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起元记 > 第97章 因缘合(二六)

起元记 第97章 因缘合(二六)

作者:Sunness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4-08-20 19:14:46 来源:文学城

烛身倾斜,蜡油滴落琉璃罩壁间,雀跃的火焰咬住灯芯。

周子仁放下长明灯,自袖中取出一围青纱罩,仔细套上条案间的琉璃绣球灯。岁初他年满十一岁,李氏夫妇送与这灯笼作生辰礼,光火明亮、不怕风雨,外出最是便宜,他便常携在身,又缝制纱罩匹配,室内点上也不至刺眼。

拉拢纱罩顶端的束口,周子仁仰起头,寻向藻井里双蛇衔尾的浮雕。正是初夏阴雨天,祠堂大门闭合,只上层洞开的门扇外传来雨声,淅淅沥沥回荡四壁之间,倒似这些浮雕不住呓语。他静听一阵,拣出背篓里一截细竹,弯下身,戳入神龛底缝。

一阵沙沙闷响,层层叠叠的神龛从中缝张开,一股阴风涌出后墙洞口,摧得满室烛光摇晃不止。周子仁提稳灯笼,才踏进石阶前那一方光亮,便忽而停下脚步。

“吴伯伯,你可觉得……”

“这个时辰,周小公子来地牢有何贵干哪?”

一道人声乍然闯入耳中,周子仁心尖一颤,回头即见黑影闪过,耳旁“锵”一声刺耳的撞响。吴克元高大的身形护挡他身后,手中白刃高举,刀锋紧抵一柄漆黑铁伞间。那铁伞横在一条五尺高的人影前,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抓着伞柄,腕子一转即拨开刀刃,人已悄无声息落至门洞外。

吴克元后撤一步,将周子仁往背后一拨,看洞口那人轻拄铁伞,笑语道:

“不差,看来边兄调教得当。”

辨得那熟悉的喉音,周子仁探头瞧上一眼,连忙步出行礼:“巫伯伯。”

青纱罩里透出荧微的火光,隐约照亮那人背光的脸庞。巫重阳含笑而立,丝毫不看持刀在前的影卫,只审视那提灯小儿。

“你怎会知晓这地牢所在?”

“是先前有物件落在神龛下,才偶然发现。”周子仁低着眼回答,“子仁有时会前来探望,今日也是想给地牢里的伯伯们读书解闷。”

“读书解闷?”巫重阳重复,又朝昏暗的地牢张上一圈,仿佛头一回光顾此地。

“想来阁主是不知此事了。”他若有所思道。

周子仁颔首:“是。”

目光仍落在地牢深处,巫重阳沉思片刻。“地牢虽非禁地,入口机关藏在隐蔽之处,也是不愿使人随意进出。”他道,“你是好心,也有影卫相护,可这样的地界还是少来为妙。”

周子仁一顿,作礼道:“多谢巫伯伯关心。”他直起身子,“只是门人选拔之日在即,最后这段时日……子仁还是想略尽绵薄之力。”

石地间的伞尖轻微移动一下,巫重阳看回小儿脸前。“罢了。你既有主意,巫某也不便阻拦。”他将伞一提,“莫离了影卫,当心些便是。”

话音犹在,他却身形一闪,眨眼已不见踪迹。

神龛轰隆隆闭合,打在阶前的烛光收作一线,咚地投入黑暗中。吴克元戢刃,回转向身旁,见小儿仍提灯默立,看住洞口思索。

“方才巫长老出现之前,你想说什么?”吴克元问。

“我觉出附近有人息,与地牢里伯伯们的气息不同。”

“是巫长老?”

周子仁摇头。

“不止一人。”他道,“不过……从前地牢无人问津,巫伯伯却为何会在此地?”

吴克元仰看漆黑穹顶,听得石壁间锁链躁鸣。从前每回前来,各个石窟俱是死气沉沉,今日却格外躁动。“每逢门人选拔,心试皆由暗阁长老主持。大约是特来查看罪客。”他弯下腰,将小儿抱上臂间,“李明念说的不错,这阁中有许多秘密,还是不知为好。我带你下去。”

青灯照亮阶底土地,惊起周围一串哐啷响动。周子仁滑下吴克元的臂弯,只怕那灯笼伤眼,忙又以袖摆拢了一拢。

“那是甚么玩意?”上方石窟里响起嘶哑的喉音,“萤火虫?”

