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径算了又算,瞪大双眼道:“少夫人,这些人半年会吃掉五六千斛粮食,您从哪里弄这么多粮食来?”
观音婢很是淡定,道:“可以请通达商行帮忙,这天下就没有通达商行买不到的东西。”
通达商行?王勤径心中一跳,看来朝廷是知道此事的。
慈惠大师的一句话给王勤径吃了一颗定心丸,他道:“老衲夜观天象,灾星已去,以后接连几年皆风调雨顺。”
刘弘基对着王勤径的眼睛,笑容很是和煦,他仿佛看透了王勤径的心思,道:“王县令觉得这桩生意可好?半年之后,荒地便会有产出。地里有了粮食,百姓就不会轻易离开。贵县多了这么些人,以后的赋税交起来便会轻省些,想来王县令离平步青云之日不远了。”
王勤径觉得自己的脑袋沉甸甸的,这的确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好机会。如果此事能成,于他而言便是为朝廷立下大功。他不自觉便点点头道:“请问二公子和少夫人,需要下官做什么?”
观音婢看起来很是气定神闲,道:“我会让刘先生留下襄助王大人,需要您为流民造册,划分田地,安稳秩序,避免骚乱。”
孙泽对着王勤径点点头,他们都看到彼此眼中的情绪在翻涌,王勤径想到未来高官厚禄可期,点头道:“成,就依少夫人所言。”
告别慈惠大师后,一行人回到县衙。王勤径急切地将孙泽拉入里屋,问道:“我听少夫人的口气,买五六千斛粮食的钱不在话下,李家那般有钱?”
孙泽想了想点头道:“毕竟是从前朝传下来的国公府,又乃本朝皇亲国戚,我还听说唐国公府长媳的私房钱就可抵过一个普通侯府的家产。”
王勤径闻言,露出向往之色,道:“有权又有钱,那种生活真是想象不到啊。”
观音婢正坐前案前写流民安置的规程,她挥毫写下“成丁每人每天半斤口粮,成年妇人减半,半丁亦减半”后,皱着眉看着纸上的娟秀小楷。她很清楚,募兵的对象一般都是成丁或者半丁,可若是老人和孩童无法领到粮食,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童将断绝生路,更会有人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扔掉老人和孩童。想了又想,她补上一句话“其余人等再减半”。
李世民凑过来看了看,了然一笑。
观音婢便是这样心善。
不出两日功夫,第一批粮车便到了,打着“通达商行”的大旗,由樊大志亲自带人押运过来。王勤径和孙泽见到了樊大志的印章,这才心服口服。李家不愧于皇家的亲戚,居然是通达商行的二掌柜亲自料理此事。
阳曲县郊外大批的流民了听说了消息,唐国公府二少夫人愿意借半年口粮给他们,不过需要签下明年双倍归还的契约,县衙还将为他们分配田地,苦难的生活终于有了一丝曙光,至少可以这半年不用饿肚子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流民们一窝蜂跑到开化寺去登记。
开化寺大门口排起了长龙,每登记五十户便由衙役带走,先分发七日口粮,圈定建屋和田地区域。
樊大志跟着观音婢到一僻静处,疾风营的黑甲军肃静的守卫在周围。
观音婢今日身穿一件湖蓝色净面劲装,腰间绑着一根藏蓝色腰带,一头青丝利落的盘起,整个人英姿飒爽,朝气蓬勃。
她笑意盈盈对着樊大志道:“辛苦二掌柜了。”这批粮食其实是晋阳旧宫储存的粮食,为了避免王威和朝廷的暗探生疑,观音婢只得用通达商行来做掩护。
以樊大志的通透聪明,想来早已明白观音婢的用意所在,他幽幽一叹:“主意是少夫人的主意,粮食也是少夫人的粮食,樊某不过跑跑腿,何来辛苦一说?”
