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爬坡岁月 > 第55章 职称与学籍

爬坡岁月 第55章 职称与学籍

作者:沈常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2-18 10:58:00 来源:文学城

中小学教师可以评职称了!

这可是一件稀罕事。多少年来,人们只知道大学教师能够评职称,担任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之类的职务,还从来没有听说中小学教师评职称。直到一九八六年,国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这项政策出台后,首先是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今年秋季开学,才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开。

政策落实到牌坊中学时,学校里每个教师都很激动,也很期待。

中学教师职称从高到低划分为五档,特级教师、中教高级、中教一级、中教二级和中教三级。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分为四个工作流程: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

不同档次职称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条件,比方学历必须达到多高,教龄要求多少,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硬件”。如果“硬件”满足了相关级别职称的要求,教师就可以按规定程序申报,但申报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评上。因为“硬件”毕竟是最低门槛儿,满足相关要求的教师比较多,而每一个级别的职称数量都有总量控制,学校只能按照核定的数量,实行差额推荐。

推荐谁?推荐之后能否评上?主要靠“软件”说话。

说是“软件”,其实也能够量化,可以进行比较。得过什么奖励?发表过多少论文?教学效果怎么样?所教的学生升学率多少?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过什么奖项?诸如此类。只要是能够为评职称加分的项目,都可以提供。申报人必须同时提交相关的凭证和资料。于是,大家翻箱倒柜,找出那些皱巴巴的奖状、散发着霉味的荣誉证书、纸张发黄的样报样刊。这些往日不怎么值钱的玩意儿,瞬间价值倍增,让人如获至宝。

如果某个证书一时间找不着了,当事者就会急得恨不得拿脑袋撞墙,或者迁怒于家人,责怪他们随便动自己的东西。即使已经确认丢失,他们仍不死心。认真回忆证书或奖状的颁发单位和机关,不辞辛苦的前往,希望别人能够补发,或者出具相关证明。毫不夸张地讲,这段日子每一个教师的神经都高度紧张,为增加职称评定的筹码,忙得脚后跟打着后脑勺。毕竟职称高低直接决定工资等级,关系到将来每个月薪酬多少。

牌坊中学教师学历水平整体不高。全校还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连职后进修拿到大专文凭的都没有。最高文凭是中专或高中。

本来,王加根最有希望成为全校第一个拿到大专文凭的,可惜他马失前蹄,阴沟里翻了船——自学考试最后一门课程《政治经济学》挂了。虽然上半年补考及了格,可又新增了《逻辑学》。增加的这门课程今年十月份才能报考,就算顺利过关,拿文凭也得等到明年,赶不上已经开始的教师职称评定。据负责学校职称评定工作的肖玉荣讲,如果王加根有大专文凭,他这次就达到了申报中教二级的条件。而现在,他只能申报最低档次的中教三级。

鉴于全校教师都没有达到“专科教初中”的要求,“硬件”比拼就变成了比教龄。谁参加工作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长,评定职称的胜算就比较大。

“文凭不达标是最吃亏的。我们学校教龄最长的是黄老师,再往下数就是张校长、宁主任和我。”肖玉荣继续宣讲有关政策,“我们四个人按规定也只能申报中教一级,不够申报中教高级的条件。”

“谁说的?”张仲华接过话茬,并且提出异议,“我就有资格申报中教高级职称。”

在场的人都大吃了一惊。申报中教高级最起码要有大学本科文凭。张仲华凭什么说他有资格申报?

张仲华猪肝色的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容,不紧不慢地拉开办公桌抽屉,从里面拿出了一本红彤彤的毕业证书。

“看看吧!这是什么?”他把毕业证书打开,摊在桌面上,让那些不服气的同事们开开眼界。

毕业证书是湖北大学颁发的。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学生张仲华,性别男,一九四四年四月八日生,于一九六六年三月至一九七一年二月在本校地理专业业余学习,修完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

这是怎么回事?张仲华什么时候参加过湖北大学地理专业本科业余学习?他是从哪儿弄到的这张本科毕业证书?假的吧!肯定是花钱买的,找那些□□的街头小贩伪造的□□。

“咋?怀疑文凭的真实性?可以去查嘛!”张仲华的语气比钢筋水泥还硬,“如果查出我的毕业证书有问题,本人愿意承担任何党纪政纪处分。坐牢枪毙都行!”

