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七四年, “元旦”过后就是“春节”。xinghuozuowen
林二根回家乡探亲。
路过省城时, 自然要跟小婵见上一面。
林二根一下火车,就提着旅行包找到中医药研究所。他见了小婵, 就笑嘻嘻地说:“小婵,二哥回来了!”
“二哥……”
林小婵看着二根,不得不赞叹。
在部队上锻炼多年,二根是一表人才, 跟大根站在一起不差多少。当然, 那股顽皮劲儿还是有的, 也很讨人喜欢。
林二根说了自己的近况,就关心起小婵来。
“小婵, 你跟杨晓光定下来了?”
“嗯……”
林小婵红了脸。
林二根哈哈笑着说:“小婵,二哥这趟回来也要把终身大事解决了……”
“二哥,找对象可不能着急啊!”
林小婵知道二根的脾气, 干啥都急火火的。
“小婵, 你放心, 二哥不着急……”
林二根很自信。
以他的条件,找个对象还不容易?
如果不是有纪律管着,在部队上就找一个了。
*
林二根在小根的宿舍住了一晚。
他跟弟弟说了半宿的话儿, 很是亲热。
第二天一早,林二根就搭乘卡车回到山里。
二根回来了,家里一片喜庆。
林知山和李秀竹就忙乎开了。
先蒸了几碗腊肉、腊鱼,好好吃了一顿。
接下来,就是相亲。
林业站的何大哥给介绍了一位, 姑娘叫何玉青,今年二十岁,在杨平坝邮电所工作,是省邮电学校毕业的中专生,有编制,吃的是“商品粮”,也是何大哥的侄女。李秀竹先跑到坝上相了相,何玉青长得眉清目秀的,胯骨也大,是个能生养的。
二根一回来,李秀竹就拿着照片,喜滋滋地说:“二根,快瞧瞧,这姑娘咋样啊?”
林二根看了照片觉得不错,就答应跟人家见面。
农历腊月二十六,林二根去了杨平坝。
他穿着一身军服,戴着军帽,很精神。
到了代销点门口,何玉青也到了。
何玉青穿着红格子毛呢外套,梳着两条麻花辫,眼睛大大的,很水灵。林二根眼前一亮,何玉青跟他想象的一样,本人比照片上还要好看。
何玉青也看到了林二根。
她心里一动,这么精神的小伙子还真不多见。
林二根走过去,跟何玉青打招呼。
“你好,我是林二根!”
“唔,我是何玉青!”
林二根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何玉青很满意,话也多了,还打听了部队上的事情。
林二根直截了当地问:“何玉青同志,你愿意去部队上吗?”
“我愿意……”
何玉青一脸羞涩,但态度很明确。
林二根觉得何玉青挺爽快的,印象就更好了。
回到家里,林二根就表示同意。
李秀竹不放心,就问:“二根,要不要再相几个,比较一下?”
“娘,不用了,不用了……”
林二根不是那种花花肠子,对象只有一个,见那么多做啥?
林知山跟何大哥回了话,何大哥就去杨平坝跑了一趟。
从坝上回来后,何大哥哈哈笑着说:“哎呦,这俩娃娃还真是有缘啊!我侄女那边也没意见,愿意接触一下……”
就这样,林二根跟何玉青谈起了对象。
林二根天天去坝上找何玉青,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儿。
何玉青是个大方姑娘,在省城呆了两年,挺有见识的。
说起来,何玉青也很努力。
她爹过世很早,她娘拉扯着她和两个弟弟长大。她初中毕业后,就顶替爹的名额在邮电所当上了话务员,本是个临时工,靠着自学考上了省邮电学校。她去部队上,邮电所的名额就空下来了,弟弟也能顶替,家里的负担就减轻了。
赶在“春节”期间,双方家长在坝上见了面。
女方家里也没啥要求,说:“只要闺女过得好就成……”
虽然是客套话,可让人听着舒服。
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
林知山和李秀竹松了口气,总算安了心。
从坝上回来,林知山乐呵呵的,还开玩笑说:“瞧瞧这几个月,相了那么多姑娘,不都白忙乎了?看来看去,也只能找一个,多一个都不成……”
李秀竹也笑了笑,当父母真是操不完的心啊。
一开始,她觉得何玉青家的负担有点重,可姑娘的确很好,二根也愿意,就点了头。林知山也有点担心,可听到姑娘愿意去部队上,就跟秀竹说:“离得那么远,甭怕……”
李秀竹明白,女方帮衬娘家是免不了的。
可俩孩子都有工资,负担得起。
她和知山把礼金准备好,不要亏待了人家就成。
*
“春节”不放假,小婵和小根照常上班。
本来,他们打算接爹娘来省城过年的,二根回来了,爹娘就留在了山里。“初五”那天是星期天,姐弟二人约好了赶回去,可天气不好道路湿滑,没有卡车过去,只好推延了。
林知山和李秀竹不计较这个。
还跟爷爷说:“等天暖了,咱们去省城逛逛,不就跟俩娃娃见面了?”
