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爬坡岁月 > 第23章 牌坊中学

爬坡岁月 第23章 牌坊中学

作者:沈常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12 11:25:18 来源:文学城

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从花园镇穿城而过,把整个镇子划分成路东和路西两大部分。横穿铁路的通道,主要有北道口、中道口、南道口和花园火车站内的人行天桥。

北道口是主干道,从花园镇到孝天城的孝花公路就是从这个道口经过的。董志芳告诉王加根,去牌坊中学走北道口比较好找。

报到那天,王加根骑着自行车,穿过京广铁路花园段北道口,沿孝花公路向王家岗方向行进。走了二十分钟的样子,快到官塘水库的时候,出现了一条岔道口。虽然都是柏油马路,但右边那条道路明显要窄一些。董志芳说过,走那条道可以到武汉铁路局花园技校,穿过铁路技校,就可以看到牌坊中学。

王加根骑着自行车边走边寻找,时不时还下车询问别人。

所谓穿过铁路技校,实际上是走铁路技校教学区围墙与生活区围墙形成的一条狭长巷子。巷子十来米宽,有一百多米长。走出巷子,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之中,有一条可以勉强行走汽车的土石路,连接着远处的高墙大院——院子里红砖瓦房依稀可见。

王加根估计,那里就是牌坊中学。

他一直把自行车骑到那片院墙的墙根儿。院子外面,有一片平坦的场地,南北各栽有一副篮球架,显然这里是操场。操场四周杂草丛生,中间经常被踩踏的地方,露着光秃秃的黄土,酷似谢顶男人的秃头。正对操场的围墙正中,有一个铁栅门,两米来宽。怎么没有校名招牌呢?这是牌坊中学吗?

他满腹狐疑地推着自行车走进铁栅门。

围墙里面有五排东西走向的红砖瓦房。最南边的那排坐南朝北,门往北开;其余四排坐北朝南,门往南开。相邻两排瓦房相距二三十米,空地上栽着零星的树木,点缀着一些开着红花或者黄花的美人蕉。五排砖瓦房的西头是一条火砖头铺成的甬道,方便人们通行。

院子里看不见一个人影儿。

王加根把自行车锁在甬道旁的乱石杂草间,在甬道上信步慢行。突然,从南数第二排房子最西头那个房间的玻璃窗推开了,露出一个穿着白汗衫的中年男人胖乎乎的脑袋。他马上走过去打招呼。

那人也从屋子里走出来,热情地与王加根寒暄。简单地交谈过后,王加根确认这个地方就是牌坊中学,与他讲话的中年人是学校教导主任,姓张名仲华。

张仲华手里拿着一把折叠纸扇,不停地扇着风。白汗衫罩着一条宽松的花短裤,赤脚穿着一双塑料拖鞋。肥胖的脸上泛着油光,红里透黑,呈现出猪肝一样的褐色。可能刚刚午睡醒来,眼角糊满了眼屎。这形象,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教师,更没有一点儿学校领导的样子,活像一个杀猪宰羊的屠夫。

趁着拉话的功夫,王加根瞅了一眼张仲华的宿舍。

水泥地面,石灰粉过的墙壁,房顶有棕色的天花板。房子的基础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整个屋子却显得非常凌乱,被主人糟蹋得不成样子。沿墙摆着两张课桌,还有一条板凳和两把椅子。单人床是用木板加宽了的,但加宽部分与床的铺板不在一个平面上,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显得凸凹不平。房间似乎从来就没有清理过,也没有认真打扫过。废弃的试卷、作业本、旧报纸、旧书、空酒瓶、搪瓷缸、牙膏皮、破鞋子、酒精灯、试管、轴承、元规、教学用的三角尺……散落在屋子的各个地方,如同一个废品回收站。

“哟嗬!你们怎么今天就来了?不是通知明天报名吗?”张仲华突然满脸堆笑,对着刚进校门的两个女生打起了招呼。

其中一个女生用标准的普通话回应,说她们去邹肖村同学家里玩,路过学校,顺便进来看看。

张仲华似乎忘记了王加根的存在,露出一脸媚笑,与两个女生套近乎,说话的语气也柔和了许多,还装腔作势地说起蹩脚的普通话,显得阴阳怪气。

王加根感觉非常难堪,对眼前这个肥胖的男人产生了厌恶。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时,他看见校大门那里又进来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于是借机向张仲华告辞,朝刚进学校的那个男人走过去。

来人叫邹贵州,是牌坊中学后勤主任。听说王加根是新调来的老师,他马上与加根握手,连说了几个“欢迎”。邹贵州在牌坊中学工作好几年了,家就在附近的邹肖村。接着,他尽地主之谊,带着王加根在校园里转了转,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里曾经是花园公社重点中学,办的全部是高中班。后来公社修建了路东中学,高中和重点随即转向路东,现在重点中学恐怕又转到桥西中学了。”邹贵州略显伤感,可能是担心负面情绪影响王加根,又介绍起了牌坊中学的优势,“这里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离驻军部队和铁路技校比较近,距我们邹肖村也不远。抄近道儿去花园镇,也就三四里路的样子。学校用的是铁路技校的电,自来水是从驻军部队抽水房接过来的。你看见操场旁边的那栋小红房子了吗?那就是驻军部队抽水房。王家岗部队营房用水,就是从我们这里抽上去的。”