见张仲华这么硬气,大家又不敢置疑。不过,对这张文凭的来历,还是感到好奇。

张仲华端起桌上的玻璃水杯,拧开盖子喝了一口茶水,接着就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这张文凭的来历。

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的张仲华报考了武汉师范学院地理专业本科函授班,并侥幸被录取。办理完入学手续,参加过两次面授学习,这期函授班就停办了。此后,也一直没有复过学。那些年,高等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难以为继,像函授班这种业余学习自然也会受到冲击。张仲华原以为拿文凭的愿望泡了汤,没想到,前不久他突然收到湖北大学通知,说按政策规定,他们那届函授班学员可以补发文凭。起初他还不相信,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了一趟武汉,结果真有其事。

“难怪前段日子你三天两头往武汉跑,原来是办这事!”肖玉荣恍然大悟,“平时你总是咋咋乎乎,这事怎么一直没听你说起过?”

张仲华得意洋洋:“我就是想给大家一个意外的惊喜。”

教师们听到这里,心里都酸溜溜的,谈不上惊喜,反而嫉妒张仲华走“狗屎运”。

教导主任宁海涛不服气:“如果这种情况能够补发文凭,方红梅五年本科函授已经读了三年,也应该算专科学历。”

肖玉荣马上摇头:“肯定不行!学历必须以毕业证书为准。业余自修如果还没有毕业,不能算同等学历。”

就这样,牌坊中学最终只有张仲华申报了中教高级职称。

与张仲华的得意洋洋形成鲜明对照,英语教师邹金桥则对申报职称感到非常为难。他的工作关系在邹肖小学,近几年又在牌坊中学代课。按政策,邹金桥既可以向邹肖小学申报小教职称,也可以向牌坊中学申报中教职称。根据他的学历和教龄,在小学可以申报小教一级,而在中学只能申报中教三级。从职称高低考虑,他应该选择到小学申报。可问题是,如果他评定的是小教职称,将来只能回到小学去教书。由于小学没开英语课,他还得改行教其他课程。这显然不是邹金桥所希望的结果,因此感到很纠结。

还有一个更不幸的人,那就是德高望重的黄老师。

黄老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虽然学历不高,按规定还是可以申报中教一级,按说也不错。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黄老师忙忙碌碌地准备申报资料的时候,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去孝天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口腔癌。好在癌细胞还没有大面积扩散,及时做了手术,上齿龈基本上被切除了。这段日子,黄老师只能躺在病床上,吃饭、说话都不方便,情绪异常低落,有时思想上的疙瘩解不开,就想自寻短见。职称不职称对他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恐怕以后再也回不了学校,上不了讲台。

喜的喜,愁的愁,悲的悲。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都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上演,如同一面精彩纷呈的西洋镜。

王加根和方红梅同样也是镜中人。他们只够申报中教三级的条件,因此显得比较平静,也没有把评得上评不上太当一回事。反正他们都在奔文凭。等大学文凭拿到手,自然能够晋升到更高的职称。对于这一点,两人都比较自信。

这段日子让夫妻俩感到苦恼的,主要是王加根的脾气越来越坏,动不动就与别人吵架。也可能是因为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常常让王加根心情烦乱,郁郁寡欢。想想也是,老婆莫名其妙地喜欢别的男人,多年省吃俭用存的几个钱又给了腊梅读自费中专,仅这两件事就够他闹心的。

新学年,他继续教初三(1)班的语文,兼任班主任,继续担任牌坊中学团总支书记和语文教研组组长。几年努力,他已经成为学校骨干教师,正在向学校领导层靠近。开学之初,事情多如牛毛,他恨不得有孙悟空的分身术,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还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十月下旬开考,只剩下个把月时间。他这次报考的是专科段最后一门课程《逻辑学》,合格了就能毕业,不合格则要等到下一次补考。

