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农女到女官的奋斗进修之路 > 第10章 小灶

农女到女官的奋斗进修之路 第10章 小灶

作者:非鱼2019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5-13 13:06:20 来源:文学城

第10章小灶

卯时初,天将明。

韩初一就被饿醒了,她摸了摸咕咕作响的肚子,坐在床上发了一会儿楞。

他们昨儿就吃了两顿,早晨一顿稀粥,晚上一顿稀粥。

夕食是刘氏煮的,熬的比早上还薄。

刘氏是这么说得——今天各个都躺了一天了,什么活儿都没干,早晨吃的还没消化呢?晚上吃完就睡了,要吃那么饱干什么?粮食不要银子了?

可怜韩初一都能数得清自己碗里的粥,具体有多少粒米!

饿得睡不着,韩初一想了想,从床上爬了起来,慢慢悠悠地穿上了自己的长褂子,然后拖着鞋,出了房门。

正准备去厨房找找,看能不能有点吃的,就看到父亲韩有牛牵着牛从牛栏走了出来。

韩初一激动地上前扯住韩有牛的手,然后伸手摸了摸牛的肚子,大牛哞哞软软喊了两声,韩初一瞬间激动了起来,喊道:“爹,你要去放牛吗?”

“是啊,初一要不要去!”韩有牛松开牛绳,双手卡住韩初一的咯吱窝,一把将人拎了起来,往牛背上一放,“走咯,小牛馆去放牛。”

“哈哈!”韩初一大笑,拍了拍牛肚子,“大牛,走啦!”

韩有牛在前牵着牛绳,初一坐在牛背上,跟在后头,她脑海里突然想起上辈子背过的一首牧童词,觉得特别应景,不由得哼哼唱了起来。

孙氏背着背篓,手里拿着柴刀,看着韩初一摇头晃脑的样子,笑道:“初一,唱什么呢?那么开心!”

韩初一就是笑,双手抓着牛脖子上的长毛,更加得意地大声哼唱起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孙氏跟在韩有牛身边,伴着稚嫩清脆的童声,和韩有牛聊着家事。

“郎君,娘说前些日子翁翁治病治丧都花了大笔钱,这些日子要缩减开支。从今日开始每日两食,省些粮食,等过些日子,农忙时再换成一日三食。”

孙氏说完,韩有牛点了点头,道:“我晓得了。”

一日三食,那就是辰时初(七点)、午时中(十二点)、酉时中(下午六点)三餐。

一日两食,那肯定便是巳时中(十点)和申时中(下午四点)。

农家人除了农忙要费大力,一般都是一日两食。

办丧时,家里是按照一日三食来置办的。为的就是让老人走的安心,知道家里有粮,子孙衣食无忧。

现在丧事办完,肯定就要回到从前的生活水准了。

只是大家没有想到,这水准下降的这么多。若说从前是粥,那现在的就是水了!

一碗粥,看不到几粒米!

巳时中啊,现在才卯时,到那时候起码得两个多时辰,换算成现代时间,得有四五个小时才能吃早饭。

但她这会儿肚子就已经饿得咕咕作响了。

韩初一摸了摸自己的肚子,也不唱诗了,她得省着力气,熬到吃朝食。

同行一段路,孙氏和父女两分开。她要割猪草,得去水草丰美的地方,那些地方一般都是水汽足的河岸。

这些地方一般靠近水田,庄稼地!

韩有牛牵着牛,得上山,找那些山草茂盛,但又远离农田和庄稼地的地方,免得牛挣脱了牛绳,跑到村里人的麦田、高粱地或者水田里吃了庄稼。

牛吃庄稼,影响了收成,那可是得罪人的事儿。

每家每户一年到头都指着地里的这点收成过日子,伤了人家的苗儿,粮食少了收成可是会饿死人的。

“等等,先别走!”韩有牛突然喊道,然后快步上前,在草丛里巴拉了两下,将一丛开着嫩黄色小花儿的杂草拔了起来。

孙氏问道:“你拔那刘寄奴干嘛?”

刘寄奴,学名北刘寄奴,能消肿去淤。既可以干燥煎汤喝,也能趁着新鲜,砸出汁液,敷在患处。

韩有牛将杂草和泥土弄干净,塞进嘴里用力嚼了嚼,嚼出汁液后,吐到掌心里,拉着孙氏坐在草地上。

他左右环顾一下,见四周没人,一把撩起孙氏的裙摆和裤筒,然后把糊糊一团的北刘寄奴连汁带叶敷到孙氏的膝盖上。

又用她的帕子,将膝盖包好,打了个结,又略带得意道:“昨天不是说了,今天要给你找些草药敷腿吗?”

