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爬坡岁月 > 第51章 和解之旅

爬坡岁月 第51章 和解之旅

作者:沈常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2 17:23:09 来源:文学城

王加根确立了这个暑假的主要目标,那就是保证女儿吃饱、睡足、玩好,免受蚊子叮、虫子咬,治好她身上的痱子、疖子和红疙瘩。

隔壁住着程芸和乐乐母女俩。

程彩清带着欢欢去哈尔滨了,据说是去探望在那里打工的亲戚。程芸会骑自行车,但不敢带人。因此很少看见她去花园镇,也不知她们母女俩一日三餐是如何解决的。

偌大个学校,只住着两户人家,只有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子,程芸有时感到寂寞,觉得乐乐太孤单,就拿出家里的玩具,或者饼干之类的吃食,引诱隔壁的小欣欣,和他们家的乐乐玩儿。

看到程芸的这种举动,王加根心里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阻止女儿。后来想到欢欢不在学校,乐乐尚小,不会欺负欣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欣欣去隔壁。

天气太热了!欣欣身上长满了痱子、疖子和红疙瘩,没有一块光滑的地方。洗澡时,王加根总是把她泡在脚盆里,用温水反复地擦洗。欣欣特别喜欢洗澡,一入脚盆,便站在里面又蹦又跳。坐在盆里也不老实,双手不停地拍水,搞得地面一片汪洋。直到热水变成凉水,王加根再把女儿从脚盆里面拔起来,用干浴巾一裹,扔到床上,从头到脚给她擦“老马入和”冰片粉。直到把她擦成个“白娃娃”,再放下蚊帐,用蒲扇赶走蚊子,打开落地电风扇,对着帐子里面吹。

有一天,半夜里突然下雨了。

天气转凉,而电扇还在呼呼地转。凌晨四五点钟的样子,王加根迷迷糊糊中听到“哗啦”一声响,又闻到一股臭味。

拉开电灯一看,欣欣拉粑粑了,床上到处都是黄色的稀屎。

他赶紧抱起女儿,先用尿布擦她身上的脏物,再把开水瓶里的热水倒入脚盆,用塑料桶里的冷水兑成温水,然后把她放在脚盆里清洗。整个洗的过程中,欣欣一直闭着眼睛,没有睡醒。全部洗完后,她才睁开眼睛,瞄了瞄爸爸,又很快闭上眼睛,随爸爸怎么去弄。

王加根把她洗干净之后,用浴巾裹起来抱在怀里,面对席子上那一长条稀屎,不知所措。用卫生纸擦,恐怕一卷都不够,还未必能够擦干净;掀掉席子吧,又没地方冲洗。

犹豫了一会儿,他把欣欣放进小摇车里躺着,找来一条旧毛巾,在脚盆里打湿,用湿毛巾清理床上的稀屎。他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捧到大门外面,先在屋檐下的积水处摆洗,再在脚盆里的洗澡水里搓一下。来来往往跑了好几个回合,才把席子上的稀屎清理干净。

他如释重负地吁了一口气,重新把欣欣抱到床上,然后挨着女儿躺下。十几分钟后,正当他快入睡的时候,又听到“哗啦”一声……拉开电灯,看见毛巾被和席子上到处是金黄色的稀屎,又弄脏了。

他哭笑不得,只得把毛巾被和席子掀到地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干净的地方,让欣欣继续睡觉。

欣欣倒安逸,拉完就睡,而且睡得还挺香,根本不管大人忙上忙下、忙进忙出、忙前忙后地折腾。

天亮后,王加根强行端屎端尿,又给欣欣洗了一个澡。收拾干净后,把前一天的剩菜、剩饭、剩粥倒在锅里,加水一煮,马马虎虎地吃过“汤饭”,就抱着女儿去花园区卫生院。

经诊断,医生说欣欣是着凉了,肠胃出了问题。打了庆大霉素针剂,开了午时茶、氯霉素药粉和两种药丸。

回家之后,王加根严格遵照医嘱给欣欣喂药,并控制她的饮食。

整个上午,无论她怎么哭闹,都不给东西她吃。直到下午三点多钟,才让她喝了一点儿冲的奶粉。

晚上睡觉时,欣欣两眼含泪,梦中仍然是一脸的委屈。

看着女儿可怜巴巴的样子,瞅着她身上脏兮兮的衣服,摸着她明显消瘦了的小脸蛋儿,王加根心如刀绞,泪水漫出了眼眶。

“老天爷啊!我的童年够不幸的了,你怎么还要让这种不幸延续到我的下一代身上呢?”