生活上的事情也不如意。王欣还是没人照顾,上幼儿园的事没有着落。方红梅耿耿于怀,动不动就挑婆家人的刺儿,叹息欣欣连两个姑姑都不如,加叶加花还能在江汉农场上幼儿园。

还有小舅子敬武。他想继续在牌坊中学读书,或许是惦记着英子,这段日子经常在花园镇附近出现,像个幽灵似的在牌坊中学周围转,有时还在部队抽水房里过夜……

上个礼拜,王加根接连收到白素珍和王厚义的来信,内容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让他回王李村去找买主,想办法把老屋卖掉。在卖房所得款项的处理上,父亲和母亲的安排则完全不同。

白素珍叫王加根拿卖房的钱去请保姆,算是她和老马的一片心意,以弥补他们不能带孙女的缺憾。

王厚义叫王加根找好买主就去江汉农场,父子俩一同回王李村卖房。卖房的钱全部由他带走,存进潜江那边的银行,以备他将来老了不能动时,加叶和加花生活之需。

两相比较,王加根当然觉得还是母亲对他好。但是,想让白素珍的想法变成现实,谈何容易!外人都知道这宗房产一直在扯皮,产权归属还没有定论。谁又愿意买一栋产权关系不清晰的房屋呢?

要是王加根回王李村卖房,别人更不敢买。

别人会这样问:“你父母亲还在世呢,哪儿轮到你当家卖房?”

当然,就算有人买房,王加根也不会参与这件事情。他早就声明过,不要祖上留下的房产。更何况,他哪儿有时间去找买主啊!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让他焦头烂额,正事都忙不过来。

王厚义的来信简单,内容的变化却很微妙。记得他此前来信谈过卖王李村老屋的事情,也说把卖房的钱存入银行。在钱的用途上,当时是说“以备家里大人小孩将来急需之用”,这次却改成了“以备他将来老了不能动时,加叶和加花生活之用”。

王加根看过信,就知道这是三叔王厚道代写的。也只有王厚道能把话说得这么直截了当,蛮横无理。他的意思非常明确:王李村的房子卖也好,不卖也好,都与你王加根没有关系。

既然王厚义认同厚道的观点,说明他的确没有作王加根的指望,准备向儿子摊牌。意识到这一点,王加根非常生父亲的气:“祖上留下的老宅被你拆了,大房改小房,余下的木料、砖瓦、家具被你败了个精光。现在剩下这么几间土砖屋,你也没有想到给我留下什么。你心目中还有我这个儿子么?我声明不要房子,那是我的高姿态,但你这样说就不尽人情!”

一直置身于房子之外的王加根,突然又想参与其中。要么阻止父亲卖房子,要么支持母亲打官司,让法院来判定这房子究竟归谁所有。

脑子里整天塞满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二十出头的王加根的确感觉很累,不堪重负,觉得整个人都要崩溃。这种状态下,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烦,他怎么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天,王加根在自家后院子里清理乱石杂草,想整理出一块能够种菜的地方。

代理校长张仲华突然兴冲冲地来找他。

张仲华先是对王加根利用后院子种菜的想法大加赞赏,说自己种的菜新鲜,吃着让人放心。他还建议王加根在后院子里养几只鸡,将来吃鸡蛋就不用去街上买了。扯完这些闲话,张仲华才说出前来的真实目的。他希望王加根帮他撰写一份申报高级职称的报告。

“中教高级指标少,而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又多,竞争太激烈了。”张仲华通报完面临的严峻形势,又近乎讨好地恭维王加根,“我知道你笔头子硬,想请你出马,帮我弄一份高质量的申请报告。有你妙笔生花,肯定能增加不少胜算。”

“没时间!”王加根不假思索地回答,语气相当不友好。

张仲华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颧骨上的肌肉开始痉挛,样子非常难看。

王加根对不学无术的张仲华本来就没什么好感,从心底里看不起他。别说中教高级,评中教一级就是抬举他了。对于这样一个滥竽充数的家伙,加林怎么可能去帮他的忙?