“是一盏琉璃灯笼,用薄纱罩着。”周子仁仰头答道。

那声音干啐一口:“琉璃灯笼,这劳什子我只在那早死的契主家见过。”

吴克元已隐身暗中,只余周子仁独立阶前,将灯笼搁置脚边,脱下背篓,取出几卷书册。灯火和人语搅乱黑暗,锁链撞击的声响愈发错杂,似有昏睡中的罪客醒过来,惟那正对石阶的洞窟安静如常,内里人影吊跪原地,依旧一动未动。

视野里似有纤细的物件闪烁一下。周子仁转目寻看,争奈灯光昏暗,什么也瞧不见。瞥一眼前方石窟里那蓬乱的脑袋,他握住书册环顾四周。

“前些日子病了一场,所以不曾过来看望伯伯们,实在对不住。”

“我说呢,仿佛好长一段时日不见,还当是着了你这小儿的道,倒让这洞里一天比一天难熬起来。”左旁石室的老翁笑侃,“什么病拖了这许多日子呀?”

“其实……是山下镇里发了瘟,我也小病了一回。”

“怪道这阵子山石冒汗,我寻思外头早该入了夏,咱们这些脑袋竟还都在脖子上。”上方那嘶哑的声音插嘴,“莫不是因着镇里发瘟,门人选拔的日子也推迟了?”

周子仁踌躇一瞬。

“……是。”

那声音便咳嗽般笑起来。

“既是你能出来,这脑袋怕也是留不久啦。”

周子仁微微启口,却难答出话音。他只好席地而坐,挪近灯笼,翻开书页。“今日我带了些元朝古记来,想读与众位伯伯听。”他说道,“一则是始帝南巡遇霜妃,还有一则是元朝灭国。伯伯们想先听哪个?”

“有男女情爱的故事,哪个还要听甚么灭国呀?”有声音回道。

“先读霜妃的罢。”左旁老翁应和,“这地方有人一世都未碰过女人,听听也罢了。”

四面响起稀稀落落的低笑。

“好,那便先读南巡的故事。”周子仁垂下眼,辨看书中字迹,“那是元朝七年春,人界南境暴雨连绵,洪灾肆虐……”

露水爬过山壁,嗒嗒滴落漆黑的岩石间。孩童清朗的喉音时顿时续,润得铁索浮躁的撞响也渐平息。

两则杂记将尽时,青纱罩里只余残灯微明。

“……城破那日,朝臣与近卫军杀出重围,拥至城外的通天塔下,高呼神灵和始帝之名。狂风呼啸,黄沙漫天,郊外电闪雷鸣,却阻挡不了从城中追来的敌军。始帝没有出现,神灵也未曾回应那呼唤。众大臣被尽数剿灭塔外,元朝自此倾覆。”

指尖滑过最末一字,周子仁歇住声,手捧书册出神。

“这当口竟还逃去那郊外的破塔。”头顶上传来嘶哑的嘲讽,“一座荒废的塔,既不能守又不能攻,有啥用处?便是那燕行当真还躲里头,也保不住这么多颗脑袋。”

周子仁醒过来,合起书册。“说起通天塔,子仁倒记起一个筑塔的传说。”他上看那幽黑的石室,“伯伯既晓得塔未建成,可知其中缘由?”

