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虐文女配亲闺女 > 第16章 第 16 章

虐文女配亲闺女 第16章 第 16 章

作者:鹊上心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2-07 19:13:02 来源:文学城

此刻已是十月末,还有六七日才到十一月初,倒也不急安排度牒的事,如今沈怜雪想的却是如何让煎饼卖更多一些。

她道:“一会儿咱们尝尝芥辣瓜,大抵能试着做出来。”①

芥辣瓜一打开陶罐,辛辣之味便扑面而来,沈如意忍不住打了个喷嚏,捏着鼻子说:“好呛。”

沈怜雪对味道很敏感,她取了一小块出来,先递给女儿,让她就着水吃,然后自己再取一块,放在嘴里细细品味。

芥辣瓜的味道确实很冲,辛辣之味仿佛带着气,直窜鼻尖。

坛子里除了辛辣之味,也有酸涩气息,应当加了醋调和,所以最终的味道丰富,辛辣酸爽,很是压口。

沈怜雪忍着呛,又细细品了一根,这才算摸清做法。

“明日便去问问香料摊,他们大抵知道如何做芥辣酱,待做得芥辣酱,这芥辣瓜就简单了。”

她又想了想,呢喃道:“不过,若是佐以煎饼,倒是不用那么冲,味道淡一些,起了压口解腻之用,便可。”

如此说着,她就把这一小瓶芥辣瓜放起来,准备下回再做菜汤时用来佐餐。

准备完次日的面糊,沈怜雪跟女儿早早便睡下。

次日,沈怜雪四更便醒了,经过前头两日,她已经没那么胆怯,觉得可以自己出摊。

她跟揉着眼睛的女儿道:“团团,今日娘自己去吧,你在家小心些,不要碰炉子,若是饿了,再去寻娘。”

此时已经是深秋,天气一日比一日寒冷,中午时还好一些,早晚若有寒风,都有些令人瑟缩。

她之前已经给女儿准备好了夹袄和风帽,知道她不会冻着,却也心疼。

沈如意摇了摇头,她翻身坐起来,自己穿衣:“不行,团团要跟娘在一起,而且团团想吃汤包。”

睡得早,早上便饿得早,沈怜雪斟酌一番,还是不放心把女儿独自放在家中,便点了头:“好,但你得跟娘保证,若是累了就歇,不能勉强。”

母女两个絮絮叨叨地出了门。

经过前面两日,团团煎饼已经略有了些名气,并非如何引人流连忘返,夜不能寐,而是因其热乎和舒适,让人心中难以忘怀。

今日刚一开张,便立即有人过来排队,还有同沈如意打招呼的:“团团老板,早安。”

沈如意响亮地说:“早!婶娘叔伯,恭喜发财。”

她这一吆喝,把每个人的瞌睡虫都吓跑,馋虫立即翻涌上来。

食客们笑作一团,都说:“团团老板好神气,你也恭喜发财。”

沈怜雪让团团自己数十个钱,跑着去买了一个大人拳头大的灌汤包,然后回来在摊子前吃。

这会儿过来排队的都是熟客,也不用沈如意如何吆喝,他们自觉排队拿饼给钱,一切都井井有条。

汴京的百姓们,都能靠自己过上好日子。

沈怜雪一口气做了一百多将近两百个煎饼,再抬头时已经天光大亮,金乌从云层里探出小脑袋,小心翼翼观察人间。

这时,汴河大街东侧的钟楼突然响了一声,沈怜雪动了动耳朵,才发觉到了辰时正。

她正要去看还有多少油果子,沈如意就道:“娘,还有二十七根。”

沈怜雪松了口气,趁着这会儿没什么客人,对女儿道:“今日比昨日卖得快一些。”