“刚走到这里,我立刻就想起来了,那位游医说过,这刘寄奴啊,也能活血化瘀。”他一扭头,看到另外一株野草,接着说道:“那个草,叫做马鞭草,也有这个作用!”

孙氏一脸敬佩地看向韩有牛,看得他心里热热的。

韩有牛将裤筒拉下,然后又整理了一下裙摆,盖住裤子,问道:“你腿不疼了吧?”

韩初一闻言暗暗吐槽,你以为那是神药吗?

一敷下,立马见效!

没想到孙氏却是点了点头,很认可的模样,她站起身动了动,很高兴:“好像真的不疼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心里作用,敷上这草药后,只觉得摔跤的地方凉凉的,一点灼热刺痛的感觉都没有。

她试着走了两步,走路还有点胀痛,但都能忍受!

夫妻两都很高兴,腻歪了好一会儿,在初一都快受不了的时候,然后才各自离开。

孙氏经常打猪草,哪些地方猪草肥嫩,她都心里有数,径直走到一个河谷,打了满满一大筐的猪草后,她背着草先回了家。

到家后,孙氏先理出里面猪不吃的杂草,想了想,又把韩有牛说的能治病的野草整理了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着。

然后才将猪草剁碎,丢进食槽里,看着家中那头大肥猪嗷嗷吃着猪草,满意地笑了。

喂完猪,喂鸡,鸡吃好了,打扫庭院。

然后又拿着盆和草木灰,装着满满一大盆的脏衣服,去了河边洗衣,整个人是一刻都不得闲,忙得团团转。

孙氏刚放下木盆,将衣服打湿,拿着草木灰准备搓洗,一个年轻的妇人搬着一桶衣服走了过来。

正好河边位置都满了,就剩下孙氏边还有一个空位。年轻妇人环顾一周,犹豫了一下,还是在孙氏边蹲了下来。

看到孙氏,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打了声招呼:“韩大嫂子!”

说年轻,是真的年轻,妇人虽然盘了发髻,可看起来也不过十六七岁的模样,比之孙氏是小了许多。

孙氏看到她,心里也有些不自在。

这年轻妇人就是王老太爷家最小的孙子王七郎王火新娶的媳妇,而王老太爷,就是韩大壮下葬那天,给他们韩家唱词的那位老人。

孙氏心里清楚,这事儿不怪王老太爷,但见到王家人了,心里难免有些不自在。

她笑了笑,道:“小火媳妇,你也来洗衣服啊。”

“是啊。”梅氏点了点头,见孙氏专注于洗衣,也没再说话,抓紧搓洗着衣服。

说实话,她心里挺同情这位嫂子的,她嫁过来这四个月,极少会看到韩家另外两个嫂子做家务,洗衣做饭打猪草喂猪养鸡的多是这位大嫂子,偏偏她在韩家总是最受忽视的那个。

出殡那天,平时沉默寡言的老翁翁,回来后,罕见地把韩家叔婶骂了一通。

说是,真没见过那么埋汰人的!

但韩家人都定了,他们这些外人再怎么看不过眼,也不能管他们的家事。

越俎代庖的人,谁也不会喜欢。

但他们要是有什么事儿能带一把,或许也能帮一帮,梅氏想着。

见孙氏的衣服已经洗完了,拧水装盆准备离开,梅氏连忙说道:“大嫂子,我有事儿想和你说说,你能等我下吗?”

“我就两件衣服没洗,很快就好了。”她一边说着,一边加快了速度。

孙氏有些诧异,还是放下了盆等着,“没事儿,你别急,我等你。”

孙氏帮着洗了两件女人外衫,梅氏的衣服也都洗好了,两个妇人搬着盆,往村子里走去。

走了一会儿,梅氏才道:“大嫂子,过两天县城的粮店要运新粮,需要搬运工。一天能有三十文的工钱,还包一餐中饭。”

听到县城粮店招小工,一天还有三十文的高价,孙氏眼睛一亮,急切问道:“真的?工钱有那么高?”

梅氏点头:“火哥去年在粮店做过工,老板觉得他吃苦耐劳不偷懒,这次还喊了火哥,而且让他帮忙招几个人。”

梅氏继续说道:“刚看到嫂子,立刻就想到了韩大哥。”

说完,她补充了一句:“这活儿工价高,但也累。一刻都不得停,一天下来,人累的慌。”

孙氏笑道:“这世上哪有不累人的活儿?”

