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第13章 元末农民起义2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13章 元末农民起义2

作者:八扇屏风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4-21 02:05:11 来源:文学城

[草原部落千百年来都是实行的奴隶制,野蛮而暴力,这一点在建立大蒙古帝国后也没有改变。或者说有英主如忽必烈想习汉化,但武功赫赫的蒙古贵族保守派权利颇大,不得不让人忌惮一番,做个平衡。

甚至连官方都秉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想法,搞出了很多离谱的律条与诏令。]

[比如元朝最被人唾弃的四等人制度。

说起来,因为元朝的史料稀少且粗糙,所以史学家并没有找到就“四等人制”做过明确系统规定的来源,但至少它是个默认的潜规则。

一等自然是蒙古人,二等是那些色目回回或是突厥化胡人,总之是西域中亚那些人。三等是北地汉人和已经汉化的契丹、女真人,以及高丽人,就是如今的南北朝鲜。四等是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

《元典章》就规定,蒙古人杀死汉人和南人,只需杖邢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反之若是三四等人杀了蒙古人,那不仅要处死,全部家产都要赔给人家。

**裸的种族歧视了属于是。]

李世民听到这里坐不住了,他义愤填膺的问:“我煌煌汉民,何至于到如此境地?!”

房玄龄劝解到:“陛下,想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人尚且要被当成两脚羊,以充军资,那些凶蛮部落既不知仁义,又垂涎中原繁华之地,有此举也不奇怪。”

二凤陛下冷哼一声:“朕如何不知?就是气不过!这蒙古是哪儿的查到没有?”

今天天幕讲的内容,让一个人有点惴惴不安,左右看了半天的眼色,正是阿史那思摩。

哦不对,该叫李思摩。谁要是在长安街上管他叫一声阿史那思摩,那指定没好果子吃。

他原是东突厥王室贵族,东突厥被李靖李药师横扫灭国后,不仅可汗来长安跳舞,他们这些贵族也一起被捆了来。而他来到长安后,更是折服于陛下的人格魅力,安心在大唐当他的右武侯大将军。

可现在说的都是他家乡那一片的事儿,尤其房阁老那话简直句句戳在他脸上,现在听陛下询问,他赶紧抢着回答:“回陛下,在斡难河一带,有群部落名蒙兀室韦,想来是这个蒙古的前身,只是那蒙兀室韦现下还未开化,原始的很。”

李世民瞧着他的样子,忽想起他的出身,便安抚道:“朕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话做不得假,你不必如此坐立不安。”

“谢陛下。”

阿史那思摩刚松了也一口气,准备感恩戴德的剖析一番心迹,就听御座上传来朗朗振音,如玉珠一般掷地有声:“但,也不能让夷狄如此欺侮到头上!”

[但在元朝这种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下,那些一二等的蒙古人、色目人就真的过得很好么?

倒也未必。

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制度了,那就是贯穿蒙古帝国、并延续到元朝的户籍制度。这个户籍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单纯的统计登记。而是将人以民族、职业进行甄别区分,编入户口,称为诸色户计。

如果是权贵的奴隶,那一般被称为驱口或投下户。这些人自不必说,或许连人都称不上。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牲口一般无二。

而就算是平民,也是没有什么人身自由的。元廷把人分为军户、站户、匠户、船户、猎户、灶户等八十多种,形形色色,百行百业,无不囊括。

一般被编入某一户籍,那就是打上终身标签。不但是本人,其子子孙孙都要继承这个户籍,为朝廷干这个活儿,不能更改。说是平民,其实与奴隶也差不了多少的。]

天幕上播放了一个片段。

一个蒙古服饰的青年小伙,正骑着马,驱赶五六头羊回家。这位青年身上裹着破旧的羊皮毡子,头发乱糟糟的披散着,混着灰土,显然是多日没洗过了。

他身形并不如众人印象中蒙古大汗那样壮硕,脸色也不似强盗一般凶恶,反而脸颊上两团高原红衬得有些质朴。

他迎着夕阳慢悠悠的领着家中仅有的几头羊回去,却发现自家阿嬷脸色愁苦。

安慰了一番后,他才得知,如今朝廷又要用兵打南边,他身为军户,自然要应征入伍。可他们军户去打仗,一应战马、兵器,乃至于去边疆报道这一路上的干粮都得自备。

他看了看家里那匹瘦弱的老马,以及仅剩的几头羊,若是卖了,家里的阿嬷和弟弟妹妹吃什么?

秦始皇看的直咋舌,虽然说他压榨民力,但征召民役好歹还管口饭呢,更别说为大秦出战的将士,更是顶好的待遇。

这蒙古就这么对待自己治下的牧民,还能打下偌大的领土?

难道后世周边的国家都是菜鸡不成。

不知不觉间,他也被天幕带坏了。

转念一想,他便明白了,牧民平日过得这么惨,自然指着在战场上抢一把,分了战利品改善生活,可不是各个凶悍,反正在家也快活不下去了。

但他大秦的军功爵不管能不能抢到战利品,只要立功好歹有保障,这些军户牧民呢?