王加根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邹贵州又从南往北介绍起了学校的五栋校舍。第一栋、第二栋和第四栋是教室及教师宿舍;正中间那栋是办公室,最后面那栋是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公共厕所在紧挨着办公室的东头。

走到第四栋与第五栋校舍之间时,王加根果然看见了一个马槽形状的水池,水池上方有自来水管和两个水龙头。

邹贵州走近水池,打开水龙头,一边洗手一边说:“老师们用水都到这里提。学生们蒸饭洗米洗碗也在这里。部队抽水房门口还有一个水龙头,水也是随便用。”

听到这些,王加根倍感欣慰。

与襄花小学相比,这里各方面的条件明显要好得多。不过,他最关心的还是住宿安排。他特别希望能够一个人住一间宿舍,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于是,试探性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邹贵州说,学校里总共有十几间教工宿舍。因为教师们的家都在附近乡村,或者在花园镇,一般都是早上来、下午走,没有住校的,有些教师中午也回家休息。比方,他们邹肖村的几个教师,还有家在铁路技校的两个教师,学校都没有给他们安排宿舍。

“已经分到宿舍的,基本上都是一人一间。少数青年教师两个人合住,也是把一通间隔成两半儿,每人半间,互不打搅。”

这就好!王加根想,如果学校能够安排他单独一个人居住,那是最好的。万一安排他与其他教师合住,他就申请要靠里面的半间,能够单独上锁,只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读书写作就行了。

正在他们交谈时,其他教师陆陆续续走进了校园。

董志芳也骑着自行车进来了。太阳帽,太阳镜,防晒袖套,与在襄花小学上班时一样,全副武装。

“走!去办公室坐吧。”邹贵州提议,“丁校长一到就要开会了。”

办公室是由多个房间贯通连接起来的。中间的三间大房有两个圆形拱门隔开,东西两头各有两间小房。三间大房共一个大门进出,是办公室的主体部分。两头的小房间另外开有一个小门。

从房间整体布局及办公桌椅的数量上看,全校教师应该是集中在一起办公。东头小房间的墙壁上,张贴着《作息时间表》《教师轮流值日表》《周工作安排表》,悬挂着由小黑板制作的《课程总表》,另外还有几面锦旗和奖状。看得出,这里是学校领导办公的地方。

正在大家一边儿闲聊、一边儿等候丁校长的时候,一个头发卷曲、留着小胡子的年轻人拎着一大塑料袋糖果走了进来。他把塑料袋放在办公桌上,从里面拿出两包香烟。

“先发烟,再发糖。”小胡子边拆香烟边说。

“怎么?赵老师有什么喜事?娶媳妇了?”邹贵州打趣道。

“我能有什么喜事?媳妇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呢!”被称作赵老师的年轻人解释道,“我们班左平考上了中专,接老师们明天去他家里玩一玩。托我代劳,邀请各位。明天中午十二点,大家都去啊!”

办公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抽烟的教师吞云吐雾,不抽烟的教师津津有味地嚼着水果糖。

“不好意思!迟到了。”一个三十多岁、身材高大、略显瘦长的男子走进办公室,笑着向大家检讨,同时解释迟到的原因,“车骑到半路上,链条断了。真他妈的倒霉!”

“这不是好兆头咧!开学第一天,校长怎么就掉了链子呢?”头发苍白、满脸络腮胡子的黄老师调侃道,引来哄堂大笑。

新学期第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随即开始了。

先由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丁胜安讲话。他首先对新来的董志芳老师和王加根老师表示欢迎,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两个新同事的情况。他说,董志芳老师既是部队家属,又是学校教师,这对学校和驻军部队搞军民共建将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王加根老师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是未来的作家,教学方面堪称后起之秀,所教的语文多次在大型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得到过区教育组领导的好评。

这种言过其实的介绍,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还是抱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丁胜安宣读了两份花园区教育组印发的文件,然后安排布置新学年的工作。他说话语速不快,但声音洪亮,态度又比较温和,教师们听得相当认真,唯有教导主任张仲华,靠在椅子上睡着了,还发出轻微的鼾声。

丁胜安对张仲华的表现视而不见,继续讲他的。直到全部工作都布置完毕,他才喊了一声“张主任”。

张仲华从睡梦中惊醒,正襟危坐,清了清喉咙,开始宣布教师们的分工和课程安排。

正在张仲华讲得唾沫四溅的时候,刚才发烟发糖的“小胡子”赵老师突然站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向办公室的一个墙角。另外两个青年教师随后也站起身,分别走向墙角的两边。赵老师见两边的人已经到位,猛地冲向墙角,对着一只硕大的老鼠猛踹。两个青年教师围追堵截,你一脚,我一脚,终于把那只老鼠踩死了。