王加根挨着女儿躺下,头枕着双手,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天花板,聆听着外面淅沥沥的雨声,满脑子都是闹心的事情。

本来,他是想好了拿到大专文凭后,就去找花园区教育组长刘福民,要求调往桥西中学。全区二十多所中学里面,只有桥西中学离花园镇最近,方便送欣欣上幼儿园。

他和方红梅商量过好几次,把调入桥西中学作为奋斗目标——主要还是为孩子着想。可是,自学考试又增加了一门课程,他没有拿到大专文凭,便失去了向教育组领导提要求的资本。就算下次考试《逻辑学》能够顺利过关,拿文凭也是明年的事情。而方红梅本科毕业的时间更晚,必须等到一九**年。

唉!即使他们夫妻二人都拿到了大学文凭,能不能调动工作也很难说。刘福民这个老狐狸,既势利又刁钻,何况王加根在襄花小学教书时,还把他给得罪了。如果没有他儿子偷钱买小人书那档子事,王加根很可能随襄花小学“戴帽儿”初中直接去了桥西中学。

这都是命。

命里活该他有这么一劫,注定他与桥西中学无缘。

教育系统内部调动这么难,而想离开教育界,去其他单位或部门发展,那更是难上加难。

王加根孜孜以求的文学创作,一直没什么起色。那篇花一年多时间完成的中篇小说《房子儿子》,又被杂志社退回来了。

读过编辑应付差事的评语,他感到特别的失望和伤心。写这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他不知熬了多少夜,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却是几句不痛不痒的肯定,然后被“温柔一刀”地枪毙了!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未必我真的不是搞文学的料子?不能说我不努力,不能说我不勤奋,与别人的差距究竟在哪儿呢?接二连三的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为提高写作能力,能够想的办法我都想了,可以做的我都做了。付出了那么多,怎么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呢?

参加自学考试期间,他系统地学过文学理论知识,通览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熟记或背诵了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篇目。为积累素材,他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到花园镇文化馆和孝天市师范学校图书室借书看,浏览报刊,摘抄精彩片段。学校的旧报纸总是被他收集起来,查找有用的资料,用小剪刀裁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在一起。平常日子,只要大脑中闪现出亮点或火花,他都会不失时机地用文字记录出来。形式不拘一格,或诗歌,或散文,或随笔,或小说。

为检验作品的感染力和效果,他还经常在学生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每次朗读时,教室里总是出奇的安静。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学生们时而喜笑颜开,时而伤心落泪,时而叹息声一片,时而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他们都喜欢听王老师的小说。只要一看到他拿着手稿走上讲台,教室里就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学生们如此喜欢的东西,怎么就得不到编辑的赏识呢?

与王加根有相同遭遇的文学爱好者还不少,他们有的把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不正,认为文章发表不了是因为没有拉关系、走后门,没有请客送礼;有的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生活过于平淡,难以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吸引不了编辑的眼球,因此得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的结论;有的认为自己没有文学创作的天赋,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气候……于是,他们开始转向写通讯报道,写政论性文章,热衷于组建文学社团,寻求成功的捷径。当然,更多的人放弃了写作,或从商,或从政,或沉溺于扑克麻将,或游手好闲。

王加根之所以还在坚持,是因为他把写作当成事业,而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另外,也是在兑现他对爱情的承诺。与方红梅恋爱时,他曾信誓旦旦,要在文学创作上弄出点儿名堂。方红梅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他,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他这方面的才能。如果他不能实现诺言,那就无异于一个“爱情骗子”。他不改初心的动力,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他的学生。那一双双满含钦佩、羡慕和崇拜的眼神,那一句句略显幼稚的评语,使他一直觉得离成功不会太远,告诫自己绝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再咬着牙坚持一会儿,再努一把力,也许就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文凭没拿到,可以继续考;作品难发表,可以坚持写。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等人。欣欣一天天长大,已经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牌坊中学离花园镇那么远,附近又没有幼儿园。怎么办?未必一直把欣欣关在这孤庙一样的校园里,让她在没有小伙伴的大人王国里长大?这样对孩子的成长肯定不利啊!