随着天幕的播放,蒙古小伙终是卖了羊,凑了东西赶往边疆。套上发下来的破烂皮甲,挥着他缺口的马刀,跟着一起混战厮杀。

这一仗的敌人并不好打,虽然赢了,但小伙子被砍断了左臂。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自然也没分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垂着空荡荡的袖子,带着两个破包袱又回到了家里。

“阿嬷,我回来了,家里还好么?”他勉强笑笑。

阿嬷抱着他狠狠哭了一通,嘴上念叨着‘人活着就好……’并告诉他一个噩耗,家里的小妹妹没熬过冬天,已经夭折了。

他望着帐子里已经饿的面黄肌瘦的几个弟妹,嘴里发苦,涩着声音说:“是我没用……”

最终,他领着一家人投到附近的百户老爷门下,一家子成了驱口。

小伙子因左臂断了,只能给老爷当起了牧奴,时常被打骂,而家里的其他人也都当起了马奴或女奴不等。

总要给家人挣口饭吃吧!

南京城墙上一片沉默。

他们和元廷是死敌,可同样在元廷的统治下苟延残喘、夹缝生存,即使是异族,他们也能感同身受。

城墙根儿那还绑着许多原来南京城里元廷降兵,见到这情景,也想起自身的遭遇。

“俺家也是军户,本来都在淮河边上定居改种地了,家里那十几亩让俺爹伺候的可好嘞,就因为起了贼兵,不得不卖了五亩水田,送俺过来打仗,结果现在连有没有命都不知道,唉!”

旁边的人也手脚都被绑着,只能用力的朝他使眼色,低声道:“什么贼兵,你不想活啦!”

听他俩一起话头,周围七嘴八舌的便多了起来。

这个说:“我舅舅家是淘金户,每年要给朝廷交足够的金子,可这些年杂税越来越多,送走了官差家里哪儿还有余粮,所以早几年就跑山里躲起来了,连我都找不到他们。”

那个道:“别提了,我家原来在陇西,邻居是个站户,天天要在驿站呆着给朝廷送信,陇西那边驿站距离可长哩,靠着大漠几十里都没个人影。他家小子为了不耽误公文时限,先后跑死了两匹马,都是自己花钱买了垫上的。”

“驿站的马该是朝廷管吧?怎么还自己花钱呢。”

“咱也不知道,反正陇西那边的驿站主事的大多是色目老爷,这些回回商人就知道捞钱了,咋可能自己往外掏呢!”

讨论声渐渐大起来,城墙上的胡大海猛的朝下吼了一嗓子:“叫嚷什么呢!都给老子闭嘴!”

朱元璋笑呵呵的拍拍胡大海:“既然是降兵,就别那么凶嘛,回头还要挑好的出来放在队伍里呢。”

原来他只见过一些蒙古人给汉侯当奴隶,被欺压的很惨。但只是觉得那些汉侯祖上都是帮助忽必烈夺得大位的功臣,自然不是一般的汉人地位,能用蒙古奴隶也不奇怪。

现在按天幕这样说,怕是那些底层的蒙古也没好过到哪儿去,这样他招降就更方便了。

胡大海瞪大了眼睛,眼珠子显得更圆了,粗声道:“俺不同意,那些元廷降兵一个个都是孬种。打不过咱就立马装孙子投降,可回头不知什么时候就咬上一口,留不得。”

上个月他们才刚利用之前那些降兵的不老实,弄死了郭天叙他们,现在又要收降兵,他怎么可能放心?

朱元璋摸摸胡子不说话,显然是心里已经有了成算。

[所以不要一提起元朝,好像因为四等人制度,蒙古人就可以随便作威作福一样。

实际上,底层百姓过得都很惨,能肆无忌惮的,只有那些蒙古勋贵。

所以对于元朝来说,除了民族矛盾之外,还有深刻的阶级矛盾。甚至阶级矛盾有时远大过民族矛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蒙古牧民也是任人宰割的傻子。他们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因此从元朝初年,就有大量的所谓驱口逃到外地,甚至因此南宋军队里有好几支蒙古、色目逃户组成的军队。

他们十分淳朴的在心里保存着这份阶级仇恨,因此在长江边境防守时,比那些南宋本地兵更加勇猛善战,希望战胜对方,然后看看那些好根脚出身的蒙古大爷将领磕头求饶的模样。

可惜南宋不中用啊!实现不了他们的梦想。

据《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这篇中的记载,元朝进攻扬州时,有一个叫姜才的将领,他手下有一员骁将,本是回纥人,但打元廷军打的特别起劲,一个跃马挥刀,差点阵斩张弘范。

张弘范乃北地汉人豪强家族出身,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俘虏文天祥,在崖山追击并覆灭南宋小朝廷,使得十万军民蹈海而亡。

而他得意洋洋的在海边石壁上刻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唉!]

恢复日更,有时候晚上写完太晚了会早上发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元末农民起义2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