赵老师拎着老鼠尾巴,把嘴角还在滴血的硕鼠提了起来,交给炊事员小肖:“金平,拿去剥了!算个菜。”

肖金平接过老鼠,笑嘻嘻地离开了。

会议继续进行。张仲华宣布完教师分工和课程安排情况,后勤主任邹贵州接着发言。他通报了各教室的课桌、板凳和窗玻璃损坏情况,希望班主任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要爱护公物,损坏必须照价赔偿。最后,通报教职工宿舍调整安排计划,他一再强调,这里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作出的决定。

王加根比较幸运。担任初一(1)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而且分到了办公室东头的那间小宿舍,一个人单独居住。

散会后,邹贵州用大嗓门提醒大家,中午学校食堂有酒喝。肖金平刚刚领了暑假照校的补助,想表示表示。

多数教师笑着离开了。前往食堂的只有校长丁胜安、后勤主任邹贵州、体育老师程彩清和“小胡子”赵乾坤。

王加根正准备推自行车离开,被丁胜安和邹贵州喊住了,叫他吃了饭再走。盛情难却,他只得推着自行车一起去学校食堂。

酒菜已经摆在食堂隔壁的一个小房间里——那里应该是炊事员住宿的地方。两张课桌并在一起,铺有报纸的桌面上,摆着两瓶“小黄鹤楼”白酒和五六个盛有菜的碗碟。青椒炒瘦肉,肥肉片炒大白菜,油炸小喜头鱼,花生米,兰花豆,韭菜炒鸡蛋,还有一盘用洋葱炒的荤菜,估计是刚才在办公室踩死的那只耗子。

肖金平拿出一次性塑料碗、塑料杯和筷子,忙不迭地分给大家。

六个人团团围坐,开始斟酒吃菜。丁胜安先端起杯子,说是为王加根接风洗尘。两人各喝了一大口。其他老师见王加根能够喝酒,而且比较直爽,矛头自然而然地转向这个“新人”。

大家轮番向他敬酒,力图把他灌醉。

出于礼貌,王加根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只要有人把杯子伸过来,他就端起杯子和谁碰,来者不拒。

没一会儿,一瓶酒就见了底儿。

体育老师程彩清见王加根没什么反应,让肖金平拿来两个花瓷碗,将第二瓶酒平分,说是要与王加根“二一添作五”。

这下可把王加根给难住了。喝下这半斤白酒,他估计自己必醉无疑,于是一个劲地推辞。

程彩清不依不饶,说王加根不够意思,不给他面子。

丁胜安、邹贵州、赵乾坤也跟着起哄,说“宁可醉人,不能却情”。如果哪个不喝下这一碗酒,就从桌子底下爬过去。

万般无奈,王加根只有舍命陪君子。豁出去了!他赴汤蹈火般地端起花瓷碗,一饮而尽。

大伙连声叫好,有的鼓掌,有的翘起大拇指,说王加根海量。

挑事的程彩清却蔫了——他原指望虚张声势能够唬住王加根,认为王加根喝完这碗酒就会醉倒,没想到这小子“干碗”后,安然无恙。他于是向王加根道歉,说自己确实没有能力喝下半斤白酒。他掏出香烟,散给大家抽,并甘愿受罚。说话间,真的趴下身子,如猪狗一般,从桌子的这边钻到了那边……

酒足饭饱。肖金平赶紧把桌子收拾干净,从食堂里拿来一只瓷盘子,又把一副黄颜色的纸牌搁在盘子上面。

丁胜安、邹贵州、程彩清、赵乾坤四个人各坐桌子的一方,开始抹扯胡。

纸牌上写着一些变形的中文字。按“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子”“佳作仁”“可之礼”分别组合,赢牌时,就拿起需要的那张牌在瓷盘子上磕一下。

王加根第一次见到这种赌钱游戏。看了好半天,也没有弄清其中的道道儿。感觉无聊,他就向大家告辞,提前离开,去襄花小学收拾自己的东西。

牌坊中学位于花园镇的正东面,距离花园镇街上也就三四里路的样子。校园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孤零零地坐落在一片荒凉的土岗上。土岗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星罗棋布的水塘。离学校最近的村庄是邹肖村,最近的单位是武汉铁路局花园技校和王家岗驻军部队。从学校前往花园镇,除了王加根报到时走的那条路,还可以抄近道,走连接邹肖村与花园镇的一条机耕路。机耕路两三米宽,可以行走手扶拖拉机。不过,平时通行比较多的,还是板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和行人。每天从早到晚,机耕路上人来人往,显得比较繁忙。走这条路去花园镇,比绕道铁路技校要近一半儿的路程。