“去找你妈!送欣欣去保定上幼儿园。”方红梅曾经这样提议。

王加根没有做声。

自结婚之后,他已经两年多没有与母亲联系。母子关系闹得那么缰,彼此都不愿意向对方低头。他怎么可能再去求白素珍呢?况且,就算他提出这种要求,白素珍也未必会答应。

“俗话说得好,嫌子不嫌孙。”方红梅继续论证自己的观点,“不管怎么讲,欣欣总是她的亲孙女吧!孩子从小到大,她没有尽一天当奶奶的责任。我们现在又无路可走,她总不会见死不救吧!”

王加根没办法反驳,也没答应去保定,连信也没有给母亲写。

他抹不开脸面,不愿意低三下四地去求白素珍。

……

雨越下越大,伴随着闪电和雷鸣。借着闪电的亮光,王加根凝视着睡梦中的女儿,泪水滴滴答答地掉在床单上。

离下半程补课开始还有十二天,干脆利用这段时间去一趟保定吧!王厚义、胡月娥和岳父母都指望不上,现在只有白素珍具备那条件,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说不定母亲动了恻隐之心,会同意帮我们带欣欣,让她在保定上幼儿园。

什么脸面不脸面!是脸面重要?还是女儿的前途重要?

有了欣欣之后,王加根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养儿育女的不易,能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含辛茹苦。父母因为脾气不好,有可能情绪失控,伤害子女,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绝对没有坏心。自觉不自觉中,他开始原谅白素珍过去的一些做法和行为,不再对她全盘否定,也不像以往那样对她恨之入骨了。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再怎么说,他们还是一家人。

拿定主意之后,王加根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他和欣欣就这样走了,如果方红梅面授学习中途回家来怎么办?她不是会扑空么?对!还是先去一趟孝天城。到去保定的行动计划告诉方红梅,再从孝天火车站搭车去保定。

两天之后,王加根带着女儿到了孝天城。一家三口团聚,自然都喜不自禁。

方红梅看到欣欣身上的疖子和红疙瘩基本上消退了,感到很欣慰,可听说打了不少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又忧心忡忡。她责备王加根不该这么做,担心这些药物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王加根听后,也很内疚和后悔,骂自己不懂这些常识。

得知加根要带欣欣去保定,方红梅没有反对。嘱咐加根与母亲好好讲,无论白素珍愿意不愿意,都不要生气,再就是路上注意安全。

第二天上午,加根父女俩就到孝天火车站,爬上了北上的列车。

走进车厢,里面已经挤得水泄不通。

座位肯定是没有了。过道上、车厢连接处、车门后面、洗漱间里到处都是人。旅客们见缝插针,寻找可以立足的地方,或站,或蹲,或坐在行李上,或横七竖八地躺在地板上。

王加根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拎着行李,走了好几节车厢,才找到一个不算太挤的地方。停顿下来,放下行李,他让欣欣坐在黄帆布提包上面,自己则站在女儿身边。

欣欣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左顾右盼,环视四周陌生的环境和面孔。因为胆怯,她不敢出声,小手一直紧紧地拽着爸爸的衣角。

发车没多久,开始查票了。

女乘务员查验到王加根这儿时,见他行程那么远,行李那么多,还带着小孩儿,甚是为他担忧。

“到保定得十八个小时呢!一直这么站着怎么受得了?小孩儿坐在行李上也不是办法啊。”这样说着,女乘务员像突然记起什么似的,叫王加根随她来。

王加根一手拎着行李,一手抱着女儿,跟在女乘务员后面。走了大半节车厢的样子,女乘务员停下来,指着一位男乘客告诉加根:“这位同志到广水,你就站在他身边。等他下车后,你就有座位了。”

王加根非常感动,向女乘务员致谢,又与那位在广水站下车的乘客打了声招呼。

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列车到达广水火车站,那位男乘客起身下车,加根父女俩终于拥有了一个靠车窗的座位。

欣欣高兴得两眼放光,脸上露出喜色。她时而挨着爸爸像小大人一样坐着,时而站起身看窗外的风景,或者从椅子上爬下来,在附近转悠。小家伙不吵不闹,非常懂事,要多听话就有多听话。

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王加根拿出自带的毛壳鸡蛋,又从提包里翻出女儿喝水专用的塑料杯。

那杯子有两个把儿,杯盖是拧上的,杯盖上有个扁形的“鸭嘴儿”。王欣喝水时,两手握着把儿,含着“鸭嘴儿”,吸得津津有味。

王加根敲破一个鸡蛋,剥去蛋壳,递给女儿,再把军用水壶里的凉开水倒了些在塑料杯里,搁在小台桌上。

欣欣吃一口鸡蛋,喝一口塑料杯里的水,小嘴儿咂巴咂巴的,看上去特别可爱,也特别享受。

邻座的旅客见欣欣那么乖,样子那么有趣儿,都忍不住笑了。问:“这小孩儿多大了?去哪儿呀?”