已经有了两日经验,会从这里经过并要上早工的百姓,大抵都会自己算时候过来买煎饼。

五更时人最多,但略等半个时辰之后,人便逐渐变少,左不过等上一盏茶的工夫便能拿到。

因此上工晚或者不需要出门上工的百姓,便都在这时候过来买早食。

今日会卖得比昨日快,是因为经过这两日营生,喜欢吃煎饼的百姓也会同亲朋介绍,加之她连续三日在这里摆摊,路过的行人经常看到她摊子生意好,便也会过来尝试。

如此一来,两百份煎饼不过两时辰就能卖光。

沈怜雪身体比较弱,这几年操劳过度,体虚畏寒,加之之前咳症一直不好,夜里难以安寝,面色就没有那么好。

前两日,站到最后她自己都受不了,胳膊都要抬不起来,便觉得两百份到了极限。

今日倒是觉得,还能再多坚持一个时辰。

沈怜雪对女儿道:“那咳嗽药当真管用。”

她甚至都没有吃满十贴,只吃了三五贴的样子,就彻底不咳了,就连喉咙和胸肺都舒服许多,再没往日的滞涩憋闷,舒畅许多。

沈如意特别得意:“我就说管用,娘听我的就是。”

她这神气的样子,把等煎饼的食客逗笑:“囡囡,你可是当家的?你娘还要听你的哩。”

沈如意非常得意:“可不是,我娘就听我的!”

食客笑成一团,就连沈怜雪脸上都扬了笑,显得没有平日里那般严肃。

就在这时,背篓里的油果儿耗尽,沈如意就大声招呼:“油果儿没啦,明日请早哦!”

排在最后的食客闻言就问:“可能到我?”

沈如意抬起头,就看到一张略显熟悉的脸。

她低头算了算,才说:“能。”

很快就排到那人,因是最后一张煎饼,所以后面也无食客排队,沈如意就总是忍不住看他脸。

年轻的食客便好奇地问:“囡囡,我脸上可是有什么不对?”

沈如意摇摇头,犹豫片刻说:“阿叔救过团团和娘亲。”

她颠三倒四说了一下那日在南牌坊街前事,年轻男子才恍然大悟:“我想起来了,那日有个狂人骑驴冲事,是我们家大人出手相救。”

年轻男子身穿简单短衣长裤,腰间系带,带上挂剑扣,上面悬着一把长剑。

他衣着虽然简单,但身上衣服干净,脚上鞋袜也是白洁如新,一看便非凡俗人物。

大抵是女儿同这人说话太多,沈怜雪也不由抬起头来,往他面上扫了一眼。

那日她一直抱着女儿背对着众人,这才看清来者样貌。

年轻男子不过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长相稍显清秀,眼尾带笑,看起来很是和气。

若是忽略他腰上的长剑和打扮,沈怜雪甚至以为他是个读书人。

“多谢郎君搭救,”沈怜雪给他加了两个蛋,把煎饼递过去,“这是送给郎君的,感谢郎君仗义。”

男子大抵没想到自己顺手搭救还换得一顿早食,他接过煎饼,还是坚持给了钱:“不过顺手罢了,当不得谢,我家中有规,不可贪百姓钱财,便白得个蛋吧。”

他说着便把铜钱放到笸箩里,取了煎饼扬长而去。

沈如意捧着沉甸甸的铜钱笸箩,小声说:“这个阿叔是个好人。”

沈怜雪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从灶膛边上取了热水给她,让她压压风,又从边上的摊位买了三个胡饼,便同女儿回了家去。

之后几日,沈怜雪尝试做出了芥辣瓜,把它们切碎备用,若是有人要加就撒一些,吃不惯的就不放。

她每日的生意也逐渐稳定下来,一早上大约能卖二百五十份,偶尔会早一些收摊,偶尔晚一些,也大约在午时,倒是不耽误刘二娘家做生意。

渐渐的,团团煎饼小有名气。

有慕名而来的饕餮食客,有习惯热腾饭食的老客,也有专为尝奇特的芥辣瓜煎饼,一边吃一边迎风流泪的奇特品味食客。

当然,一开始提议要放芥辣瓜的郎君也如愿以偿,每次吃就都要加一倍的芥辣瓜,宁肯吃得泪眼汪汪也不罢休。

日子似乎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到了十一月初一,沈怜雪是粗粗一算,已经攒下将近四贯钱。