牌坊中学的夜晚非常安静。王加根调来之前,学校没有住户,每到晚上校园里总是空无一人。他调来之后,才多了他这么一个光杆司令。早晨天亮之后,七点钟左右,才有人陆陆续续进入校园。教师和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朝这里聚集,将沉睡中的校园唤醒。紧接着,就有了欢声笑语,有了教师声嘶力竭讲课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校园显得生机勃勃,热气腾腾。而下午放学之后,嘈杂的校园又会安静下来,变得死一般的沉寂。周末或者节假日不上学的日子,牌坊中学从早到晚难得见到一个人影,如同一座香火不旺的寺庙。

王加根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打开收音机,收听英语广播讲座。听完讲座,再开始背单词、读课文。当王家岗驻军部队方向传来嘹亮的起床号声,他就换上运动鞋和运动衣出门锻炼。出学校大门向北,朝着花园铁路技校的方向跑步,跑到驻军部队营房那里再折返。赶上兴致高的时候,他会跑得更远,上孝花公路,一直跑到官塘水库。返回学校之后,赶紧刷牙洗漱,到学校食堂过早,精神饱满地投入一天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业,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好班级管理。不过,八小时之外,他大部分时间还是贡献给了文学创作。特别是每天晚饭之后,从学校周围的田野散步回来,他就钻进那间十几平方米的斗室。拉开电灯,关上房门,开始静心地读书或者写作。

周末是最甜蜜的日子。他会骑上那辆载重自行车,长途跋涉,前往百里之外的方湾中学与情人相会,了却一个礼拜的相思债。方红梅有时也会来牌坊中学陪伴他。两人厮守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如同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

王加根发现,牌坊中学的管理文化和工作氛围与襄花小学明显不一样。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学校领导比较随和,没有官架子,不装腔作势,与教师之间关系比较融洽,不像襄花小学那样等级森严。学校领导开会时提的要求很高,讲得很严肃,但真正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管理松懈到了放任自流的程度。上班时,只要教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领导们就高枕无忧。虽说学校有坐班制度,但执行得不严格,环境非常宽松。全校教师集中在一起办公,大家该干活儿的时候干活儿,活儿干完了,就谈笑风生。哼几句流行歌曲,唱两段京剧或者楚剧,甚至可以把桌上的东西挪开,杀几盘象棋。没有人干涉,也没有人觉得不正常。学校领导甚至会站在旁边观战,为下棋的人呐喊助威,帮忙支招儿。

王加根还发现,牌坊中学的酒文化和牌文化氛围特别浓厚。

开学典礼那天,学校食堂准备了三桌酒席,全校教职工会餐。菜堪称丰盛,白酒随意喝,每人还有一瓶啤酒。大家划拳猜令,吵吵嚷嚷,喝得面红耳赤,撑得肚子溜圆,不停地伸长脖子打嗝儿,还有人当场就吐了。接着,是考上中专的学生请客,排队举办谢师宴。还有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新生家长,也到学校来请老师们去家里坐坐,旨在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家长请客都是倾尽财力,拿出家里最好的吃食,搞得相当丰盛,甚至有点儿铺张。不管老师们能吃多少,菜的数量、份量和质量都追求高大上。宁可浪费,也要表现出慷慨大方,显示请客的诚心。

王加根因为单身一人住在学校,又过早地暴露了酒量,有学生请客时,大家都会把他拉上。开学个把月,他已经去过好几个学生的家里。胡吃海喝,让他的肠胃都有点儿不堪重负。

如果教师家里有红白喜事,大家自然都会去送礼捧场。即使没有红白喜事,平时遇上一点儿沾喜气的事情,大家也会以此为由头,吵着闹着聚餐。炊事员肖金平照校领了补助,专门为此请客,王加根当时感觉有点儿挨宰的意思。可是,后来出现的一些请客理由更奇葩,让人啼笑皆非,觉得不可思议。抹牌赢钱了请客,考试得奖了请客,评上先进了请客,添置新衣裳了请客,戴上手表了请客,买自行车了请客……几乎每天都有人主动掏钱,让炊事员肖金平跑路,去花园镇买菜回来加工,在食堂里请大伙儿喝酒。

牌坊中学有个教师调到桥西中学,大家帮他搬运行李,为他送行。结果,那位教师把所有帮忙的人请到馆子里吃了一顿,花了二十多块钱。王加根知道这事后,感觉很不好意思。因为他从襄花小学来这里报到时,行李也是四个青年教师用板车送到牌坊中学的。他不仅没有请别人吃饭,连水也没有给别人喝一口。