王加根笑着作答。

旅客们都说欣欣好玩,不像一岁半的娃娃,倒像有两三岁。

似乎为了验证旅客们的看法,他们父女俩开始做“找五官”游戏。爸爸快速报出“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眉毛”“头发”,让女儿用右手食指,迅速在她脸上点到。

见身边有旅客打瞌睡,王欣以为是在和她捉迷藏,就学着小猫小狗叫。如果别人还没睁开眼睛,她就小手做成手枪状,对着睡觉的人“叭叭叭”地开枪。直到那犯迷糊的人无奈地睁开眼睛,对着她爱怜地笑笑。小家伙的即兴表演,给单调乏味的旅途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身边的乘客都觉得挺开心。

到了河南新乡站,活泼好动的欣欣突然烦躁不安起来,在座位上扭动着身子,如坐针毡。

王加根担心女儿生病,摸了摸她的额头,又没感觉到发热。

“粑粑!粑粑!”欣欣急急地叫道。

王加根这才知道她要大便,迅速把她从座位上抱起来,手忙脚乱地站起身。可环顾四周,到处都是人,根本就没办法走动。怎么办?

欣欣憋得快要哭出声来了。

王加根把行李托付邻座乘客帮忙照看,抱起女儿前往车厢连接处,口里不停地道歉:“对不起,借过!对不起!借过!”

他身上的衣服都汗透了,好不容易才挤到厕所门口。

结果厕所门锁上显示“有人”。

父女俩只有焦急地等着。

欣欣因为实在憋不住,委屈得哭了起来……

身边一位好心的乘客拿出一张报纸,慌里慌张地垫在地上:“就让孩子拉在报纸上,呆会儿厕所开门了,再扔进里面。”

万般无奈,王加根只有这样做。

帮女儿解决的内急的问题,返回座位时,欣欣又笑了起来。

列车上饮用水供应紧张,热开水更是一杯难求,而给孩子冲奶粉又少不了热开水。每次欣欣吵着要喝“奶奶”,王加根就愁得不行。他把奶粉倒进塑料杯里,去乘务员那儿倒过两次开水,还向带有暖水瓶的乘客求助过一次。

车过邢台站,天完全黑了,还下起了小雨。

旅客们开始睡觉,或者闭目养神。

欣欣又哭丧着脸,吵着要喝“奶奶”。

王加根于是拿起装有奶粉的塑料杯,满车厢找热开水。

问了好几个人,都说没有。到乘务员休息室,女乘务员指着泡有茶叶的玻璃杯,抱歉地说:“开水瓶里的最后一点热水,刚刚倒进了杯子里。”

“没关系!是热水就行。”王加根喜出望外,用温热的茶叶水冲好奶粉,返回座位交给女儿。

欣欣双手抱着塑料杯,咬住那扁扁的“鸭嘴儿”,咕嘟咕嘟地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喝完之后,还拿着杯子不肯放下。

见此情景,王加根既内疚又难受,心里不是滋味。他从女儿手里拿过塑料杯,又拎起奶粉袋,嘱咐她在座位上坐好不要乱跑,拿出一副“找不到热开水誓不罢休”的架式,逐节车厢地寻找,逐个旅客地询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餐车厢里找到了热开水,冲了满满一塑料杯牛奶。

王欣三下五除二又喝光了,吃饱之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王加根把女儿平放在座位上,站起身来,到走道上活动筋骨,伸了伸懒腰。

列车在茫茫夜色中继续轰鸣前行。

望着熟睡的女儿,他又想起了远在孝天城的老婆,眼前浮现出方红梅羸弱的身子、憔悴的面容,以及那满是忧郁的眼神。再看看列车厢里的那些光鲜水亮、白白胖胖的女乘客,他感慨万端:“唉,我连老婆孩子都养不好,真是枉为人夫、枉为人父啊!”

