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明骑 > 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和林

明骑 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和林

作者:隔壁小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0-07-24 10:49:48 来源:转码展示1

马蹄声跑的欢快,众骑奔到一处山脚下。zuowenbolan一条河流环绕而过,沿着山边与河水边,一座座宅院林立,宅院间,皆以青石板与鹅卵石道路连接,景色秀美。

何宁府,居住的军官太多了,所以幕府后勤司,便在军营之旁,建造了一片宅院,背靠大河,水草丰美。如此这里,尽是衣着光鲜的男女,还有孩童们,依大明边军的福利,军校级别的军官,可以分得一处房舍。当然,只是普通标准的一进院子,想要更好的,自己建吧。眼

前,一座座带有后院花园假山的宅所,若放在外界,至少价格要翻个两三倍。

不过,在这边远之地,这几乎成了边军军官的标配,便是军尉,甚至队官想要购买一座宅院,并不是难事。

“得得!”沿着鹅卵石道路,还有石桥,众人策马到达对岸,这片宅院,并未修什么围墙,现在这地界越来越太平,很多富户百姓,纷纷在城外修建花园宅院,都不建什么围墙之类

一行十余人,都穿着锦衣,戴着三山帽,显得颇有气势,策在马上,沿途引来纷纷侧目。眼下,大明边军很多低级军官,普遍的,都拥有了良田数百亩,便是拥有千亩土

地,也是等闲。这塞外之地,地广人稀,多的是土地可以分赏。土地,便是千百年来的梦想,心下处最深的热诚。马城也不担心各人小富即安的心理,若想退伍,则参军满五年,立时便

可申请退役,而他们的位置,也立时会被后来之人补上,并不会有人才的缺乏。

而且马城认为,进进退退,也可保持流水不腐,使军队,长久的保持活力与生命力。若没了进取之心,反而不是好事。

“得得。”十余骑进了乡堡,不久,堡内便开水一般沸腾起来。又不出半日,数千骑鲜衣怒马,簇拥着一众高级将领赶到堡外,就在这河边上安营扎寨。城,马城是不会进的,沿途

躲在退伍边军聚居的边堡中,稍作驻留。洗去一身尘埃,马城兴致不减,登上一座小山坡,往远处看。和宁此城,背山面水,看当年蒙古帝国残留的遗迹,在各处山岭蔓延,乡堡一个连着一个,只是,古城各处

许多地方已然残破。山岭之间,大河之畔,种植着绿油油的菜苗,成片的高寒作物。这便是大明人,能耕种的地方绝不会浪费。三十里外,更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拔地而起,代表着大明

人建筑的天赋。

此时数十将领,属官都聚在马城身边,指一处,看一处,赞江山如画。这和宁是什么地方,四百年前,这里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从莱茵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北方寒冷的俄罗斯草原,到炎炎烈日下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大半个

欧亚大陆,都笼罩在这座城市的权力和威势之下。昔年,罗马教皇的传教士、南宋朝廷的使节团、波斯商人的驼马队、高丽王国的进贡者都在这里汇集。各种宗教和文化都在这里融合,大汗的诏令从这里发出,送达世界

各地蒙古大军。

这里集合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从中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南亚诸国抢掠来的奇珍异宝,金银珠宝,数以万计。

俱往矣,如今这座古城迎来了新的主人。从这里,骑兵可以一路快速机动到喀山汗国,长达三千公里,一片坦途!所以历史上匈奴远遁欧洲、蒙古西征欧洲看似很远,其实难度,大概和从岭北机动到杭州是一样

的,轻而易举。登高远望,马城不禁感慨万千,徐徐道:“此城,易守难攻,此为兵家必争之地,永乐二十年,成祖第三次亲征漠北,大军挺近此地,阿鲁台不敢战,尽弃辎重,逃往北面

“可惜,宣德五年时,大明失大宁,废兴和,阳武侯薛禄多次奏请,大明遂弃地三百余里。”

左右众将,随着他的思绪回溯,不禁唏嘘,一眨眼,距成祖永乐大帝兵临城下,竟然已二百余年。

“宣德缩边后,宣德五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北虏大规模入寇,就有三十八次,从此北顾,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

一旁,白焕章哈哈大笑:“虽说咱也是读书人,不过却没有殿下,如此多愁善感,这进进退退很正常,这不,我明军不又出塞了?”

“哈哈哈!”

马城不禁笑骂:“你老白,算个什么读书人。”

“哎,人老了,就爱悲春话秋。”

左右,忙恭维几句:“这是什么话,殿下年方四十,正当年。”

“如今,不同了,这次来了,咱明人……就不走了。”一夜无话,马城就在堡长家,安然入眠,堡外数百里之地,却是铁骑滚滚,正应了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塞外温差很大,甚至再过段时间,就要打霜,而且紫外线很强。

所以众人,都穿上了厚厚的秋冬衣,裹着棉甲,骑着健马。

这地界风力猛烈,雁飞过此,如今已是农耕文明,与草原牧民杂居之地。便是此城,尽见中国之兴废。两日后,拔营西进,众骑在山谷山道上穿行,不时可见野兽出没,出了山口,眼前一亮。疏林、柳丛、草地,还有河水蜿蜒,湖泊处处,一片片的桦树,枫树,很多树叶

已然慢慢呈现金黄,内中携着火红,金叶交辉,叠翠流金!感觉,就象看到油画。越来越多的屯堡,星星点点的装饰着,居民多种植小麦、大豆、甜菜等物,且这里草原广阔,水草丰美,还有众多畜场设立,皮毛、肉食等加工厂,也一个个设立。沿途

过去,不时可见屯民正在干活,这些新屯堡,主要是采取私有制,类似一个个大农场,屯民们,就象雇工,每月获得口粮衣食,工钱盐茶等。不过,拥有自己的田地,是中国之民千百年的期盼。当然,也不全是私有,也有官府衙门,这里的衙门未必清廉……却绝对高效。毕竟,单人独户,可能有兴修水利,对抗

灾害的能力吗?对游牧民,只要是干活认真者,可优先获得归化籍与汉籍,优先分得田地,各屯堡实行营田还是有效的,也有利于开荒种田,推广马耕等。这些屯堡,不但屯田,周边,

还有属于他们的畜场,鸡鸭场,菜园等。可不要小看他们的物力,历次出征,大军的后勤补给,一多半要靠这些屯堡支持,猪牛肉、蔬菜、木料、连棺木都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