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济宁最近总觉得村子里的氛围很奇怪,但村里人都笑嘻嘻地说“没什么,蒋老师您就是想太多了。”
吉家村位于新唐与洪沙瓦底的边境交界处,只有一条百米高空上的吊索桥能从山里去到山外,非常偏僻穷苦,没什么人愿意来这儿教书。所以,蒋济宁很轻松地申请到了这个支教名额。
其实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对于他这个糙老爷们来说挺自在的,小孩子们也是乖巧安静的占多数。
四十二个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十五六岁,最小的四五岁,都混在一间教室上课。
虽是小村落,但孩子们都是家里长辈掌心里的宝,放学前有几个男孩的爷爷奶奶还会特地放下手里活计,从村里走到校外的空地那里等着。
放学时间是下午四点半,蒋济宁看了一眼窗外,操场上一如前几天的空荡,只等着他去打扫银杏叶。
孩子们一窝蜂冲出教室,叽叽喳喳地商量着回村之后要去哪玩。
蒋济宁收回目光,班里年龄最大的女孩安静地坐在角落,用眼神无声询问。
“没关系,你在这里继续做作业吧,有不明白的地方到隔壁办公室来问我。”蒋济宁擦完黑板,一脸了然地对她说。
心里却忍不住叹息,这孩子勤奋好学,却偏偏出生在资源贫瘠的大山里,本该上高中的年纪,到现在只勉强达到小学四五年级的知识水平,真是让人扼腕。
说是学校,其实只由建在半山腰的一间教室和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组成,门口的空地就充作操场。厕所旁边还有个放杂物的闲置房,蒋济宁一直琢磨着等哪天放假了把它收拾出来,以后要是天气不好,或者哪天批改作业太晚,就可以留在这里过夜了。
他把较亮的台灯留在了办公室,每天一般是在这儿看会儿书才回家。
看着书就入了迷,等回过神来竟已经天黑了。蒋济宁脑子里掠过刚刚看的乡村恐怖故事,有点惴惴不安地打开手电筒。
路过教室时,他借着手电筒的光线匆匆瞥了一眼,里面空荡荡的,一片沉寂。
夜色深沉,蒋济宁独自走在寂静的小道,风吹树叶声回荡着,他走到最后几乎跑起来。
快步下山,回到一里外的家里,蒋济宁终于找回一丝安全感,暗想着下次一定要把台灯带回来。
又想起今天本来准备看的儿童心理学,心里暗叹堕落。
快入睡时,蒋济宁隐约想起了留在教室的女孩,不过她应该早就走了吧。
他做了一晚上乱糟糟的梦,似乎还听见窗外有些吹吹打打的嘈杂声响。
第二天一大早,上课铃响起,蒋济宁走进教室,孩子们还在嬉闹。他下意识看向那个角落,却没有看见昨天的女孩。
“吉兰馨同学还没来吗?”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紧接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叫嚷起来——
“对啊,俺今天来学校都没看见她呢。”
“咱走的是大路,兰馨姐会不会是走小路来的?”
“走小路不是更快吗?你傻呀!”
“兰馨姐的书都在桌子里面!”
虽然吉兰馨的成绩不算优异,但她绝对是整个班里学习最认真的孩子,怎么会把课本留在抽屉里不带回家去?这可是以前从来不会发生的事情。
蒋济宁觉得有点怪异。
可惜在这个深山旮旯里没有信号,连打电话都变成格外奢侈的事情——除了村里的“队间”,也就是村生产大队开会的地方有安装一部老式电话机之外,任何通讯只能靠村口路灯杆上的广播大喇叭。
没法直接联系吉兰馨的家里人,他只好在放学后锁上门,跟着孩子们一起早早走回村里,打算去家访。
“哎呦,是蒋老师来了,今天就在家里吃午饭吧,俺早上刚烙的饼子!”
吉三嫂正坐在门边择菜,看见蒋济宁立刻笑着站起来。
当她听到蒋济宁说是来找吉兰馨的时候,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兰馨那丫头啊,昨儿夜里就给她爹妈接走啦!”
“昨天晚上?”
“对哇,着急忙慌的,连衣服都没收齐呢!说是一起去城里过好日子去啦,用不着这些破布头咯,倒是便宜了俺家那几个小的。”
吉兰馨的父母远在诏州打工,她这两年一直被寄养在吉三嫂家。按亲属关系来说,吉三嫂是吉兰馨外公的远房侄女,后来又嫁给了吉兰馨的三表叔。尽管吉三嫂的丈夫早年出门打工就一去不回,但这两家人关系依然非常好,据说吉兰馨出生时,还是吉三嫂给剪的脐带。
看来吉兰馨确实是被她的父母接走了,蒋济宁也稍微放下心来。
“蒋老师?蒋老师?没事,你就安心吧,那孩子有福气!”
他回过神来,对吉三嫂笑了笑:“那就好,她今天没来上课,我也是怕她出什么事才来看看,打扰您了。”
吉三嫂又盛情邀请,蒋济宁推辞不过,在她家吃了顿家常饭。
告别之后,他慢悠悠地散着步回学校,又想起吉兰馨的事,踢小石子儿的水平都有所下降。
最近农活多,孩子们中午也没那么快去上学,一般这时候学校里都还没什么——
“老师!”
门口坐着个小泥猴儿,正笑嘻嘻地看着他。
看到她,蒋济宁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觉得头疼,明明只是个五岁小姑娘,却比七八岁的男孩子还能闹腾,整天爬树上房,没一刻能安静下来。
“吉安,你这么早就来了,还没吃午饭吧?”
“没有。”
蒋济宁叹息了一下,正打算去办公室里翻点储备粮给她,眼风却不经意扫到地上一角蓝色封面,顿时头更疼了:“你怎么又把数学书拿来垫着坐!快起来!”