林世风呵呵笑着。
小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年。他想小婵和小根了,盼着俩娃娃抽个时间回来看看。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赶在农历正月十三,林二根踏上了归程。
他到了省城,见到小婵就喜滋滋地说:“小婵,二哥的终身大事解决了……”
“二哥,恭喜你……”
林小婵打听了一番。
心说,二根的速度也够快的,这就是相亲模式吧。
林二根喜滋滋地说:“小婵,我回去就向组织上汇报,等审核通过了,就打结婚报告……”
林小婵觉得婚前的了解是必须的,就劝道:“二哥,回到部队上要跟人家多写信,多了解……”
“小婵,二哥明白……”
林二根一脸幸福,两眼放着光彩。
林小婵觉得这样也挺好。
相亲虽然是讲条件的,可更多的是从结婚的角度考虑问题。像二根这样跟人家一见钟情,至少有感情因素在里面。
当然,还是要多了解,性情相投更重要。结婚是一辈子的事儿,像她和晓光认识了那么多年,靠着两世的情缘才走到了一起。
想到杨晓光,林小婵心里甜蜜蜜的。
林二根就厚着脸皮,问道:“小婵,你和晓光啥时候办事啊?”
“再等等……”
林小婵想跟晓光在一起。
可现在相隔两地,一年才见一次面,爸爸说等晓光调回来,就办喜事。她明白,爸爸不想让她过“两地分居”的日子,就盼着晓光早点回来。
*
三月里,春暖花开。
林骏山家来了客人。
李大川上省城开会,李秉坤和赵氏也跟着出来逛逛。
“爹,娘,你们可来了!”
李秀娥欣喜异常。
她早就想让爹娘过来,可爹娘一直未动身,说:“省城太远了,家里也住不开”。她明白爹娘不想跟公爹和婆婆照面,才一直推脱着。
现在好了,爹娘终于想开了。
李秉坤乐呵呵地说:“趁着腿脚还灵便就出来逛逛,再过几年就走不动了……”
林骏山也笑着说:“爹,娘,你们可得多住一阵子啊!”
家里人口多,林骏山把岳父岳母安顿在招待所,吃饭就搁在家里。
林徳先和张氏很热情,主动拉起了家常。
想着过去的事儿,林徳先开口表示歉意。
“秉坤兄弟,当年是我们做得不对,让孩子受委屈了……”
“徳先大哥,那都过去了,还提那些做啥?”
话说开了,心里的芥蒂也就消除了。
对当年的事儿,李秉坤和赵氏也看开了,不再计较了。李秀娥松了口气,这些年两家还是头一次照面。
要说,陷害过小婵的人都走了。
刘彩云是前年没的,活了四十七。
去年秋天,袁桂枝也过世了。
听大川说,袁桂枝得了一种怪病,怎么都治不好。大川想带着她去省城,袁桂枝死活不肯去,说老天爷惩罚她,就甭花那个冤枉钱了。
说到这些,李大川很是黯然。
他跟秀娥说:“这就是做了亏心事,一辈子都不得安生……”
袁桂枝走了,家里劝大川再找一个。
可李大川嘴上答应着,并未付诸行动。
李秀娥也劝大川:“哥,你才四十五,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你在公社当干部,整天下乡蹲点,家里哪顾得过来?就再找一个吧,也能帮着照看一下……”
“秀娥,再停两年吧!”
李大川想再等等,也是对桂枝的一片情意。
要说,袁桂枝不是什么好人,见识也短,可对大川和三个孩子却是掏心掏肺。因为这个,李大川不忍心跟袁桂枝离婚,也就过了一辈子。
林徳先和张氏听说后,默不作声。
袁桂枝的病症跟刘彩云一模一样,怕是受了惩罚吧?
*
外公和外婆来了,林小婵很开心。
这些年她一直忙着,顾不上回去。爸爸和妈妈赶在节假日就寄一个包裹,汇点钱,回去的日子也屈指可数。和平和建设自小跟着爷爷奶奶,跟外公外婆也不熟,可外公外婆从不计较。
这趟过来,她要好好尽一下孝心。
林小婵带着外公和外婆把省城逛了个遍。还去药圃看了看,说这就是自己工作的地方。
李秉坤很是感慨。
任谁也想不到当年的那个小娃娃长大后,这么有出息啊。
李秉坤和赵氏住了半个月,就准备回去。
临走前,李秉坤跟小婵说:“小婵,等你成亲的时候,让你大舅过来,给你送亲!”
林小婵乐呵呵地答应着。
她知道乡里的习俗,把家族观念看得很重,舅舅来送亲,更多的是来撑腰的。这是一种朴素的爱,源于血脉,源于亲情,怎么都割不断。
---
(晋-江-独-家,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