如果实在想不出请客的理由,酒瘾又犯了,还是有人提着酒瓶子到学校食堂,让大家把饭菜汇集在一起,推杯把盏地喝起来。大家围在水泥乒乓球台子周围,站着或者蹲着,喝劣质酒,吃家常菜。这样的聚餐与社会上盛行的公款吃喝相比,显得有点儿寒碜,但教师们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喝得痛快淋漓。大家不愿意独自关在宿舍里喝闷酒,喜欢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图的就是喝酒时的热闹气氛,寻求一个交流感情的机会,用酒来驱赶寂寞、排遣烦忧,用酒来庆祝成功、分享快乐……酒喝完了,接下来的节目就是打牌——抹扯胡,也不知道这种纸牌游戏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牌坊中学的教职工中,除几个女教师以外,几乎每个人都喜欢玩这东西。他们利用午休或者下班之后的休息时间,聚到某位教师的宿舍里抹得热火朝天。有时还通宵达旦的玩儿,整晚上不回家。

王加根有时参加饭局喝酒,但绝不染指抹牌。他觉得这种游戏太耗时间,而且生疏感情,无异于浪费生命。他一直以自己不会玩为借口,拒绝参与这种游戏。即使是学校领导撺掇,也不去学习和研究这种纸牌的玩法。他知道,同事们沉迷于扯胡,主要还是由于空虚和无聊。大家八小时之外无所事事,没完没了地夸夸其谈。说去说来总是那么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如抹牌赌博刺激。

王加根不一样。

他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学英语、看文学名著、写小说、抄写投寄稿件、观察体验生活、记日记、谈恋爱……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有时还要去学生家里走访,或者利用休息时间写教案、批改作业。因为忙碌,他在学校里就显得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不参与抹牌赌博,不沉溺于海阔天空的闲聊,不到其他教师宿舍串门。这种不合群的表现,又引起了别人的议论和风言风语。有人说他自视有才、故作清高,骂他装模作样、假装正经,甚至说他野心勃勃、想往上爬。

开学典礼上,王加根被丁胜安校长委以重任,作为教师代表在会上发言。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面上讲话,难免有些紧张。他认真准备发言稿,抓紧时间背下来,满怀信心地想打响第一炮。可是,当他坐到主席台上面对麦克风的时候,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稿子里的内容完全不记得了。他的呼吸一下子急促起来,脸上发烫,心乱蹦乱跳。因为过于自信,他又没有把发言稿带在身上。怎么办呢?他稍微稳定了一下情绪,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镇定下来。临时调整策略,改背诵稿子为即兴发言。他从来牌坊中学之后的所见所闻说起,用朴实的语言谈了一些切身感受。然后讲了讲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准备怎么教学,如何做班级管理工作,怎样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他实话实说,没有一句大话、空话和套话。

几百人的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一动不动地坐在位子上,睁大眼睛认真地倾听,有的还一直张着嘴巴。

等王加根发言完毕,满场响起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会后聚餐时,大家开玩笑说,他把校长主任的风头都抢了。

王加根每天去食堂吃饭,或者去学校大门口提水的时候,总会看到水管下面的池子里有学生倒掉的米饭,白花花一片。这种情景是他以前没有见到过的。从小到大,他一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即使是在县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他和同学们总是抱怨食堂师傅打饭时份量不足,吃不饱肚子,谁还敢浪费粮食?

农村包产到户后,大家已经不愁吃的了。因为没有饿过肚子,这些农民家出身的孩子竟然如此不珍惜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古诗人人会背,不能浪费粮食、要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学生们都懂,但如何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真正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到浪费可耻呢?王加根冥思苦想了好几天,采取拟人化手法,写了一首寓言诗《谷粒的自述》,抄在办公室西头墙面的黑板上。

这首寓教于乐的诗歌,引来牌坊中学师生的围观,成为校园里的热门话题。自此之后,大家惊奇地发现,学校食堂和部队抽水房门前的排水沟里,倒掉的剩菜剩饭明显减少了。

后勤主任邹贵州兴奋地说:“我每年都在提示班主任强调这件事情,但从来就没有今年效果好。”

王加根也很得意,笑着说:“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这件事持续发酵的过程中,王加根又应教导主任的要求,讲了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牌坊中学全体校领导和各年级语文教师均参加了听课和评课。

他讲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由于准备比较充分,拿出了看家本领,临场又超水平发挥,这堂公开课讲得相当成功,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普遍好评。

年过半百的语文教研组长黄老师激动地说:“我教了大半辈子书,还是第一次碰到小王这样有才华的青年教师,前途无量!”

向来喜欢鸡蛋里头挑骨头、对教师要求苛刻的张仲华也认为,王加根的教学教法让人耳目一新,课堂组织能力比较强。

校长丁胜安是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学方面的事情不是很懂。听到大家一边儿倒地说好,也激动起来,承诺:“今天我拍板,初一(1)班就交给小王了。你从初一带到初三,把这届学生送毕业!”