张仲华又软磨了好半天,王加林还是不给他面子。他碰了一鼻子灰,最后气急败坏地离开了。

参加完自学考试,王加根就卷入了学校的期中考试。恰好在这个时候,方红梅又要去孝天城参加面授学习。

他一个人带着女儿上班,整天忙得像打仗一样。

办公或者上课的时候,欣欣总是寸步不离地跟着他。小家伙不敢一个人去操场上玩,害怕碰到欢欢挨打。在办公室里,王加根备课改作业的时候,她就趴在椅子上画图画,或者把学会的诗歌,背给办公室里的其他教师们听,或者缠着他们讲故事。进了教室,她就与哥哥姐姐们挤坐在一起,规规矩矩地听爸爸讲课。

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情,王加根就骑上自行车,带着欣欣去花园镇。买菜,买奶粉,买油盐酱醋,买水果,买牙膏、香皂、洗衣粉之类的日用品。东西买齐之后,再带女儿到街边的小摊儿上,喝一碗豆浆或者豆腐脑,买一个烧饼让她坐在自行车上啃。

回家的路上,自行车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颠簸。困倦和疲乏的欣欣上下眼皮开始打架,慢慢地就睡着了,小脑袋东倒西歪,手里的烧饼不知不觉掉到地上……

中小学教师要求坐班,但牌坊中学并没有严格执行。教师们有课上课,没课自由活动。办公室里经常空空荡荡的,连一个人影儿也看不见。正因为环境宽松,王加根才能够一个人带着女儿上班。学校领导和教师们习以为常,没有谁说什么,更没有人觉得不正常。

这天王加根从花园镇返回家里,把早已进入梦乡的欣欣从自行车上抱下来,轻手轻脚地放到床上。他坐在床沿上守了一会儿,确认欣欣睡踏实了,就赶紧起身去办公室,准备拿学生作文本回家来批改。

办公室里只有赵乾坤和新调来的化学教师小冷在下围棋,再就是领导办公室里坐着代理校长张仲华。

见王加根走进办公室,张仲华突然叫他“来一下”。

王加根疑惑地走过去,坐到肖玉荣的座位上,与张仲华面对面。

张仲华看着王加根,不自然地笑了笑,然后晃荡着脑袋说:“教师还是应该坚持坐班制。你不能总是这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上班时间,不能把小孩带进教室和办公室。”

“那怎么办?我不能把孩子扔了吧!”王加根没好气地回答。

“那总得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张仲华一本正经地强调,“不错,你该做的事情是做了,但坐班制的规矩和纪律,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你最起码要保证跟其他老师都一样。”

“我坐班的时间并不比其他老师少。经常是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办公,好多人都没有来。”王加根强词夺理。

“就是几个准备考电大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宿舍里复习。”

“是吗?恐怕不只报考电大的青年教师吧!你现在看看,办公室里有几个人办公?”

“没来的人,考勤本上都有记载。”

“行啊!如果你发现我没来,照记呗!该扣钱扣钱,该处分处分。随便怎样都行。只要你一视同仁!别总是拿我家欣欣说事,孩子不会总长不大吧?再过年把不就好了吗?”王加根义正辞严地说完,站起身扭头就走。

张仲华被噎得满脸通红:“你怎么能是这种态度?”

王加根不理不睬,到自己的办公桌上抱起一摞作文本,气呼呼地走了。他心里很清楚,张仲华就是因为他没有帮忙写职称申请报告,怀恨在心,故意找茬儿,伺机报复。这种卑鄙小人,没必要与他多费口舌!

自从知道方红梅“花了心”,临到她出门面授学习时,王加根心里就有点儿疙疙瘩瘩。担心?嫉妒?愤怒?忧虑?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儿,但又不完全是。反正想到老婆又要和那个叫蔡东明的见面,他心里就不舒服,不知道该怎么办。阻止她去面授?让她终止函授学习?显然不可能。请假跟她一起去孝天城?那成什么样子了!别人会笑他醋坛子,甚至骂他神经病。去找徐磊这些老同学,让他们帮忙看着点儿?似乎也不妥当。这样做,表明他对老婆缺乏起码的信任和尊重。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未必我离了她方红梅就不能活?该来的总会来,不会发生的,绝对不可能发生。何必自寻烦恼?也可能是杞人忧天。方红梅喜欢蔡东明,是因为她觉得蔡东明优秀,胜过了自己的丈夫。有时,王加根真想去会会那个蔡东明,见识一下老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长什么样儿,看看自己究竟与他有多大的差距。