“左不过银钱不足,要么便是百姓不堪其苦,反了他燕行的天罢。”答他的却是左边老翁,“横竖筑那破塔便是劳民伤财,百害而无一利的事。”

“伯伯推论的是,不过这当中也有许多不同。”

寻出背篓里一卷画册,周子仁将其摊开膝头。

“元朝元年,始帝燕行一统人界,两年后便下令在神封城外建造一座高塔,为祭祀所用。从后世流传的匠人图样来看,那塔基广五百丈,各层高俱为九丈,统共当建九九八十一层,外方内圆,壁外设有螺旋状塔梯,直通塔顶。这样高的塔楼……古往今来,前所未有。”

翻书的手略住,周子仁借着朦胧灯光,瞧清书页上一座半成的高塔。塔底门额依稀可见几个题字,却形状古怪,如同图画。那是北辰族文字。

“不过,那时候这座塔还不叫通天塔。燕行为它题名‘拉安尼容’——据传这是北辰族土语的发音,在北辰语言里,便是‘众生’之意。”周子仁轻声说,“只因塔为祭祀而建,当朝的大祭司净池又有呼风唤雨、移山倒海这等凡人不及之力,百姓间便流传那高塔实为通天成神之塔,是以叫它‘通天塔’。”

上方的人声嗤笑:“我看是记不住那拉甚么安的名儿,才管它叫通天塔。”

周围一片哄笑,坐在阶前的小儿也不觉翘起嘴角。

“为节省开支,始帝下令从神封城附近调发民夫,最初筑塔的便多为西太人和中镇人。直到元朝十五年修订《刑典》,塔内才渐涌入各地的奴籍贱民。”他继续道,“当年贱民并非某一族人,而是因犯重罪被剥去庶籍的平民。可那时元朝初立,始帝一统文字也不过十年,五族语言不通,下等的贱民无法入学,自也瞧不懂元文。因此自那时起,塔中人种各异,故乡天南地北……大家说着不同的土语,却日复一日合力修建同一座塔,以手比划,艰难沟通。

“一个月后,为方便筑塔,始帝令宫中学士入塔,开设识字的夜课。塔内役民自此白日做工,入夜便上夜课,习元文,学元语。然而苦役繁重,监吏暴烈,役民们白日已耗尽心力,再难就学。因而即便每夜课读,五年下来,塔内役民大多也只习得几个简单字句,且多是些村言俚语。”

近处立时有人打诨:“脏字不必学,生来便听得明白。”

又是一片笑声。周子仁停了停,却并不接话。

“因族群间难以交流,役民们惯于与同族协作,即便是在人员错杂的通天塔中,也多凭族群生息。”他顾自讲述,“直到某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在通天塔最高层,两个役民发生争执,各自族群大打出手,致使二十名役民摔死,百余人被踩伤。通天塔为祭祀而筑,发生如此不吉之事,自然引得朝野震动,神封城内外议论纷纷。为平物议,始帝下令彻查此事。塔中监吏很快呈报,说事发时正向役民分发饭食,是两个贱民为争抢食物私相斗殴,才致事故发生。”

“倒一概扣到贱民头上。”老翁的冷笑横进来,“庖房偷油,监工克减,饭食落到这些个贱民手上,便早对不上数。要想填饱肚子,自然是一帮人从另一帮嘴里抢,闹出事来便是底下的挨鞭子。自古以来哪里不是这路数?”

周子仁看过去,越过封挡窟口的铁链,只见得一道模糊佝偻的身影。

“伯伯料得不错。”他道,“争抢食物的役民当中,有一位来自东岁族,曾因盗窃获罪,已摔下高塔丧命。始帝要处决余下那位役民,大祭司净池却谏言再行彻查,不使一人含冤。因此那役民被带上皇宫大殿,由始帝亲自审问。那是个西太人,本因杀人而被判死罪,又逢大赦免死,这才成了通天塔役夫。他不通元语,始帝便令他以西太族土语自述,再由译官转述。

“那西太人说,塔中每日午时发放饭食,最顶层总是晚些,是以众人饥饿难动,只在各自族群里分出班来,轮流前去领粮。他便是其中一班的领头。

“塔里原有八十个泥水匠,除去他与五十二个西太族役民,还有二十七个东岁族役民。当日新人入塔,监吏又从中拨了二十人给顶层,两族泥水匠都新增了人手,饭食也该较从前更多。可到领粮之时,那西太人却发现分与他们的并不足数。他去询问粮官,得知粮食已如数送上来,若有短缺,定是旁人多领了一些。”