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人说丁校长是在打小算盘,因为他儿子就在王加根的班上。

事实上,牌坊中学招收的这届新生,只要是与本校教师沾亲带故的,基本上都在王加根担任班主任初一(1)班。尽管学校没有分快慢班,大家已经在内心里把这个班看成重点了。

这种情况,对于年轻的王加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鞭策和激励。虽然有压力,他还是满怀信心。事业上顺风顺水,心情也格外舒畅,对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感到满意。有时他甚至觉得,牌坊中学是花园地区最好的中学。这里能够用上电和自来水。办公室里有电视机和电唱机,能够看电视、听音乐、播放广播体操。操场南头新修了乒乓球台,驻军部队送来了单杠和双杠。学样体育运动的种类也比较多: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高、跳远、跑步、单双杠……现在的农村中学很少能够做到这样的。

王加根接二连三出风头,听到的当然不全是赞扬声,也有一些风凉话。那些与他年龄相仿、学历相同、资历略深的青年教师难免心里不舒服,感觉有点儿不爽。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想方设法冷淡和孤立王加根。赵乾坤动不动就喊加根“小□□伢”,有时还酸不溜丢地称他为才子,说他有板眼。他要睁大眼睛,看王加根创造牌坊中学的品牌,等着阅读王加根发表的小说……

对于这些故意给他添堵的人,王加根并不特别在意。即使是学校领导的表扬与批评,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理想和追求并不全在工作上。书教得再好又能怎么样?当先进模范?入党提干?升任校长主任?这些东西,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王加根只是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利用学校和教师这样一个平台,从事文学创作。他最大的愿望,或者说毕生的追求,还是写作,力争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写出像《红楼梦》那样千古流传的文学作品。

王加根不看重工作和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并不意味他是一个得过且过、饱食终日的人。身为人民教师,供职于教育岗位,就必须恪尽职守,对得起每个月领的薪水,对得起自己的学生——这是做人的底线。因此,他对工作还是充满激情,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国庆节刚过,王加根收到了白素珍发来的一份电报。

电文是:速来保定接奶奶,母令。

电报是从襄花小学转过来的,发报日期为九月二十五号。显然,白素珍是指望王加根在“十一”之前收到电报,利用国庆假期到保定,把奶奶接回湖北。由于不知道王加根工作调动,电报发到了“花园公社小学”。转来转去,就耽误了好些时日。

捧着这份命令式的电报,王加根心里不爽,感觉非常为难。

从花园镇坐火车去保定,单程得十八个小时。算上两头去火车站的时间,去来少说也得三天。他哪里抽得出空呢?国庆假期错过了,外出还得请假。学校领导会不会批准?就算学校领导同意了,他的教学任务怎么办?课谁上?班上的学生哪个管?

暑假期间,王加根曾收到过白素珍的一封信。在信中,白素珍谈了奶奶到保定之后的一些情况。大致意思是,奶奶在保定吃喝不愁,又不用干家务,过得相当惬意。不过,老人家还是无福消受,总感觉不习惯。奶奶一生忙碌,劳动惯了,适应不了每天坐着吃饭不干活儿的日子。特别是当老马端茶送水地侍候她时,老人家就诚惶诚恐,觉得不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感觉不好意思。

奶奶的这些想法,也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因为马家的几个小孩从来都没有喊过她一声“奶奶”,背地里,马红马军还经常给她脸色看。对她冷眼相待,横眉怒目,故意对她伸舌头、做怪相,变着法儿做事气她,偷偷地骂她。奶奶于是天天吵着要回王李村。说自己不愿意寄人篱下,当一个“有米的叫花子”。不愿意死在城市里火化,要回王李村睡棺材。她说想加根了,还是和加根在一起舒坦。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子,就算有什么不是,打也打得,骂也骂得。不像马家的这群兔崽子,明里暗里捉弄人,还不敢说他们半个不字。

白素珍在信中说,自己既要上班,又要照顾一大家子,抽不出时间送奶奶回湖北,命令加根赶紧到保定,把奶奶接走。

王加根那时正忙着跑腊梅升学的事情,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哪儿敢擅自离开?他没理睬白素珍的命令,也没有给她回信。后来,腊梅中考落选,搞得鸡飞狗跳。接下来又是工作调动,搬家,新学期开始……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他把接奶奶的事情完全放在了一边儿,几乎忘记了。没想到,白素珍又发来了电报。

电文中的“母令”二字,激起了他的强烈反感。

白素珍就是这种德性,任何时候总是表现出盛气凌人。

“叫我去接奶奶,是你求我办事,有什么资格对我发号施令?之前你不是已经在信中下达过命令?我不理你,你又奈我如何?你既然能够回湖北把奶奶接走,就可以把奶奶从保定送回!你要上班,你有事走不开,未必我就没有上班?未必我就没有自己的事情?岂有此理!”想起在花园火车站广场挨的那一耳光,想起她写信给陆定国败坏他的名声,王加根更是对白素珍恨得咬牙切齿。

