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农家小丈夫 > 第21章 第 21 章

农家小丈夫 第21章 第 21 章

作者:酉乾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2-08-27 22:07:38 来源:文学城

司杨:“……不是,字反过来。”

“司杨?”

“嗯。”他姓司,名字是爷爷取的,说希望他像杨树一样挺拔。

春锦看向张四郎,“四郎哥哥,怎么样?可以吗?”

张四郎皱着眉想了半晌,“倒也不是不行。”

“那就这么定了。”司杨迫不及待拍板,“以后我就叫司杨。”

“赵司杨。”张四郎缓缓点头,“既然小宝坚持,那就叫这个吧,挺好听的,字也都是好字。”

“赵司杨,赵司杨……”春锦反复念了几遍,喜笑颜开,“太好了,小宝有名字了!”

司杨本想纠正春锦,最后没有开口。

算了,赵小宝就当作是小名吧。

张四郎看着春锦明媚的眉眼,一时有些晃神。

司杨看在眼里,咳了一声,“咳……四郎哥哥,我们继续学百家姓吧。”

“好。”张四郎回神,没有立刻教司杨,而是盯着他看了片刻,“我的表字是老师相赠,如今我算你半个老师,便也赠你一个表字。”

“嗯?”司杨心说还有这种事?但他不在意。

“念恩。”张四郎看着司杨说:“我赠你表字念恩。”

司杨:“……”听我说谢谢你,你叫永善我叫念恩,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这是要时时刻刻提醒他,不能忘记春锦的恩情。

虽然没什么毛病,但他怎么感觉膈应得慌?

张四郎又说:“按理来说,表字要到弱冠之年方能用上,你记住便可。”

弱冠之年,正是血气方刚。

赵小宝开窍后,给他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日后定非池中之物。

可这品性,没有定数。

春锦推推发愣的司杨,“还不快谢谢四郎哥哥。”

“谢……谢……”司杨说得勉强,心下一阵烦躁。

仿佛是他阻碍了这一双天造地设的恋人。

张四郎只是颔首,便继续教司杨读百家姓。

教会司杨背百家姓,张四郎留下一本《三字经》和一本《孝经》,便辞行回城。

临行前,司杨托张四郎下次回来时从县城带一块腐乳。

他要尝尝看,其他人做的腐乳是什么味道什么品质。

张四郎来不及教司杨释义,只让他先看看,能背的先背下来,照着临摹把字练好。

《三字经》尚且还好,像是简单易懂的顺口溜,容易背诵,且理解起来也轻松。

而《孝经》,晦涩拗口,司杨读得舌头都快打结了,很多词句一知半解,只能靠死记硬背。

整整一个月,司杨才勉强把《孝经》十八章给背下来。

之后摆摊售卖和制作腐乳的间隙,司杨翻来覆去读写。

又是一个月,进入冬月,张四郎留下的四本书,司杨已经通篇滚瓜烂熟。

可惜读的是白眼书,《孝经》的释义他没有完全参透。

想着张四郎大约要过年才会回来,司杨拿上《孝经》,敲开了陈五叔家的门。

陈五叔名叫陈五,跟春锦一样是逃难来的,在路上跟家里人走散了,干脆就定居在白泥村,盼着有朝一日家里人会来寻他。

读了半辈子书,没能考上秀才,除了种庄稼和给人写写书信,还开设了启蒙班,每人每年收三百个铜板做学费。

村里要认字的娃娃都送去找他开蒙,之前跟司杨打架的李钱丰,就是在陈五叔这儿念的书。

原本春锦准备给司杨买书和笔墨纸砚,再攒一点钱,就送到陈五叔这里认字读书。

结果书太贵了,春锦没办法,只能找上张四郎。

陈五叔逢三六开门授课,司杨挑着时间上门,院子里大概六七个参差不齐的孩童,全是男娃,坐在凳子上摇头晃脑背《三字经》。

司杨进门,朗读声停住,齐齐转头看他。

陈五叔三十来岁,眉眼方正,“赵家小宝,你有何事?”

司杨说明来意,交了三百文学费。

张四郎一年只回家那几次,司杨等不及他回来。

白嫖固然好,但时间不等人。

司杨想快一点开始学四书五经,陈五叔是最好的选择。

正说着,堂屋走出个人,是李钱丰。

李钱丰被养得白白壮壮,只比司杨大几个月,却比司杨高出半个头。

看到司杨,李钱丰白眼几乎翻到后脑勺上去,“你来这里干什么?不忙着挣大钱去?”

自从司杨和春锦在集市摆摊卖腐乳,司杨逐渐在白泥村出了名。

一开始没人在意,眼看小半年过去,腐乳这个新奇吃法在源树镇流传开来,两文钱就能买一块,人人都吃得起,本村也有不少人买来吃,无一不啧啧称奇。

说起赵小宝,村里人想起的,不再是那个疯傻的赵小宝,而是做腐乳赚钱,懂事听话的赵小宝,免不了心生羡慕。

李钱丰在白泥村是孩子王,不止因为他个头块儿,还因为他书念得不错,时常被陈五叔夸赞,号称第二个张四郎,村里大人也愿意自家孩子跟着他玩儿。

赵小宝开窍认字之后,他娘天天在他耳边念叨赵小宝。

张四郎说了,赵小宝天资聪颖进步神速,几个月能抵别人学两年。

赵小宝跟他同龄,却已经开始赚钱补贴家用了,做的腐乳还很下饭。

诸如此类,李钱丰不胜其烦。

他娘还往家里买赵小宝做的腐乳!

