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盘点“妖妃毒后”逼疯诸皇[历史直播] > 第7章 李世民追凶走岔,鸡娃失败

长孙皇后崩逝的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一年,李世民驾临洛阳宫的时候,召武则天入宫,这一年武则天十四岁。

武则天的出身也并不普通,父亲是开国功臣,母亲杨氏出身于隋朝皇室。

隋炀帝时期,她的父亲做木材买卖,与李渊结识,李渊还常到武家居住。到李渊起兵反隋之后,武家资助了钱粮。唐朝建立后,武则天父亲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还封了应国公。

可惜的是,武则天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的堂兄们欺负排挤武则天的母亲,于是她们迫不得已迁居别住。

跟长孙皇后的经历何其的相似,无论父亲生前有多大的功业,只要英年早逝,家眷就会被宗族的男性欺负排挤,宗族的温情面纱在这样的时刻,显得多么的不堪一击、虚伪可笑。幸好天无绝人之路,长孙皇后得到了舅舅的庇护,武则天也迎来了她入宫的机会。

李世民召她入宫的原因,因为听说她“容止美”,入宫后,武则天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为“媚”。

这个封号本身,就带着点令人浮想联翩的野史即视感,对于李世民这样一个始终励精图治的一代明君,也算难得地泄露出了一点国家大业之外的个人色彩。

同时,也是对于少女武则天个人魅力最好的认证和肯定,这个女孩的青春和魅力,没有让李世民失望。

他也曾流露过对这个女孩性格和胆识的赞赏。那是在驯马园,女孩带着明媚耀眼的笑容,颇为大胆的,对尊贵的皇帝陛下说,她有办法驯服烈马。

“我先用铁鞭抽打它,如果它不服,就用铁棍敲它的脑袋,如果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李世民此刻心境已经有些沧桑,至亲至爱之人已经死去,他的一部分也跟着去了,看到年少妃子身上耀眼的青春,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心中别有一种唏嘘的意味。

此刻他富有四海,万民称颂,但鲜衣怒马时,那样一种意气风发,毫无保留的快乐,他再也追不回来了。

他情不自禁地露出了一点笑容,伸出手,抚摸了一下她的鬓发。

武则天心里升起了一点希望。她入宫本来就是抱着希冀的。她性格就是如此,觉得无事不可为,是个天生的冒险家。

更何况,她一直记得天音里所说的那回事,会有那样一个女子,这在她心里留下了一扇窗。

但是她没想到,到此为止了。李世民并没有格外宠爱她。

异性审美这个东西,俗称眼缘,就是这么玄学,李世民始终就是更喜欢长孙氏那种内刚外柔的女子,更有端庄淑女的含蓄和书卷气。

无论甘心还是不甘心,武则天这个才人,一做就是十二年。

* * *

“在朕面前,没有人能兴风作浪。”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许下的承诺,执行起来一点都没打折扣,完美地实现了。

这是李世民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开国帝王创一代,很多都有过人的能力,比如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市井流氓刘邦也同样具备这些优异的素质。

但李世民不光知人,他还知“己”,对于自己有比较清晰客观的认知。

不光知“己”,他还做到严于律己,这就更加了不起了。

一直励精图治,最终富有四海,天下归心,连外邦都要上个尊号“天可汗”,而他本人一直保持理性,保持高度的自律,既没有过度膨胀任性妄为,又没有放纵自己沉迷**。

这可太难了,太稀缺了。

从这一点来说,他和长孙皇后的人格底色,其实是高度一致、同样稀缺的。

所以,即使长孙皇后已经离他而去,也依然长久的是他的软肋。

这不,他和她的第一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很快成了他的心病。

* * *

太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时年八岁。

这个孩子,起点非常的高。

当时长孙皇后还是秦王妃,这个孩子便得到了祖父李渊的喜爱,襁褓之中被封王,名字之中还含有“总领乾坤”之意。

李世民也非常重视这个孩子,武德七年,也就是李世民登上皇位前两年,他封了两位儒学大师为秦王府学士,教导六岁的李承乾儒学经典。

后来封太子的诏书上说李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不是虚头巴脑的牛皮大话,而是确有其事。

史书记载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慧”“仁孝纯深”,简直可以说完美继承了父母的优点。

贞观十年之前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李世民对待儿子非常得体,教养与疼爱病重,而李承乾也从未辜负期望,到了后期,李世民凡是出京,都由李承乾作为太子监国。

长孙皇后崩逝,李世民对待李承乾的态度和方式,拐向了一个诡异扭曲不可思议的方向。

东宫太子本来有辅臣,一切正常运转,可是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突然加大力度,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作为东宫辅臣。

事情的发生当然有个契机。这一阶段的李承乾患上了脚疾,性情有些叛逆,不像从前那样听话了。

人生了病,性情有变化,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不是这样,他心里的恐惧加倍的放大。