这比她当时从沈家带出来的体己都多,那一串串的铜钱沉重厚实,让她心中安定。

一开始她只是想摆脱让自己疲累困顿的浆洗铺,却没想到生意会这般好,食客们的夸奖和人们吃了煎饼之后的笑容,让沈怜雪内心的胆怯慢慢被驱散。

她发现,自己似乎也没那么怕出门,也不会再惧怕陌生的世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她甚至不太会害怕年轻而高大的陌生男子,只要她不靠近他们,也不让女儿靠近,她们似乎就很安全。

已经存够四贯钱,沈怜雪便道:“得去给你九婶婶还钱了。”

一说起钱,沈如意立即便道:“娘,已经十一月初一了。”

沈怜雪微微一顿,随即便反应过来:“你还是想换度牒?”

沈如意正襟危坐,一脸严肃:“是,一定要换。”

女儿如此坚决,沈怜雪捏着袖中的铜钱,决定还是顺女儿意。

她点点头,从箱笼下面取出锦盒,打开了那个已经有些陈旧的荷包。

荷包里面,是莹润的双鲤玉佩。

沈如意对自己的身世不感兴趣,她完全不好奇父亲是谁,也不关心他们有多少私家,她只想知道,这个玉佩能换多少钱。

沈怜雪抚摸着那玉佩,看女儿满脸坚毅,最终也下定了决心。

“咱们还去寻你九婶婶,不知此事可否透露与她?”

————

不知不觉间,沈怜雪已经很习惯同女儿商量家事。

就算偶尔沈如意听不懂,她也会耐心讲解,仔细同女儿沟通。

如此一来,母女两个几乎无话不谈。

因这事本就是沈如意“突发奇想”,而且牵扯银钱巨大,所以沈怜雪才犹豫要不要告诉孙九娘。

不为别的,若真如同女儿所言能赚得数倍回来,便只看孙九娘这些年对她们娘俩的关照,沈怜雪也无法藏着掖着。

沈怜雪认真对女儿道:“你九婶婶帮了咱们这么多忙,咱们做生意的银钱也是从她那里借来,不说别的,就说当时她给开的月息一分,这恩情也得还。”

月息一分,这三贯半若一月就能还上,只要贴利息三十五文,同白送也没什么两样。

沈怜雪道:“当时抵了三贯半,两贯做了房租,一贯半取来做吃用,如今要还,便是三贯半另三十五文,正好可把那一对耳铛赎买回来。”

沈如意听着母亲算那银钱,就有些迷糊,她掰着手指算半天都没算明白,索性不算了。

“团团听不懂,娘说了算就是。”

“团团以为,此事说给九婶婶听最是合适。“

孙九娘别看直爽大咧,其实是个相当内秀的人,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当说,孙九娘心里都有数。

也正因如此,沈怜雪便是现在生意好了,也不想搬走,她想一直住在这里。

有孙九娘这个房东,有李丽颜这个邻居,她觉得身边更安全一些。

沈怜雪有意教她算数,见她一会儿耍赖,一会儿又一本正经,不由笑了。

她倒也没强迫女儿一定算明白,只说:“收拾收拾,咱们这就去同孙大姐说。”

沈怜雪自己想了个说辞,反复推敲几遍,自觉没有太大遗漏,这才揣着玉佩,领着宝贝疙瘩团团出了门。

这会儿已经下午,孙九娘大抵收租回来,正给儿子准备晚食。

沈怜雪上门的时候,她正在和面。

“上我这里来,怎么还带东西,”孙九娘拍了拍手上的面粉,接过沈怜雪递过来的酱菜坛子,“你做的芥辣瓜比外面味道软,没那么冲,年哥儿可爱吃,我就不客气收下了。”

沈怜雪温和笑道:“这又不值什么钱,我也就这点手艺拿得出手,也是大姐不嫌弃。”

孙九娘大声笑起来:“行了,咱们还讲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做甚!”