正在王加根这样胡思乱想的时候,意外地收到了姐姐的来信。

加枝在信中说,赴美留学两年多,最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眼下,她在新奥尔良州一所大学里当助教,一边工作,一边念硕士学位,可以自食其力。她已经怀孕了,胎儿有五个多月。他们家里装了电话,还买了一辆小汽车——主要是方便张德林上学。加枝告诉弟弟,美国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国家。一个人只要身体好,懂英语,又舍得吃苦,总可以找到机会去学习、去工作、去挣钱……她希望加根调养好身体,学好英语,将来争取到美国读书。

这封信犹如明媚的阳光,照亮了王加根忧郁的生活。

他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对!去美国留学。姐姐姐夫在那里,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怎么没有想到利用呢?可是,我去美国学什么呢?汉语言文学?这简直是开玩笑!一个中国人去美国学习汉语言文学,还不让人笑掉大牙。学过的数理化知识大部分还给了老师,英语就更差了,连初中毕业生都不如。听说去美国留学必须参加托福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才有资格申请签证。我如何闯过这道关卡!再说,就算我能够去美国,方红梅怎么办?欣欣怎么办?别做美梦了!还是现实一点儿吧。教好书,写小说,争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绩,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这才是正道。

一想到文学,王加根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同时又感到内疚和羞愧。整整四年,他没有沉下心来搞写作。为了奔文凭,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学考试上。看看身边熟悉的文友,他发现自己掉队了。

雁南飞,雁南飞,

雁叫声声心欲碎。

不等今日去,

已盼春来归。

听着录音机里如泣如诉的歌唱,王加根感觉自己如同一只离开队伍又无家可归的孤雁。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虽说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但这四年毕竟都是死记硬背、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创作实践,更没有写出像样儿的作品。

在刚刚结束的自学考试中,王加根感觉他的最后一门课程《逻辑学》考得不错,合格应该没多大问题。也就是说,明年他就能够拿到大专文凭。专科毕业之后怎么办?是接着参加本科段自学?还是暂停自学考试,一心一意搞创作?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王加根考一个专科文凭,整整花了四年时间。如果再去参加本科段考试,估计周期会拉得更长。尤其让他感到忧虑的是,本科段的公共课程必须考英语。对于他来讲,这简直就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干脆不考了!反正专科文凭达到了在初中教书的学历要求,可他同时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再过一年多,方红梅本科函授就毕业了。到时候,家里就会形成男专科女本科的局面。重新评职称或者调工资,他王加根就会落在老婆后面。那多尴尬啊!他还有什么脸面在社会上混?别人背地里说不定会笑他“吃软饭”。

自学考试必须接着搞,文学创作不能丢。思来想去,王加根作出了这样的决策。明年上半年的自学考试,他准备报考本科段的四门课程: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革命史和英语。

看到《孝天报》上发布的《槐荫文学》刊授班招生信息,他又心血来潮,不加思索地报名,汇出了二十元学费。此前他已经参加过东北某省文联举办的文学创作函授班,提交过几篇习作,得到过函授班老师的回信和点评,但最终都没能发表——学费等于白交了。

已经上过一回当,他怎么还不吸取教训?

王加根觉得,这次文学刊授班肯定不一样。因为《槐荫文学》是孝天地区文联主办的,一定会重点扶持和培养本地作者。如果能够在这个刊授班显山露水,弄出几篇像样儿的作品,必定会引起孝天地区文学界的重视。甚至有可能一炮打响,从这里走向省级文学报刊。虽然二十元的学费有点儿贵,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必要的投资还是少不了,该花钱的时候,还是应该花点儿钱。

就这样,王加根又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起航了。

他把家里积存的手稿全部翻出来,逐篇审查,准备挑选一篇质量较高的习作寄给《槐荫文学》,作为参加刊授班的第一次作业。遗憾的是,他从头翻到尾,没有一篇感到满意的。

这真是有点儿奇怪!这些作品刚刚完成时,他总是特别满意,觉得无可挑剔,自负地认为“如果编辑不采用那就是有眼无珠”。可为什么放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审读却发现作品到处都是问题?甚至感觉一无是处?看来,作品一写出来就迫不及待地投稿不可取,还是应该经过一段时间“冷处理”。只有经常“冷处理”,才能让思维变得更清晰,看问题更加准确和客观。意识到了这一点,王加根不准备把这些被编辑“枪毙”过的习作寄出去丢人现眼,打算重新弄一篇东西,作为参加刊授学习的“见面礼”。