他想起天音现示那天,他和长孙皇后在病床前的话,都是担忧李承乾会应了天命。

这还了得?必须得严加管教李承乾。于是找了这么些人。

李世民让这些人对他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进谏。

俗称挑毛病。

在李世民反常的鼓励下,这些人对太子挑起了毛病,挑毛病时候用上了放大镜 ,言辞一个比一个的激烈凶狠。

李承乾盖个新房子,马上就有人上疏批评他奢华;李承乾跟宦官玩乐一下,马上又有人上疏批评他,说他像秦二世。总之,紧绷起进谏这根弦,天天讲日日讲时时讲。

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对这些人说,太子也是二十多岁的人了,孩子也要面子的呀,这么当面的胡诌八扯的批评,这么不考虑他的感受,能有好的效果吗?只怕是要适得其反呢。

乳母都懂的道理,李世民反而不懂了,继续鼓励这些人。

这些人有皇帝撑腰,只管杀不管埋,只管在皇帝面前逞能。

当大臣的这么个弄法,其本质,不叫进谏,叫打棍子,扣帽子。

当父亲的这么个弄法,实际上的效果,也不叫管教,叫打压,叫诛心。

李承乾并非是愚蠢骄纵的人,一直很有自尊心也很自律,本来无需这样秋风扫落叶的不留情面。这种扣帽子加诛心,只会挫伤他的自信,破坏父子间的信任。

父子离心的悲剧就此开始。

* * *

事情还可以更坏。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魏王李泰主编了一本书叫《括地志》完稿,李世民非常高兴,不光把书收进了皇家藏书阁,还大加封赏,超过了对太子的赏赐。

魏王李泰,那是谁,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李承乾的亲弟弟。

也就意味着,他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这个信号,能不刺激到太子李承乾吗?

李世民及时意识到了问题。自己经历过玄武门兵变,最怕自己的儿子们也发生类似的悲剧,于是他马上弥补了一下太子,下令太子的赏赐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同时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

本来可以暂时稳住太子的心,可是事关天命的时候,事情永远有办法变得更坏。这时候,李承乾宠幸了一名太常乐人,男的。

这名乐人美姿容,善歌舞,深得李承乾的喜爱。

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这件事直接触发了李世民对天音所言的恐惧,觉得这不就是,和天音所言完全对上号了吗?

他李世民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会因为个人喜恶私人情感,而影响国家大事,可是李承乾,是真的会干出这样的事呀,他现在不就干了吗?

于是李世民毫不犹豫,把太常乐人杀了。

这是一个不该犯的错误。

长孙皇后临终的时候,要他答应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不因猜疑给人定罪。

大部分时候他都办到了,因为大部分时候,他都是理性清明的。

可是这个太常乐人,触发了他内心最大的恐惧,被心魔所控制的人,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真相。

此事对于李承乾而言,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父亲的干涉和控制一直令人窒息,现在简直是不给他留下活路。

在悲痛和愤怒中,他为太常乐人哭泣,立碑,几个月不上朝,以表示自己对父亲的公然抗议。

至此,父子矛盾彻底公开化了,双方都被逼到了墙角。

皇帝和太子闹得不可开交,此时的魏王李泰,自然而然人之常情地,生出了夺嫡之心,也相应地有了行动。

太子也不傻,自然知道李泰有了夺嫡之心,而且怀疑自己的父亲更属意李泰。

于是他企图暗杀李泰,失败。

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企图谋反,对父亲逼宫,也失败。

至此,李世民最不希望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事情,玄武门之变,扎扎实实地发生了一遍,只不过是个失败版。

常理来说,皇子谋反,按律当诛。这事儿都不用问,不用商量。

可是李世民跟大臣们商量起来了,问大臣们:“你们觉得,应该拿李承乾怎么办呢?”

大臣们都没敢说话,这么奇怪的问题,谁知道皇上想怎么办呢。

有时势就有能抓住机会的英雄,一个大臣站出来说,上不失做慈父,下得尽天年,就是最大的善。

李世民点了头,给大臣升了官。

李承乾虽然被贬为庶人,但是保全了性命,并没有死于非命。

大臣们之所以摸不到皇帝的脉,是因为不知道长孙皇后留下了两句话,此时是第二句话起作用了:动杀机的时候,能宽恕就宽恕。

其实她就算不说,李世民也舍不得杀李承乾,因为那是长孙氏的孩子。

接下来,皇储之位给谁,实际上起作用的还是长孙皇后。李泰和李治,都是她的孩子。

* **

李世民一通鸡娃神操作,李承乾起点那么高,天赋性情那么好,被他成功地鸡废了。

虽然痛心,但李世民认为只要逆天改命成功,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并不知道,实际上他是配合了天命。

他离天命更近了一步。

这一章的史料,参考自《旧唐书》《贞观政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李世民追凶走岔,鸡娃失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