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十六这天,李乐晴家的新房历时一个多月终于盖好。
这是一座像三合院的房子。北面大门一进去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庭院,庭院正对面就是正房。正房共有三间,正中间那间是用来待客的正厅,右边那间是李氏夫妻的房间,左边暂时没用。正房的右边有三间厢房,是给李乐晴和他哥睡觉的地方,还有给他哥准备的书房。正房左边也有两间房,用来做了厨房和仓库。后面有一片空地,这是留来做菜园子的地方,李乐晴准备在这栽一些果树。
李乐晴还在后院盖一间专门的洗澡的屋子。房子的地面微微倾斜,低的那边做了排水沟,能把水引到外面去。中间有个大澡桶,被架离地面几分,桶的底部有一个排水的小孔,用的时候拿塞子塞住就行。桶的边上架着两排竹子,一直延伸到一边的墙上,从墙上的小洞穿了出去。澡房的外面搭了个小棚子,里面架着一口锅,一排竹子一直伸到锅旁边。如果要洗澡的话,在锅里烧好热水倒进竹子里,就能流进屋里的大桶。令一排竹子延伸到附近山上,可以引来溪水流进桶里。
房子修好好后,要晾晒一段时间才能入住。
正好家里的家具不够,有些也太陈旧。李长辉干脆到村里的木匠那里定了一批新的家具。三张架子床,三个大衣柜,几个木箱子,桌椅板凳之类的多多少少也做了些。
等到家具都做好,屋子也已经晾的差不多,李家人选了一个宜搬家的日子,搬进了新房。
村里谁家建了新房,都是要大摆宴席的。一家人挑挑拣拣,选了腊月初八宴请宾客。
摆宴当天,村子里的人早早就拎着贺礼上门祝贺。农家人的贺礼一般都是自己种的菜、大米,或者鸡蛋,很少有人送钱。即使送大都也只是送个十文八文的,不多。
还不到午时,院子里已经到处都是人。
一些妇人聚在一起,小声的说着话:“李长辉他们家修的这房子要花不少银子吧,你看看这厨房修的,比我家睡觉的地方还要好。”
“你说他哪来那么多银子?”
“听说是他家小女儿从山里救回一小孩,小孩家给的谢礼。”
“你说我怎么就没那么好的运气遇到呢......”
“运气这种事,说不清的。”
这时,一辆马车停在了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位富贵美貌的夫人,和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公子。
“你们说,是不是就是这家人......”
“应该是,一看就不是村里的人。”
“李长辉真是养了好闺女啊,我们只能羡慕羡慕喽。”
“谁说不是呢。”
李乐晴看见赵夫人也来了,拉着她爹去迎接。
赵夫人:“恭喜喜迁新居。”
李长辉喜气洋洋的回到:“同喜同喜。里面请”
赵夫人把贺礼交给礼房,才拉着赵号策一路往里走。李长辉一直把她们带到厅里的主桌上坐下来。
眼见时辰差不多了,人也基本到齐,招呼厨房上菜。
先上来的是四盘凉菜,有凉拌木耳、凉拌花生、猪耳和炝黄瓜。接着上了八碗热菜,扣肉、酥肉粉丝汤、红烧肉、小炒肉、笋干老鸭煲汤、炒白菜、酸辣鱼、香菇炖鸡。最后还有腊八粥跟八宝饭。
陈家村的村民虽然能吃饱穿暖,但也仅限于此,不是天天都能吃上肉的。今天这一桌,鸡鸭鱼肉齐全,大家直吃的满嘴流油,肚子滚圆。
一顿饭直吃到下午,众人才慢慢散去。
宾客走后,李家收拾到很晚,才算收拾干净。大娘周慧累得差点摊在地上,捶了捶快断掉的腰,一屁股坐到一边的椅子上说:“总算是忙完了,我这腰酸背痛的啊。”
李乐晴颠着步子小跑过去,乖巧的说:“大娘,我给你捶捶。”
“还是我们家晴晴知道疼人。”
眼见忙的差不多了,陈蕴说道:“娘,你跟大嫂她们回去休息吧,忙了一天都累了。”
李母:“行,那我们就先回去了,你也早点睡,剩下的明天再弄。”
陈蕴:“知道了。这有些没吃过的剩菜,你们带点回去。”
李母跟大娘周慧也没客气,提着菜慢慢走回家休息去了。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李长辉跟陈蕴坐在灯下算账。
陈蕴:“辉哥,咱们这次盖房、办酒席一共花了多少银子啊?”
李长辉:“盖房咱们花了三四十多两,办酒花了四两左右,一共是四十五两。咱们今天收礼收了有五两六百二十文,其中有五两是赵夫人送的。”
“花了这么多啊,那咱们还剩下多少啊......”
“咱们自己以前存了三十两左右,赵夫人前后两次一共给了三百两,应该还剩下两百九十多两。”
“那就好,乐畅以后读书肯定还要花不少银子,还有晴晴以后的嫁妆也不能太寒酸,这些都要不少银子,咱们以后可不能乱花,得好好攒着。”
“那还用你说。早点睡吧,忙一天了不累啊。”
说完,熄灯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