟有意要将她许配给当时还是东境大殿下的江廷。

江廷的为人,她是知晓一些的。她知道此人轻浮纨绔,贪图享乐,放浪形骸,深知这传言不过空穴来风,无凭无据。

宋府上下,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个传闻。

她父母以及她的两个哥哥不在意,是因为如果当时唐迟真的有这个意思,他们定会气势汹汹地赶到东境,将这一门婚事给退了,且一定会回到南华,把擅自给宋府幺女许婚的唐迟胖揍一顿。而她不在意,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不觉得这是真话。

反倒是唐施,莫名紧张了起来,连夜带她飞回南华,远离当时东境那个瓜田李下的地方。

后来真相大白,她二哥的青云直上坐实了有关她和江廷要联姻的传闻不过人云亦云,唐施才松了一口气。

《佳人挽音》的戏曲,她终究是没有去看。

那一晚露水下的重,她在院子里待了没多久,一直到灯被过往的风吹灭,她才提起裙摆,拾阶而上,入寝休息。

……

她来南山南,一来是好奇此前二哥都是如何过活的,二来,她好奇那位神乎其神的东境方神,究竟有着怎样的前因后果。

她觉得,自己能在二哥身上找到答案,若是寻无果,只能说明这些事情是不该她知道的。

之所以会好奇,还是因为她二哥和东境的青龙方神于百年前倏然宣告成婚。这一则消息太过突如其来,宋府几乎没有人不为之震惊愕然。

在此之前,之于他们二人的恩怨情长,她只记得自己在己亥年上元夜的宴席上问过一句,她问宋醉为什么东境大帝认定了他会留在东境方神身边,而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答复。

白玉京的仙人都隐隐为之震惊,倒是莫白,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似乎早就料到了这样的事情。

莫白是她二哥的朋友,就算合不来,也有着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所以她认为,莫白一定知道些什么。她也觉得,她二哥和东境方神的情意看似出乎意料,实则由来已久,只是她不知罢了。

她无心去问莫白,也觉得跑去问二哥,怎么看都怪异,既然心下疑虑,不如自己来寻因果。

日渐入夏,暑热一日胜过一日,屋外的阴凉地越来越少,渐渐地,她越发深居简出,靠之前囤积的食物过活,偶尔会去湖边垂钓,钓到什么就吃什么。

一日夏雨如幕,洋洋洒洒地泼到这山林湖水上。这雨下了足足一个上午,从她醒来就淅淅落个没停。

午后,雨渐渐停了,日光推开云层开始耀武扬威。

她捏着扇子在草屋的走廊上来回踱步,走了一会,便觉身上暑热难消,蓦地一阵湖风吹过来,吹得人神清气爽。她顿觉这扇子委实无用,当即回到屋内,放下了扇子。

她起了兴致,想临摹一些先人的字迹。她练过楷书、行书和隶书,应时应景,她挑了一些诗句来写。

草屋的桌子少得可怜,她不想去动平素里捣药配方的桌子,索性把吃饭的桌子移到窗前,拿出宣纸和笔墨,先是研墨,待诗句在心里成型,大致知道自己要临哪一副字帖后,方才动笔。

她写了《千字文》和《洛神赋》,没多久就笔力不济,她遂停了笔,朝窗外看去。

这窗正对着绿湖美景,能瞧见湖上灵光熠熠,偶尔的徐风吹得吹面波纹次第而起。

她心里忽然想起一句诗文,当即起身,撩开衣袖,蘸墨起笔。

待落笔时,她静待热风吹干字迹,自己也站在窗前回看。

蓦地,她神情一顿。

她写错字了。

她兀自长叹,感慨自己竟然连这样千古流传的名篇也能记错。

明净的烈阳下,只瞧见她窗户边的一张宣纸上写着这样一句诗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施,浓妆淡抹总相宜。

她看着那个“施”字,怎么都不对味。

虽说原文的“西子”本就说的是“西施”,可诗文讲究个平仄格律,还有押韵音律,即成的诗句,便是一个字也动不得,动了,就少了神韵和雅致。

她一向小心谨慎,怎么会连这样的错误也能犯?