列车凌晨两点多钟到达保定火车站。

欣欣睡得正香。

王加根抱起女儿,让她趴在自己的肩上继续睡觉,又腾出右手提起行李,向身边的旅伴告别。

走出火车站,看见开阔的站前广场上到处躺着人。有的睡在席子上,有的睡在塑料布上,有的身下只垫着几张报纸,还有的直接睡在水泥地面上,头枕着行李。

出门在外真不容易啊!

自长途贩运不再被认定为投机倒把之后,出门跑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手头有了钱,旅游观光和走亲访友的人也越来越多。老百姓出行需求增长与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北方的夏夜并不比南方凉快,似乎更加闷热。

王加根抱着孩子提着行李穿过站前广场,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

电话亭无人看守,是个自助投币的机器。这倒是个新玩意儿,他第一次见到,感觉非常稀奇。看到“拨打电话请投币四分”的提示,他掏出一枚五分硬币塞进投币口,然后等着机器找他一分钱。

等了好一会儿,机器并没有反应。

是不是出故障了?王加根仔细看了看电话机旁边的文字说明。其中有一条这样提示:投币四分即够,五分币不找。

原来如此!

他无奈地笑笑,摘下话筒,拨通了继父所在部队干休所的电话。

值班员接听电话后,叫他稍等,说马上去喊马所长。

又过了几分钟,电话那头就传来了老马的四川口音:“是加根呀!要得,要得。你等会儿哈,我马上找车来接你!”

听得出老马非常激动。

电话挂断后,王加根又有点儿担心。因为他在电话里没有说清楚所在的具体位置。这么大个广场,到处都是人,老马开车来后,到哪儿找他呢?再打电话过去,他觉得太麻烦。算了,找个灯光明亮的地方等候,或许老马能够看到的。

这样想着,他就抱着女儿走到候车室大门口,把行李搁在窗台上,自己则站在路灯下面。

欣欣还在熟睡,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

他担心女儿受热,帮她把外裤和褂子脱了下来,只穿一条背带□□裤。这样既凉快,又显得好看。

不时有接送人的小车和出租车经过。每开过来一辆汽车,王加根都要往车子里面瞅一瞅,看老马在不在里面。

二十分钟过去了,不知“检阅”过多少辆汽车,终于有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在了他身边。车门打开后,走出来身穿军装的老马。

“就你和欣欣两个?”老马帮忙拿行李时,不解地问,“红梅怎么没有来嘛?”

“她在参加面授学习,抽不出空儿。”王加根如实回答。

“唉!要是红梅能来该多好。”老马语气里充满遗憾和惋惜。

汽车开进部队干休所,白素珍已经在宿舍楼下面等候。

她把孙女从儿子手里接过来,抱着上楼梯,一路上还“乖乖”“乖乖”地叫个不停。回家之后,她小心翼翼地把欣欣平放在床上,又赶紧进厨房烧水,叫加根洗澡,说洗洗身上舒服些。

王加根洗完澡从卫生间出来,见客厅餐桌上摆着老大一碗鸡蛋蕃茄面条。他本没有食欲,可母亲这么热心,又不好意思不吃,于是拿起筷子,勉强吃了一半儿,剩下的半碗确实吃不下,只好留下。

“你去大床上陪欣欣睡吧!我和你爸睡沙发。”见两个小房间里没动静,白素珍估计马军、马红和马颖睡得正香,怕吵醒他们,就安排加根父女俩睡她和老马的房间。

翌日清晨,欣欣老早就醒了。和平时在家里一样,她开始撕扯爸爸的头发,吵着闹着要起床。

加根双手抱着脑袋懒了一会儿,还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坐了起来,给“吵夜郎”女儿穿衣裳。

白素珍听到响动,从客厅走了进来:“起这么早啊!多睡一会儿呗。”

她身后跟着马颖,手里抱着一个金发碧眼的玩具娃娃。

“快叫姐姐!我给洋娃娃你玩。”马颖对欣欣说。

“什么姐姐呀?她应该叫你姑姑。”白素珍纠正小女儿的错误,开心地大笑起来,“真是个傻丫头!”