司杨一直埋头忙自己的事,没跟村里其他人有太多交集,最多卖腐乳的时候说上两句话。

确切来说,是村里人不太愿意跟他们一家打交道。

首先家里男丁稀少,家里人接二连三早死,其次他是个傻子,再加上被传命硬的春锦,看上去确实愁云惨淡衰得够呛。

人云亦云,说得多了,大伙儿心里戚戚,都怕跟他们走得近了染上霉运。

他原是个疯傻的,就算开窍了,旁人也只是观猴儿一般打量他。

而如今,他能切实赚来钱财,在白泥村突然就有了存在感。

眼前李钱丰看他不顺眼不是一天两天,他还在装傻子的时候,两人就因为李钱丰出言不逊打过一架。

司杨无视李钱丰地恶语相向,脸上挂着笑容,“钱丰哥哥,我来拜陈五叔为师,以后你就是我师兄了。”

“……”

伸手不打笑脸人,司杨笑眯眯叫他哥哥,李钱丰哽在那里半天,“你不是天资聪颖吗?不是神童降世吗?用得着拜陈五叔为师?”

“那都是外面瞎说的,世上哪有什么神童?有的只是勤恳上进天道酬勤,陈五叔您说是不是?”

“嗯。”陈五缓缓点头,“说得不错,孺子可教也!”

李钱丰更烦了,“装什么大头菜!”

“李钱丰!”陈五喝了李钱丰一声,“圣贤书白读了,如此无礼!回去继续抄书!”

司杨站在陈五身后,依然笑着,李钱丰却觉得司杨满脸挑衅。

李钱丰甩着手回屋里,陈五问起司杨学习进度。

司杨便将《孝经》拿出来,“我已学完百家姓、千字文和三字经,皆是滚瓜烂熟,孝经能够通篇背诵,但释义一知半解,今天前来,就是希望陈五叔能为我解答一二。”

陈五点头,“嗯,你跟我来。”

司杨跟着陈五进屋,陈五对李钱丰说:“你年前已学透孝经,来给赵家小宝解答,就当温习了。”

“哦。”李钱丰不咸不淡,但赵小宝还要他教,心里就有一丝爽利,“说吧,哪里不懂。”

“其实都不是很明白。”司杨翻开《孝经》第一章,“不如从头至尾给我讲一遍释义。”

“笨死了!”李钱丰脸上满是嫌弃,却开始为司杨讲解释义。

好歹读书两年多,李钱丰已经开始学习四书,讲解《孝经》对他来说不算太困难。

饭点,所有孩童都回家吃饭,司杨一路哼着小曲往家走。

把《孝经》释义记下,等过两天陈五叔考察,他应该就能开始学习四书了。

现在逐渐步入正轨,赚钱读书两手抓。

虽然还没有腰缠万贯,但现在每个月做一百八十斤左右的腐乳,保证充足的存货,每场集市都能卖到散集,一个月净收入在一两出头。

光凭他和春锦,一年下来就有十几两银子。

除了腌制腐乳和赶集,平时还能跟着干点活,什么都不耽误。

在普通农家,这个收入想都不敢想。

村长家几十亩地,举家之力一年下来,也就堪堪能与之相比。

司杨脚步轻快回到家,进门看到张四郎坐在院子里。

看见司杨,张四郎笑说:“小宝,我有事回来一趟,顺便把腐乳带来给你,腐乳春锦拿去厨房了。”

司杨觉得自己白白恢复本名,就没人叫他司杨,所有人都一如从前叫他赵小宝。

“好,多谢四郎哥哥。”司杨进灶屋,把县里带来的腐乳打开放进碗里,再把自己做的夹一块端上,拿着两双筷子回到院子里。

递给张四郎,“来尝尝,这是我和春锦亲手做的腐乳。”

“嗯。”张四郎挑一点放进嘴里,细细品味,点头道:“你这个更胜一筹。”

“真的吗!”司杨去尝县里带回来的腐乳。

看外观的话,没有太大差别,都是麻辣味儿的腐乳。

闻起来有一丝丝**的气息,不明显,应该是发酵有些过头或者染了杂菌。

吃进口中质地不够黏密紧实,不止放了花椒辣椒,还放了姜沫。

味道混杂,仔细品鉴,有一股若有似无的酒味儿缠绕其中。

如果要求不高,这样的腐乳也是可以将就吃的,下饭完全没问题。

但对比起来,细节上处理不到位。

可能是大批量制作,学徒操作占大头,并非老师傅全程监督。

张四郎说:“你有这等手艺,之前说的那个想法,完全可行。”

司杨也是这么想的,“等等我,最多明年年底,我就跟你去县城走一遭,扩大规模把产量提上去。”

现在他手里只有二两银子,等到资金允许,销路打开,可以开始拓展种类。

眼下这种腐乳,是最基础的家常腐乳,制作成本不高,适合平民百姓开胃下饭。

腐乳种类繁多,有青方、红方、白方,有素腐乳,还有油腐乳。

他手里捏着的数种配方,是司家百年立家之本。

张四郎看了看春锦,说:“下次就可以多做些,我带到县城出售,能多赚一点算一点,左右我空着手来空着手去,提前把名头打出去,好过临时去推销。”

司杨顿了顿,“好,那就麻烦你了。”

他知道,张四郎是因为春锦才主动揽这个活儿。

他已经靠着春锦找张四郎读书了,再多这一件又怎样?

感谢读者“47334760”,灌溉营养液2瓶!非常感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第 2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