“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难道就可以……”
吉安忽然打断了他的话:“是吉兰馨的。她不会再回来了。”
“什么?”蒋济宁有些反应不及。
吉安却大笑起来:“她已经和我一样,变成爹妈不要的娃娃了。”
下午,蒋济宁上课时走了几回神,总要想起中午的事。
当时吉安丢下那句奇怪的话,他还没来得及追问缘由,这泥猴儿就嘻嘻笑着跑远了。
小孩子说的话,有时候不敢信,有时候又不敢不信。蒋济宁回忆起关于吉兰馨的事情,心里总有些担心,打算再去问问其他村民。
放学时,他向外望了望,今天竟然没有家长来接孩子,再回头,吉安也不知道一下子蹿去哪儿了。
蒋济宁叹了口气,看来只好再去村里一趟了。
奇怪的是,明明是该吃晚饭的时间,小村庄却空荡安静,只有几个孩子走在路上。
“诶,子豪,你奶奶在家吗?”他叫住一个正打算开门的男孩。
吉子豪愣了一下,挠了挠头回答:“蒋老师,我奶奶不在家,她让我回家自己煮鸡蛋吃。”
“好的,谢谢你。那我去问问别家的大人。”
“蒋老师别去啦,他们肯定都不在,大家约好了一起出门的。”
“是吗,那你知不知道他们是去干什么了呀?”
吉子豪摇了摇头。
“呵,自己村里开会还得通知一个外人不成?”身后响起中年男子的声音,蒋济宁甚至不用转过去,就能想象出这个人的神色是多么冷漠不屑。
“四伯,您啥时候回来的呀?”吉子豪呆呆地看向那个人,“我咋没听奶奶说过呢。”
“就这两天呗!”
中年人大笑着直接越过蒋济宁,一把揉了揉吉子豪的头:“走,今天四伯家炸了肉饼,一起回去吃。”
被揽住的男孩咽了下口水,又偷偷看了看蒋济宁,最后也没说什么。
话说回来,这种专门针对外地人的高度警惕和敌意,蒋济宁已经很久没感受到了。
忽然,他又听到右上方传来一句感慨:“真没想到啊,吉老四对每个外地人都这么‘热情似火’。”
抬头一看,吉子豪家隔壁的墙头上趴着个年轻人,皮肤白得很不健康,头发长到能束起马尾辫。
“蒋老师你好,我叫黎嗣,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叫我小黎就好。”他伸手推了下眼镜,笑容莫名有点熟悉。
“呃,你好。”
接着,黎嗣立刻打开门,好说歹说把蒋济宁劝进屋去喝茶。
“实不相瞒,我是来吉家村采风的,昨天刚到。要不是因为我早就跟村长沟通过,哪里敢租这家人的屋子。”
蒋济宁忍不住问他:“听你话里的意思,对吉老四还挺熟悉的?”
“也还好,之前在广府的时候当过几个月邻居,差点打起来。”
“那你还敢来他的家乡?”
“素材和灵感,这两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嘛!”黎嗣递过来一只玻璃杯,碧绿茶叶在水中悠然浮动。
“那天晚上,我在自己租的单间里睡得好好的,烟雾警报器忽然叫起来,吓得我以为屋子里着火了,结果是吉广进这家伙在隔壁拜神烧香纸!说了不听,他还神叨叨的,咒我遭报应,你说这离不离谱?”
“半夜拜神,那真的比较少见。”蒋济宁微微皱起眉头。
吉家村确实有一些乡土风俗,但就跟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一样,完全谈不上是信仰的程度。更何况,吉子豪的这个四伯,看着也不像对神明有多虔诚的人。
“对嘛,我就气不过,第二天立刻去找了房东。”
说到这里,黎嗣转身进了里屋,再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他从里面取出来几张照片,脸色倒还是挺淡然的:“听房东说,吉广进自己解释过,他大半夜拜神是迫不得已,为了‘保平安’。”
“这说不通吧,他们村里人拜神时,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嘴边的——”
在看到照片的一瞬间,蒋济宁一下子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实际上,吉家村家家户户摆供桌时,都是朝着虚空祭拜,就算是在村口的那间小庙里,他也从来没见过神像的样子。
直到今天,蒋济宁才第一次看清,原来神座帘幕之后,端坐的是如此一尊法相:栩栩如生的人首下方,是虎身熊爪和一条盘在腿边的长长蛇尾拼接在一起,没有半点人的肢体。
既野蛮,又诡异。
“虎身和熊爪很直观地体现了对攻击力的向往,至于蛇尾巴,可能是古老的繁殖图腾。”黎嗣用手指点了点照片上的人首,“这颗人头比较有意思,无意识中流露出他们先祖最终渴望‘由人成神’的巨大野心。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文学工作者的一些小小猜想。”
蒋济宁对这方面不太了解,只好勉强附和道:“果然是艺术家。”
黎嗣直直地盯过来,蒋济宁被他看得心里发毛,赶紧移开了视线。
随即听到对方轻笑了一声,蒋济宁就更不好意思了。
“总之,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素材,只有来到当地才更实际地体验到这里的风土人情。”
“原来如此。”蒋济宁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虽然无意打听吉家村内部的**,但你有从吉老四的口中听过他们在开什么会吗。”
“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初来乍到嘛,不过我可以帮蒋老师留意这件事。”黎嗣点点头。
“其实,最近我觉得还挺奇怪的……”
或许是因为黎嗣也是这里的“外人”,明明他没有多问,蒋济宁却莫名想说出这些天的古怪现象。
一直聊到夜幕降临,蒋济宁才起身回了自己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