谈什么“母令”!你配母亲这个称呼么?天下有母亲这样对待儿子么?我从来没有幻想你给我帮助,只求你不要折磨我。这种要求过分么?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我全凭个人的努力,不奢望得到你的支持,但你总不至于处心积虑、挖空心思拆我的台吧?你这样的母亲,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王加根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如果白素珍用商量的口气来电,他可能会尽弃前嫌,找学校领导请假,前往保定。现在,“母令”二字让他怒火中烧。他准备置之不理,全当没有收到电报一样。

我偏不服从你的命令,你又能把我怎么样?你不是喜欢写信搬弄是非么?不是会散布流言蜚语么?写吧!再写信给牌坊中学领导,写信给花园区教育组的领导。看他们会不会相信你,会不会强迫我服从你。开玩笑!可是,如果我不去接奶奶,白素珍又不送她老人家回,奶奶不是会继续在保定过寄人篱下日子?继续遭马家孩子的白眼?继续过那种没有尊严、郁闷压抑的生活?我高考落选那年,准备在河北复读的时候,有过切身体会,那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想到这一点,加根又有所动摇,觉得还是应该去保定把奶奶接回来。再说,离开奶奶半年了,他也想念奶奶啊!为奶奶着想,他还是准备去一趟保定。不过,动身的日子不能太急,拖一段时间再说。偏不“速”,气气你白素珍。

这一拖,就是一个月。

直到十一月初,王加根才向校长请假,去保定接奶奶。拖延的这段日子,王加根又有了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

那就是,他第一次做了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他和方红梅同床共枕次数不少,但他们一直守身如玉,执着而又痛苦地坚守着最后一道防线,没有做越轨的事情。这种坚守,曾经成为他们击败陆定国的武器,让陆定国甘拜下风、斯文扫地。但是,到牌坊中学才两个多月,这种固若金汤的防线就土崩瓦解了。

他们开始了实质意义的未婚同居。

在**与理智的博弈中,随着感情的不断升温,理智终有一天会缴械投降。对此,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过,理智在此役中败得如此迅速和彻底,还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究其原因,这与牌坊中学特殊的环境有关。学校领导比较嘻哈和随便,思想也开放,不像陆定国那么僵化和古板。教师们上完课后就各自回家,忙各人的事情,不太关注别人的私生活。

有一次开教职工大会的时候,丁胜安竟然在会上表扬王加根刻苦自学,号召全校青年教师向他学习。

这让王加根大吃了一惊。在襄花小学,陆定国只要看到年轻教师学英语、看文学书、写小说,脸就拉得老长,认为他们不务正业,没有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对他们自学与工作无关的东西恨之入骨。

丁胜安却公然鼓励青年教师自学!

襄花小学的年轻教师一窝蜂地自学,激起了领导的反感;牌坊中学的年轻教师游手好闲,业余时间基本上不摸书,又让领导感到不安。

这事揣摩起来,王加根觉得特别滑稽。

赵乾坤老师交了个女朋友,是铁路职工,在花园火车站守道口。他有时带着女朋友来学校过夜,明目张胆地睡在一个被窝里,有时连窗户都不关。其他老师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一次,炊事员肖金平去喊赵老师吃早饭,赵乾坤在蚊帐里搂着女朋友,不耐烦地回应:“还没起来!”

耳濡目染,王加根完全消除了“未婚男女不能同室而居”的戒心。

方红梅第一次来牌坊中学,他没有装模作样地去其他教师那儿借宿。当然,正值周末,校园里也没有可以借宿的地方。

结果,第二天上班时,校长、教导主任、会计和一大群男老师围着他审问:“昨天晚上是在哪儿睡的?”

他没办法搪塞,红着脸不做声。

邹贵州不依不饶,中午吃饭时,非要他去买酒买烟买菜,请大家的客,事情才算有了个交待。

这种宽松的环境,无疑为他和方红梅的周末相聚提供了便利条件。后来方红梅每次来牌坊中学,他们都是在甜蜜的小房间里共度良宵。结果有一天,他们没有阻挡住感情的洪水放纵奔流。

可能是那天晚上两人都喝了点儿酒,也可能是他们实在憋得太久了,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那一夜,他们才真正地做了一回男人和女人。激情澎湃过后,他们还是谈起了这种行为的后果,带着侥幸的心理希望不要“出事”。

王加根是带着满腔的愤怒和怨恨前往河北保定的。不过,当他到达保定市,见到白素珍之后,这种负面情绪又缓和了不少。

白素珍并没有责备他违抗“母令”,拖了这么长时间才来接奶奶,反而对他笑脸相迎。她拉着儿子的手,嘘寒问暖,烧水他洗澡,手忙脚乱地拿东西他吃,又系上围裙,进厨房做饭。

白氏见到孙儿,竟然高兴得呜呜地哭了起来。

吃过午饭,已经由团政委改任干休所所长的老马带着加根去街上闲逛。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俩边走边聊天。