她爽快,沈怜雪也不同她多做寒暄,直接取了当时签的契约和铜钱,递给孙九娘:“大姐,我这钱攒够了,过来还你钱。”

孙九娘看到她递过来这么多钱,一下子有些愣神。

她知道沈怜雪现在生意好,而且每日从四更一直忙到午时,却想不到她可以这么快便把钱攒下来,并且立即就过来还。

孙九娘顿了顿,说:“你若是着急那耳铛,莫怕,我给你好好收着,若是怕欠钱不妥,也不用如此生分,眼看便要冬日……”

她其实是怕沈怜雪小性子,借了人银钱着急还,若是手里紧巴巴,没攒够过冬的家什,她可不兴收这辛苦钱。

“大姐放心,我钱都攒好了,给团团预备的冬衣钱都有,”沈怜雪道,“我不是信不过大姐,只是这一笔算清,我还想说说下一笔。”

她如今说话办事真是不同往日,腰背挺直了些,眼神也不再飘忽,甚至敢直视孙九娘。

孙九娘心中当真为她高兴。

她忙忙叨叨取了玫瑰卤子出来,兑了水给沈如意吃,然后便拉着沈怜雪坐下:“有何事,你说便是。”

末了,她还感叹一句:“瞧见你如今日子过得好,眼瞧越来越顺遂,我心里也是极高兴的,你别嫌大姐说话难听,可不行再跟以前那般任人欺凌了。”

沈怜雪认真点头:“我知道大姐为我好,我都记得的。”

两人说着话,孙九娘回屋取了耳铛和契约,两边一起花押签结,然后孙九娘便把耳铛递给沈怜雪,让她看是否有损失,沈怜雪自是看过便收起。

等这一笔忙完,沈怜雪就道:“大姐,我这有个生意,想知会大姐一声,若大姐觉得可行,倒是可以一起为之,若大姐觉得不好,那我便自己来,只是还要从大姐这里抵押些银钱回去。”

沈怜雪说得特别清楚:“这消息是早晨食客等煎饼时乱说的,我也不知真假,但若是真,我觉得可以试试。”

孙九娘见她这般郑重,一番话说得特别严谨,便道:“你说,我听。”

沈怜雪深吸口气,道:“我听到食客说,翻了年要销毁旧日停塌的空度牒。”

她只说一句,孙九娘眼睛就亮了。

孙九娘走街串巷那么些年,她靠自己在这汴河大街营生,如今在甜水巷人人都要叫她一声九娘子,靠的就是果敢。

度牒到底是什么生意,她早就门清,只是她毕竟不是高门富户,也没背景帮衬,手里也没那么多积累,便不敢轻易动这门生意。

然而她心里却很清楚,这生意若是抓准时机,不贪不躁,那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孙九娘立即抬了头,看向房门,她耳朵动了动,确实未听到门外声响,才道:“你继续说。”

沈怜雪看她一听便来了兴致,心里也很高兴,便道:“我当时听那两个郎君说,他们有个亲戚,手里有几十度牒,原是用来免税的,如今听闻朝廷要销毁,便不想砸在手里,正琢磨着倒卖清出。”

度牒压在手里,便只几年,都能给富户省却大笔税银,更何况他们本身就喜欢倒买倒卖,因此度牒无论卖多少,都是白赚。

若是手里少些,倒也无所谓,但若有几十张,一但直接被清毁,论谁也要心疼。

孙九娘最是知道哪些富户心思,能坑一个是一个,能赚一文是一文,他们是绝对不可能砸自己手里的。

孙九娘感叹:“你倒是能得到这样的消息,不容易。”

沈怜雪低头看了看女儿,见她正乖巧坐在那里吃玫瑰卤子,不由笑笑:“那两个官人声音很小,大抵也是觉得我不像是个有见识的妇人,这才说了几句。”

她这一解释,就显得更合理了。

孙九娘若有所思点点头,道:“他们还说什么?”