马颖窘得满脸通红。

这时,马红马军也来了,亲热地叫着加根哥,与欣欣打招呼。

看到王加根带来的奶粉,白素珍说:“我们这里可以订到新鲜牛奶,天天有人送。就让欣欣喝新鲜牛奶吧,奶粉收起来带回去喝。”

“吃早饭啰!”外面传来老马的吆喝声。

大家于是走出卧室,来到客厅。

桌子上摆着好大一筐油条,还有几盘泡菜,老马正在从高压锅里往碗里盛绿豆稀饭。

“这里的油条不论根卖,用秤称,价钱比湖北便宜,六角五一斤。”白素珍一边介绍,一边往加根的碗里夹酸豇豆,“这些泡菜都是我自己做的,尝尝味道怎么样。”

老马说,保定市干休所比较多,加起来有十几个。部队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修建干休所,主要是因为这里交通方便。离北京、天津、石家庄都比较近,坐火车只要两个多小时。

“干休所里的离退休干部都是当过大官儿的。全是正团职以上干部,师长、军长、司令员都有。这些人在位时风光,离职退休了,就与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买菜、做饭、带孙子,种花、养鸟、打麻将,聚在一起拉话也是家长里短,斤斤计较,像小孩子一样。有的脾气还古怪,扯皮拉筋的事情麻烦得很。你爸爸说起来是所长,也就相当于街道居委会主任。”白素珍絮絮絮叨叨,却不无炫耀的成分。

话题很快又回到家里,说的是那一大群孩子。

马杰技校毕业后,在唐山工作了两年,后来又随工程队去了广西柳州。加枝去美国后,只给家里来过两封信,最近一年多没有任何消息。也不知她是在读书,还是在打工,住在美国的哪个州。马红初中毕业了,没有考上高中,一直在家里待业。马军和马颖都在上学,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但学习成绩不怎么样。马军眼睛近视得厉害,暑假正在练气功治疗……

“我没在机床厂看自行车了。换了个单位,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电源开关,离我们干休所很近。”白素珍又谈起自己的工作,对儿子说,“吃完饭后,我带你和欣欣去我们厂看看。”

“我也要去!”马颖随口叫道。

“不行!你在家里写作业。放假一个多月了,天天只顾着玩,从早到晚就是洋娃娃、八音盒、机器猫、绒毛狗。暑假作业才写了几页?要是到开学还做不完作业,我看你拿什么去报名!”白素珍断然拒绝了小女儿的要求。

马颖嘴巴子翘得老高,又不敢违抗妈妈的命令。

白素珍于是带着加根父女俩出了门。临出发时,她拎起一只塑料桶,里面装有切碎的蔬菜和西瓜皮。

“拿这干嘛?”王加根疑惑地问。

白素珍神秘地笑了笑:“喂鸡。”

“喂鸡?哪儿来的鸡?”

白素珍说,部队干休所不让养鸡,她把鸡养在外面。

走了二十分钟的样子,到了白素珍上班的红旗开关厂。

她与门卫老头打了声招呼,又指着身旁的加根和欣欣,乐滋滋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儿子!这是我孙女!从湖北来的。”

门卫老头于是满脸笑容地恭维她好福气。

白素珍提着塑料桶径直走向厂房与围墙之间的一条小巷子。

在巷子的最里面,果然有个关着几只鸡的大铁笼子。她把笼子顶上的小门打开,倒入带来的蔬菜和西瓜皮。趁着鸡们抢食的功夫,她又从笼子里面摸出好几个鸡蛋。

“这些鸡都是偷着养在这儿的。我每天抽空儿来喂食,下班时再把鸡蛋带回去。”白素珍得意地说,“我的工作就是负责原材料进厂验收登记和产成品出厂登记,比在车间里干活轻松,时间也比较自由。我还在厂子附近种了一些蔬菜。走!带你去看看。”

祖孙三人于是又走出开关厂,从大门侧边绕到了围墙外面。

王加根这才发现,这里到了城市的郊区,工厂围墙与农田连在一起。在围墙根儿边边角角的荒地上,种有好几畦蔬菜。

“这些都是我开的荒,还不错吧?”白素珍在儿子面前炫耀,“有了这几块菜地,我们基本上不用买蔬菜。吃不完的蔬菜,还可以做成泡菜呢。”

王加根看着那些长势极好的蔬菜,对母亲充满了敬意。想起他在自家后院子里种的菜,又有点儿不好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