然后又道:“这事儿不影响你们夫妻吧!”要知道王家光是孙子就有七个,这么高的工钱,要找人哪里不招自家人?

梅氏摇头:“没事儿,招的人多着呢!”心里却是更高兴了,自己帮了人,人家知道好,还能关心自己,怎么不让人开心!

孙氏点头:“那就好!”

孙氏回到家,把晾衣的竹竿擦了擦,晾好衣服。

看了看时辰不早了,就准备去厨房做饭,路过三叔二叔的屋子,敏锐地闻到了屋子里蒸蛋的味道。虽然味儿很淡,但孙氏还是嗅到了。

她天生鼻子灵敏,很多常人不会注意到的味道,孙氏都能嗅到。她沉默了一下,然后进了厨房。果然,厨房里动了火。

锅上还有余温,显然是有人晨间来蒸了蛋。

如果不是她天生的狗鼻子,也只会以为早晨是有人来烧了水,而不会想到蒸蛋的问题。

家里粮食鸡蛋都是婆婆掌管,所以这蒸蛋,也绝对是婆婆认可的。

三房的李氏还在喂奶,蒸个蛋补充奶水,她能理解。

但二房有蛋香味,绝对是老太太心疼孙子,给侄子蒸的。

韩长望都七岁了,还有蒸蛋。

偏偏她的初一,一大早饿得肚子咕咕叫,却什么也没有。

孙氏想到这里,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了母鸡咯咯叫的声音。

这会儿,除了三房的李氏,大家应该都下地了。

她张望着脑袋,四处看了看,见没人。立刻摸到鸡窝,把那枚蛋捡了回来,洗干净下了粥锅,一并煮了。

水开后,又略煮了煮,孙氏就把蛋捞了起来,略浸了浸凉水,不烫手了就藏到了围兜里。

等粥熬稠了,孙氏将热粥捞起来,装盆里让它晾着。

盛夏时节,天气热,粥凉些才好下口。

然后又炒了一盘咸菜,一盘凉拌黄瓜,还有一个清蒸瓠瓜。

这清蒸瓠瓜,还有个特别美的名字,叫蓝田玉。做法也简单,瓠瓜去皮,切成小块,蒸熟后色彩淡绿,就像是一块块美玉。沾着酱吃,很不失鲜美。

孙氏的饭做好,初一也回来了。

“初一,你爹呢?”

“娘,爹在旱地拔草呢?朝食,我给他送去吧!”

“行!”孙氏将粥菜舀好,装进篮子里递给韩初一,然后又偷偷摸摸地把人喊近来,从围兜口袋里掏出一枚鸡,塞到韩初一的怀里,“初一啊,娘给你煮了枚蛋,你给你爹送饭的时候,偷偷吃了,别让人知道。”

顿了顿,她说:“也别让你爹知道,他那人古板。”

“娘——”韩初一诧异了,她娘居然偷偷给她开小灶,这是受了什么刺激了?

题外话:

在定这个年轻女人怎么喊自己丈夫时候,本人真的很纠结。

原始社会,丈夫。男人只有长到一丈,也就是七尺,才能达到保护妻子的基本要求,而这就是“七尺男儿”的由来。

先秦,丈夫妻子都可以称呼对方为良人,这时候男女还比较平等。

唐代,良变成郎,就成了郎君。正式场合,夫婿夫君。这时候男女关系还是比较平等的~~

宋代,官人。男人地位拔高,在家的地位成了官!也有称呼“外子 外人”,丈夫称呼妻子“内人,内子。”对外谦称“贱内”。这是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

清代,相公。自己的老公都成了‘相爷’了,当官的最高级,男人地位达到最高。

近代,先生,夫人。

现在,老公老婆。

反正,所有的称呼中,如果用官人这个词语,我会想到新白娘子那部电视剧,立马出戏。相公,虽然古文中用得最多,但时代比较晚,而且把男性地位放地太高了,不喜欢。

最后想来想去,觉得良人,或者郎君这两个词还不错,之后文章里会交错着用。主体上,虽然架空,但大致会参考宋代文化经济。

而且宋朝这个年代,对男人女人的称呼比较接近魏晋南北朝,女人喊小娘子、女郎;男的喊郎君,或者大郎、二郎、三郎(以家庭排序来论),或者某郎。

若是喊韩有牛,要不大郎,要不牛郎,呃(⊙o⊙)…怎么感觉两个词,都有那么点意味深长。所以,还是大郎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小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