他的语气很轻松,可眼神中却带着一丝沉重。他深知这条路颇为艰难,稍有不慎便会尸骨全无。可是如今天下大乱,他不得不随波逐流。
观音婢收起笑容,满脸严肃道:“二掌柜,我答应你,只要李家在,只要我还在,就会庇护你女儿的安全。不过,现在我需要你为我做一些事情。”
樊大志躬身拱手道:“少夫人请讲,樊某日后以少夫人马首是瞻。”
观音婢望向她,语气甚是郑重:“我希望你将此地的情形告诉各地的流民,让他们往并州而来。”
樊大志没有丝毫的犹豫便应下了。樊大志手下商队过百,南来北往,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做这件事。
过了三天有余的时间,王勤径和孙泽捧着厚厚一叠的册子来找观音婢和李世民,乐呵呵道:“少夫人,一共登记了成丁两千,妇人一千五,半丁两千五,超过六十的老人和十岁以下的孩童都未计算在内。阳曲县新增了这么些人口,荒地都不够分了。”
观音婢点点头道:“辛苦两位大人了,粮食每七日发放一次,每十户发一耒耨,每五十户打一口水井,一个月后粮种便会送来,剩下的就要靠他们自己了。”
王勤径恭维道:“少夫人考虑周全,您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夜深露重,累了一天的人们倒头就睡,王二周围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他伸手摸了摸胸口袋子里的粮食,放心睡去。他便是观音婢看到的那个端着清粥先喂女儿的男人。一家人从鄂州流浪而来,路上他与妻子岳家走散了,幸好在阳曲又重新相遇。妻女和岳父一家都还活着,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奇迹。
两家人合力撘起一间小小的茅屋,其实只有茅草顶,好在天气尚热,这样子倒也过得去。夜间他和妻女睡在茅屋东头,大舅兄一家睡在茅屋西头,老岳父独自睡在灶膛旁边。妻子撕了一件衣裳,缝成四个布袋。他们七日领一回粮食,每次领回来便分成四份,由他们夫妻和大舅哥夫妻四个人保管,粮食从不离身。
第二日天还未亮,大人们便要下地干活,女儿囡囡则跟着七岁的表哥大宝去挖野菜。王二几人蹲在荒地里拔草,一上午的时间很快便过去。光着膀子的大舅哥李大抬头一看,日头已经升到正当中,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解下绑在腰间的粮袋交给李大嫂,道:“你回去做饭吧。”
李大嫂接过干瘪的粮袋掂了掂,嘟囔一句:“幸好明天就能领粮了。”
李大嫂把粮袋藏在怀里,刚走到茅草屋边,就看到大宝和囡囡一人拎着个竹篮迈着小短腿往家走。大宝看到母亲,远远就喊道:“娘,你猜我们挖到了什么!”
他走到母亲旁边,兴高采烈举起一把紫色的菜叶摇晃。
李大嫂分辨了一番,道:“这是好东西,红米菜。”她笑了起来,摸了摸儿子干枯的头发,嘱咐道:“你俩去洗菜吧,今天我们喝红米粥。”
孩子们一面欢呼一面拎着篮子跑开,洗菜的时候大宝突然翻出来一截洗干净的草根塞到囡囡嘴里,道:“这是翻白草的根,可以生吃。”
囡囡珍惜的咀嚼着,笑得眯起眼睛道:“甜的。”
大宝跟着也笑,他看着这个脑袋大身体却瘦小的表妹,很担心她的小脖子哪天就撑不住这个大脑袋,道:“囡囡,一会儿不要乱跑,我俩要留在家里,能恩师父会过来。”
安置完那批流民之后,慈惠大师便圆寂了。能恩和几十个师兄弟从寺庙中搬出来,开始为观音婢做事。他们每隔半个月便要走遍流民安置的区域,盘点人口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情况。
有些人家在造册时带了孩子老人去,领了口粮却不给老人孩子吃,能恩只能带着师兄弟挨家挨户查看。只有人活着,下回才能领到粮。
两个小兄妹洗完菜回到茅草屋时,能恩师父已经到了。他俯身摸了摸大宝和囡囡的头,从包袱里掏出一个薄薄的油纸包交给李大嫂。
李大嫂打开后,眼睛露出惊喜的色彩,道:“这是。盐巴?”
能恩点头道:“少夫人吩咐,以后盐和粮食一样,按人头发放。”
李大嫂喜得跟什么似的,他们已经很多天没有尝过盐的滋味了,她将油纸包藏在怀里,对着能恩一叠声的感谢:“少夫人真是好人,我们也没什么可以报答能恩师父您的,对了,我在屋后种了些菠棱菜,不如你拔几根走。”
说着便要拉着能恩师父往后走去,被妇人拽着的大和尚有些慌张,连忙道:“不必谢我,要谢就谢谢少夫人吧。”
他来时便注意到屋后种了几陇蔬菜,刚刚冒出绿芽来,李王两家可有七口人等着吃饭,李大嫂说要拔菠棱菜送给他时,两个孩子站在旁边满脸痛惜和不舍,他哪里忍心要他们的菜蔬。
远处,有一妇人正跳脚骂自己的孩子:“你个败家玩意,我不是告诉过你,要拉到东头的粪坑里吗?你拉在别处让别人瞧见了,咱家少分了半桶肥水浇地。”
能恩疑惑的抬起头,这个事情都要求得这么严格吗?
只见李大嫂满脸严肃问两个孩子:“你们听到了吗?”
两个孩子大力点着头,囡囡说道:“舅妈,我一有感觉就往东头走。”
李大嫂很是满意,点头道:“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