地牢深处有人冷笑一声,周子仁仿若不察。

“那西太人领着同班去寻东岁人理论,可对方领头却不认。两个领班动起手来,那西太人生得健壮,自然占了上风。他原只想出出气,却听那挨打的东岁人死不改口,且屡以手势相辱,于是一时恼怒,将那东岁人扔下了塔。余下的东岁人群情激愤,两个族群胡乱相殴,引得下一层役民也骚乱起来……有人失足,有人被推下高塔,有人惊慌奔逃,又被人流冲倒,踩在脚下。

“始帝听毕,问那阶下的西太役民:你们每人一日可分得多少粮食?西太人答出一个数来,译官便转述:一人三张馕饼,两个馒头。这时大祭司却突然出班,声称译官欺君,奏请始帝将其捉拿治罪。始帝准奏,立时便拿下译官。

“原来大祭司净池熟通各族土语,而元朝定都神封城以来,始帝也早已习得西太族语言。二人在殿上听得明白,译官说的粮食数目恰合额数,而那西太人答的却分明是每人两张馕饼。译官情知无可辩驳,只得交代实情:早在两日前,通天塔监吏便与其私会,送上白银千两,只求殿审当日若问及供粮之事,那西太人有答得不妥的,译官定要设法掩盖过去。”

适才发言的老翁重重一哼,难掩得意:“官官相卫,串通一气。”

铁响间掀起一阵嘈乱的低语。

“说下去,说下去。”有人催促。

“行贿一事已明了,译官与监吏被一并押入天牢,大殿阶下只剩那一头雾水的西太人。”周子仁因而继续,“始帝用西太族土语问他:那被你扔下塔的东岁人可说得元语?西太人回答,那人也不通元语。始帝又问:既然你二人都不通元语,你又如何知道他抵死不认?西太人回答,他们虽说不得元语,却还知道几个数字,因为数字总是最常用的。始帝便令他详述那日去寻东岁人理论的情形。

“西太人说,他寻到那东岁人领班,指着自己比出一个‘六十’来,又用元语喊了一遍。那便是他们族群在这一层的人数。可那东岁人却指着新来的泥水匠,一面比划,一面喊着‘十七’。‘他当我们不晓得他们只有十三个新人,以为只要说十七,便能多骗去几张馕饼。’那西太人道,‘我不上他的当,反复告诉他我们有六十个人,他还咬定那十七不放,我便一脚踢上去。’”

手中画册合紧,周子仁不再看那工细勾勒的高塔。

“‘他说十七,并非指他们新来的泥水匠。’朝班中的大祭司却以西太语道,‘那东岁人是想告诉你,当日新增泥水匠二十人,粮食却只多出十七人份。’”他道,“那西太人呆在阶下,仿佛听不明白。‘大祭司已分别审问过那些东岁族泥水匠,’始帝告诉他,‘他们众口一词,皆说那日只多出十七个人的粮食,他们领走的是自己那份。’

“‘那定是他们帮着自己人撒谎!’西太人争辩,‘且若非他用那手势侮辱我,我也不会扔下楼去!我认得那手势——整个人界都认得那手势,那便是在侮辱我!’他说着便做出那手势来,爬进朝臣队列里,举着手让众人辨看。”

周子仁挪动五指,轻触书脊侧面磨损近断的蜡线。

“他说的不错,于北方三族而言那确是挑衅和侮辱。只是西南没有那手势,而在东南……那是求饶的动作。”他不觉低下话音,“‘他在恳请你收手。’始帝道,‘若你住了手,而非将他扔下高塔,那日塔中也不会有这许多伤亡。’”

他语声略顿。

“可那西太人不信。他坚称是对方挑起争端,有意侮辱自己。直到被押下大殿,关入天牢……他仍在大声喊冤。”

最末一个字音落下,周子仁停住声,忽觉寂静倾轧过来,微弱的火光外仿佛只剩黑暗。

下一刻,剧烈的咳嗽打破沉寂,上方那嘶哑喉音喘起粗气。“不定还是真的呢……”他时断时续道,“如你所说,这两族人都在同一处筑塔,便是言语不通,难道还互相瞧不见么?见得多了……自然晓得那手势在北方是甚么意思。”

阶前小儿挤出一个微笑,将画册收回背篓。“伯伯说的有理。可惜那东岁人已然身故,后人如何猜测,真相也无从还原。”他道,“不过……无论实情如何,想必那西太人都不会相信。”

“为何呀?”近处有人好奇。

周子仁默了片刻。“那日死伤的役民中,也有他的同伴。”他回答,“若只因一个误会便搭上这许多性命……于那西太人而言,定是难以承受的过失。即便逃脱死刑,他也会于心不安,生不如死。”

“一个背过人命的重犯,还会于心不安?”那嘶哑声音不以为然,“何况纵是误会,也是那监吏起的头……若粮食一早便足数,那里还有这些糟烂事儿啊?”