正在他为不知选择什么题材而苦恼的时候,牌坊中学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张仲华传达了花园区教育组有关会议精神。据说,孝天市教委近期将开展全市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大检查。张仲华要求全校教师务必紧急动员起来,抓紧时间自查整改,确保顺利过关,不出问题。

“我们学校近几年中考成绩较好,升学率在全区名列前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然也成了众矢之的。这次检查,可能会被确定为重点单位。初中生学籍造假是公开的秘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家心照不宣,上上下下也非常清楚。也许是因为社会反响太过强烈,市教委才不得不出面走走过场。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把接待工作做好,面儿上不要搞得太明显,检查人员也不会故意与我们过不去。”张仲华非常有把握地这样推断。

副校长肖玉荣却不同意这种观点。

她认为,市教委组织这次学籍大检查绝不是走过场。从接受过检查的学校反馈过来的信息,检查人员非常仔细,非常认真,非常严格。他们先要求被检查的学校提供各年级《学生登记册》,与各班的《学生座次图》《清洁卫生值日表》进行对照,抽查不同学科的学生作业本,看各班学生的姓名,与《学生登记册》上是否相符。然后,拿着《学生登记册》到教室去点名,让点到名的学生走出教室,看全部点完名之后,教室里有没有多余的学生,或者点到名的学生不在教室里面。总之,检查人员对各学校学籍造假的手法非常熟悉,知道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问题,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猫腻。因此,大家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对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

“各位班主任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要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滴水不漏,确保万无一失。如果学籍造假情况被查出来,让检查组掌握了确凿证据,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都要承担责任,弄不好还会背个处分。”肖玉荣这样强调。

“对对对!肖校长讲得非常好。”张仲华听肖玉荣说得头头是道,马上表示支持和赞成,“其实我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担心大家弄得过于紧张,反而把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内紧外松,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接下来,教导主任宁海涛具体安排迎检工作怎么做,主要是操作层面的事情。他说,牌坊中学每个班都存在学生与学籍不匹配的问题。比方,人在初三学籍在初二,人在初二学籍在初一,人在初一暂时还没有建立学籍档案,有的学生还在不同年级建有多个档案。情况比较复杂,可谓五花八门。为了应付检查,各位班主任要严格按照学籍档案情况,弄清楚班上应该有哪些学生,重新造个《学生登记册》。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学籍所在班级各就各位。没有建立学籍的学生近段时间回家,不用来学校了。建有多个学籍档案的学生,还要找人冒名顶替。一个萝卜一个坑儿。学校里既不能出现无学籍的学生,也不能暴露建空档案的问题。所有学生按卡归班,重新安排座位。

可以想见,接下来的几天,牌坊中学该有多么混乱!

每天上课好半天了,还有一些学生提着书包,从这个教室跑到那个教室。有的急忙中找不到应该去哪个班上,弄不清楚究竟该哪个班主任管,于是就哭丧着脸,到办公室找学校领导询问。

宁海涛主任就让学生自报姓名,哗啦啦地翻着《学生登记册》,告诉那个学生应该去哪个班上坐着。

学生调整到位之后,衍生出一系列后续工作。班主任要按照调整后的学生人数和名单,重新制作《学生花名册》《学生座位图》《清洁卫生值日表》《学生成绩登记册》。各科任教师要检查学生作业本,把调出学生的本子暂时收起来,让新调入的学生补抄作业,还要逐本装模作样地批改,在每次作业后面批上个日期……

一切都是为了应付学籍检查,让检查人员找不出破绽和漏洞。而等学籍检查结束后,又要恢复到原样。因此,教师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个个都是怒气冲天,怨声载道。

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可又没勇气“出污泥而不染”。因为学籍造假是公开的秘密,独善其身就有可能竞争不过别人。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只能带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