老马身高一米六五,体态微胖,慈眉善目,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脸上永远挂着平易近人的笑容。他与加根交谈的主题对象,一直没有离开白素珍。老马从白素珍一岁半被父母遗弃说起,回顾、概括和总结她三十七年苦难的人生历程,认为她是一个饱经沧桑、无私奉献、性格坚强、值得尊敬的女人。

老马说,白素珍遇事总是替他人着想。这些年来,为三货,为加枝,为加根和奶奶,为老马和马家一大群孩子,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流了多少泪、操了多少心。虽然白素珍脾气暴躁,有时候说话难听,偶尔还会行为失控,但她对人没有坏心,主观上还是为别人好。说话间,老马突然猛烈地咳嗽起来,咳得满脸通红,鼻涕和眼泪都流了出来,嗓子完全发不出声音。

王加根这时才意识到,老马老了。毕竟年近半百,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老马和白素珍一样,也是一个苦命的人。他十六岁离开四川老家出来当兵,戎马半生,勤劳半生,俭朴半生,到如今还在拉扯着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他父母早已离世,老家没有什么亲人。现在白素珍就是他唯一的依靠。夫妻俩相依为命,相敬如宾。

想起白素珍和老马对自己的好,王加根为前段时间对母亲的态度而脸红。妈妈也是四十岁的人了,进入中老年人行列。自己不仅没有想到回报、尊敬和爱戴她,反而对她充满了敌视和仇恨。

这确实有点儿不应该。

带着这种愧疚和自责心理,王加根和奶奶一起离开保定市,坐上了南下的列车。在花园火车站下车后,他没有带奶奶去牌坊中学。因为奶奶腿脚不好,走路太慢,也经不起往返七八里路的折腾。他搀扶着奶奶去花园汽车站,乘坐长途汽车回到了王李村。

走进那个熟悉的家门,王加根的目光落在了胡月娥大腹便便的肚子上。显然,这女人又怀孕了,看上去起码有五个月。

他心里一沉,脸色显得很不好看。

王裁缝见他们回来,喜笑颜开,连声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我可以回江汉农场了。”

王裁缝已经知道了小儿子厚德夭折的消息,动不动就伤心得老泪纵横。他怜惜四儿媳春芝可怜,天天吵着要回江汉农场,帮春芝带孙子。弄清楚了厚德死亡的准确时间,王裁缝又把厚义臭骂了一顿。因为正是厚德出事那天,王厚义在家里发现了一条蟒蛇,有两三米长,锄把一般粗。王厚义不听老父亲的劝告,拿起铁锹把那条蟒蛇杀死了。

“我说过,蛇是精灵之物,不要惹它。让它呆在家里好了,它又不会咬人。或者把它赶走,你偏不听,偏要把它杀成几段!”王裁缝痛心疾首地怒斥二儿子,“现在好了,遭报应了吧!厚德就是属蛇的。说不定这条蟒蛇就是他的化身。我可怜的四儿啊!”

王厚义瞪了父亲一眼,不满地嘟哝道:“你总是装神弄鬼,把事情说得神乎其神!”

耳背的王裁缝不知是听到了厚义的质疑,还是从厚义的眼神中看出了二儿子的不满,振振有词地反问道:“那你说,厚德遭难的那天,为什么和你杀死蟒蛇的日子会是同一天?事情怎么就会那么巧?”

王厚义没办法解释,低下头,默不作声。

加根对王裁缝父子俩的争论不感兴趣。他不声不响地进入奶奶的房间,帮助奶奶收拾睡的地方。把床上的稻草、垫絮翻动了一下,把破旧蚊帐的下摆压好,免得蚊蝇进入。忙碌的时候,他面无表情,因为内心里还惦记着胡月娥怀孕这件事。

这个女人想干嘛?她还准备生几个呀?去年生加叶的时候,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村里罚了两百元钱。如果再生一个,又会被处罚多少?我每次回来,你们都叫穷,变着法儿向我要钱。怎么生起小孩来,就表现得那么大方,愿意承担几百元的罚款?一定要生个儿子来顶替我么?看来你们说没作我的指望,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已经在做精心准备。那么,如果这次生的又是女孩儿呢?你们还准备继续生下去?

加根越想越生气。

他知道,胡月娥与前夫还没有办理离婚手续。与王厚义在一起,也没有领取结婚证。他们两人的结合,实际上是非法同居。胡月娥还涉嫌重婚犯罪。这个女人对此执迷不悟,还无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劲地下崽儿。她想干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家拖垮败光么?

加根真想把王厚义和胡月娥叫到一起,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讲一讲这方面的道理。特别是父亲王厚义,已经四十五岁。再去生儿育女,就不怕外人笑话么?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党龄的**员,就不怕组织上处分?

思来想去,王加根还是放弃了与他们沟通的打算。

他闷不作声地整理完奶奶的房间,味同嚼蜡地扒了几口饭,就前往双峰管理区拦班车,回牌坊中学上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