“背过人命,却未必没有人心。”阶前小儿轻轻说,“那心肠若是柔软,哪怕深知旁人有错,也会难以原谅自己。”

“好啦,少扯些闲话。”左旁那老翁急不可耐,“那西太人最后究竟如何啦?还有那监吏和译官呢?”

周子仁捧起膝畔灯笼。

“那一夜,众大臣集聚御书房,商议如何处刑。有人以为这场骚乱便是渎神,凡参与动乱者皆有罪,应当社坛祭天,以渎神者之血告慰神灵;有人以为刑罚不宜过重,只须处决为首的役民和监吏,不应再祸及更多人;还有人则称祭塔见血已是不吉,应避免血光重现,只将罪人罚入塔中服苦役,待高塔筑成,再守塔终身。”他眼中映出灯辉,“始帝却说,‘我可征服五族,可一统文字,可令官道四通八达、让天下粮食满仓,可以律法明是非、以刑罚断生死,却难服人心,使万民如我所愿去活。天下人不信我,也不信任何一位君主。’然后他来到廊下,眺望神封城外尚未筑成的高塔。他告诉众大臣,‘我等是人族,生于大地,死于大地。我等无法通天。’”

小心将青纱拨开一缝,周子仁看进灯罩。浅浅一层灯油漾开涟漪,金色的火光在琉璃灯壁间浮动。

“第二日,始帝下令停止修筑通天塔,并赐死那西太人,以及中饱私囊的监吏和一众官员。”周子仁道,“那是元朝二十年,通天塔堪堪建成二十七层。五年之后,元朝覆灭,人界大乱。长达数百年的战乱里,通天塔图样流失,往后各朝又多定都东部沃土,便不曾有国君下令扩建那高塔,才致其荒废至今。”

他重新拉紧纱罩。

“这便是通天塔的故事,也是‘众生’塔的结局。”

人语沉静下来,惟有滴滴答答的落水声清晰可闻。“方才你说,那通天塔各层九丈,统共九九八十一层——基台却只五百丈?”老翁开了腔,“那如何筑得成哪?”

“如今看来,确是难以筑成。”阶前小儿还望着怀中温热的灯光,“只是……燕行统一五族以前,天下人也不信会有这一天。是以他要筑这通天塔,匠人们也只得埋头苦思,倾尽心力作出这图样来,以期塔成。”

“所以啊,哪怕没有奴隶闹事,这塔也绝无法筑成。”

“伯伯说的不错。”周子仁放下灯笼,“或许……这高塔本就无法筑成,塔中纷争和骚乱也不过一只手,推了一把这既定的结局。”

“没意思。”头顶嘶哑的人声道,“往常我们说甚么,你小子总要顶撞几句……这会子倒一味顺从了。”

周子仁一笑。

“子仁并非有意顶撞,只是人各相异,想法也难免有不同之处。”

“那这回怎的就不相异了?”

“既有异,必有同。”周子仁道,“这件事上,我与众位伯伯想的一般,自然便无甚可说。”

那声音却冷哼:“我瞧着却是病了这一场,劲头也消磨了。”

眼睫低垂下去,周子仁不再辩驳。“从前我以为……始帝推行元文,使五族得以沟通,便是第一要举。现下想来,若人心不能互通,纵是语言相通,亦不过平添不解和苦痛。”他平静道,“始帝之后,人界再无统一之时。也许便如这通天塔……若连燕行也无法筑成,它便当真是筑不成的。”

“这是天命,”正前方乍起一道陌生的声音,“人力不可违。”