沈怜雪道:“他们似乎在盘算自己要不要买了带去外地,还说了一句那富户姓什么,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了。”

一般要卖度牒,大凡人家都是去大相国寺后面的善茶坊,卖家往里面一坐,倒上一壶茶,摆上一碟桂花茶饼,便告诉大家自己有度牒要卖。

买家过去坐下用茶水在轴上画字,若是两方觉得可行,便出来直接去边上的会子务当面交易。

这个过程,沈怜雪其实小时候听家里人说过,她会同孙九娘说那几句话,就是告诉孙九娘自己能换,也可以隐瞒,但还是选择告诉孙九娘。

孙九娘一开始就听明白,所以她脸上的笑才没停。

不过,她还是道:“若是朝廷要出政令,大抵也就这几日,政令真的出了,咱们便直接去买,只是不知要准备多少银钱,以后当如何出手。”

朝廷要实行政令,比不能今日说明日便行,比如这传闻里说的是明年限制,她们在这月若能低价买入,在年根前加一点出,哪怕一张赚一贯钱,都是空手套白狼,甚至不用等多久。

孙九娘可比沈怜雪果断多了,她已经在盘算自己手里有多少闲钱,到时候能买多少张度牒。

沈怜雪道:“多少银钱不知道,总比现在一百二十贯要低,看那食客的意思,大抵过不了百。”

抓住这个空档,一番手就能赚几十贯,当真是极好的消息。

她说完,看了看孙九娘的表情,然后就说:“我也没什么主意,原本不过是一听而过,可没过几天,又听到另一个食客说度牒降价的事,我这才上心,想着大姐见多识广,便来同你商量。”

“我自己是很想做这份买卖的,只是心里没底,又不懂俗务,手里没那么多闲钱,犹豫再三,还是觉得不做有些亏了。”

人都这样,面对这么大的诱惑,谁都坐不住。

孙九娘了然地点了点头,她沉思片刻,道:“你说新一笔生意,可就是想要同我抵押银钱?”

沈怜雪从怀中拿出双鲤玉佩:“这是……这是我母亲遗物,这些年我一直舍不得拿出,现在却觉得,死物没有活人重要。”

孙九娘接过那莹润精致的羊脂白玉,颇为吃惊。

这雕工玉料,怎么也不像是普通商贾之家所有。

但她没有对这玉佩的来历过多质疑,只说:“你想抵押多少?”

沈怜雪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到实处。

她飞快道:“这玉佩大约也能当卖三十贯钱,我想同大姐抵押四十贯,这笔钱直接用来炒卖度牒,若是买不起一张度牒,便以其入股,最后售卖所得大姐按股分我便是。”

沈怜雪这么说的时候,是很有底气的。

这消息是她给的,若是没有这一茬,孙九娘根本就无法得知这赚钱营生,所以她才大胆开口,也是知道孙九娘为人正直。

果然,孙九娘点头:“好,若是这买卖能做成,大约下月就能回本,若是做不成,我就把这玉佩还给你,直接两清,因此不算你利息。”

沈怜雪握住孙九娘的手,两个女人四目相对,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诚恳和坚定。

她们异口同声:“好。”

①《吴氏中馈录》中记载了一则芥辣瓜儿的食谱:“二年陈芥子,碾细,水调,纳实碗内,韧纸封固。沸汤三、五次泡出黄水,覆冷地上。倾后有气,入淡醋解开,布滤去渣。”总结来说,就是芥末黄瓜,芥末是当时用来充作辣味的调料。

这个度牒可以算作货币基金,可以低买高卖,咱们来在宋代炒股~红包红包~

看到有小可爱评论:父母爱情,哈哈哈好可爱啊,本文可以又名《大宋父母爱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 1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