她心中一阵烦闷,喟叹一声,不等字迹晾干就合上宣纸,不再去看那刺眼的错别字。

更何况,这句诗还时常被人用来夸赞她。几乎走到哪里,都能听见有人用这句诗来夸她容貌姣好,如何倾国倾城,如何仪态万方,她早都听倦了的话,现如今,偏偏是写错了。

到底是倦烦,还是有意为之?

她不容自己细想。

她将那篇写错的诗句折起来,同刚才写过的宣纸叠放在一起,遂起身,推开门走了出去。

目下已然日暮,远山一片粉紫色,晚霞潋滟成一片,如同狭长的水纹一样。

走了几步,她心情重复平静,便再回想方才练字的错处。

其实那诗句原不是夸人容貌的,那是写景状物的诗句,却套用在了她的身上。

她一直没有争议,如今,才得以看出端倪。

旁人附加在她身上的,有时候,与她自己,其实可以毫无干系。

她觉得,或许自己能明白为什么江夜在拭兄夺位后,还能成为东境的青龙方神了。

她并不为唐施的惨死而动容,相反,她觉得唐家满门皆是死得其所。只是有时候,她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时不时会想起这个人。

她想起唐施,无可厚非。诚然,她和唐施之间是没有什么旧情可念的,要真是论什么恩怨情仇,算起来,真是纠缠不清。她会想起唐施,只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在空闲或某一瞬间,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来,尤其是过往中尤为深刻的人。

这样的人,即便是反目成仇了,也还是因为曾经有过那么多的回忆而偶然想起,于宋辞而言,无可非议。

就像她会想起唐施,却不会想起唐迟。

她会想起唐施,会将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错写成“欲把西湖比西施”,不过是因为她们曾经真的是佳人挽音,现在却不是了。

明了了这些,她才总算是缓过了那个混劲,终于明白为什么二哥已经知晓那东境的青龙方神是何为人,有着怎样不堪且阴鸷的过往,乃至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罪愆了,二哥还是愿意把自己从前的爱延续下去,愿意陪着他去到东境隐居。

这世间本是没有对错的,越是执意说自己心如明镜说自己就是天理的,越容易陷入窠臼,就此故步自封,也越走越艰难。

何况,一个人的对错,本也不是能够拎得清的。那些毁誉,三言两语说不清,只能用一生,去体会,去诠释。

至于她和唐施,又是另外一番对错恩怨,又该另当别论。

毕竟,她二哥和东境的青龙方神之间,并没有什么苦大仇深的过节,而她和唐施,却是实打实的仇敌。

炎夏的雨又连绵了小半个月,待到出伏,宋辞才收拾行囊,从南山南离开,回到宋将军府去。

她回府的那天,得来一封飞鱼传讯,是她二哥送来的,信上问候聊以生慰,大致就是问她,在南山南住不住得惯。

她当晚回了信笺,诚恳地说明了自己住不惯人间的风雨,行将打道回府。

启程的晚上是个新月的日子,草屋门阶上沾满了玉白的月华。

八月上旬,适逢白露左右,燕雀已经隐隐有了南回的兆头。

迎着氤氲月色,她关上了草屋的荆扉,停步施法。柔光于她白皙的掌间乍隐乍现,须臾,她便随同自己的仙术一道化为轻盈的光辉,徐徐飞向了白玉京。

下午好。

文中所提《千字文》出自南北朝周兴嗣;《洛神赋》出自魏晋文人曹植。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出自宋代文人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宋代文人志南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祝各位阅文愉快!

PS:时隔整整四个月,我终于给番外开了个头哈哈哈哈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4章 宋辞番外:小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