周子仁循声仰脸。石牢幽暗,那罪客还吊跪当中,耷在肩下的脑袋却抬起来,透过脸前乱发与他对视。发现这地牢两年有余,这是周子仁头一回听见他的声音。他记起早先瞧见的闪光,忽而明白过来,那或许是一根绣花针。

“……或许罢。”周子仁立起身,“时辰已不早,子仁须得家去了。过两日我会再来看望伯伯们。”

左旁石室里一串金属拖响,那老翁似是走近了些。

“小娃娃,近前来。”

抓住背篓的手一顿,周子仁瞧向脚旁近灭的灯笼,终自上前,停在一步之外。

“再近些。”

周子仁迈开脚,走到拦封洞口的锁链跟前,扶上那冰凉的金属。一只老手钻出缝隙,皱巴巴的腕子扣着铁铐,在铁索间刮擦出刺耳的声响。那老手张开五指,竭力前伸,摸索般寻向窟外人的脑袋。周子仁略低下头,任那手指划过前额,落在发顶。

石室里响起低笑。

“你胆子倒大。真以为有影卫护着,我便伤不了你?”那老翁道,“这些日子我可是攒了不少力气,便是拴在这里,要拧断你的脖子也轻而易举。”

“伯伯不会。”周子仁犹立在前,“若要伤子仁,伯伯一早便动了手。”

“门人选拔之日将近,你怎知我不会挟你出逃,或者杀你泄愤?”

眼皮稍稍抬起,周子仁望进铁链空隙。那里有一双老人的眼睛,眼白浑黄,嵌着灰浊的瞳仁,浮肿的睑袋挂在眼下,褶纹堆叠眼角,条条粗大。

“四下光线昏暗,我却瞧得清楚。”周子仁道,“伯伯眼中并无杀意。”

老翁笑起来,腕间铁铐又刮出叮啷的细响。

“小娃娃,你多大岁数了?”

“今年已满十一周岁。”

老翁不语,摩挲着小儿发顶,似在感触,又似丈量。

“十一岁……我头一回上这南山,家中小儿还不过八岁。那年以后……我便再未见过他。”老翁笑了下,“也是怪了,十一岁竟生得这样高。他八岁时候还不及我腰身呢。”

“是你垮啦……”上方那嘶哑声音道,“一把老骨头了,原便要皱巴几寸。何况关在这地牢许多年,腰早塌了……那里还似从前哪?”

“也是。成日价吊着,连身子也不似自个儿的了。”老翁在石牢中笑叹,“我那契主死了整整一宿,寓信楼才来人查看。那会子我竟还守在一旁,只以为老老实实等他们来,便可求他们饶我妻子一命。要晓得是白费工夫,我便早走啦。好歹家去看上一眼,也不至记不起婆娘是何模样,不知我那儿子长了多高。”

周子仁低下眼去,感觉那老手轻轻一拍。

“小娃娃照过镜子没有?你这脸生得古怪,寻常时候瞧着精神,伤起心来却一副倒灶模样,好似干了甚么伤天害理之事,藏也藏不住。”老翁的笑语响在头顶,“既是旁人伤你的心,你又愧甚么?”

抬袖揾一下眼角,周子仁依旧低垂着脑袋。

“……是风迷了眼睛。”他说。

覆在发顶的手掌停了许久,终于缩回窟内,带得铁链哐啷啷摇动。

“这地界风大,让你那影卫带你出去罢。”

周子仁颔首,转向后方石阶,见吴克元静伫灯畔,面具金纹映出微微跳动的火光。

“小娃娃,往后莫来啦。”

背后话音阻住脚步,周子仁扭头回望。那双眼睛已没入石窟深处,从阶前极目,铁链后边只余一片黑暗。

“听他的罢。”上方那人开口,“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何况再过些时日……咱们当中大半也该入土啦。”

周子仁默在那里,半晌才转过身,环看四方。“相识两年,还不知各位伯伯的姓名。”他道,“不知伯伯们可否告知,好让子仁一一记下。”

那上方人声又咳嗽似的笑起来。

“记这个作甚?难不成还想替咱们树碑立传?”

不待周子仁回答,他便挣动锁链,一双惨白的手抓上窟口铁索。

“罪客死在心试场上,尸首便尽埋在山脚的旷地。”他向着阶底道,“那下头可挤得很,人骨一层压着一层,也不知重掘过多少次。便是你给我们立了碑,再过个五年也要掘开,埋了新人进去,骑咱们头上作威作福。那时还不定我这头骨连着谁的身子呢。”

阶前小儿一时没了声音。

“……只是想记得,也不枉与伯伯们相识一场。”

伏在窟口的罪客拽铁链一动。“小子,你可晓得影卫的名字都是自个儿起的?”他问,“与契主立契那日,你便要舍了真名,从签筒里抽出一根姓氏来,再自己拟个名儿。可那名字啊……起得再好听,也不过是记上一笔——我当了十年影卫,还从未听旁人叫过。所以从戴上那面具起,我便既没了脸,也没了名字。”

他嗽了两声,喘息一阵。

“眼下那面具是扔了,可你看看咱们过的什么日子?凡被关在这地方的……少说也已进来一年。往后便见不得天光,听不得地声……吃的是缝里虫,喝的是壁上水,拉撒尽在脚下,裤子湿了又干,干了再湿……要么便兜着一裆硬得像石头的屎,在这窟窿里吊了三五年。再久些的……便是屎尿也没有,身子也木了。长久困在这黑暗里……自己是死是活也分辨不清。”

眼皮贴上冰冷的铁索,他极力从缝隙里张看,要看清清阶底青荧的灯光。

“你以为咱们这样的……还算得上人么?”

周子仁凝看那铁索间闪烁的眼眸。

“于子仁而言,伯伯们也是人。”

他听见那声音大笑。“这倒不假……往前也有外人进来蹓搭,却只你这小儿点着灯。不仅点灯,还带些奇奇怪怪的书,说甚么狗屁倒灶的故事。”那人巴着铁链笑道,“哪个脑瓜正常的人……隔三差五到这地界来,就为着干这些事?”

而后那笑声歇下来。

“有时候……听你讲那些乱七八糟的故事,我竟也想议论几句。议论那些与吃喝拉撒睡……与这黑咕隆咚的地牢无关之事。那时候啊……”

他没有说下去。

“一个人若不自以为人,便是再多外人拿他当人,也毫无用处。何况在你之外,怕是已没有人将我们当人看了。”他松开手,“既连人都不是,还要名字做甚?”

水声嘀嗒不止,微暗的灯火摇曳闪动。阶底小儿无言,转看周围。

有人遇上他目光,主动启声:“我不识字,便是念得出来也不晓得怎么写。”

周子仁便望向另一边。

“莫看我,早忘了。”那里传出声音。

“忘了才叫好呢,可不是谁都盼着被人记得。”又有人接口,“到了我们这田地,早与行尸走肉无异。甚么名啊姓的,便是这副身子也算不得什么。于外人倒还有个证心之用,于自身吗……一概是累赘。没了它,反倒自在些。”

那话声投入一派寂静里。

周子仁久立明灭的灯影间,眼看黑暗愈收愈拢,四面却再无回应。

“子仁明白了。”他道,“这些时日以来……深谢众位伯伯的关照。今日就此别过。”

他拱手胸前,长揖下去。

黑暗里无人道别。周子仁直起腰,回到吴克元身旁,将石矶前的灯笼提握手心。

“班焱。”一道话音盖过滴水声,“王旁班,三火焱。”

灯笼摇晃一下,周子仁回首,望去正对长阶的石窟。那窟里昏暝一片,他瞧不清对方面庞,只辨得一双高吊的手臂,一副半跪的身躯。

“好,子仁记下了。”

又有家人生病了,不知道还能陪伴多长时间。这阵子心情很糟,卡得更厉害,原本这一更应该有15000左右,现在还没写完,只能先拆开更,月底之前补上。非常抱歉。

关于始帝燕行的传说从第一大章“阳陵荒秋”开始就有了,是些零零碎碎的信息,但都很重要。大祭司净池相关的信息也很重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全文搜索关键词看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7章 因缘合(二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